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厌氧性细菌
这是一篇关于厌氧性细菌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新型冠状病毒、概述、无芽孢厌氧菌、厌氧芽孢梭菌。
编辑于2022-04-30 15:34:40
厌氧性细菌
新型冠状病毒
概述
必须在无氧环境下,才能生长繁殖
根据能否形成芽孢,可分为
厌氧芽孢梭菌属
无芽孢厌氧菌
厌氧菌不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的原因
缺乏氧化还原电势高的呼吸酶
缺乏分解有毒氧基团的酶
无芽孢厌氧菌
概述
广泛分布于人体皮肤和开放的外界通道上,数量 多,种类多
属人体内的主要正常菌群,包括革兰阳性和革兰 阴性的球菌和杆菌
在某些特定状态下,这些厌氧菌作为条件致病菌 可导致内源性感染
致病性
致病条件
属正常菌群,在成为条件致病菌后,可引起内源 性感染
感染条件
寄居部位改变
宿主免疫力下降
菌群失调
厌氧微环境
细菌毒力
改变其对氧的耐受性
与混合感染的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协同作用
通过菌毛、荚膜等表面结构吸附和侵入上皮细胞 和各种组织
产生多种毒素、胞外酶和可溶性代谢物
感染特征
原发或继发引起内源性感染
无特定病型,多为化脓性感染
分泌物或脓液粘稠,乳白色、粉红色、血色或棕黑色,有恶臭,有时有气体
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长期无效
分泌物直接涂片可见细菌,但普通培养法无细菌生长
所致疾病
败血症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脑脓肿
口腔与牙齿感染
齿槽脓肿和下颌骨髓炎
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齿龈炎(奋森咽峡炎)
约30% 的牙周病
呼吸道感染
腹部和会阴部感染
女性生殖道感染
其他
微生物检查法
标本采取
从感染中心处采取
切取或活检得到的组织标本
从感染深部吸取的渗出物或脓汁
采取后立刻放入厌氧标本瓶中,迅速送检
直接涂片镜检
分离培养和鉴定
防治原则
避免正常菌群侵入不应存在的部位以及防止局部 出现厌氧微环境(伤口清洗,清创,引流,维持 和重建局部良好血液循环)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二重感染
厌氧芽孢梭菌
概述
严格厌氧菌
大多为严格厌氧菌,革兰染色阳性
强大的抵抗力
芽孢直径比菌体粗,使菌体膨大呈梭状,对热干燥和消毒剂均有强大的抵抗力、
均有周鞭毛
除产气荚膜梭菌等极少数例外,均有周鞭毛,无荚膜
外毒素致病
产生外毒素致病
广泛存在
在自然界(水、土等)、动物及人体肠道中广泛存在
少数致病
多数为腐生菌、少数为致病菌
破伤风梭菌
概述
破伤风
破伤风的病原菌
发病后
发病后机体呈强直性痉挛、抽搐、可因窒息或呼吸衰竭死亡
新生儿破伤风
最常见疾病
新生儿破伤风
生物学性状
革兰染色阳性
结构特点
菌体细长,有周身鞭毛、无荚膜
形成芽孢后,使细菌呈鼓槌状
培养特性
严格厌氧
β溶血
生化反应
不发酵糖类
不分解蛋白质
破伤风
芽孢抵抗力很强
75~80℃ 10min 仍保持活力
100℃ 1.5 小时可完全被破坏
在干燥的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年
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条件
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
伤口窄而深(如刺伤)、有泥土或异物污染
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 的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的伤口
局部繁殖,不侵入血流
致病物质
对氧敏感的破伤风溶血毒素
质粒编码的破伤风痉挛毒素
结构
B链是与神经节苷脂结合的单位
A链则具有毒性作用(锌内肽酶)
作用机制
与神经系统的结合
毒素对脑干神经和脊髓前角神经细胞有高度亲和力, 结合非常牢固,一旦结合,抗毒素便不能中和毒素
毒素重链识别神经肌肉接点处运动神经元上的受体并 与之结合,促使毒素进入细胞内形成小泡
内在化作用
小泡从外周神经末梢沿神经轴突逆行向上,到达运动神经元 胞体,进入传入神经末梢,最终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膜的转位
通过重链N端的介导产生膜的转位使轻链进入胞质溶胶
胞质溶胶中作用靶的改变
轻链发挥毒性作用,阻止抑制性神经介质γ—氨 基丁酸、甘氨酸的释放,使肌肉活动的兴奋与抑 制失调,造成麻痹性痉挛
所致疾病
破伤风
潜伏期
(与感染部位有关)可从几天至几周
典型的症状
苦笑面容
角弓反张(持续性背部痉挛)
呼吸困难(可窒息死亡)
免疫性
破伤风免疫属外毒素免疫,主要是抗毒素发挥中和作用
获得有效抗毒素的途径是人工免疫
一般病后不会获得牢固免疫力
所有的幸存者必须尽快在适当时候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疫苗
微生物检查法
一般不进行涂片镜检和分离培养
典型的症状和病史即可作出诊断
防治原则
及时清创,防止创口厌氧微环境的形成
特异性主动预防
注射类毒素并及时强化
特异性被动预防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紧急预防(用前皮 试,注意观察避免发生超敏反应)
对已发病者,特异性治疗包括早期足量使用抗毒 素及抗生素两方面
产气荚膜梭菌
生物学性状
革兰染色阳性
结构特点
有芽孢,无鞭毛,有荚膜
培养特性
Nagle反应r
双层溶血环
生化反应
汹涌发酵
代谢活跃,可分解多种糖类
牛乳培养基中,可出现“ 汹涌发酵 现象
分解乳糖→产酸→酪蛋白凝固,产气体(H2、 CO2)→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并将液面上的 凡士林向上推挤,甚至冲开管口棉塞,气势汹涌
分型
主要毒素
根据4种主要毒素(α、β、ε、ι)的产生情况, 可分为A、B、C、D、E 5个毒素型
对人致病的主要为A型(主要致病菌,毒性强, 可在泥土中存活)
致病性
致病物质
产气荚膜梭菌能产生10余种外毒素,有些外毒素 即为胞外酶
α毒素
以A型产生量最大
分解细胞膜上磷脂和蛋白形成的复合物,造成细 胞溶解,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伴大量溶血、组织 坏死、肝脏、心功能受损
在气性坏疽的形成中起主要作用
β、ε、ι毒素
引起坏死损伤和血管通透性增加
肠毒素
不耐热的蛋白质,100℃瞬时被破坏
在结肠经胰酶作用后,其毒力能增加3倍
整段肽链嵌入细胞膜,破坏膜离子运输功能
可作为超抗原
所致疾病
气性坏疽
由A型产气荚膜梭菌及其他梭菌引起
气性坏疽潜伏期短,发展迅速,病情险恶
卵磷脂酶、胶原酶、透明质酸酶、DNA酶等毒素 的分解破坏作用,造成气肿及组织坏死
表现为局部伤口肿胀明显,有恶臭,气肿(捻发 音)及组织坏死,致毒血症、休克
食物中毒
由某些A型菌株引起
以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
一般不发热,1~2日内可自愈
坏死性肠炎
C型菌污染引起
急性腹痛、呕吐、血样腹泻
微生物学检查法
直接涂片镜检
取材部位
深部创口取材涂片
镜下特点
革兰阳性大杆菌
白细胞甚少且形态不典型
伴有其他杂菌
意义
早期诊断能避免病人最终截肢或死亡
分离培养及动物实验
接种血平板或庖肉培养基,镜检及生化反应鉴定
取细菌培养液0.5~1ml静脉注射小鼠,进行动物实验
如怀疑产气荚膜梭菌性食物中毒,在发病后一日 内,检出大于10^5个病菌/克食物或10^6个病菌/克 粪便可确立诊断
防治原则
预防
及时处理伤口,破坏和消除厌氧微环境
预防性的使用抗生素
治疗
局部感染控制
抗生素
多价抗毒素
高压氧舱法
肉毒梭菌
生物学性状
革兰染色阳性
结构特点
有芽孢
有鞭毛
汤匙状或网球拍状
致病性
致病物质
肉毒毒素
属神经毒素,已知最剧烈的毒素
毒素前体分子以蛋白复合物形式存在,可稳定存 在于外环境和胃肠道。进入小肠后,复合物在碱 性情况下解离毒素吸收入血
根据神经毒素的抗原性分A~G 7个型,各型毒素 只能被同型抗毒素中和
只有C型和D型毒素是由噬菌体编码,其他型毒素 均由染色体决定
肉毒毒素不耐热,煮沸1分钟即可被破坏
作用机制
肉毒毒素作用于外周胆碱能神经,抑制神经肌肉接 点处神经介质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驰缓性麻痹
毒素经内化作用进入细胞内由细胞膜形成的小泡 中,不像破伤风毒素从外周神经末梢沿神经轴突上 行,而是留在神经肌肉接点处
区别
所致疾病
食源性肉毒中毒
进食污染食物(多为罐头、肉制品、豆制品)发 生食物中毒——食入毒素
临床表现
少见胃肠道症状,主要为神经末梢麻痹(松弛型)
婴儿肉毒中毒
感染者以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居多
症状与肉毒毒素食物中毒类似,最先引人注意的 症状是便闭,吸乳、啼哭无力。婴儿肉毒病死亡 率不高(1~2%)
创伤、医源性或吸入性肉毒中毒
伤口被肉毒梭菌芽孢污染
美容或治疗而应用肉毒毒素超过剂量
作为生物武器
肉毒毒素治疗作用
治疗眼睑痉挛、面肌痉挛、斜视等眼科、神经科 和耳鼻喉科肌肉痉挛等疾病
微生物学检查法
病人
食物中毒患者、婴儿肉毒病患者
标本
粪便、食物
先80 ℃加热 10 分钟之后培养
毒素检查
对照组
食物或呕吐物上清
测试组
食物或呕吐物上清
防治原则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和监督,提高防范意识
尽早根据症状作出诊断,迅速注射A、B、E三型 多价抗毒素,同时加强护理和对症治疗
艰难梭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