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作物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作物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包括:第一节作物学的概念、地位与特点;第二节作物的发展进程;第三节作物生产发展状况。
编辑于2022-04-30 22:25:34作物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第一节 作物学的概念、地位与特点
###
农业:人类对植物或者动物进行种植、饲养、管理,并利用其产品的综合性产业
(五谷:稻、黍(【shǔ】糜子)、稷(【jì】高粱) 、麦、菽【shū】)
(现代五谷:稻谷、麦子、高梁、大豆、玉米)
(古六畜:马、牛、羊、鸡、犬、豕【shǐ】) (新六畜:猪、牛、马、羊、禽、兔) (农业八字宪法:1958,毛泽东:土、肥、水、种、密、保、管、工
农业的四层含义:
最狭义农业(粮食生产) 狭义农业 (种植业,即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 小农业 (种植业和畜牧业) 大农业 (农、林、牧、副、渔)
作物学:有关大田作物生产和改良的科学理论与技术
#####
二级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
1.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开门8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糖)
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烟草、甘蔗、甜菜、稻草、苎麻等) 3.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大蒜、有机米、有机棉、有机蔬菜等) 4.较高的种植业比重(西方:畜牧业;中国:种植业) 5.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生产、加工机械化)
###
性质
应用学科 (是与当地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紧密相联的)
综合学科 (高产、优质、高效) 生态学科 (人口、粮食、能源、环境 )
特点
作物生产是以作物为对象,以自然环境条件为基础,以人工调控为手段,以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社会性产业。
1.严格的地域性 4.技术的实用性 2.明显的季节性 5.生产的连续性 3.生长的规律性 6.系统的复杂性
第二节 作物的发展进程
###
古代作物学的起源
西周:二分、二至,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二分是平分春、秋两季的节气; 二至是真正炎夏和寒冬的到来。
春秋战国: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四立是四季的开始。 西汉:二十四节气
#####
古代作物学的成就
重农
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
品种资源多
稻麦
兴修水利
秦都江堰、唐引黄灌溉
精耕细作
轮作复种、深耕精作、合理施肥
古代农学著作
贾思勰南北朝《齐民要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秦国丞相吕不韦《吕氏春秋》、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 《汜胜之书》西汉晚期氾胜(中国现存最早农书)
###
中 古代作物学
综合性、经验性
西方近代作物学
专业性、科学性
现代作物学
五次高潮:
农业机械化(上世纪30年代) 农业化学工业(40年代后期) 植物育种(矮化育种,绿色革命,60年代以来) 可持续农业(90年代初以来) 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近年来)
###
作物生物技术
作物信息技术
优质高产高效
可持续生产
第三节 作物生产发展状况
###
特点
收获面积、总产量迅速增加
######
粮食作物仍占绝对优势
水稻、玉米的发展大于其他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的面积和产量增加很快
纤维、糖料作物发展的波动性大
促进世界作物生产发展的因素
品种改良
增肥施肥技术
扩大灌溉面积、节水技术
土壤改良、低产地改造
温室、保护地
病虫草防治
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
作物生产特点
#####
1、作物播种面积扩大、单产不断提高,总产显著提高
2、粮食作物仍占绝对优势,其他经济作物也快速发展 3、水稻、玉米的发展大于其他粮食作物 4、作物生产方式显著改进,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促进因素
作物品种改良
间作套种、多熟制
作物栽培技术
######
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
作物生产条件改善
生产方式改进
温室与保护地栽培
急需解决问题
1、水资源缺乏,农业基础条件较差
2、人口持续增长,增加了人口对作物生产的压力 3、粮食生产重心转移问题 4、粮食品种结构问题 5、作物生产科技发展问题 6、作物优质高产高效发展问题
全球粮食暗战与我国粮食安全
什么是粮食安全
世界人口大国
人口的收入不断增长
粮食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在不断减少
粮食新诠释
粮食是基础性的公共产品,国家扶持粮食生产应像投资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一样,纳入公共财政投入粮食是基础性的公共产品,国家扶持粮食生产应像投资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一样,纳入公共财政投入
粮食安全的新内涵
数量保障:既要保障粮食总量能满足需求,也要保障合理的品种结构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消费喜好;
质量保障:既要保障产品具备满足人体健康的科学合理的营养价值,还要达到绿色安全的食用标准; 流通保障:既要保证全国各地(包括边远销区)能够得到充足、及时的粮食供给,又要保障粮食市场价格稳定且平民化,使人们买得到又买的起。
国家粮食安全的新定位
基本保障的可调安全
主体保障的可控安全
总量保障的充分安全——保障我国口粮消费95%以上粮食由本国生产
总体保障的必要安全——保障我国的饲料和工业等用粮需求绝大多数为本国生产
粮食自给率
自给率=生产量/总需求量
粮食自给率在100%以上,就是完全自给;
在95-100%之间,属于基本自给; 在90%-95%之间,是可以接受的粮食安全水平; 小于90%,粮食供求的风险就会增大。
当前世界粮食贸易状况
当前世界粮食交易
主要谷物出口国美国、欧共体、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其谷物出口数量占世界谷物贸易总量的85%
主要谷物进口国为:日本、俄国、中国、埃及、墨西哥,其谷物进口数量占世界谷物贸易总量的40%
主要贸易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大豆,玉米
主要贸易经济作物:三大饮料作物:茶,咖啡,可可
棉花,油料作物,天然橡胶,汤料作物
二战后,世界粮食贸易地理发生变化
粮食进口国数量增加
粮食出口国减少,出口地区更集中
发展中国家出口量锐减,进口增加
美国出口大增,举足轻重地位
目前全球粮食贸易问题
粮价疯涨
价格达到新高点
库存继续下降
贸易壁垒逐步抬高
短期难以回落
当前世界粮食经济危机
表现
粮价剧烈震荡
饥饿范围扩大
社会动荡不安引发政治危机
粮价诱发国际关系紧张
原因
世界粮食总产量降低
高消耗
不合理的粮食贸易制度损害稳定性
市场投入机制过多
我国供求与贸易状况
生产状况
粮食总产量世界第一:小麦第一17.8%,水稻第一27.9%,玉米第二
消费状况
粮食消费最多的国家:口粮,饲料,工业,种子消费
进出口
20世纪50—60年代 中国粮食略有出口
20世纪 60—70 年代 中国粮食进出平衡 70年代以前我国是粮食净出口国 20世纪 80 年代 中国粮食进口1000万吨/年 20世纪 90 年代 中国粮食进口2000万吨/年 从1995年开始,我国从粮食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我国变成大豆的净进口国 本世纪第一个十年 中国进口大豆5000万吨/年 从2009年开始,我国成为玉米的净进口国 本世纪第二个十年 中国进口粮豆6000万吨/年
粮食安全面临问题
消费需求成刚性增长,产需缺口大;粮食进口量增加;耕地数量逐渐减少;极端气候频发,生产面临挑战;单产增加举步为难科技支撑压力大;种粮比较效益偏低
政策措施
切实保护耕地
基本农田
基本农田的面积应占本区(以省为单位)耕地的80%以上。 占用基本农田必须报国务院审批。 由国务院审批的其他土地征用: 非基本农田耕地超过35公顷(525亩) 其他农业用地超过70公顷(1050亩)。 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挖塘养鱼、种树造林或进行其他破坏耕作层的活动。
保护水源
加大基建
农业科技创新
加大投资力度
建立完备的粮食储备体系
引导消费节约粮食:核心是引导与控制相结合
加强粮油国际合作
粮食安全技术途径
(1)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耕地资源:联合国规定,人均耕地危险点为:530m2/人(约0.8亩) 城市化、工业化、交通网络建设用地不可避免 建立农田保护政策,强化耕地保护法制, 开发开恳宜农荒地、沿海滩涂,减少耕地损失。 水资源:发展灌溉是旱区增加粮食生产和减少旱灾危害的最有效方法。
(2)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可从提高复种指数、提高作物单产两方面着手。 目前我国的复种指数为156%左右,理论值达198%,还有42%的潜力。 复种指数每提高1%,可增加播种面积9.22×105公顷。 (3)改善作物品质 我国每年在进口大量优质专用小麦的同时,国产劣质小麦却在压库(4)加强产后加工与利用 白酒液态酿造技术,每吨白酒耗粮从2.6t1.7t。 精量播种技术,用种量减少1/5。 (5)调整粮食发展战略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 变人畜共粮为人畜分粮,提高粮食作物的综合利用。 (6)开辟新的食物源 单细胞饲料蛋白、海洋藻类食品 (7)自给自足,适当进口 粮食进口控制在我国粮食总产量的5%左右,不超过10%
1、作物学的概念、地位和特点
2、作物学的发展进程 3、作物生产的发展 4、全球粮食暗战与我国粮食安全
国家粮食安全
国家粮食安全总体目标与战略
在保障95%自给率的基础上,2030年人口不超过15亿人的情况下粮食播种面积必须要保障15.5亿亩,亩产达到390-400公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必须达到6亿吨。
2030年以后稳定实现“1146”目标。即全国人口稳定在15亿,播种面积稳定在15亿亩,1人1亩播种面积,亩产达到400公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超到6亿吨。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一个战略:保面积 、 攻单产 、 引导消费
两大举措:区域均衡增产、玉米优先发展 三大支撑:防灾减灾、节本增效 、 增值降损 四大保障:政策保障、科技引领、投入驱动、机制创新
#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大会决定—1981年10月16日为首次世界粮食日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