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思维导图,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这三个方面作了归纳整理。
编辑于2022-05-01 10:48:14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的思维导图,包含私人资本输出(人对外直接投资,各种对外证券投资,私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对外贷款,私人在国外的房地产投资和存款,以及私人对外开展商品和服务贸易等。)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它包括三个部分: (1)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思维导图,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这三个方面作了归纳整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的思维导图,包含私人资本输出(人对外直接投资,各种对外证券投资,私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对外贷款,私人在国外的房地产投资和存款,以及私人对外开展商品和服务贸易等。)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它包括三个部分: (1)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思维导图,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这三个方面作了归纳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
物质生产方式(即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通常简称为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根据不同的主体分为
个体意识(个体意识是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等在自己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社会实践的产物)
群体意识(群体意识是群体成员共同的意识,是群体实践的产物)
根据不同的层次分为
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低层次的社会意识,是自发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表现为人们的感知、情绪、情感、心态、习俗等,以感性认识为主)
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是高层次的社会意识,是自觉的、系统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意识,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以理性认识为主)
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反映一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以及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和语言学、形式逻辑等一部分社会科学不具有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性质,不反映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不服务于特定经济政治制度和特定阶级,因而属于非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3.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特有的发展形式和发展规律。
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且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们树立科学历史观、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于社会发展包括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以及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
交往及其作用
交往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个人、群体、阶级、民族、国家之间在物质和精神上相互往来、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活动。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关系的进步;促进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
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是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
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和路径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统一性
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中,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又称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或低级阶段。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社会领域也不例外
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实质:社会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革命是指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基础上的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重大变革。狭义的社会革命主要是指社会形态的变更,即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
作用: 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无产阶级革命将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条件。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辩证地理解和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
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