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
系统解剖学脉管系统-心-思维导图,心是一个中空的肌性纤维性器官,形似倒置的、前后稍扁的圆锥体,周围裹以心包,斜位于胸腔的中纵隔内。
编辑于2023-07-07 13:19:22心
位置
心是一个中空的肌性纤维性器官,形似倒置的、前后稍扁的圆锥体,周围裹以心包,斜位于胸腔的中纵隔内。国人成年男性正常心重约(284±50)g,女性约(258±49)g,但心重可因年龄、身高、体重和体力活动等因素不同而有差异。 心约2/3位于正中线的左侧,1/3位于正中线的右侧(图11-3),前方对向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后方平对第5~8胸椎;两侧与胸膜腔和肺相邻;上方连接出入心的大血管;下方邻膈。心的长轴自右肩斜向左肋下区,与身体正中线构成45°角。心底部被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和心包返折缘所固定,心室部分则较活动。
外形
心腔
心的构造
心纤维性支架
心壁
心间隔
心传导系
心的血管
心的血液供应来自左、右冠状动脉;回流的静脉血,绝大部分经冠状窦汇入右心房,一部分直接流入右心房;极少部分流入左心房和左、右心室。心本身的循环称为冠状循环。虽然心仅占体重的约0.5%,而总的冠脉血流量占心输出量的4%~5%。因此,冠状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冠状动脉
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起于主动脉的主动脉左窦(图11-8),主干很短,约5~10mm,向左行于左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然后分为前室间支和旋支(见图11-4、图11-5)。左冠状动脉主干的分叉处常发出对角支,向左下斜行,分布于左心室前壁,粗大者也可至前乳头肌。
前室间支anterior interventricular branch:也称前降支,可视为左冠状动脉的直接延续,沿前室间沟下行(见图11-4),其末梢多数绕过心尖切迹止于后室间沟下1/3,部分止于中1/3或心尖切迹,可与后室间支末梢吻合。前室间支及其分支分布于左室前壁、前乳头肌、心尖、右室前壁的一小部分、室间隔的前2/3以及心传导系的右束支和左束支的前半。 前室间支的主要分支有:
左室前支:3~5支者多见,主要分布于左室前壁、左室前乳头肌和心尖部
右室前支:短小,分布于右心室前壁靠近前纵沟区域。右室前支的第1支往往在近肺动脉瓣水平处发出,分布至肺动脉圆锥,称为左圆锥支。此支与右冠状动脉右圆锥支互相吻合形成动脉环,称为Vieussens环(见图11-4),是常见的侧支循环。③室间隔前支:以12~17支多见,起自前室间支的深面,穿入室间隔内,分布于室间隔的前2/3。
旋支 circumflex branch:也称左旋支。由左冠状动脉主干发出后即行走于左侧冠状沟内(见图11-4、图11-5),绕心左缘至左心室膈面,多在心左缘与后室间沟之间的中点附近分支而终。旋支及其分支分布于左房、左室前壁一小部分、左室侧壁、左室后壁的一部或大部,甚至可达左室后乳头肌,约40%的人分支至窦房结。 旋支的主要分支有:
①左缘支较恒定粗大,分支供应心左缘及邻近的左室壁;
②左室后支多数为l支,分布于左室膈面的外侧部
左房旋支起于旋支近侧段,分布于左房后壁。
窦房结支约40%起于旋支的起始段,向上至上腔静脉口,多以逆时针方向从上腔静脉口后方绕至前面,从窦房结尾端穿入窦房结
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起于主动脉的冠状动脉右窦(见图11-8),行于右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再沿冠状沟右行,绕心锐缘至膈面的冠状沟内(见图11-4、图11-5)。一般在房室交点附近或右侧,分为后室间支和右旋支。右冠状动脉一般分布于右房、右室前壁大部分、右室侧壁和后壁的全部,左室后壁的一部分和室间隔后1/3,包括左束支的后半以及房室结和窦房结。右冠状动脉的分支有:
旋支)右旋支right circumflex branch:为右冠状动脉的另一终支,止于房室交点与心左缘之间,也可有细支与旋支(左旋支)吻合。
窦房结支branch of simuatial node:约60%起于旋支的起始段,向上经右心房内侧壁至上腔静脉口,多以逆时针方向,或以顺时针方向绕上腔静脉口穿入窦房结。
子主题
)房室结支branch of atrioventricular node:约93%的人起于右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的右旋支经过房室交点时,常形成倒U形弯曲,房室结支多起于该弯曲的顶端,向深部进入Koch三角的深面,其末端穿入房室结,供应房室结和房室束的近侧段。该支还向下分出细小分支供应室间隔上缘的小部分。右冠状动脉的U形弯曲,出现率为69%,这是右冠状动脉造影的辨认标志。
后室间支posterior interventricular branch:亦称后降支,约94%的人该支起于右冠状动脉,其余者起于左旋支,沿后室间沟下行,多数止于后室间沟下1/3,小部分止于中1/3或心尖切迹,可与前室间支的末梢吻合。该支除分支供应后室间沟附近的左、右室壁外,还发7~12支室间隔后支,穿入室间隔,供应室间隔后1/3。
右缘支right marginal branch:较粗大恒定,分布至附近心室壁。左、右缘支都较粗大、恒定,冠状动脉造影时可作为确定心缘的标志。
冠状动脉的分布类型,以后室间沟为标准
右优势型(65.7%):右冠状动脉在心室膈面的分布范围,除右室膈面外,还越过房室交点和后室间沟,分布于左室膈面的一部或全部。后室间支来自右冠状动脉。
均衡型(28.7%):左、右心室的膈面各由本侧的冠状动脉供应,互不越过房室交点。后室间支为左或右冠状动脉的终末支,或同时来自左、右冠状动脉。
左优势型(5.6%):左冠状动脉较大,除发分支分布于左室膈面外,还越过房室交点和后室间沟分布于右室膈面的一部分,后室间支和房室结动脉均发自左冠状动脉
概要
心的静脉
心的静脉可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两个系统。浅静脉起于心肌各部,在心外膜下汇合成网、干,最后大部分静脉血由冠状窦收集汇入右心房。冠状窦的主要属支有心大、中、小静脉,此外冠状窦还收集一些零星的小静脉属支;亦有些小静脉可以直接注入心腔(图11-20)。深静脉也起于心肌层,直接汇入心腔,以回流至右心房者居多。
冠状窦及其属支冠状窦coronary sinus位于心膈面,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的冠状沟内,从左房斜静脉与心大静脉汇合处作为其起点,最终注入右心房的冠状窦口,冠状窦口常有一个半月形瓣膜。冠状窦起始部的壁较薄,而大部分冠状窦壁远比一般静脉壁厚,其表面由左右心房来的薄层肌束覆盖,有类似瓣膜的作用。当心房收缩时,肌束的收缩能阻止血液流入右心房;当心舒张时,可使血液流入右心房。冠状窦的主要属支有
心大静脉great cardiac vein:在前室间沟,伴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上行,斜向左上进入冠状沟,绕心左缘至心膈面,于左房斜静脉注入处移行为冠状窦。心大静脉借其属支,收纳左心室前面,右室前壁的小部,心左缘、左心房前外侧壁、室间隔前部、左心耳及大动脉根部的静脉血。
心中静脉middle cardiac vein:起于心尖部,伴右冠状动脉的后室间支上行,注入冠状窦的末端。心中静脉收纳左、右心室后壁、室间隔后部、心尖部和部分心室前壁的静脉血
③心小静脉small cardiae vein;起于下缘,接受锐缘及部分右室前、后壁的静脉血,在冠状沟内,伴右冠状动脉向左注入冠状窦右端或心中静脉。
.心前静脉anterior cardiac vein起于右室前壁,可有1~4支,向上越过冠状沟直接注入右心房。有些心前静脉与心小静脉吻合
心最小静脉smallest cardiac vein又称Thebesius静脉,是位于心壁内的小静脉,由心壁肌层的毛细血管丛开始,直接开口于心房或心室腔,直径约1mm。心最小静脉没有瓣膜。冠状动脉阻塞时,心最小静脉可成为心肌从心腔获得血液供应的一个途径,对心肌内层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图11-21)。
冠状血管的侧支循环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途径概括起来,可分为壁内侧副血管、冠状动脉分支间吻合以及冠状动脉与心外动脉的吻合。
壁内侧副血管是心壁内特殊血管与心 腔之间的交通(图11-21),包括:①心最小静脉; ②动脉心腔血管:是冠状动脉与心腔之间直接交通的血管,直径 200 -1000μm,组织结构上与动、静脉吻合一致;③心肌窦状隙:呈不规则的网状,由小动脉分支和毛细血管分出的薄壁血管构成。心肌窦状隙之间可有吻合管互相连接。心壁中的小动脉可以通过心肌窦状隙与心腔相通。
冠状动脉分支间的吻合在人心的各部分均得到证实,最主要的是位于肌性室间隔和房间隔。此外,在室间沟附近的室壁、房室交点和左、右房壁等处也存在这种吻合。
状动脉与心外动脉的吻合冠状动脉主要通过升主动脉壁动脉网、肺动脉壁动脉网和心房动脉网的直接吻合,或通过心包动脉网间接与心外动脉吻合。
心包
心包 pericardium (图11-22)是包裹心和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的圆锥形纤维浆膜囊,分内、外两层,外层是纤维心包,内层为浆膜心包。
纤维心包fibrous pericardium 由坚韧的纤维性结缔组织构成,上方包裹出人心的升主动脉、肺动脉干、上腔静脉和肺静脉的根部,并与这些大血管的外膜相延续。下方与膈的中心腱愈着。
浆膜心包serous pericardium 位于心包囊的内层,又分脏、壁两层。壁层衬贴于纤维性心包的内面,与纤维心包紧密相贴。脏层包于心肌的表面,形成心外膜。脏、壁两层在出入心的大血管的根部互相移行,两层之间的潜在性腔隙称心包腔 pericardial cavity,内含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在心包腔内,浆膜心包脏、壁两层反折处的间隙,称心包窦(图11-22),主要有
心包横窦 transverse pericardial sinus为心包腔在主动脉、肺动脉后方与上腔静脉、左心房前壁前方之间的间隙。当心直视手术需阻断主动脉和肺动脉血流时,可在横窦前后钳夹这两大血管
心包斜窦oblique pericardial sinus为位于左心房后壁,左右肺静脉、下腔静脉与心包后壁之间的心包腔。形状似口向下的盲囊,上端闭锁,下端为连于心包腔本部的开口,稍偏左
心包前下窦anterior inferior sinus of pericardium 位于心包腔的前下部,心包前壁与膈之间的交角处,由心包前壁移行至下整所形成。人体直立时,该处位置最低,心包积液常存于此窦中,是心包穿刺的比较安全部位。从剑突与左侧第7肋软骨交角处进行心包穿刺,恰可进入该窦
心的体表投影
心外形体表投影的个体差异较大,也可因体位而有变化,通常采用四点连线法来确定:①左上点:于左侧第2肋软骨的下缘,距胸骨侧缘约1.2cm处;②右上点:于右侧第3肋软骨上缘,距胸骨侧缘约1cm处;③右下点;于右侧第7胸肋关节处;④左下点;于左侧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约7~9cm。左右上点连线为心的上界。左右下点连线为心的下界。右上点与右下点之间微向右凸的弧形连线为心的右界,左上点与左下点之间微向左凸的弧形连线为心的左界(图11-23)。
浮动主题
浮动主题
浮动主题
浮动主题
心
位置
心是一个中空的肌性纤维性器官,形似倒置的、前后稍扁的圆锥体,周围裹以心包,斜位于胸腔的中纵隔内。国人成年男性正常心重约(284±50)g,女性约(258±49)g,但心重可因年龄、身高、体重和体力活动等因素不同而有差异。 心约2/3位于正中线的左侧,1/3位于正中线的右侧(图11-3),前方对向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后方平对第5~8胸椎;两侧与胸膜腔和肺相邻;上方连接出入心的大血管;下方邻膈。心的长轴自右肩斜向左肋下区,与身体正中线构成45°角。心底部被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和心包返折缘所固定,心室部分则较活动。
外形
心腔
心的构造
心纤维性支架
心壁
心间隔
心传导系
心的血管
心的血液供应来自左、右冠状动脉;回流的静脉血,绝大部分经冠状窦汇入右心房,一部分直接流入右心房;极少部分流入左心房和左、右心室。心本身的循环称为冠状循环。虽然心仅占体重的约0.5%,而总的冠脉血流量占心输出量的4%~5%。因此,冠状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冠状动脉
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起于主动脉的主动脉左窦(图11-8),主干很短,约5~10mm,向左行于左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然后分为前室间支和旋支(见图11-4、图11-5)。左冠状动脉主干的分叉处常发出对角支,向左下斜行,分布于左心室前壁,粗大者也可至前乳头肌。
前室间支anterior interventricular branch:也称前降支,可视为左冠状动脉的直接延续,沿前室间沟下行(见图11-4),其末梢多数绕过心尖切迹止于后室间沟下1/3,部分止于中1/3或心尖切迹,可与后室间支末梢吻合。前室间支及其分支分布于左室前壁、前乳头肌、心尖、右室前壁的一小部分、室间隔的前2/3以及心传导系的右束支和左束支的前半。 前室间支的主要分支有:
左室前支:3~5支者多见,主要分布于左室前壁、左室前乳头肌和心尖部
右室前支:短小,分布于右心室前壁靠近前纵沟区域。右室前支的第1支往往在近肺动脉瓣水平处发出,分布至肺动脉圆锥,称为左圆锥支。此支与右冠状动脉右圆锥支互相吻合形成动脉环,称为Vieussens环(见图11-4),是常见的侧支循环。③室间隔前支:以12~17支多见,起自前室间支的深面,穿入室间隔内,分布于室间隔的前2/3。
旋支 circumflex branch:也称左旋支。由左冠状动脉主干发出后即行走于左侧冠状沟内(见图11-4、图11-5),绕心左缘至左心室膈面,多在心左缘与后室间沟之间的中点附近分支而终。旋支及其分支分布于左房、左室前壁一小部分、左室侧壁、左室后壁的一部或大部,甚至可达左室后乳头肌,约40%的人分支至窦房结。 旋支的主要分支有:
①左缘支较恒定粗大,分支供应心左缘及邻近的左室壁;
②左室后支多数为l支,分布于左室膈面的外侧部
左房旋支起于旋支近侧段,分布于左房后壁。
窦房结支约40%起于旋支的起始段,向上至上腔静脉口,多以逆时针方向从上腔静脉口后方绕至前面,从窦房结尾端穿入窦房结
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起于主动脉的冠状动脉右窦(见图11-8),行于右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再沿冠状沟右行,绕心锐缘至膈面的冠状沟内(见图11-4、图11-5)。一般在房室交点附近或右侧,分为后室间支和右旋支。右冠状动脉一般分布于右房、右室前壁大部分、右室侧壁和后壁的全部,左室后壁的一部分和室间隔后1/3,包括左束支的后半以及房室结和窦房结。右冠状动脉的分支有:
旋支)右旋支right circumflex branch:为右冠状动脉的另一终支,止于房室交点与心左缘之间,也可有细支与旋支(左旋支)吻合。
窦房结支branch of simuatial node:约60%起于旋支的起始段,向上经右心房内侧壁至上腔静脉口,多以逆时针方向,或以顺时针方向绕上腔静脉口穿入窦房结。
子主题
)房室结支branch of atrioventricular node:约93%的人起于右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的右旋支经过房室交点时,常形成倒U形弯曲,房室结支多起于该弯曲的顶端,向深部进入Koch三角的深面,其末端穿入房室结,供应房室结和房室束的近侧段。该支还向下分出细小分支供应室间隔上缘的小部分。右冠状动脉的U形弯曲,出现率为69%,这是右冠状动脉造影的辨认标志。
后室间支posterior interventricular branch:亦称后降支,约94%的人该支起于右冠状动脉,其余者起于左旋支,沿后室间沟下行,多数止于后室间沟下1/3,小部分止于中1/3或心尖切迹,可与前室间支的末梢吻合。该支除分支供应后室间沟附近的左、右室壁外,还发7~12支室间隔后支,穿入室间隔,供应室间隔后1/3。
右缘支right marginal branch:较粗大恒定,分布至附近心室壁。左、右缘支都较粗大、恒定,冠状动脉造影时可作为确定心缘的标志。
冠状动脉的分布类型,以后室间沟为标准
右优势型(65.7%):右冠状动脉在心室膈面的分布范围,除右室膈面外,还越过房室交点和后室间沟,分布于左室膈面的一部或全部。后室间支来自右冠状动脉。
均衡型(28.7%):左、右心室的膈面各由本侧的冠状动脉供应,互不越过房室交点。后室间支为左或右冠状动脉的终末支,或同时来自左、右冠状动脉。
左优势型(5.6%):左冠状动脉较大,除发分支分布于左室膈面外,还越过房室交点和后室间沟分布于右室膈面的一部分,后室间支和房室结动脉均发自左冠状动脉
概要
心的静脉
心的静脉可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两个系统。浅静脉起于心肌各部,在心外膜下汇合成网、干,最后大部分静脉血由冠状窦收集汇入右心房。冠状窦的主要属支有心大、中、小静脉,此外冠状窦还收集一些零星的小静脉属支;亦有些小静脉可以直接注入心腔(图11-20)。深静脉也起于心肌层,直接汇入心腔,以回流至右心房者居多。
冠状窦及其属支冠状窦coronary sinus位于心膈面,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的冠状沟内,从左房斜静脉与心大静脉汇合处作为其起点,最终注入右心房的冠状窦口,冠状窦口常有一个半月形瓣膜。冠状窦起始部的壁较薄,而大部分冠状窦壁远比一般静脉壁厚,其表面由左右心房来的薄层肌束覆盖,有类似瓣膜的作用。当心房收缩时,肌束的收缩能阻止血液流入右心房;当心舒张时,可使血液流入右心房。冠状窦的主要属支有
心大静脉great cardiac vein:在前室间沟,伴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上行,斜向左上进入冠状沟,绕心左缘至心膈面,于左房斜静脉注入处移行为冠状窦。心大静脉借其属支,收纳左心室前面,右室前壁的小部,心左缘、左心房前外侧壁、室间隔前部、左心耳及大动脉根部的静脉血。
心中静脉middle cardiac vein:起于心尖部,伴右冠状动脉的后室间支上行,注入冠状窦的末端。心中静脉收纳左、右心室后壁、室间隔后部、心尖部和部分心室前壁的静脉血
③心小静脉small cardiae vein;起于下缘,接受锐缘及部分右室前、后壁的静脉血,在冠状沟内,伴右冠状动脉向左注入冠状窦右端或心中静脉。
.心前静脉anterior cardiac vein起于右室前壁,可有1~4支,向上越过冠状沟直接注入右心房。有些心前静脉与心小静脉吻合
心最小静脉smallest cardiac vein又称Thebesius静脉,是位于心壁内的小静脉,由心壁肌层的毛细血管丛开始,直接开口于心房或心室腔,直径约1mm。心最小静脉没有瓣膜。冠状动脉阻塞时,心最小静脉可成为心肌从心腔获得血液供应的一个途径,对心肌内层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图11-21)。
冠状血管的侧支循环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途径概括起来,可分为壁内侧副血管、冠状动脉分支间吻合以及冠状动脉与心外动脉的吻合。
壁内侧副血管是心壁内特殊血管与心 腔之间的交通(图11-21),包括:①心最小静脉; ②动脉心腔血管:是冠状动脉与心腔之间直接交通的血管,直径 200 -1000μm,组织结构上与动、静脉吻合一致;③心肌窦状隙:呈不规则的网状,由小动脉分支和毛细血管分出的薄壁血管构成。心肌窦状隙之间可有吻合管互相连接。心壁中的小动脉可以通过心肌窦状隙与心腔相通。
冠状动脉分支间的吻合在人心的各部分均得到证实,最主要的是位于肌性室间隔和房间隔。此外,在室间沟附近的室壁、房室交点和左、右房壁等处也存在这种吻合。
状动脉与心外动脉的吻合冠状动脉主要通过升主动脉壁动脉网、肺动脉壁动脉网和心房动脉网的直接吻合,或通过心包动脉网间接与心外动脉吻合。
心包
心包 pericardium (图11-22)是包裹心和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的圆锥形纤维浆膜囊,分内、外两层,外层是纤维心包,内层为浆膜心包。
纤维心包fibrous pericardium 由坚韧的纤维性结缔组织构成,上方包裹出人心的升主动脉、肺动脉干、上腔静脉和肺静脉的根部,并与这些大血管的外膜相延续。下方与膈的中心腱愈着。
浆膜心包serous pericardium 位于心包囊的内层,又分脏、壁两层。壁层衬贴于纤维性心包的内面,与纤维心包紧密相贴。脏层包于心肌的表面,形成心外膜。脏、壁两层在出入心的大血管的根部互相移行,两层之间的潜在性腔隙称心包腔 pericardial cavity,内含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在心包腔内,浆膜心包脏、壁两层反折处的间隙,称心包窦(图11-22),主要有
心包横窦 transverse pericardial sinus为心包腔在主动脉、肺动脉后方与上腔静脉、左心房前壁前方之间的间隙。当心直视手术需阻断主动脉和肺动脉血流时,可在横窦前后钳夹这两大血管
心包斜窦oblique pericardial sinus为位于左心房后壁,左右肺静脉、下腔静脉与心包后壁之间的心包腔。形状似口向下的盲囊,上端闭锁,下端为连于心包腔本部的开口,稍偏左
心包前下窦anterior inferior sinus of pericardium 位于心包腔的前下部,心包前壁与膈之间的交角处,由心包前壁移行至下整所形成。人体直立时,该处位置最低,心包积液常存于此窦中,是心包穿刺的比较安全部位。从剑突与左侧第7肋软骨交角处进行心包穿刺,恰可进入该窦
心的体表投影
心外形体表投影的个体差异较大,也可因体位而有变化,通常采用四点连线法来确定:①左上点:于左侧第2肋软骨的下缘,距胸骨侧缘约1.2cm处;②右上点:于右侧第3肋软骨上缘,距胸骨侧缘约1cm处;③右下点;于右侧第7胸肋关节处;④左下点;于左侧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约7~9cm。左右上点连线为心的上界。左右下点连线为心的下界。右上点与右下点之间微向右凸的弧形连线为心的右界,左上点与左下点之间微向左凸的弧形连线为心的左界(图11-23)。
浮动主题
浮动主题
浮动主题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