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与西晋
东汉末年,官渡之战: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基本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208年打败曹操,三足鼎立奠定基础,221年,夷陵之战,(胜)孙权、刘备,三国局面稳定对峙
220年,曹丕自称为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为晋,洛阳为都(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西晋灭亡:296年、八王之乱,316年,西晋灭亡
五胡内迁:
背景:1、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少数民族内迁的中原2、少数民族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
影响1、促进江南开发,2、有利于少数民族逐渐封建化3、促进民族融合4、一定程度上激化民族矛盾
307-313年,永嘉之乱,东晋南迁“衣冠南渡”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
淝水之战:公元前383年,,前秦向东晋发动,前秦输(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性质: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著名以少胜多的战争
意义1、促使北方地区暂时统一局面解体2、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必要契机3、使流落到南方汉族中原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
东晋南朝门阀政治
士族与庶族
门阀政治
形成原因:九品中正制(曹丕接受陈群建议)是士族制度政治保障,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发展:萌芽于东汉形成曹魏,巩固与西晋,鼎盛于东晋,渐衰于南朝,消亡与唐末
北魏孝文帝改革
公元386年,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
背景
北魏统一北方
孝文帝学习汉文化
阶级矛盾尖锐
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各地人民起义不断
内容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建新制
经济上:实行均田制
政治上:设立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
整顿吏治:实行奉禄制,按政绩考核地方官员
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汉化
1、迁都洛阳,加强控制黄河流域,为实现南北统一提供条件
移风易俗:穿汉服、说汉话、用汉姓、同婚姻
评价:性质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运动
作用
经济复苏和繁荣
加速封建化
大大促进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农业
魏景南北朝,北方耕耙糖技术形成,南方水田耕耙技术,
曹魏,用翻车用于灌溉
赋税制度—租调制
魏晋,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
手工业
冶铸技术,水排鼓风,炼钢技术也有技术,发明灌钢法,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南方经济的发展
原因
北方人民躲避战乱
南方相对稳定,南方统治者有利于生产的措施
江南地区的自然条件优越,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
表现
农业:东晋、南朝,土地大量开垦,农产品品种增多
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的迅速发展
江南山区少数民族地区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和文化、科技
思想
1、佛教的盛行,东晋法显为中印佛学交流《佛国记》
原因1、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动荡不安
封建统治者希望佛教成为人民精神鸦片
无神论者范缜《神灭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三武灭佛: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
文化
建安诗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陶渊明,田园诗,“隐逸诗人之宗”
南北放民歌《乐府诗集》《敕勒歌》
书法:篆书(秦朝)—隶书(创始秦,成熟汉魏)—楷书(始东汉、唐朝盛行)—草书(始于汉初,成熟东晋)Z—行书(自东汉至西晋)
钟要:和大书法家胡昭并称“胡肥钟瘦”与东晋王羲之并称“钟王”
王羲之“书圣”《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绘画
张僧yao寺院壁画极为传神
顾恺之画线条优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雕刻,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科技
数学:刘徽,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魏晋数学家《九章算术注》《海岛算经》,祖冲之,圆周率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数值准确算到小数点后7位数字杰出的数学家
葛洪,东晋《抱朴子》提出预防接种疫苗的方法,最早对天花,恙虫病作了记载
农学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完整的农书,著作集中系统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学成就,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生产经验
地理学
裴秀,西晋《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原则,科学制图之父
郦道元《水经注》中国古代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学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