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思维导图,包括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人的信息加工、行为调节和控制、人的心理特性、活动与发展等内容。
编辑于2022-04-27 19:30:16普通心理学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心理学的含义
1.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 心理现象的分类
2.1. 个体心理
含义: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分类
认知
含义,人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基本的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人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经过神经系统的加工处理,转换成人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起始于感觉和知觉。
动机和情绪
动机,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情绪,形成的对事物的态度,产生满意不满意等主观体验。
意志,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能力和人格
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叫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
心理特性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
2.2. 心理现象和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从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是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
心理学也叫做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即通过对行为的客观记录,分析和测量来揭示人的心理过程的规律
2.3. 个体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的特点,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是人们能够能动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能够预先计达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
和意识有密切关系的是注意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己调节和控制的一种心理现象。
2.4. 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
由于社会关系的客观存在,便产生了社会心理和行为
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1.1. 含义,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从而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1.2. 适用情况
对所研究的现象无法加以控制
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控制某种现象
1.3. 优点
能获得一手资料,范围大,简便易行
有可能了解到现象的真实状况
1.4. 缺点
难以重复观察
难以精确分析结果
欲观察现象不一定出现
2. 实验法
2.1. 含义,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目的在于寻找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控制自变量,测量因变量,控制无关变量
2.2. 类型
实验室实验,测量情景具有极大人为性
自然实验法,条件控制不够严格
2.3. 优点
可揭示因果关系
可重复,可检验
数量化指标明确
3. 测验法
3.1. 含义,用预先经过标准化测量的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3.2. 基本要求
信度,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
稳定性一致性
效度,一个测验能有效测量所需要的心理品质的程度(准确性),能不能测出
4. 调查法
4.1. 含义,就某一(某些)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个人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团体的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
4.2. 类型
访谈法
局限于少数人,费时费力,回答真实性
问卷法
回收率低可能影响结果,回答真实性问题
4.3. 优点
运用比较简单
4.4. 缺点
不够严谨,不能揭示因果关系,受研究者主观影响较大
5. 个案法
5.1. 含义,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详尽的观察与研究,即搜集和分析某人过去和现在有关方面的资料,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方法
5.2. 优点
能够对一个或少数个体心理功能进行全面了解
5.3. 缺点
结果缺乏普遍性,推广需要谨慎
6. 补充,心理学研究的类型,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因果研究 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7. 补充,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道德
7.1. 以人为被试,知情权,尊重,随时退出
7.2. 动物为被试,舒适性,健康,人道待遇
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心理学流派
1.1. 格式塔心理学
1.2. 构造主义
1.3. 机能主义
1.4. 行为主义
1.5. 精神分析
2. 当代心理学研究取向
2.1. 生理心理学
2.2. 行为主义
2.3. 精神分析
2.4. 认知心理学
2.5. 人本主义和积极心理学
2.6. 进化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一节神经元
1. 神经冲动的传递
1.1. 神经冲动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1.2. 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式
化学传导(突触)
电传导
2. 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3. 神经回路
第二节神经系统
1. 外周神经系统
1.1. 躯体神经系统
1.2. 自主神经系统
2. 神级系统的发育和脑的可塑性
3. 中枢神经系统
3.1. 边缘系统
3.2. 脊髓
3.3. 脑干
3.4. 间脑
3.5. 小脑
4. 大脑的结构分区和功能
第三节脑功能学说
1. 机能系统说
2. 机能模块说
3. 神经网络说
4. 定位说
5. 整体说
第二编人的信息加工
第三章感觉
第一节感觉的概述
1. 什么是感觉
1.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 作用
3. 分类
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
2. 近刺激和远刺激
3. 感觉编码
3.1. 特异化理论
3.2. 模式理论
4. 刺激强度和感觉大小的关系
4.1.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
4.2. 差别感觉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韦伯定律
4.3.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费希纳定律(对数定律)
斯蒂文斯定律(幂定律)
4.4. 信号检测论
第二节视觉
1. 视觉刺激
2. 视觉的生理机制
2.1. 眼球
眼球壁
外层
巩膜
角膜
中层
虹膜
睫状肌
内层
视网膜
眼球内容物
晶状体
玻璃体
房水
2.2. 视网膜的构造和换能作用
视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
第一层视锥细胞,视杆细胞
第二层双极细胞其他细胞
第三层神经节细胞
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的不同
数量
形状
位置
功能
视觉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2.3. 视觉的传导机制
2.4. 视觉的中枢机制
视野感受器
特征觉察器
3. 视觉的基本现象
3.1. 明度
普肯耶现象
3.2. 颜色
三个特性
色调
明度
饱和度
颜色混合
色光混合
颜料混合
色觉缺陷
色弱
色盲
颜色理论
三色说
对立过程理论
当前观点
3.3. 视觉的空间因素
视觉对比
马赫带
视敏度
3.4. 视觉的时间因素
视觉适应
后像
闪光融合
闪光掩蔽
第三节听觉
1. 听觉刺激
2. 听觉的生理机制
2.1. 耳的构造
结构
外耳
中耳
内耳
传导途径
生理性传导
空气传导
骨传导
2.2. 听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3. 听觉的基本现象
3.1. 音调
频率理论
共鸣理论
行波理论
神经齐射理论
3.2. 音响
3.3. 声音的掩蔽
第四章知觉
第一节知觉的概述
1. 知觉的定义
1.1. 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1.2. 感觉和知觉的联系
1.3.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4. 知觉的过程
2. 知觉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加工
3. 知觉的生理机制
4. 知觉的种类
4.1. 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特性
视知觉
听知觉
触知觉
嗅知觉
味知觉
4.2. 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4.3. 意识参与的程度
阈上知觉
阈下知觉
第二节知觉的特性
1. 知觉选择性
2. 知觉整体性
3. 知觉理解性
4. 知觉恒常性
5. 知觉学习
6. 知觉适应
第三节知觉的分类
1. 空间知觉
1.1. 形状知觉
轮廓与图形
图形的组成
邻近性
相似性
对称性
良好连续
共同命运
封闭视野
线条朝向
简单性
形状识别
物体识别
面孔识别
文字识别
注意在知觉中的作用
不注意盲视
捆绑错误
眼动与形状知觉
微动
眼跳
形状的特征分析
1.2. 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定义
深度知觉的线索
肌肉线索
调节
辐合
单眼线索
对象的重叠
线条透视
空气透视
相对高度
纹理梯度
运动视差和运动透视
双眼线索
1.3. 方位定向
听觉定向能力
时间差
强度差
位相差
1.4. 大小知觉
定义
大小距离不变假设
影响因素
1.5. 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2. 错觉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意识与无意识
1. 什么是意识
1.1. 心理状态
1.2. 心理内容
1.3. 行为水平
1.4. 哲学水平
2. 什么是无意识
2.1. 定义
2.2. 分类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认知心理学
2.3. 无意识现象
3. 意识的局限性和能动性
4. 生物节律的周期性与意识状态
5.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5.1. 睡眠与梦
睡眠
睡眠以及阶段
第一阶段混合脑电波10分钟
第二阶段偶尔睡眠锭20分钟
第三阶段出现δ波40分钟
第四阶段大多数为δ波深度睡眠阶段
快速眼动阶段REM阶段
睡眠功能
功能恢复理论
生态学理论
梦
精神分析观点
生理学观点
认知观点
5.2. 催眠
5.3. 白日梦与幻想
5.4. 精神活性药物引发的意识状态改变
第二节注意的一般概述
1. 注意的基本概念
1.1. 什么是注意
含义
特点
1.2. 注意和意识
不同
联系
1.3. 注意的外部表现
1.4. 注意的功能
2. 注意的种类
2.1. 分类一
不随意注意
随意注意
随意后注意
2.2. 分类二
选择性注意
持续性注意
分配性注意
第三节注意的认知理论
1. 注意的选择功能
1.1. 过滤器理论
1.2. 衰减理论
1.3. 后期选择理论
1.4. 多阶段选择理论
2. 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
2.1. 认知资源理论
2.2. 双加工理论
自动化
受意识控制
第六章学习和记忆
第一节学习的含义
1. 含义,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境由于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2. 特点
2.1. 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2.2. 学习是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2.3. 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 分类
3.1. 学习水平
3.2. 学习结果
3.3. 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
有意义
机械
3.4. 学习方式
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
3.5. 学习内容
认知学习
动作技能学习
第二节学习理论
1. 联结理论
1.1. 经典性条件作用
巴甫洛夫,狗
习得,消退,分化,泛化,二级条件作用
1.2. 操作性条件作用
桑代克,迷笼
斯金纳,斯金纳箱
2. 认知理论
2.1. 格式塔的学习理论-顿悟学习
柯勒,猩猩叠箱子
2.2. 托尔曼认知地图,白鼠
潜伏学习
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节记忆的含义
1. 含义,记忆是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术语来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提取的过程
1.1. 编码,是人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相当于记忆中的记的阶段
1.2. 存储,知识的存储有时也叫知识的表征
1.3. 提取,再认和回忆是最基本的形式
2. 作用
2.1. 和其他心理活动密切相关
2.2. 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2.3. 联结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机能
第四节记忆的种类
1. 时间的长短
1.1. 感觉记忆
编码
是记忆阶段的开始过程,也叫感觉登记
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保存时间短,有较大容量
视觉的感觉记忆也叫图像记忆
莫瑞等人发现,除视觉通道外,听觉通道也存在感觉记忆,也叫声象记忆
斯伯林的研究
整体报告法
被试能报告出来的数字正确率平均为5个
部分报告法
被试能报告出来的项目数平均为9个
存储
图像记忆的容量为9个左右
2秒
声象记忆的容量为5个左右
4秒
转换
1.2. 短时记忆
含义
编码
编码方式
影响因素
容量
存储
机械复述
精细复述
遗忘
进程
原因
提取
斯滕伯格
平行扫描
自动停止系列扫描
完全系列扫描
工作记忆
1.3. 长时记忆
含义
编码
编码形式
影响因素
存储
量的方面的变化/质的方面的变化
记忆恢复
条件和方法
组织有效的复习
及时
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
排除前后材料的干扰
注意外部记忆手段
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提取
回忆/再认
线索
情景依存性
状态依存性
2. 情景记忆/语义记忆
3. 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4. 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第五节遗忘
1. 含义,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错误的回忆或再认的现象
2. 进程
2.1. 研究者,艾宾浩斯
2.2. 研究材料,无意义音节
2.3. 研究方法,重学法
2.4. 研究结果
3. 影响因素
3.1. 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3.2. 学习的程度
过度学习150%最佳
3.3.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3.4. 识记者的态度
4. 原因
4.1. 衰退说
4.2. 干扰说
4.3. 压抑说
4.4. 提取失败
第七章思维
第一节思维的含义和种类
1. 含义,思维是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1.1. 它认识的是事物的本质与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
2. 特征
2.1. 概括性
2.2. 间接性
2.3. 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3. 种类
3.1. 按照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直观动作思维/实践思维
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
3.2. 来自实际还是来自科学原理
经验思维
理论思维
3.3. 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思维(逐步推导)
3.4. 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3.5. 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第二节表象和想象
1. 表象
1.1. 含义,事物不在眼前时在头脑里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或者像图画一样的心理特征
1.2. 分类
从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来划分
视觉表象
听觉表象
运动表象
根据表象创造程度的不同
记忆表象
想象表象
1.3. 特征
直观性
概括性
可操作性
1.4.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
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
2. 想象
2.1. 含义,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2. 特点
形象性
新颖性
2.3. 功能
预见
补充知识经验
代替
调节人的生理活动
2.4. 想象的种类
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幻想
2.5. 想象的综合过程
黏合
夸张/强调
典型化
第八章语言
第三编行为调节和控制
第九章动机
第十章情绪
第四编人的心理特性
第十一章能力
第十二章人格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