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细胞生物学物质的跨膜运输知识点总结
物质的跨膜运输知识点总结:ATP驱动泵与主动运输:转运时一个α亚基发生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反应,存在磷酸化的中间体。
编辑于2022-05-03 19:05:48【细胞生物学】04_物质的跨膜运输知识点总结
膜转运蛋白与小分子及离子的运输
膜转运蛋白
典型哺乳动物细胞内外离子浓度
Na+
胞外
145mmol/L
胞内
5-15mmol/L
K+
胞外
5mmol/L
胞内
140mmol/L
Mg2+
内外浓度差别不大,胞外稍高
Ca2+
内外浓度差异极大
可作为信使
Cl-
胞外多于胞内
浓度差使细胞具有处理外界信息的能力,具有可兴奋性
胞内外离子浓度差异分布的调控机制
取决于一套特殊的膜转运蛋白的活性
载体蛋白
通道蛋白
取决于质膜本身的脂双层所具有的疏水性特征
能通过的
气体
脂溶性小分子
极性不带电小分子
* 水和尿素半透 * 能形成较强的分子间氢键
膜转运蛋白的相关知识
细胞膜上与物质转运有关的蛋白质占核基因编码蛋白的15%-30%
越高等细胞比例越高
细胞用在物质转运方面的能量达细胞总消耗能量的2/3
根据跨膜二级结构分类
通过α螺旋跨膜
通过β折叠跨膜
分类
载体蛋白
能与特定的溶质结合,通过一系列构象改变介导溶质的跨膜转运
* 转运通量相对低一些
特点
* 具有与溶质特异性结合的位点 * 对溶质具有高度选择性 * 具有饱和动力学特征 * 与酶类似 * 既可被底物类似物竞争性抑制,又可被某种抑制剂非竞争性抑制 * 对pH有依赖性
三种类型
* 单向转运体 * * 共转运体 * 同向协同转运体 * * 反向协同转运体 *
通道蛋白
类型
* 离子通道 * 大多数通道蛋白的类型 * 通常形成选择性和门控性跨膜通道 * 不需要与溶质结合 * 对离子的选择取决于通道的直径、形状以及通道内带电荷的氨基酸残基的分布 * 只有大小和电荷适宜的离子才能通过 * 相对载体蛋白不那么精准 * 相较载体蛋白的显著特征 * 具有极高的转运速率 * 10^7-10^8个离子/秒 * 驱动力 * 跨膜的电化学梯度 * 溶质的浓度梯度和跨膜的电位差的合力 * 顺电化学梯度 * 通过的离子量没有饱和值 * 离子通道是门控的 * 影响门控开关的因素 * 膜去极化时开放 * 电压门控通道 * 通过带不同电荷的AA残基感知电压改变而改变构象 * 细胞内/外配体结合时开放 * 配体门控通道 * 受机械力和外界挤压作用开关 * 应力激活通道 * 孔蛋白 * 存在场所 *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外膜 *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外膜 * 跨膜区由β折叠片层形成柱状亲水通道 * 选择性很低 * 能通过较大的分子 * 水孔蛋白(AQP) * 分泌性组织需要快速排出水 * 质膜表面有大量AQP * 孔径0.35-0.8nm * 常见的跨膜α-helix * 20个AA * AQP有7条跨膜α-helix * 其中一条是由两个 半螺旋 组成
小分子及离子的跨膜运输类型
简单扩散(自由扩散)
特点
顺电化学梯度或浓度梯度
不消耗细胞本身的代谢能
无需膜转运蛋白的协助
物质穿膜特点与起性质和大小有关
脂溶性越强越易直接穿膜
eg. 甾类激素(固醇衍生物)、苯
小非极性分子能直接穿膜
eg. O2、N2
脂溶性比大小影响更大
不带电荷的小极性分子能直接穿膜
eg. 乙醇、尿素、甘油
不带电荷的大极性分子和各种离子不能直接穿膜,需运输蛋白
物质对膜的通透性 P
P=KD/t
K:物质在油和水中的分配系数
D:物质在油和水中的扩散系数
t:膜的厚度
协助扩散(易化扩散)
特点
动力来自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
不消耗细胞本身的代谢能
借助膜转运蛋白
通道蛋白协助扩散
载体蛋白协助扩散
工作特点
比自由扩散转运速率高
载体蛋白存在最大转运速率
有特异性,于特定溶质结合
典型转运蛋白
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
12个跨膜α-helix
Glut1
* 介导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及通过血脑屏障的主要转运蛋白
水孔蛋白(AQP)
对细胞渗透压及生理与病理的调节作用十分重要
有的AQP只允许水通过,有的也允许其他特定物质通过
主动运输
特点
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运输
与某种释放能量的过程相偶联
借助膜转运蛋白(载体蛋白)
能量来源
ATP直接供能
ATP驱动泵
* 初级主动运输 * 速度 * 10^0-10^3个/秒
间接提供能量
协同转运蛋白
* 次级主动运输 * 能量储存在运输溶质中的一种的电化学梯度中 * 动物细胞常用Na+ * 细菌、酵母、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被膜细胞器常用H+ * 速度 * 10^2-10^4个/秒 * 典型例子 * 同向协同转运 * 小肠上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或氨基酸等有机物 * 伴随Na+流入胞内 * SGLT * 介导主动运输吸收葡萄糖 * 能量 * Na+电化学梯度 * 反向协同转运 * 质膜上Na+/H+交换载体输出H+ * 伴随Na+输入细胞
光能驱动
光驱动泵
* 主要发现于细菌细胞 * eg. 菌紫红质 * 七次跨膜 * 吸收光子实现构象转变转运质子 * 形成质子梯差可转运其他物质
ATP驱动泵与主动运输
P型泵
多数转运离子(阳离子)
结构
两个独立的α亚基
具有ATP结合位点
可被磷酸化修饰,改变构象
绝大多数具有两个小的β亚基
起调节作用
特点
转运时一个α亚基发生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反应,存在磷酸化的中间体
分类
植物、真菌、细菌质膜
转运H+
高等真核生物
Na+-K+泵
典型泵
Na+-K+泵
结构与转运机制
结构
* 2*α * 2*β * 糖基化的多肽 * 帮助在内质网新合成的α亚基进行折叠
转运机制
* 1个α亚基 * 结合3*Na+ * 消耗1*ATP * 发生磷酸化 * 泵出Na+ * 结合2*K+ * 去磷酸化 * 泵入K+ * 1*ATP * 3*Na+ out * 2*K+ in
抑制剂
* 乌本苷 * 地高辛
主要生理功能
细胞内约1/3 ATP供应钠钾泵
* 神经细胞可消耗2/3
生理意义
* 维持细胞膜电位 * 维持动物细胞渗透平衡 * 吸收营养 * Na+提供电化学梯度,帮助主动运输
Ca2+泵及其他P型泵
Ca2+泵的结构与功能
分布
* 细胞膜 * 存在钙调蛋白结合位点 * 细胞器膜 * 内质网膜 * 肌肉细胞的肌质网膜90%蛋白均为钙泵 * 肌质网腔Ca2+浓度较高 * 对调节肌细胞收缩运动至关重要 * 对细胞引发刺激-反应偶联具有重要作用 * 叶绿体膜、液泡膜
结构
* 1000个AA * 与钠钾泵的α亚基同源
转运机制
* 1*ATP * 2*Ca2+
P型H+泵
分布
* 植物细胞、真菌、细菌细胞质膜
功能
* 泵出H+
V型和F型质子泵
分布
V型质子泵
动物细胞的内体膜(内吞体膜)、溶酶体膜
破骨细胞和某些肾小管细胞的质膜
植物、真菌的液泡膜
F型质子泵
细菌质膜、线粒体内膜、叶绿体类囊体膜
功能与特点
转运质子
V型
将质子泵入细胞器
F型
还可利用质子梯度合成ATP
不形成磷酸化中间体
ABC超家族
ABC转运蛋白的结构与工作模式
结构
2*跨膜结构域(T)
各含6个跨膜α-helix
形成底物运输的通路并决定底物的特异性
2*胞质侧ATP结合域(A)
自身不会磷酸化
工作模式
原核
将小分子运入细胞
* ATP供能从环境摄取营养物质 * 细菌还可依赖H+浓度梯度吸收营养物质
真核
将小分子运出细胞
* 可用于排出细胞毒性物质
一些磷脂分子可借ABC转运蛋白翻转/跨膜
ABC转运蛋白与疾病
在肿瘤细胞质膜
多药抗性(MDR)转运蛋白
将脂溶性的抗癌药物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
降低化疗效果
疟原虫
排出氯喹
囊性纤维化
囊性纤维化跨膜转运调节蛋白(CFTR)突变
转运Cl-功能异常
离子跨膜转运与膜电位
膜电位
定义
细胞质膜两侧各种带电物质形成的电位差的总和
测量方法
膜片钳
静息电位
产生
动物细胞
由非门控的K+渗漏通道的开放产生
植物和真菌细胞
由ATP驱动的质子泵排出质子产生
影响因素
Cl-
细胞中的蛋白质分子
钠钾泵
动作电位
膜电位与离子通透性的变化
A:静息状态
Na+、K+电控门通道关闭
B:去极化期
Na+通道打开
C:反极化期
Na+通道关闭,K+通道全面开启
D:超极化期
K+不断流出细胞,K+通道关闭
相对不应期
E:静息状态
绝对不应期
只有达到一定的刺激阈才会出现
全或无的正反馈阈值
相关通道
#####
胞吞作用与胞吐作用
胞吞作用的类型
前置知识
胞吞泡
胞吞时质膜内陷脱落形成的囊泡
根据胞吞泡形成的分子机制和胞吞泡的大小差异
吞噬作用
吞噬泡直径>250nm
往往只发生在一些特化的吞噬细胞
胞饮作用
胞饮泡直径<150nm
所有真核细胞
吞噬作用
形成吞噬体
应用
原生生物
摄取胞外营养物质
高等多细胞生物体
发生于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清除侵染机体的病原体及衰老或凋亡的细胞
原理与过程
需要被吞噬物与吞噬细胞表面结合并激活细胞表面的受体
将信号传递到细胞内并引起细胞应答反应
eg. 抗体诱发的吞噬作用
吞噬细胞伸出伪足
与细胞内微丝及其结合蛋白在质膜下局部装配有关
包裹吞噬物,形成吞噬体
胞饮作用
分类
网格蛋白依赖的胞饮作用
网格蛋白
* 结构 * 3个二聚体形成三角蛋白复合体 * 包被的结构单位 * 并不起捕获特异转运分子的作用
衔接蛋白
* 起特异性选择作用 * 功能 * 结合网格蛋白 * 识别跨膜受体胞质面的尾部肽信号 * 通过网格蛋白包被膜泡介导跨膜受体及其配体的选择性运输
发动蛋白
* 一种小分子GTP结合蛋白
胞饮过程
* 配体与膜上受体结合 * 网格蛋白聚集在膜下,形成直径50-100nm的质膜凹陷 * 网格蛋白包被小窝 * 发动蛋白在深陷的包被小窝的颈部组装成环 * 发动蛋白水解与其结合的GTP引起颈部缢缩,脱离质膜形成网格蛋白包被膜泡 * 几秒后,网格蛋白脱离包被膜泡,返回质膜附近区域以便重复使用 * 脱包被的囊泡与早期内体融合,将转运分子及胞外液体摄入细胞
内体
* 动物细胞内由膜包裹的细胞器 * 作用 * 传输由胞吞作用新摄入的物质到溶酶体 * 内体膜上有ATP驱动的质子泵 * 酸性环境在分选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 低pH促进受体与配体的分离 * 膜泡运输的主要分选站之一 * 受体的分选途径 * 大部分受体以出芽方式返回细胞质膜再利用 * 有些受体不能再循环而是进入溶酶体消化 * 受体下行调节 * 细胞表面受体浓度降低的现象 * 被转运至细胞另一侧的质膜 * 跨细胞转运 * 在具有极性的上皮细胞中,这是一种将胞吞作用与胞吐作用相结合的物质跨细胞转运方式
根据胞吞物质是否具有专一性
* 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 大多数动物细胞从胞外摄取特定大分子的有效途径 * 一种选择性浓缩机制 * 重要例子 * 动物细胞摄取胆固醇 * 胆固醇 * 主要在肝细胞中合成 * 极端不溶 * 通过与磷脂和蛋白质结合形成低密度脂蛋白(LDL)颗粒在血液中运输 * 胞吞后含有LDL的内体的低pH促进LDL和受体的分离,受体出芽回到质膜 * 含LDL的内体与溶酶体融合,水解低密度脂蛋白,释放胆固醇和脂肪酸供细胞利用 * 鸟类卵细胞摄取卵黄蛋白 * 鸟类肝细胞摄取转铁蛋白 * 胰岛素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进入细胞 * 可被某些病毒所利用 * 流感病毒 * HIV * 新冠病毒 * 非特异性的胞吞作用
其他类型的胞饮作用
胞膜窖依赖的胞吞作用
* 在质膜的脂筏区域形成 * 特征性蛋白 * 窖蛋白 * 整合膜蛋白,不会从胞吞泡膜上解离下来 * 过程 * 胞膜窖携带着内吞物,利用发动蛋白的收缩作用从质膜上脱落 * 转交给内体样的细胞器——膜窖体,或跨细胞转运到质膜的另一侧
大型胞饮作用
* 通过质膜皱褶包裹内吞物形成囊泡完成胞吞作用 * 与吞噬作用类似 * 形成的胞吞泡较大 * 质膜褶皱的形成过程依赖微丝及其结合蛋白 * 与吞噬作用的区别 * 吞噬作用的受体往往位于特异细胞表面 * 大型胞饮作用的受体位于很多类型的细胞表面 * 受体还能启动其他生理功能
非网格蛋白/窖蛋白依赖的胞吞作用
胞吞作用与信号转导
胞吞作用对信号转导的下调
典型例子
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的胞吞作用
EGF
* 一类分子量较小的胞外信号蛋白分子 * 能够刺激上皮细胞及其他多种细胞增殖
作用过程
* EGF受体与EGF结合后,受体二聚化并引起受体胞质结构域酪氨酸残基自磷酸化而被活化 * 开启细胞下游信号级联反应 * 细胞通过胞吞作用,将EGF受体及EGF吞入细胞内降解 * 导致细胞信号转导活性下调
胞吞作用对信号转导的激活
典型例子
Notch信号通路
细胞与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主要信号通路之一
* 对多细胞生物中细胞分化命运的决定起关键作用
作用过程
* 配体DSL与Notch受体结合 * 导致Notch暴露出其细胞外S2切割位点并被裂解 * 胞外部分与配体被信号细胞内吞 * Notch受体被靶细胞内吞至内体 * 在S3位点被γ-分泌酶切割 * 产生有活性的Notch受体胞内活性片段 * 活性片段进入细胞核,调控靶基因表达,产生相应的细胞相应
胞吐作用
真核细胞
组成型胞吐途径
从高尔基体反面网状结构(TGN)分泌的囊泡向质膜流动并与之融合的稳定过程
新和成的蛋白质和脂质以囊泡形式连续不断地供应质膜更新
确保细胞分裂前质膜的生长
调节性胞吐途径
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储存在分泌泡内
当细胞受到胞外信号刺激时,分泌泡与脂膜融合并将内含物释放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