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毛概(邓、三、科)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邓、三、科内容整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编辑于2022-04-29 19:42:08这是一篇关于第一章法律基本原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市场经济的法律调整与经济法律制度,XJP法治思想引领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法律关系,法律基本概念。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体系完整!非常值得学习!感兴趣的可以收藏一下!
这是一篇关于第十一章反垄断法律制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规制制度,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制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规制制度,垄断协议规制制度,概述。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体系完整!非常值得学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收藏一下~
这是一篇关于第十章企业国有资产法律制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管理制度,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制度,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制度,企业国有资产法律制度概述。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体系完整!非常值得学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第一章法律基本原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市场经济的法律调整与经济法律制度,XJP法治思想引领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法律关系,法律基本概念。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体系完整!非常值得学习!感兴趣的可以收藏一下!
这是一篇关于第十一章反垄断法律制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规制制度,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制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规制制度,垄断协议规制制度,概述。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体系完整!非常值得学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收藏一下~
这是一篇关于第十章企业国有资产法律制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管理制度,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制度,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制度,企业国有资产法律制度概述。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体系完整!非常值得学习!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形成条件
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时代主题
东西问题趋缓,南北问题突显
历史根据: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用改革换体制,用开放迎资本
现实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
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对外政策
形成过程
发轫: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形成:十二大 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成熟:南方谈话 本质论、市场经济论
确立:十五大 提出邓小平理论并写入党章
基本问题、主要内容
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什么是
社会主义≠贫穷
怎样建设
国内:4千万未就业人口、经济底子薄、城乡差距大
国际:中苏关系紧张、中美关系有改善可能
周边:亚洲四小龙崛起
理论回答:社会主义本质论(南方谈话)
内容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前提,生产力目标)
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途径)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归宿,价值目标)
意义
从生产力角度谈社会主义(更客观)
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任务(更明确)
否定发展社会主义有具体模式(更灵活)
主要内容
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真理标准大讨论(批评“两个凡是”)
两个宣言书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992年南方谈话
地位: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重新确立
理论基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开始于1956,系统论述十三大
含义
已经进入社会主义(不能开倒车)
处在不发达阶段(不能开飞车)
最大实际、最根本国情、制定一切政策的出发点
明确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党的基本路线
最主要内容/基本途径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根本立足点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地位
对于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是新时期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与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区别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理论
根本任务
解放发展生产力(制度优越性体现)
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发展才是硬道理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通过发展来解决问题
发展离不开科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与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区别
社:为了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
资:为了获取更多剩余价值
理论支柱
“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1981-1990
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
第二步:1991-20世纪末
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实现小康
第三步:21世纪中叶
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现代化
提出鼓励让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
改革开放理论
改革(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内涵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不是修修补补,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改革的标准:三个有利于
改革成功的经验:党的领导+人民主体+中特道路
对外开放(长期基本国策)
原因: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中国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特点:只开放经济,不全盘开放,用市场换技术
要求: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我国经济体制发展历程
1978——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984——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9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区分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差别
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经济体制,属于资源配置的手段,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没有制度属性
否定了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观念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两手抓”系列
一首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核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一国两制”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在香港、澳门问题中实践
台湾问题: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法宝)
改善党的领导
改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改善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
历史地位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的形成
形成条件
国内外环境:如何走好社会主义道路
苏东剧变的教训:保证党不变质
科技发展的趋势:要抓住新兴产业制高点,实现我国科技跨越式发展
经济发展的趋势: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历史方位:走好社会主义道路中的难题
盘活政府和国有企业
非公有制的发展
干部队伍内部的问题(思想、能力、纪律)
应对各类风险(自然、经济、社会、台海)
现实依据: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经验
正确认识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类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形成过程
十四大:系统论述加强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问题
党80周年:全面阐述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十六大:写入党章
基本问题、主要内容
基本问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核心观点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根本任务:通过改革发展先进生产力
突出知识分子的特殊性
突出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科教兴国战略)
使上层建筑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信息产业)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方向
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特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要求
饱含民族精神
社会主义性质
具有意识形态意义
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始终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目标: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其他群众)
方法:兼顾不同阶层的利益,处理好不同方面的利益(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
主要内容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发展=发展经济
发展中的困难: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
顶层设计不完善
国有企业体制需要改革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问题
人口失业
不管→财政负担低,社会不稳定
管→印钱→通货膨胀,贬值
经济建设→疯狂贷款→坏账、三角债
社会保障→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探索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宏观调控之间的关系
1993年金融体制改革
决策执行:集中/分散
总分行/子行化
政商分家/政商不分
汇率双轨/汇率并轨
朱镕基十三条:控制基础货币、人民银行不经商、专设政策性银行(国开行)、汇率并轨、整顿房地产
国有企业体制改革
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保国企(社会性质、稳定)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发展民营(吸纳就业)
方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保国有企业的措施:抓大放小
抓大:成立资产清算公司、股份制
放小:自己想出路
承包(负责部分工资、上交利润)
MBO(管理层收购):双汇、联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按生产要素分配,国有资产流失)
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科学发展观
形成
形成条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阶段性特征
经济总量变大,但生产力水平不高
粗放型经济问题突出,生态问题日趋加重
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社会矛盾变多
改革面临深层次问题(存在利益集团)
党的十六大以后的实践经验
基本路线不能变
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加大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
坚持独立自主同经济全球化结合
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
美国霸权主义的实质没有变化
颜色革命的爆发
2008年次贷危机和全球经济危机
中美关系的变化(非典、房价、中国威胁论)
形成过程
精神实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发展历程
2003年,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2007)进一步走向成熟
十八大(2012)正式进入党章
科学内涵、主要内容
科学内涵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核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找新增长点)
主攻方向:经济结构调整(出口转消费)
出发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改变分配方式)
着力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经济)
目标:又快又好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以人为本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人: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
坚持发展依靠群众,向人民群众汲取智慧和力量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有总体布局意识(五位一体)
协调:保证各个领域协调推进,关注过去关注少的(农村、中西部、自然、军事)
可持续:注重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统筹=照顾弱势(农村发展、中西部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国内市场发展)
统筹=强化中央、打击特权、保障人民
统筹=对自身发展超前部署
统筹=适应中国国际地位的转换,应对中美未来不确定的关系
主要内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提高发展的质和效
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
构建节约资源的循环经济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本质核心:人民当家作主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政治制度:1(人大)+3(民族、政协、基层)
选举民主+协商民主
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三权分立和两院制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稳定→和谐)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体制、观念、法律)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执政能力建设(治理能力)
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反腐)
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