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撒马尔罕的金桃
撒马尔罕的金桃,唐朝风物。主要内容有:家畜、野兽、飞禽、毛皮和羽毛、植物、木材、食物。
编辑于2022-04-30 11:59:37撒马尔罕的金桃
唐朝风物
家畜
马
七世纪早期,唐朝建立之初,陇右(即现在的甘肃)草原上牧养的马匹只有五千匹。其中有三千匹是从已倾覆的隋朝所继承的,其余是得自突厥的战利品。
到七世纪中叶时,唐朝政府就宣布已经拥有了七十万六千匹马,被分开安置在渭河以北(即西京北部)的乡村里的八坊之中。
八世纪中叶,战乱使农村变成了荒芜的不毛之地,中央集权的崩溃,大贵族和地方豪强占有了大量的牲畜,其数量最终超过了政府拥有的牲畜。
马的政治属性
唐朝人在观念上将马看作是外交政策和军事策略的工具,将乘马看成是贵族的一种特权。
——乾封二年(667),唐朝政府企图实施一项歧视性的法令,禁止工匠和商人乘马。
马的神话色彩
在所有的古代名马中,最负盛名的是穆天子被称作 “ 八骏 ” 的神奇的坐骑。
在西极,生长着被称为 “ 骏骨龙媒 ” 等神奇天马。西方龙马的传说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代,在突厥斯坦各地都有水生龙马的传说,龟兹地区就是如此。
到汉武帝的时代,典型的神马就已经被定在了锡尔河流域的 “ 大宛 ” ( Farghana金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以 “ 汗血马 ” 著称。
汉代著名的张骞可能就承担了寻找汗血马的使命,在公元前二世纪时就已经打通了中国人进入西方的道路,这种神奇的骏马宣告了汉民族龙的时代的到来。张骞本人并没有带回神马,但是最晚到公元二世纪时,中国人就已经从西方得到了一种品系优良、外观神骏的良马,他们将这种马看作是传说中的龙马。虽然这种马并没有长双翼,但它们却长着“龙翼骨”。
马的引入
唐朝人将康国出产的马引进唐朝,作为繁殖唐朝战马的种马。他们确信,从土地丰饶的康国引进的这种马,就是最初的大宛马的种系。
北方蒙古矮种马
自古以来,中国人所熟知的马是一种头部硕大、马鬃毛直立,冬季全身长满了粗毛的矮种马。
中国人依赖的主要是经过驯化的蒙古矮种马,而蒙古矮种马大体上也属于草原野马的种系。 这种马与典型的草原野马的区别在于,它有长而飘逸的鬃毛、额毛以及粗大的尾巴,而这些特点很可能也是与阿拉伯马杂交的结果。 唐朝的“国马”(即由政府选育的马,例如驿马、战马等)中有许多是草原野马和阿拉伯马的杂交种马,而有些则主要是阿拉伯马。有时候,为了国防目的喂养的马的数量太少时,就需要引进外来的马,以补充国马数量的不足。 但是阿拉伯马的种系在唐朝处于不利的境地,蒙古矮种马就在毗邻唐朝的地区,所以阿拉伯马很难保持与蒙古矮种马相抗衡的地位。到了唐朝灭亡之后,西方骏马的种系就开始渐次消亡,而随着元、明时代蒙古矮种马的大量涌入,到了近代的初期,西方马的种系就完全绝迹了。
阿拉伯马(西方战马)
唐朝的 “ 国马 ” (即由政府选育的马,例如驿马、战马等)中有许多是草原野马和阿拉伯马的杂交种马,而有些则主要是阿拉伯马。
河中地区的辽阔平原、富庶的城市及其附近山区的马,都具有近乎纯正的阿拉伯马的血统,这些地区的马主要是在八世纪时,即充满活力的唐玄宗统治时期引入唐朝的。
到了唐朝灭亡之后,西方骏马的种系就开始渐次消亡,随着元、明时代蒙古矮种马的大量涌入,到了近代的初期,西方马的种系就完全绝迹了。
渤海靺鞨
唐朝的更为可靠的马的来源是东北地区,即来源于渤海靺鞨。
西域诸国
西域城郭诸国也是向唐贡献良种马的地区之一。龟兹、于阗、大食人等
回鹘人供应商
在唐朝马匹的供应者当中,最大的也是最傲慢的供应者是回鹘人,八世纪中叶以后,回鹘人就控制了唐朝的马市。
在唐朝马匹的供应者当中,最大的也是最傲慢的供应者是回鹘人。 八世纪中叶以后,回鹘人就控制了唐朝的马市。 当时唐朝对内、对外的战争连绵不绝,从而使得正在衰落的大唐帝国对于马的需求无法满足。回鹘和吐蕃这时也成了唐朝主要的外敌和天然的对手,于是唐朝政权将外交政策转向回鹘一边,利用回鹘来与吐蕃对抗。 在这一时期,吐蕃人不仅尽数赶走了唐朝在陇右牧放的成千上万匹良马 ,而且甚至还攻陷了唐朝的都城长安;而傲慢自负的回鹘人则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卑躬屈膝的唐朝人颐指气使——因为正是回鹘人凭借他们自己的优势才赶走了高原上的吐蕃人。
在八世纪后期的几十年中,一匹回鹘马的普通价格为四十匹绢,这对于唐朝来说是一笔令人触目惊心的支出。九世纪初年,衰落凋敝的唐朝政权一年支付上百万匹绢来交换北方边境地区淘汰下来的老弱不堪的驽马。
马的管理
政府管理的边疆贸易集散地,牲畜都是由政府主管人进行接收、检查和登记。
在由边疆递送往内地的路途上,每十匹马分为一组,每组由一个牧人单独管理。
从启程时起,这些马就受到政府的精心照料,政府最为关心的是要使这些马尽可能少地受到伤害,避免丢失或者被盗。无论在什么时候,管理政府马匹的人员都要对他管理的马的安全和健康负责。 马若不死尚可,如果死了马的话,管理马的人就得提供死亡的确切证据,报告使用马的人应负多少责任等。 按照规定,要尽可能详细地履行这一套程序,哪怕是最细微的情节也不能遗漏。 例如,如果长行马(即用于长途旅程的马,长行马与用于固定路途的驿马不同)死在途中的话,就得将马肉卖掉,而马皮则要送回政府的仓库。但是如果马是死在沙漠里,而且附近又没有买马肉的人的话,骑马人只需带回马身上那块烙有政府印记的马皮(如果他本人还能够回来的话)就可以。
送往特定的牧场或朝廷的马厩。六闲
假如一匹外来的马有幸被管理宫廷马匹的官员看中的话,那么这匹马就会被从牧场转送到京城分配给附属于宫廷本身的某个“闲”或者“厩”。 宫廷里的马往往都根据其类型或者是特性,分别被关进“飞黄闲”“吉良闲”“龙媒闲”“騊駼闲”“駃騠闲”或“天苑闲”。六闲中有五个闲是根据古代的骏马而得名的。 通过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这些骏马的名字得以久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 “ 天苑闲”的“天苑”是对天子禁苑的一种富有诗意的称呼,天苑就是天子骑着龙马狩猎的地方。 在左右六闲中饲养的外来的骏马,既能用来供武将骑乘,也可以供皇帝狩猎或贵族玩波罗球游戏时使用;既可以用于仪仗,也可以用于其他一些恢宏堂皇的场合。 根据以上记载,唐中宗养的这些舞马可以随着音乐节拍舞蹈嬉戏,所以使吐蕃人惊讶不已。这时是在公元八世纪初年。大约过了几十年之后,唐玄宗又养了一批专门用来表演的舞马。与中宗的舞马相比,玄宗养的这批舞马的名气就要大得多了。
唐玄宗的舞马
根据以上记载,唐中宗养的这些舞马可以随着音乐节拍舞蹈嬉戏,所以使吐蕃人惊讶不已。这时是在公元八世纪初年。大约过了几十年之后,唐玄宗又养了一批专门用来表演的舞马。与中宗的舞马相比,玄宗养的这批舞马的名气就要大得多了。 当玄宗被赶出长安之后,这些著名的舞马也随之流散到了民间。其中有些被安禄山送到了东北边疆地区。流落到东北的舞马有少数被当成了战马,但是它们的癖好仍然一如既往,每当营帐中演奏军乐时,这些马就会情不自禁地应节起舞。仅仅根据这一点,就可以轻易地将它们与其他的战马区别开来。
骆驼
大夏骆驼
在唐朝统治的初年,北方的中国人知道使用大夏双峰驼至少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大夏驼在运送士兵、商品通过戈壁和塔里木的高原荒漠时表现出来的安全性能,使它身价百倍,备受珍爱。
当唐朝帝国再次拓展到了远至中亚以外的地区时,对骆驼的需求就变得同样重要了。像对马匹一样,唐朝政府不得不从外国寻求骆驼,以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
骆驼入唐
作为土贡、商品及战利品进入唐朝境内
回鹘、吐蕃、于阗、石国等
骆驼的管理
唐朝的骆驼也是由牧监的官员负责管理的。与大批其他种类的牲畜一样,在关内、陇右两个道在的陕西、甘肃省的草场上牧养。
唐朝规定每个驼群的牧长只负责 70头骆驼,而标准的马群则由 120匹马组成。
杜甫的名句中有 “ 胡儿制骆驼 ” 的说法。据此判断,唐朝政府和私人雇佣的牧驼人、驯驼人以及赶驼人中,大多数可能都是来自蒙古草原、中亚和吐蕃的外族人。
骆驼的价值
驼毛也是土贡、骆驼肉可以食用,驼峰尤其被当成不可多得的珍馐美食。
牛
牛的种类
唐代得到公认的三种类型:黄牛、乌牛、水牛
牦牛
吐谷浑故地在宽阔无际、清澈湛蓝的青海湖周围,从六世纪初起,吐谷浑就开始贡献被确切地称为牦牛的贡物以及他们著名的白色小马。
在唐代,贡献给朝廷的牦牛尾最后是由 “ 司辇 ” 细心照管的。司辇的职责是主管后宫嫔妃的舆辇以及驾舆辇的贵重牲畜。
羊
拂林(罗马)土生羊、康居(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大尾羊
野兽
大象
大象并非从来就是外来之物。在青铜时代,当商代诸王统治黄河流域时,大象还是常见的野兽。
对于中国人而言,大象并非从来就是外来之物。在青铜时代,当商代诸王统治黄河流域时,大象还是常见的野兽。 有证据表明,当时人们不仅捕捉大象,并且为了实用的目的而豢养大象 。 但是随着中国北部森林覆盖面积的减少和人口的增加,这种庞大的动物后来逐渐迁徙到了南方。 到了见于记载的历史时代,人们就只能在长江流域的小片边远地区以及长江以南地区见到大象的踪迹了。 九世纪时,在广东省的山区里仍然有许多大象 ,而十世纪时在广东省温暖的森林地区也还有大象出没:广州东面的东莞的一座佛塔中有一块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刻的石碑,内容记载了一群大象践踏了农民的庄稼。广州向来以出产大象的桃红色的长牙和味道精美的象鼻而著称于世,这种象牙是制作笏板的最好的材料,而象鼻则是本地厨师引为自豪的美味。 更有意思,同时也更神秘的是,长江流域有一种黑色或“青黑色”的大象,当地人给这种象起了一个丑陋的名字,叫作“江猪”。
大象的用途
南方人对大象的使用,其实仅仅是限于战争之中,事例也非常少见。鲁定公四年(公元前 506),楚国的武士就曾经驱赶着大象。
大象入唐
大象的真正故乡是在中国南方边疆遥远的一隅。到了唐代,大象仍然被看作是南方特有的动物,是印度支那热带地区的象征。
大象的真正故乡是在中国南方边疆遥远的一隅。据说在汉代时,安南海岸的人们骑着大象入海,寻找海底的宝物,并将这些宝物带回来。他们寻求的宝物主要是一种美丽的珍珠,传说中的鲛人的眼泪。到了唐代,大象仍然被看作是南方特有的动物,是印度支那热带地区的象征。
唐朝真正的活的驯象则来自印度支那诸国,特别是由林邑的使臣带来。(林邑,象林之邑的省称,今越南中部,汉代称象林郡)
唐朝真正的活的驯象则来自印度支那诸国,特别是由林邑的使臣带来。在唐高宗统治的初年,即在永徽元年(650),林邑国曾屡次向长安的唐朝朝廷贡献驯象[ 28] 。武后统治时期,林邑国又在调露二年(680)和天授元年(690)贡献驯象[ 29] 。到了八世纪上半叶中宗和玄宗统治时期,林邑国还在继续进贡驯象[ 30] 。而且林邑王在这时还因为向唐朝贡献了著名的白象而远近闻名。林邑献白象在景龙三年(709)和开元二十三年(735) [ 31] 。此后,我们再也没有见到过林邑的驯象通过正常途径来到北方的记载
唐朝的大象有时候根本就无所事事。唐朝的君主不时地受到那些循规蹈矩、恪守传统道德的人的攻击,这样就迫使他们不得不将那些由蛮夷使臣贡献的 “ 珍禽异兽 ” 关进兽苑,弃而不用。
犀牛
林邑是唐朝犀牛的最重要的来源。
犀牛这种热带的巨兽,并不总是能够适应中国北方的气候环境,有一些犀牛最终活了下来,与大象一起在唐玄宗举办的大型宫廷宴会上表演助兴。
狮子
在古代和中世纪,狮子这种王兽的许多品种都传到了中国。
表示狮子的两个词也在中国出现了。一个词是 “ 狻猊 ” ,第二个词就是“ 狮子 ” 。
贡狮在唐朝艺术家中似乎也确实是比较受喜欢的主题。
宗教意义
如同大象一样,狮子在中国也唤起了人们对印度和佛教的想象。
首先,“狮子吼”是佛陀向世间一切有情说法的一种公认的隐喻。其次,佛陀被认为是凡人中的雄狮,他的座席就被称为“师子座”,这一比喻后来被进一步引申指佛教高僧的座席,而工匠们也依据这种比喻而制成了真正的狮子座。所以李白在向一位僧人朋友表示敬意时,就曾经写过“黄金师子乘高座”这样的诗句。最后,在佛教艺术中相当流行的文殊师利塑像本身,就表现为文殊师利骑在一头狮子上的形象。
豹
在中国古代的象征传统中,豹扮演了一种很重要的角色。
在唐代,“ 骁骑 ” 的战士命名为 “ 豹骑 ” , “ 威卫 ” 也就相应地成了 “ 豹韬卫 ” ——“豹韬 ” 是一本论述战略的权威性著作中的一章的篇名。
像狮子的形象一样,豹的画像也具有驱邪镇魔的法力。正是豹子的这种法力,促使唐朝的一位公主为自己做了一个豹头枕。
豹入唐
作为贡品的豹大都是由西域地区贡献的,而进贡的时间也多在公元八世纪前半叶。
瞪羚和小羚羊
羚羊入唐
拂林使臣贡献的一对狮子的厚礼时,带来了两只唐朝人称为 “ 羚羊 ” 的动物
功用
羚羊角在唐朝的药物中也是很重要的一种药:作为 “ 土贡 ” ,由陕西和川北山区的城镇向朝廷贡献的,将制成粉末状的羚羊角调入蜂蜜中,可以缓解各种严重的高烧症状。
唐代的北方人和南方人都食用羚羊肉,尤其是南方人,还将羚羊肉作为被蛇咬伤的解毒药来使用
其他
土拨鼠
吐蕃边界地区,有食用药用功能
猫鼬
罽宾国贡献
鼬鼠 / 白鼬
波斯国贡献,在西方古典时期,希腊人和罗马人已经驯化了鼬鼠,用来捕捉老鼠和野兔。
飞禽
孔雀
印度孔雀(汉代以前中国人知道的只有这个种类)
孔雀的家园位于克什米尔和安息王的疆域的某地。
中国南方的热带地区得到开发,发现了印度支那的绿孔雀。
到了三世纪时,这种披着绿色和金色的金属光泽的美丽的生灵,就与香药、珠宝、象牙以及鹦鹉一起被带进了中国的内地,而对这种神奇的鸟的需求也随之迅速增长起来。
孔雀入唐
随着唐朝移民日渐熟悉岭南热带环境,孔雀就开始从雷州半岛的罗州和雷州,与斑竹、鹦鹉以及白银一起作为年贡被源源不断地送往长安。作为公认的南方的象征,孔雀在唐朝人的心目中成了 “ 越鸟 ” 。
宗教意义
孔雀王
佛教文学,特别是孔雀王概念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对孔雀的形象化描写:求法僧玄奘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如来在昔为孔雀王,与其群而至此(即乌仗那国),热渴所逼,求水不获。孔雀王以嘴啄崖,涌泉流注,今遂为池,饮沐愈疾。石上犹有孔雀遗迹”[ 66] 。而且当时有一首纪念神圣的孔雀王的骠国乐曲也传到了唐朝,。表现孔雀王的文艺作品并不仅仅限于佛教文学,像阎立本、吴道子这样著名的大画家也都创作过孔雀明王的画像。
鹦鹉
鸵鸟
七世纪时来到唐朝的只有两只鸵鸟。
早在汉和帝永元十三年(101),安息国就已经贡献过一只吐火罗种的鸵鸟。
频伽鸟
诃陵王贡献往长安
在佛教的文学作品中,经常提到频伽鸟和它那悦耳动听的歌喉。频伽鸟这位神奇的歌手之所以在佛教文学中出现,并不是由于它自身的缘故,而是因为它是佛陀及其声音的定型。
毛皮和羽毛
唐朝本土最大的皮毛生产地是陇右道(大体上相当于现在的甘肃省)。唐朝官方具列陇右道的土贡称 “ 厥贡麸金、砺石、棋石、蜜蜡、蜡烛、毛毼、麝香、白氎及鸟兽之角、羽毛、皮革 ” 。
唐朝的朝臣穿戴的皮毛也有来自遥远的日本的裘皮 。虽然唐朝进口的裘皮有些来自西极,北方一直是唐朝裘皮的最重要的产地,所有的外来裘皮都充满了原始的情调。
鹿皮
花剌子模是历史上著名的皮毛出口地,唐朝人非常喜欢用鹿皮做的靴子。
靴子在中国有漫长的历史。它是在古典时代从游牧民族那里接受来的,主要用于武士的装束。但是甚至晚至唐代,人们也还没有完全忘记靴子是蛮夷之物。在七世纪上半叶之前,穿着靴子进入庙堂殿省甚至也一直属于被禁止之例。一直到靴帮经过改造,加了装饰之后,才允许着靴进入殿省。
马皮
在唐朝控制之下的河西走廊、鄂尔多斯以及蒙古边界地区每年都要将马皮作为土贡送往唐朝的都城长安。
鲨鱼皮
但是在唐代,人们主要是将鲨鱼皮作为一种装饰和实用的包装材料缠在剑柄上,因为鲨鱼皮的表面呈颗粒状,握在手中不易使剑滑落。
至今在日本的奈良,我们仍然可以见到一些唐朝的刀剑,这些剑上面装饰着诸如金、银以及斑驳的犀角等珍贵的材料,而剑柄则是用颗粒状的鲨革包裹的。
北部湾
在长江口以南,中国沿海各地都出产鲨鱼皮,我们在这里将鲨鱼皮作为外来物品,只是因为在北部湾也出产鲨鱼皮,而北部湾当时又是唐朝的保护国。
羽衣
利用柔和的金黄色羽毛制成的凤羽金锦,是唐玄宗接受的贡物。
这个故事出现得相当晚,很可能不足凭信。据说,唐玄宗宫里的许多饰物都用这种锦装饰;到了晚上,这些锦就会发出明晃晃的亮光。后宫的嫔妃中,只有杨贵妃才有资格得到足够的这种锦来制作衣物和帐帏,用它做成的衣物看起来光明耀眼,就像太阳光一样炫目。
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围绕着信奉道教的玄宗朝廷和玄宗那仙女般的贵妃,产生美丽的羽衣的传说是一点也不奇怪的。著名的《霓裳羽衣曲》是一首仙乐,杨贵妃为了取悦玄宗,常常踏着这首曲子飘然起舞。就这支舞曲而言,羽毛的服装不仅是十分适宜的,而且非羽衣不足以舞此曲。虽然根据传说记载,玄宗皇帝最初是在渺远的夜空中的月宫里见到仙女在表演这支舞蹈,于是以仙女的服饰取名为《霓裳羽衣曲》,但实际上这支曲子原来是古代中亚的《婆罗门曲》,后来经过玄宗润色、改名而成。
虫饰
唐朝宫廷的工匠在为其高贵的主顾制作衣服和器皿时,需要许多珍贵的原料,除了象牙、玉石以及玳瑁壳之类的原料外,还有一种甲虫的鞘翅,这种被称为 “ 青虫 ” 的甲虫是在岭南和安南采集来的。
这些金绿色甲虫的闪闪发光的鞘翅在朝鲜和日本也具有类似的功用 ——在日本它被称作“Tamamushi” (玉虫)。而它的用途也超出了作为人的装饰物:人人都知道奈良精美的“玉虫橱子”;而在正仓院的珍宝库中还保留了一把象牙柄、茎皮镶边的短剑,短剑的木制剑鞘就是用玉虫的黄绿色鞘翅装饰的。
植物
引进
唐朝的花园和果园从外国引进了大大小小许多植物品种,其中有些植物长久地留传了下来,而有些则只存在了很短的时期。
保鲜与传播
运输
马奶葡萄
鲜美的 “ 马奶葡萄 ” 当时可以新鲜完整地穿越戈壁沙漠边缘,从高昌转输到长安。西域的葡萄必定也是放置在从天山中采集的冰雪之中,然后再运送到长安来的。
在九世纪时,花剌子模出口的西瓜是用雪包裹起来,放进铅制的容器之中来保鲜的。
蜡封
隋炀帝曾经使用蜡将四川运来的柑橘的茎干密封起来,十一世纪时,为了将洛阳最名贵的牡丹一路安全运送到宋朝的都城开封,也使用了同样的方法。
正如欧阳修所记载的运送牡丹的方法:先将牡丹放进小竹篮里,竹篮上面盖上几层绿色的蔬菜叶,这样就能避免颠簸和摇晃,然后再将花的茎部用蜡封起来,几天之内花都不会枯萎。 唐朝人必定也使用了同样的方法。而且据我们所知,在九世纪初期,唐朝人就已经在利用纸来包裹柑橘进行运输了。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有把握地说,其他的植物产品在运输途中同样也得到了类似的保护。
保鲜
冰冻
有大量证据表明,唐朝在夏天时真的是使用冰来冷却食物的,而且这种做法还可以追溯到周朝。每当盛夏酷暑时,冰有时甚至被用来直接食用。
冰窖
在唐代,瓜被存放在冰里来保鲜的,当时主要是将瓜保存在冰室或者冰窖之中(这种做法古已有之),其次是保存在冰壶或者冰瓮里。
冰室
皇宫的冰室由上林署令负责主管 ——上林署令是管理朝廷苑囿、庭园和果园的一个官职。
每年冬天,唐朝政府都要在冰室里贮藏上千块三尺见方、一尺半厚的冰块,这些冰块是在寒冷的山谷里切凿而成,然后由地方官送到京城里来 [19]。
冰壶
在夏季,瓜是长安城里很常见的一种消暑解渴的水果,盛冰的壶有时甚至是用玉做成的。
冰盒
据一位著名的炼丹 [18]。据此推测,大概当时有一种专门供实验室使用的冰盒,这种冰盒是用来储藏容易腐烂的试剂的器皿。
传播
外来植物也正是通过与上述办法类似的方式运送到长安来的,管理这些植物也属于上林署令的职责范围,“ 凡植果树、蔬菜以供朝会、祭祀,其尚食进御及诸司常料亦有差 ” 。来自康国的金桃和银桃也都如此,史书中明确记载,“ 康国献金桃、银桃,诏令植之于苑囿 ” 。
管理
上林署令:负责外来引进植物的管理
禁苑是一座巨大的苗圃和庭园,禁苑里不仅种植着世界各地的各种庭园果木,而且它还是唐朝各地营林植树的一个重要的树种供给来源。
药园
由“ 药园师 ” 掌管,药园师本人是由太医署令管辖的,太医署坐落于京师之内,由专门课药的州负责种植、菜鸡草药供太医署食用。
从国外引进植物的两个来源
引进的植物
枣椰树
枣椰树作为波斯的物产,久已为中国人所知,但是只是到了唐代才被正式引进。九世纪的药物学家详细描述了广州进口的波斯椰枣 “ 皮肉软烂,味极甘 ” 的特点。
菩提树
菩提树在印度是被奉为神圣的无花果树,它是觉悟之树,贞观廿一年(647),摩揭陀国又贡献了一棵菩提树。摩揭陀国是这种神奇的树的发源地。
郁金香
天竺国和安国分别向唐朝贡献郁金香,但是我们不知道他们贡献的是干柱头,还是整枝的郁金香。
在唐代被用来洒在衣服和帘帷上,使其散发香味。一样,某些唐朝酒也是用郁金香来调味的,李白曾经描述过这样一种芳香的饮料: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68]。
七世纪上半叶很活跃的诗人卢照邻为我们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帷翠被郁金香 [ 65] 。 而九世纪的陈陶也写道:轻幌芳烟郁金馥 [ 66] 。 这里所指的应该是某种焚燃的香剂,也有可能是一种用来喷洒的雾剂。但是至少到了十世纪初年,就已经有了郁金香油。据记载:“周光禄诸妓掠鬓用郁金油,傅面用龙消粉,染衣用沉香水,月终人赏金凤凰一只。”[ 67] 如同有些罗马的酒
水仙
水仙是传入中世纪中国的罗马植物。
莲花
尽管事实上在唐代以前很久,中国人就已经知道了印度的红莲花和白莲花。由于来自印度的佛像不断涌入,保留在人们对莲花的认识中的,逡巡不去的异国情调也就得以长久地流传了下来。
但是到唐朝时,这两种植物仍然还保留着外国的风韵,陈藏器在他的本草中写道:“红莲花、白莲花生西国,胡人将来也。”[ 84] 正是因为莲花在唐朝人心中还保留着外来物的新奇感觉,所以晚唐那些喜爱外国题材和浪漫题材的诗人创作了大量有关莲花的诗歌,这一点也不足为奇,温庭筠和陆龟蒙就是他们当中的佼佼者。
木材
唐朝人拥有优良的本地木材品种,本地的木材已经完全能够满足他们制作自己所熟悉的实用器具的需要
青龙木可以用来制作斧柄; 坚韧结实,纹理美观的酸枣木是制作车轴、调羹和筷子的好材料; 长江以南的樟木可以用来做船; 四川出产的美丽的泡桐则可以制作五弦琴(配以玉琴栓和浙江产的丝弦)和中世纪中国的优雅的箜篌。
唐朝对于其极南部地区的木材的需求很大。因为南方比北方保留了更多的原始森林。
竹
在岭南和印度支那出产的所有木材当中,竹子属于最有用的木材之一,它是制作各种各样的器具的原料。在唐朝的中部和南部地区也生长着许多品种的竹子,但是在富豪和权贵之家,最推崇的还是用“斑竹”制作的器具 ——斑竹的茎干部分生长着紫色的斑点,这种斑点适合于各种各样的装潢目的,尤其是常用来制作最高雅的毛笔的笔杆
桄榔
生长在岭南和印度支那,被称作“桄榔”等羽叶棕榈,除了提供维系船板的椰子皮壳纤维和糕饼师所需要的西米之外,桄榔树还是一种带有漂亮木纹的紫黑色的木材,而这种木料尤其是制作双陆板的绝好的材料。
紫檀
马来西亚的檀香木
马来亚檀香木产出的染料末,在唐朝则被用来浆染衣物。“ 紫檀 ” 还是制作弦乐器,尤其是制作琵琶的最优质的材料,紫檀琵琶在唐朝的诗歌中随处可见,例如孟浩然就曾经描写过一把用金粉装饰的紫檀琵琶。
在日本奈良正仓院,至今仍然可以见到各种装饰精美的紫檀琵琶,例如这里的收藏品中有一把用紫檀制作,由珍珠母嵌花、利用龟甲以及琥珀装饰成的唐朝的五弦琵琶(这是仅存的一把)[21]。可以见到一把“ 阮咸 ” (日文“genka”)或“ 秦琵琶 ” 。这种乐器是以古代“ 竹林七贤 ” 之一的名字命名的。这把阮咸也是用紫檀制作而成的,而且在装饰工艺上同样也使用了与以上五弦琵琶相同的三种珍贵材料,镶嵌了鹦鹉和其他的图案
安达曼群岛等紫檀木
安达曼群岛的紫檀木是一种精良的木材,
印度的檀香木
印度的檀香木不仅可以用于建筑的用途,它的无味的木材还可以提供一种有色的粉末,以作为种姓的标记。
印度檀香木之作为颜料与它作为木料的用途相比,几乎是同样出名的。印度檀香木产出的染料在中世纪欧洲被用来给酱油着色。
榈木
指的是黄檀属的各种树木,爪哇、印度、印度支那等地出产,作为木材,有医学功效。
檀香
是一种小寄生树的白色或淡黄色的心材,生长在印度、爪哇等地。宗教作用较为突出。
檀香木是雕刻佛像芬芳的法身的理想材料。唐代佛教顶峰时期大量佛像都是用檀香制作的。
乌木
柿属树是柿树的近亲,也是印度、印度群岛等地的土产,柿属树中有许多树能够产出一种美观的黑色硬木,通称为乌木。
食物
由于开疆拓土的结果,唐朝不仅得到了由它控制的新领土,这样一来,长安所需要的食谱也就自然而然地随着扩大了,新的土贡中包括了一些新鲜而奇异的珍馐美味。
由于朝廷为地方开风气之先,所以地方上的食谱也有了改变 —— 例如伊吾的“香枣”; 由高昌贡献的,从一种无叶沙漠植物中流出的“刺蜜”; 龟兹的“巴旦杏” 以及安南的香蕉和槟榔(汉文名称译自马来文 Pinang) ——这些食物以及与此类似的其他食物,形成了一批“半外来的”过渡性食物。 也就是说,就文化而言,它们应该是外来的,但是就政治归属而言,它们的产地则属于唐朝的领土。到了一定的时代,它们也就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酒
中国人的发酵饮料是用粟、稻和大麦发酵而成的,稻米是酒精饮料的主要来源。
中国人的发酵饮料是用粟、稻和大麦发酵而成的,这是他们日常饮用的清淡饮料。此外还饮用果酒和用马乳发酵的乳酒 ;像类似姜酒和蜜酒这样的美味佳酿,也是中国人饮用的饮料。而另外几种带有香味的葡萄酒,则是用来供奉神灵的。 到了唐朝时,这些古时候的饮料有些还在继续酿制,而有些则久已失传了。 但是就大致情况而言,这时稻米已经成了酒精饮料的主要来源。
葡萄与葡萄酒
汉朝初年张骞凿空西域,将西域的葡萄种子引进了内地,在都城中种植了葡萄,并且以食用为目的,开始小规模地种植这种水果。
葡萄在当时并不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用葡萄酿制的葡萄酒也仍然是一种稀有的外来饮料。
所以直到唐朝统治初年,由于唐朝势力迅速扩张到了伊朗人和突厥人的地方,葡萄以及葡萄酒也就在唐朝境内家喻户晓了。
甚至到了唐代,葡萄在人们的心目中还仍然保持着与西方的密切关系: 在几百年中,一串串的葡萄一直被当作外来装饰的基本图样而在彩色锦缎上使用; 而在唐镜背面的“古希腊艺术风格的”的葡萄纹样式,则更是为世人所熟知。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罗马人、大食人以及西域的回鹘人等,全都以精于栽种葡萄和善于饮酒而知名 。但是当唐朝征服了西域之后,葡萄以及葡萄汁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某些“外国”的风味,这与“半外来的”巴旦杏和槟榔的情形是很相似的。 长安的唐朝廷要求高昌以年贡的形式进贡不同品种的葡萄产品,“干”“皱”“煎”是高昌进贡的葡萄干的三个不同的种类;此外高昌还向朝廷进贡葡萄“浆”,当然也少不了葡萄“酒”。 最重要的是一种新的,主要用来酿酒的葡萄在这时传进了唐朝,葡萄酒的制作工艺也随之传入内地,从而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工业。这种新传入的葡萄就是著名的“马乳”葡萄。
葡萄酒的制作工艺也随之传入内地,从而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工业。这种新传入的葡萄就是著名的 “ 马乳 ” 葡萄。(高昌传入 ——唐朝 “ 破高昌,收马乳葡萄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帝自损益造酒,酒成,凡有八色 ……
我们不知道这座葡萄园究竟在哪里,但是有事实表明,干旱的陇右道在当时必定已经广泛地栽种了葡萄树。 唐朝时中国的另一个葡萄产地是山西西北部的太原地区,所谓的“燕姬葡萄酒”,就是指太原出产的葡萄酒。 唐朝本土出产的各种葡萄品种,在这些备受人们称赞的葡萄园里得到了发展,除了用于酿酒的葡萄之外,我们知道在十世纪时,在河东(山西)出产一种硕大的食用葡萄,这种葡萄是如此鲜美,以至于运送到京城之后,它就成了无价之宝。 七世纪时,葡萄在唐朝已经很知名了,足以使得专门的饮食学家向公众说出他们对葡萄的看法,孟诜声称,葡萄汁虽然可以治疗“孕妇子上冲心”,而且效果明显,“饮之即下”,可是却不能多吃,因为“多食令人卒烦闷眼暗”。 贞观十四年十二月(641年初),当高昌王以及高昌国的最优秀的乐师等战利品被运送到太宗面前时,唐太宗宣布在长安“赐酺三日”[ 46] ——这是一种大众的酒节。 这种庆祝活动与平定高昌的事件是很适宜的,因为葡萄酒正是出自唐朝的新属地高昌(唐朝将“高昌”改名为“西州”)。 唐朝“破高昌,收马乳葡萄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帝自损益造酒,酒成,凡有八色(即八个品种),芳辛酷烈,味兼醍醐,既颁赐群臣,京中始识其味”[ 47] 。 对于这种新型工业而言,马乳葡萄似乎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制作葡萄酒也就成了太原葡萄园的一项附属工作 ——太原每年都要被迫向朝廷进贡大量的美味葡萄酒。在刘禹锡写的一首《葡萄歌》诗中,充分表现了太原“马乳”葡萄制作的葡萄酒在当时的崇高声望。
蔬菜
菠菜
泥婆罗国贞观廿一年(647)贡献的许多稀有的移植蔬菜之一。
这种植物最早似乎来源于波斯,被道教方士称为 “ 波斯草 ” 。 “ 波斯草 ” 作为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名称,到了唐代以后大概就已经不再行用了。
甘蓝
陈藏器观察,这是一种阔叶形植物,他将甘蓝作为一种能够 “ 益心力,壮筋骨 ” 的植物。
其实甘蓝最初是欧洲植物,它显然是经西域、吐蕃、河西走廊的通道流传到唐朝来的。
珍馐美食
朝鲜松子
阿月浑子
生长在栗特、呼罗珊以及波斯等地的美味坚果
9 世纪起,岭南地区就已经种植了这种坚果。在唐代通常称为胡榛子。
胡桃
调味品
胡椒
引入前
秦椒
“ 秦椒 ” 是古代广泛使用的一种椒类食物,它在中世纪的医学中有很多用途,例如秦椒能够延缓月经期,治疗几种痢疾,而且还具有生发的功能。
蜀椒
“ 蜀椒 ” (四川椒)是与“ 秦椒 ” 极为相近的同类植物,由四川往北一直到秦岭以南的地区,都生长着蜀椒。但是一位权威声称,最优质的蜀椒出自西域。
胡椒引入
据记载:“ 胡椒,出摩揭陀国,呼为昧屡支,子形似汉椒,至辛辣,六月采,今人作胡盘肉食皆用之。”
胡椒属植物最初生长在缅甸和阿萨姆 ——先是传入了印度、印度支那以及印度尼西亚 ——又传入波斯 ——再从波斯与檀香木和药材等一起由波斯舶转运到中世纪的亚洲各地。
在梵文中,“Magadha”(摩揭陀)是胡椒的一种别称。据此推测,摩揭陀必定曾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胡椒生产中心。
唐朝时价格昂贵
在中世纪的末期和近代初期,胡椒昂贵的价值曾经给垄断胡椒贸易的商人带来过巨量的财富,大历十二年,唐朝宰相元载被贬赐死,在籍没他家的财产时发现,除了其他大量的财物(例如有五百两钟乳 ——这是一种药效强烈的内服药)之外,他家里还有一百担真正的胡椒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而且也是他家财富的一个明显的标志。
其他
长胡椒
根据梵文名称,将这种胡椒称为 “ 荜拨梨 ” ( pippali),当时更常见的是将它省称为“ 荜拨 ” ( pippal,这种称呼很可能是“pitpat”或“pippat”的误读)。当然,现代英文中的 “pepper”也是出自同一语源。
印度群岛土生胡椒
毕澄茄
在唐代,毕澄茄是从佛誓国带来的,唐朝的医生用它来恢复食欲。
糖
糖引进之前
蜂蜜:唐朝人普遍有吃甜食的习惯,当时通常是用蜂蜜来制作甜食的。陕西的南部出产蜜,而位于长江口附近的扬州和杭州则出产蜜姜。
谷物糖:至少在公元前二世纪时,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了“麦芽糖”,到了唐代,谷类植物制作的糖已经索然无味,成了一种低劣的食品。
蔗糖引入
在所有的植物糖中,最受欢迎的还是蔗糖。 蔗糖从热带亚洲和大洋洲地区传到了西方——在公元五世纪时传到了波斯——七世纪时传到了埃及——八世纪则传入了西班牙。
蔗糖制作方法
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咀嚼甘蔗,或者挤压甘蔗,以得到可口的饮料。
更复杂一些的方法是将甘蔗汁熬干,得到一种适合制作甜食使用的固体物质。
最后一种方法是通过提纯工艺去除糖的杂质,以防止其变质。
这三种方法分别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从引入到本土种植
唐代,四川中部、湖北北部以及浙江沿海地区都种植了不少甘蔗。
虽然掌握种植技术,甘蔗在北方地区仍然属于很贵重的物品。
石蜜
三世纪时,北部湾地区就能够制作,先将甘蔗汁晒干制成糖,后做成石蜜,凡是石蜜都要加入牛乳。被做成小人、小动物等形象。
加入牛乳等石蜜最优质、最洁白,八世纪时安国和火寻国都贡献过石蜜,康国也出产石蜜。
香料
上层阶级的普遍使用
唐朝上层社会的男男女女都生活在香云缭绕的环境之中。他们的身上散发着香味,浴缸中加了香料,而衣服上则挂着香囊。庭院住宅内,幽香扑鼻;公堂衙门里,芳香袭人;至于庙宇寺观,就更是香烟袅袅、香气弥漫的所在了。仙境、极乐世界以及民间传说和诗歌中,尤其是道教极力灌输都天界奇境。
礼仪化使用
唐宣宗即位时发布了一条诏令,其中规定皇帝本人只有在“焚香盥手”之后,才能阅览大臣献进的章疏。
焚香在朝廷政治生活中的象征性作用
唐朝制度规定,凡是朝日,必须在大殿上设置黼扆、蹑席,并将香案置于天子的御座之前,宰相面对香案而立,在弥漫着神奇魔幻的香气中处理国事。 当“进士”候选人要进行考试时,主考人与考生要在考试殿堂前的香案前相互行礼,这种场合虽然规格较低,但是香案在这里同样表示了神与君主的恩宠。
宗教意义
佛教与外来的印度文化为中国的寺庙带来了大量的新香料,而很多有关焚香和香料的习俗和信仰也随之传入了中国。
世俗生活
沁人心脾的香气也进入了唐朝社会的世俗生活,在缙绅阶层的生活中就更是如此。
斗香
中宗时代有一种高雅的聚会,大臣们在会上“各携名香,比试优劣,名曰‘斗香’”,结果有一种香膏常常得魁。
娱乐场所
香料的引进
尽管中国本地的香料和其他土产的质量都非常优异,但来自异国他乡的奇香无论品种还是数量都是相当可观。
树脂和树脂胶——檀香、沉香、婆罗洲龙脑香和广藿香,安息香与苏合香,以及乳香与没药等等。
混合香料
在西方,混合香料的主要成分是乳香,配以没药、波斯树脂与甲香; 而在东方,主要成分则是沉香,再配以乳香、檀香、丁香、麝香与甲香。
一位现代的权威称,虽然唐朝官方药典中将沉香、乳香、丁香、藿香、榄香和胶皮糖香液作为配制香料的最基本的六种成分 。 但是,根据坐落在西安东北方向,靠近祆寺附近的一所叫作“化度寺”的寺院里流传下来的配方记载,混合香料的成分有沉香一两半,白檀香五两,苏和香一两,甲香一两,龙脑半两,麝香半两,将各种配料“细挫捣为末,用马尾筛罗烁蜜溲和,得所用之” 。这种混合香料在诗歌中通常称作“百和香”。 “百和香”这个词在唐朝之前很久就已经出现了。杜甫有“花气浑如百和香”的诗句,八世纪末九世纪初的诗人权德舆在诗中描写了一位闺房中的美女,他在诗中写道: 绿窗珠箔绣鸳鸯,侍婢先焚百和香 。 唐朝出产的百和香在日本也很受消费者的欢迎,唐朝出口日本的产品通常都是沉香、糖和李肉等。 但是唐朝似乎也进口类似的混合香料:开元十二年(724)吐火罗遣使向唐朝贡献“乾陀婆罗(Gandhaphala)等异药二百余品” 。 在印度,许多结香果的,不同品种的树都称作“Gandhaphala”(香果),但是如果我们对“乾陀婆罗”的梵文原文认读不误的话,这里的“乾陀婆罗”应该是指一种外形为水果状的、混合的香药锭剂。 一旦这些气味芬芳的异物到达了唐朝土地上,根据它们各自的性能和占有者的需要,它们就会有不同的用途。唐朝奢靡之风盛行,木匠和家具匠往往直接使用木质香材营作各类器具。玄宗朝宰相杨国忠建造的“四香阁”,就是这种挥霍浪费的最有名的一个
香料用品
香蕊
香烛
香烛虽然只有二寸长,但是却可以燃烧一夜,而且香气四溢,沁人心脾。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带有刻度的香烛,可以用来在夜间计时,这种香烛最初很可能是和尚们在夜祷时用来计时的。在唐朝之前,这种香烛就已经很有名了。
香钟
香钟大多是在与佛教有关的环境中使用的。
有些香钟使用的底板时石范。在正仓院有一件石范为圆形的石板,石板镶嵌在一朵精雕细刻的木莲花之中,莲花的花瓣上镀上了金色,而且绘有神话中的人物。这件珍品上刻的是天城体梵文,而不是汉字的印文。
香炉
在家中和平常仪式中,一般使用香炉
最传统的是博山式香炉,斜面上有时镂刻着神的形象。
日本的香炉是由中国传去的,在奈良的正仓院和唐招提寺,至今还保留着这种精美的香炉的样品。通常这些香炉都是由紫铜掺杂以其他一些金属——锑、金等——铸成的,但是有一尊非常奢华的檀木香炉,上面有用金、银和珠宝装饰的花卉图案。
薰笼
是一种镂空为花卉或动物图案的空心金属球,球内平衡架上悬着铁杯,铁杯里盛放着焚香。这是一种用来熏衣服和寝具的器物,甚至还具有杀虫的作用。
香料贸易
沉香
广州每年送往长安的土贡除了银、藤簟、荔枝、蚺蛇胆之外,还有沉香,广州的沉香是从安南边境地区得到的。穆斯林所说的“China”(中国)并非指沉香的主要产地,而是指一个巨大的沉香市场。
唐朝人使用的沉香或许大部分都是进口的,其中主要来自林邑。
榄香
樟脑(婆律膏)
中国最需要的就是婆罗洲樟脑,而且从中世纪起直到现在,与欧洲贸易的也是这种樟脑。也叫龙脑香
中国樟脑为右旋樟脑”。这种樟脑是从中国、日本以及北部湾的一种大树的木材中提取出来的结晶状物质。而婆罗洲(或“苏门答腊”)樟脑则是“左旋樟脑”,它是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亚的一种高大的树木中提取出来的,类似于中国樟脑的一种产品。
在中世纪后期,樟脑是装在竹节中输出的,可能运往唐朝进行商业贸易的樟脑,也是使用了同样的方法来包装的。在中国,曾经将糯米、炭以及红色的“相思子”混合在一起,用来贮藏龙脑香。
安息香
犍驼罗( gandhara 香国的意思)
四世纪时,以创造奇迹著称的术士佛图澄在祈雨仪式中使用了“安息香”,这里说的安息香是指返魂树脂。这是在中国最早提到安息香的记载。 五、六世纪时,安息香来自突厥斯坦的佛教诸国,其中尤其是与犍陀罗国关系密切。这时对于中国人来讲,犍陀罗不仅是佛教教义的主要来源地,而且也是香料的主要供给国——虽然犍陀罗只是作为有利可图的香料贸易中的中间人来向中国供给香料的(因为犍陀罗地区不可能是香料的原产地)。 而且,“Gandhāra”(犍陀罗)这个名字的意译就正是“香国”。犍陀罗曾经是安息国版图的一部分,所以用“安息”王朝的名称来命名这种从曾经由安息统治的犍陀罗地区传来的香料,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145] 。
没药
没药如同乳香一样,是非洲和阿拉伯出产的一种树脂,而且在古代近东被视为圣洁之物。
唐朝人对于这种暗红色的香料所知甚少,当时了解没药性能的人的主要只限于药剂师。他们将没药调入温酒中,用来治疗“金刃伤和坠马伤”,这明显是将没药作为一种镇痛剂来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