导图社区 课程论,教学目标
课程论,教学目标思维导图:包含教学目标的定义 ,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即是教授目标 又是学习目标 ,最终表现为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身心的预期变化等等
认知主义理论及其应用思维导图:包含学习是组织和构建的一种完形 ,而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简单联结,学习顿悟,而不是尝试错误来实现的等等
课程概论思维导图:包含课程的概念,意义与地位 ,从词源来追溯课程的内涵 ,后来我国就把各级学校的教学科目及教学顺序、教学时数等规定叫做某级学校的课程 ,根据课程的定义分为五大类 等等
教学的定义与教学本质 思维导图:包含教学的定义,教学即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 等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概述
作为一个学术语 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
对教学活动的设计 其指导作用对教学的评价提供依据
教学目标的一般理解
教学目标的定义
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三个特征
即是教授目标 又是学习目标 ,最终表现为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身心的预期变化
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主观上的一种期望 说明教学是一种受自觉目的支配的活动
教学目标是可以测度的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有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与教学目的的方向与性质是一致的
教学目的具有稳定性 教学目标具有灵活性
区别
指导作用不同
教学目的是教学的方向目标,也叫教学的总目标,是一种概括性、总体性的要求,对各级各类学校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也可以称为学校教学的一般任务
教学目标是具有教学的达到目标 对特定的教学活动有指导作用,比如学科教学 单元教学或课时教学
灵活性不同
教学目的体现着社会的意志与要求,带有强制性 多以指令性的形式表现出来
不允许随意变更
教学目标较多的体现为教学活动主体的要求 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和自由度
可适当调整
教学目标的表现形式
最终目标与直接目标
最终目标是为受教育者将来从事各种社会性活动做准备所要求实现的目标 ,如健康 休闲 职业 社会
大
直接目标为学生掌握从事述各项活动所必须对活动工具 行为 方法方面所要求实现的目标 ,如习惯与技能,知识与思想,理想与信仰
小
明显目标与隐蔽目标
明显目标:通过教学产生的显而易见的行为 如知识与技能
隐蔽目标:在教学中不易或不能直接看书的教学结果 如态度与思想
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
学科教学目标是指各门学科在教学上总体要求达到的结果 他只是对这门学科技指导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是对一门学科结构中各个组成的具体要求 他对实现某一课题、某一单元的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
课时教学目标是对每个课时所提出的具体要求
教学目标的功能
导向功能
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设计的方向,对教学过程起的引导作用,可使教学活动自觉进行
教学目标有助于有意义的结果的达成
教学目标够够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激励功能
成就动机的三个组成部分
奥苏伯尔
认知内驱力:以获得知识、解决问题为目的
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人通过自己生日能力或者工作成就提高来赢得相应地位和自尊心
附属内驱力:已获得长辈或集体的赞许为目的
概要
教学目标要充分发挥激励作用 ,要注意三个方面
教学目标要为学生认同
教学目标要与学生的兴趣相一致
教学目标的难度要适中
标准功能
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可作为教学评价的标准
教学目标是调控教学过程的重要标准
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教学效果评价就是评判教学活动是否或在大多程度上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控制功能
评价功能
教学目标分类
以布鲁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
认知领域
知识维度
协助教师区分教什么
事实性知识
概念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反省认知
认知历程维度
对促进学生保留和迁移习得的知识
记忆
理解
运用
分析
评价
创造
情感领域
克拉斯沃尔
接受
反应
价值判断
价值的组织
价值的个性化
动作领域
辛普逊
知觉,定势,引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行为反应,适应和创作
哈罗
反式动作,基本动作,知觉动作,体能,技巧动作和有意的沟通
优缺点
优点:1.纠正了传统教学偏重认识层面的事物,兼顾了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层面 2.每一领域的具体目标进行了细分,使教师既能全面掌握各个层面的教学目标,又能明确教学的一般程序与具体步骤 3.采用具体明确的行为动词叙述教学目标,为教学评价提供了可能依据,促进标准参考测验的发展
缺点: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把完整统一的教学目标割裂成了细化的单元,忽略了认知、情感和动作基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利于教师对教学进行整体构思
我国的教学目标分类
我国关于教学目标分类的基本主张
发展历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了以“双基”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体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提出“三基教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 ”
后来重视健康个性的形成发展 ☞提出“三基一个性”☞“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个性化”
近年来对生命健康特别关注☞又提出“助长生命”的教学目标
主张
掌握基础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
形成基本技能
可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
发展基本能力
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人格特点 思想意识 品德修养 情感态度 思想信念 价值观念
感知生命,感受成长,感悟生存
顾泠沅的教学目标分类
提出了教学目标分类的三维结构模式,将目标区分为教育学的行为、教育学的水平两大类 构建了“教育学的水平×教学行为×教学内容” 目标体系
记忆水平的教学
记忆,记住事实
模仿,机械模仿
说明性理解水平的教学
说明性理解
封闭性转换
探究性理解水平的教学
探究性理解
开放性转换
三维教学目标分类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平行观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间呈现平行关系,同等重要
倒置观
将知识与技能维度置于三者中的顶层,而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视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