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文学史-先秦文学之散文成就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古代文学先秦文学之散文成就的思维导图,包括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等内容。
编辑于2022-05-02 17:35:31先秦文学之散文
叙事(历史)散文
《尚书》
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
时间
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
构成
《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特点
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影响
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 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春秋》
记事
作者
孔子编定。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
时间
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一前481)的历史
特点
记事简略。如隐公元年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春秋笔法”。 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日“弑”等。
影响
春秋笔法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做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左传》
简介
《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
时间
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
体例
编年体
内容
儒家立场。
维护周礼,尊礼尚德。
重民、以民为本(进步的历史观。)
叙事特点
1.按时间顺序,也运用了倒叙和预叙的手法。 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视角灵活,不受限制。
2.善于描写战争,并注重揭示战争的起因, 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3. 《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经常 带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
4.叙事详密完整,具有戏剧性,故事性强, 开后世小说、戏曲等叙事类文字之法门。
5.以“君子曰”来评人论事,总结陈词,倾 向鲜明。但在事件叙述中往往不加褒贬,而是通 过各种描写来表现其思想性格。
语言特点
1.善于描写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
2. 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国语》
记言
体例
国别史,二十一卷,分别记载 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
成书和作者
司马迁认为是左丘明
以议论说理文字较多
主旨
较为驳杂
1.崇礼重民
2.复仇思想
语言
1.记言为主,记事为辅。
2.质直的内政谏说与外交辞令
3.语言水平风格有差异
战国策
成书
作者 编者
西汉末 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共33卷。
不是一人所作,大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也秦汉间人所作。
时间跨度
战国——秦汉
体例
国别体(东周、西周、秦、齐、楚、 赵、韩、魏、燕、宋、卫、中山十二国)
主旨
纵横家书
纵横家思想
政治上
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
人生观
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
倾向详情
1.政治上重法、术、势。
2.人生观上则呈现多种倾向: a.对功名富贵不加掩饰的热衷追求:苏秦、张仪, b.功成身退不取秋毫的仁者:鲁仲连, c. 洁身自好的节义之士:颜斶(chù)“士贵耳,王者不贵” 。
3.均对士人自我价值有高度自信。
文学成就
1.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一系列“士”的形象,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2.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不止于平铺直叙,有意追求行文的奇特惊人。
3.《战国策》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 影响: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
4.《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 艺术风格:“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影响
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赡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体现, 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说理散文 诸子散文
发展历程
《尚书》
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
儒家代表著作《论语》和道家的《老子》, 弘深的思想,词约义丰,
对后世说理散文有广泛的影响。
《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 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论辩文。
《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
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
《荀子》、《韩非子》中 的专题论文,
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说理散文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 熟的过程。
《论语》
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名与字的关系),鲁 国陬邑人。祖先是宋国贵族(商王室后代)。
编者:孔门弟子及再传。
体例
语录体
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艺术成就
1.《论语》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 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形象。
孔子弟子如耿直鲁莽的子路、安贫乐道的颜 回、聪明机智的子贡等。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以形象的语言 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如“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3.《论语》中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 使其语言更为委婉,意味深长。
如“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 也!”’(《雍也》)
《老子》
简介
作者:老子,一般认为姓李,名耳 , 字聃 。楚国人。曾任周守藏室之史。
时间:战国初
性质:哲学与政治学著作。宇宙论-人生论-政治论。一言以蔽之曰法自然
结构:1-37章:道经; 38-81章:德经。
文学性
1.《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
2.以形象的比喻表现玄妙的哲理,文气跌宕流畅,句式连环相对。
3.正言若反:正面的、肯定的言辞判断中包含着反面的、否定的要素,反之亦然。
《孟子》
简介
作者: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字子思),后人多称思孟学派。《孟子》在宋代被立为经
时间:战国中期。
体例:对话体论辩文。
主旨
1.尊王道,斥霸道,重民轻君。
2.重仁义,轻功利
3.道性善,称尧舜;
艺术成就
1.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
2.“孟子长于譬喻”
3.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 。
《庄子》
简介
战国宋国蒙人(河南商丘)。曾任漆园吏。
《庄子》成书于战国中期。33篇。 内篇7+外篇15+杂篇11
主旨
激于浊世,企望全身避害。在“道”之体悟中探寻独立逍遥、无可依傍的精神与人格 自由。
写作特点
1、 采用“三言”(卮言、重言、寓言)的表达形式
2. 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
3. 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 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语言跳脱生动,机趣横生;具有相当自觉的 “陌生化”意识和极强的语言运用能力。
《荀子》
简介
作者
姓荀,名况,字卿。战国时代赵人。五十岁后游学于齐国,齐襄王时三任稷下学宫祭酒,“ 最为老师”;后在楚国春申君李园当政时任兰陵令,终于兰陵。
“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 “杂家的祖宗”。——郭沫若称
时间:战国中后期
主旨:
(1)天行有常的宇宙论
(2)人性本恶的人性论
(3)礼、法兼重的政治论
内容
宇宙论
《天论》开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 桀亡。
人性论
政治论
写作特点
1.擅长论辩
2.譬喻。如《劝学》篇
3.喜欢用大量排比句法。
4.民间文学形式
荀子与孟子
都是孔子学说的正宗传人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荀子则继承 了孔子的礼乐学说
孟子专就内在之仁,主张性善,荀子就外 在之礼,主张性恶;
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不轻利;孟子专 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 兼尚霸道。
《韩非子》
简介
作者:韩非,韩国公子,荀子弟子,李斯同门,自 幼口吃而善思,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不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也 是战国末期集诸子学说之大成的思想家。 他师承荀子,继承了荀子的哲学和政治学 说,进一步发展成为刑名法术之学。
成书:战国末期,五十五篇
主旨:主张君主集权,以法、术、势推行严 刑峻法,赏罚分明,以利益驱使人,以刑罚禁止 人。
思想渊源
荀子(取人性恶之说而去其教育教化之观点,专以法律制之)
老子(道而兼法术,弃其柔弱取刚强)
法:商鞅;术:申不害;势:慎到,国君之势
写作特点
1.体式多样,理论系统严密,逻辑清晰,冷 峻深刻,论述透辟。
体式灵活,可以概括为三种: 论说体、辩难体、解经体。
2.寓言故事之集大成之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