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六章小学教育目标
这是一篇关于小学教育目标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1节小学目标概述、第2节小学教育目标的基本层次、第3节小学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
这是一篇关于小学教育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1章绪论、第2章小学教育的源流、第3章小学教育特性。
这是一篇关于小学教育评价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概述、体系、发展。喜欢的小伙伴们可以点赞收藏哦!
这是一篇关于小学学生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1节小学生概述、第2节小学生的成长、第3节小学生的学习习惯。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第六章小学教育目标
第1节小学目标概述
小学教育的含义
小学教育应该达到的预期学习效果。具体而言,小学教育又分别表现为官方、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和学者小学教育目标。
官方:由国家机关公布的教育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加以规定和表述。
学校:指每所学校自己提出的教育目标。
教师:每位教师心目中的教育目标。
学生:每位学生心目中的教育目标。
家长:每位家长心目中的教育目标。
学者:以教育观点和理论等形式予以表述。
把握不同形态的小学教育目标,需要把握以下方面。
首先,他们之间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
其次,他们之间相互影响。
再次,每一种形态的小学教育目标的具体表现千姿百态,不能一概而论。
最后,每一种形态的小学教育目标的形成,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小学教育目标的特点
全面性
面对全体小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为其学习、生活和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个体性
小学教育以促进小学生自身完善和发展为目标,蕴含了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教育目标。
因此,教育者需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个性体性,满足小学生的个体需要和身心发展。
升学性
义务教育下,小学生的毕业定位是升入初中继续学习。
小学教育的成效,最终要落实到小学生的学习结果上。
当前,我们要强调小学教育的升学性,但避免片面追求升学率。
小学教育目标的功能
导向功能
含义:指小学教育目标为小学教育规定的特定的目标,并以此来引导小学教育朝着这一目标发展。
作用:规定小学教育方向,奠定其基调,对小学教育起导向作用。
激励功能
指小学教育目标能够强化教师和学生的动机,激发师生主动性。
标准功能
指小学教育目标是开展小学教育活动和评价小学教育状况的基本标准。
表现
小学教育目标是小学课程研制的基本标准。
评价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标准。
评价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标准。
第2节小学教育目标的基本层次
教育目的:333
培养目标
当教育目的指向特定的学校或特定的教育阶段时,它具体化为培养目标(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我国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随时代发展和社会演进不断变化,近年来人们开始讨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课程目标
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通常由课程专家指定包括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学段目标。
是每一课程的具体目标,指一门课程的预期学习结果,主要涉及特定课目、学科或学习领域在各个学段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
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表现为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
学年和学期教学目标,由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组集体审议决定;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学年和学期教学目标,并针对具体教育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情况拟定。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在学习某一内容之前,师生双方基于学生已有基础、课程标准和学习内容等综合考量而设计出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预期学习结果。
它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个性化,旨在引导学生自我了解并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
五个目标之间的关系
从教育目的到学习目标是逐渐具体化和细化的过程。
各层次间和各层次内的目标需要做到交融整合,形成合力,避免孤立地确定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
各个目标之间相互贯通,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3节小学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整合
对全面发展的常见误解
误解一全面发展会压抑个性
误解二全面发展没有实际的价值
反驳观点:
全面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完整发展
各种基本要素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各个方面素养可以有发展程度上的差异,但缺一不可。
和谐发展
人各种基本素养必须协调发展,发展不能失调,否则就是畸形发展。
自由发展
本质是个性发展,指人的各种基本要素的独特性。
多方面发展
各种基本素养中的要素和具体能力,在条件范围内尽可能的多方面发展。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没有全面性,就失去了选择个性的条件。
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动力
理想目标对现实困境的引领
现实: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
主要表现
小学教育搞成应试教育。
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
注重学生个别方面的发展,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产生原因
我国目前社会就业竞争激烈,许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高,对毕业学校层次要求高。
在目前分工状态下,高学历有一定的诱惑性。
优质教育资源有限,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巨大需要形成尖锐矛盾,必然导致对教育机会的争夺。
学生家长对孩子能够进入重点学校的强烈期望,更是对片面追求分数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部分小学教师采取“迎合”的态度。
超越现实
为什么要超越现实
迎合现实有危害—小学教育会大搞题海战术,应试教育,从而使小学死水一潭毫无生气。
小学教育的目标要求我们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在“能有所有”的空间里“有所作为”。
如何超越现实
形成超越理性认识:深入分析“考试、应试、应试教育”的关系。
生成超越的知识与能力:认识到超越与抵制是应试教育,而不是考试和应试。同时需要做到:
保证学生学业成就的教育教学方法,必须合理、有效。
在保证学生学业成就的基础上,落实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外在目标与内在理念的转换
目标的两种存在形态
外在目标形态官方政策文本
或称公共目标形态是脱离生产主体、借助于语言和文本等载体在公共领域得以传播,为某种群体或整个人类所共享的小学教育目标。
内在理念形态个人内在追求
或称个人目标形态,只贮存于小学教育 个人头脑中,为个人所享有和认知的小学教育目标 ,是个人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 ,对小学教育形成的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等抽象概括 。它代表着教师所向往和追求的好的小学教育发展方向。
内在理念的确立
阅读经典教育著作
提升“自觉自为”的意识和能力
将感悟所得,思考收获进行提炼、总结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