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国史:近代主要的教育家
外国史:近代主要的教育家总结,本思维导图可以分为三星级教育家和五星级教育家两大类,可以了解下。
编辑于2022-05-02 14:24:09近代主要的教育家
三星级教育家
英国
洛克
简介
E思想
白板说
E作用
个人
国家
E目的
绅士
针对性
实质
E内容和E方法
评价
斯宾塞
简介
E思想
E目的论
学科价值论
课程论(分科课程)
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
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
履行父母职责必须的知识
调节人行为的知识
满足人闲暇时休息与娱乐的知识
E方法(E原则)
评价
法国
爱尔维修
E万能论
国家管理E
狄德罗
简介
E思想
E作用
E目的
E内容
E方法
拉夏洛泰
美国
贺拉斯•曼
简介
E思想
E作用
E内容
师范E
俄国(苏联)
马卡连柯
E实践
高尔基工学团
捷尔任斯基公社
写书
《E诗篇》
E思想
E目的
集体E理论
E宗旨
E方法
E原则
劳动E
重要性
E方法
与思想E同时进行
总结
家庭E
重要性
基本条件
E方法
凯洛夫
简介
E思想
E作用
E本质
E原则
教学原则
E基本组织形式
巴班斯基
赞科夫
简介
发展教学理论
教学可以促进一般发展
内涵
教学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
简介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含义
内容
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
劳动E
实施德智体的途径
五星级教育家
夸美纽斯
理论基础
E适应自然
泛智E
含义
实践
E作用与目的
E作用
对个人
对国家
对宗教
E目的
宗教性目的
现实性目的
兴办E
宏观(国家)
统一学制
婴儿期
儿童期
中年期
青年期
统一管理
国家承担建设学校责任
国家建立学校体制
国家建立学校管理制度
国家管理各类人员
中观(学校)
学年制(first)
班级授课制 (first从理论上完善介绍)
微观(教师)
德育
地位
内容
方法
智育
重点
教学原则
体育
重视
方法
卢梭
简介
理论基础
性善论
感觉论
自然E理论
基本含义
培养目标
E原则、方法
实施
公民E理论
简介
主要内容
E管理
义务E免费问题
E目的
教师
E内容
E方法
评价
女子E
斐斯泰洛奇
简介
E实践
1768
1799
1800
1805
E思想
E目的
和谐E论
论E心理学化
要素E论
含义
内容
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
E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简介
初步实验:新庄“贫儿之家”时期
纯粹劳动,生计E
成功实验:斯坦兹孤儿院时期
特点
赫尔巴特
简介
E活动
E思想
理论基础
伦理学(哲学)
最高水平的道德
内心自由
完善
仁慈
正义
公平
心理学—统觉论
简介
含义
条件
道德E建设
E目的
“可能的目的”
“必要的目的”
E教学原则
含义
宗旨
德育方法
E顺序
管理目的
训育目的
课程理论(编制课程)
兴趣
宗旨
含义
兴趣课程体系
经验的的兴趣
经验的兴趣
思辨的兴趣
审美的兴趣
同情的兴趣
同情的兴趣
社会的兴趣
宗教的兴趣
经验
宗旨
含义
依据
统觉
宗旨
作用
课程设计原则
相关
集中
儿童发展 (文化纪元)
宗旨
文化纪元含义
依据
教学理论
教学进程理论
提示教学
分析教学
综合教学
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福禄培尔
E实践
55岁创立幼儿园
“幼儿园运动”创始人
幼师培训所
游戏:恩物
《人的E》
E思想
万物有神论
幼儿园E理论
理论基础
创建
意义
任务
E方法
基本原理
具体方法
幼儿园课程
游戏与歌谣
恩物
含义
条件
作业
含义
与恩物之间的联系与不同
联系
不同
运动游戏
自然研究
幼儿园到学校的过渡
环境的过渡
思维的过渡
马克思和恩格斯
简介
批评与继承空想社会主义
继承
批评
E目的:全面发展观(学说)
内涵
条件
途径
意义
E途径:E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者结合的历史必然性
二者结合的意义
E与社会、E与生产的关系
论人的本质与个性形成
蒙台梭利
简介
E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遗传(前提)
环境(E)
心理原冲力(自动性)
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幼儿园E特点
心理形成的胚胎期
心理吸引力
心理敏感期
发展阶段性
第一阶段(0—6岁)
创造期
第二阶段(6—12岁)
较平稳发展的时期
第三阶段(12—18岁)
青春期
三大支柱:自由、纪律、工作
自由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教学环境
纪律
工作
幼儿E的内容
感官E
触觉最重要
原则
自我E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初步的知识E
读写算
实际生活训练(动作技能))
手脑结合、身心和谐
杜威
时代背景
E实践
E思想
E的本质
E即生活
批判
内涵
实践(具体化)
E即生长
批判
内涵
E即经验
批判
内涵
实践(具体化)
E目的
促进人的内在生长
E要适应儿童当下的生活
为民主社会进步服务,为民主制度完善服务
课程论(论课程与教材)
批判传统课程
反对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课程
批判传统教材与实际生活相脱离,枯燥乏味
批判传统E中分门别类的学科课程 肢解了儿童认识世界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批判旧教材的知识内容缺乏现代的社会精神
内容
教学论(论思维与教学方法)
批判传统E的教学方式
以教师、教科书(知识)、教室(班级授课制)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是灌输式教学,被动学习
批判传统E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能启迪学生的智慧
反省思维五步法
“反省思维”的含义
反省思维教学法五步骤
创设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
在情境中产生一个真实需要解决的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
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问题
验证这个假设
德育论(论道德E)
批判传统E中的德育方式
反对传统E以讲授的方式灌输外界道德
反对毫无约束的个人主义的道德观
观点
德育基础:新个人主义
德育目的
培养民主社会所需要的公民
德育途径
德育在社会生活中进行
要求学校、教材、教学皆要渗透德育
学校德育“三位一体”
德育方法
方法原理
社会方面
社会性的情境、 社会性内容、 社会性目的
道德E的目的和内容
心理方面
本能冲动、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E的方法和精神
具体方法
多元化、创设情景、道德感情、开设活动、 融入生活、激发求知欲/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