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基础理论之病因与发病
中医基础理论之病因与发病的思维导图,讲述了外感(六淫、疠气)、内伤(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损伤)、病理产物、发病。
编辑于2022-04-29 09:51:44病因与发病
外感
六淫
概念
风寒暑温燥火六邪统称
共同点
外感性
季节性
地域性
相兼性
转化性
分论
风
六淫之首,轻扬开泄,善动不居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侵袭人体上部
皮肤腠理开泄
善行而数变
善行:游走不定:行痹
数变:变幻无常,风疹,中头面,风水
风性主动
抽搐、震颤、眩晕、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口眼歪斜
风为百病之长
易兼他邪合而伤人
致病广泛,种类繁多
寒
寒冷、凝结、收引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实/虚寒证
寒性凝滞主痛
气血凝结经脉阻滞→不通则痛
寒性收引
腠理、经络、筋脉收缩挛急
肌表:恶寒发热无汗
血脉:头身疼痛、脉紧
经络关节:挛急而痛,居伸不利,冷厥不仁
湿
重浊、黏滞、趋下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易阻气机
温盛则阳微
湿胜则濡泄
泄泻、水肿、痰饮、尿少、腹水等
湿性重浊
重
头身困重、四肢重、湿痹(肌肤不仁,关节重着)
浊
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
面垢、眵多、小便浑浊或不利,白带过多,大便溏泄、下痢脓血、湿疹流水
湿性黏滞,易阻气机
黏滞
大便黏腻、汗黏、口黏,排泄滞涩不畅
缠绵
起病缓、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易阻气机
胸闷、腹胀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水肿、湿疹、脚气等下肢多见
小便浑浊、泄泻、下痢、带下多
燥
干燥收敛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各种干燥
燥易伤肺
干咳痰黏、咯血、大便干涩、甚则胸痛
暑
炎热、升散、兼温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高热、心烦、面赤、脉洪大
暑性升散、易扰心神
心烦胸闷、头昏、目眩、面赤
易耗气伤津
口渴喜饮,尿少,气短乏力,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易兼湿邪
暑湿、湿温证,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四肢重、倦乏、胸闷呕恶、大便不爽
火
炎热、升腾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高热、恶热、烦渴、汗出、脉洪数;头面部: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口苦咽干、牙龈肿痛、头痛眩晕、耳内肿痛或流脓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火热易扰心神
心烦失眠、狂躁、神昏谵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火热易耗气伤津
热+口渴喜冷,咽干口燥,尿短赤+便秘;+体倦乏力,少气懒言
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
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
热极生风
动血
热迫血行,各种出血
火热易致阳性疮疡
红肿热痛
疠气
概念
区别于六淫而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致病特点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影响因素
气候因素
环境因素
社会因素
预防措施不当
内伤
七情内伤
概念
喜怒忧思悲惊恐
致病特点
直接伤及内脏
首先影响心神
损伤相应脏腑
易伤心肝脾
易损潜病之脏腑
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
《素问 举痛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喜则气缓
《淮南子》:大喜坠阳
思则气结
耗伤心神,脾气郁结
悲则气消
《素问 举痛论》: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气下
《灵枢 本神》: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惊则气乱
《素问 举痛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无定,故气乱矣。
伤及心肾
多发为情志病
病名首见于张介宾《类经》
郁、癫狂
胸痹、真心痛、眩晕
消渴、癥积、慢性肝病
影响病情变化
饮食失宜
饮食不节
过饥
过饱
食积、消渴、肥胖、胸痹、气滞、湿聚、化热、生痰、疳积;便血、下利、痔疮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因为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饮食不洁
胃肠病
传染病
食物中毒
寄生虫
饮食偏嗜
寒热偏嗜
五味偏嗜
《素问 五脏生成篇》: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素问 生气通天论》: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食类偏嗜
劳逸损伤
过劳
劳力过度
耗伤精气
损伤形体
劳神过度
心脾气血
房劳过度
肾精肾气
过逸
安逸少动,气机不畅
阳气不振,正气虚弱
长期用脑过少,加之阳气不振,导致精神衰弱
病理产物
痰饮
概念
机体内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痰
有形
无形
饮
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形成原因
外感,饮食,七情,血瘀→肺脾肾三焦失常→水液停滞
致病特点
阻滞气血运行,阻滞脏腑气机升降出入
痰停经络,脏腑,停肺,停胃,阻心,梅核气
影响水液代谢
易于蒙蔽心神
致病广泛,变幻多端
多见滑腻苔
瘀血
概念
离经之血、经脉脏腑瘀血
瘀血
病因,病理产物,因病致瘀
血瘀
病机,病理状态,因瘀致病
形成原因
气津阴阳虛、气滞、血寒、血热、外伤、出血、痰浊(饮)、情志
致病特点
易于阻滞气机
血瘀必兼气滞
影响血脉运行
影响新血生成
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结石
概念
砂石样病理产物
形成原因
饮食不当
情志内伤
服药不当
体质差异
致病特点
多发于胆、肝、胃、肾、膀胱等脏腑,也可在眼鼻耳等
病程较长,轻重不一
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疼痛
间歇性,阵发性或持续性
隐、胀、绞痛
发病
原理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正气
抵御外邪
祛除病邪
修复调节
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
正气在发病中具主导作用
正虚感邪而发病
正虚生邪而发病
正气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邪气
导致生理功能失常
造成脏腑形质损害
改变体质类型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邪气是疾病发生的原因
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特点
影响病情和病位
某些情况下主导疾病的发生
正邪斗争的胜负
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决定证候类型
影响因素
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
环境与发病
气候
地域
生活工作环境
社会环境
体质与发病
影响发病倾向
影响易感性
影响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
精神状态与发病
类型
感邪即发
徐发
伏而后发
继发
并病与合病
复发
机理
余邪未尽、正气未复、诱因
基本特点
类似初病,但更严重
复发次数越多,宿根越难除,预后越差,易留下后遗症
大多与诱因有关
主要类型
疾病少愈即复发
休止与复发交替
休息痢、癫痫、结石
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交替
哮喘、鼓胀、胸痹
诱因
重感致复
食复
劳复
药复
情志致复
环境变化致复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
《素问 调经论》: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素问 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下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