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定位表现,十分全面,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疾病损定位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包括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两个部分。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编辑于2022-05-04 23:25:49第二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
概述
1)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包括定位诊断(病变部位诊断)和定性诊断(病因诊断)两个部分
2)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的症状
a 缺损症状
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减弱或消失
偏瘫、失语
b 刺激症状
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
癫痫、坐骨神经痛
c 释放症状
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
锥体束征: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
d 断联休克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
脑休克:对侧肢体偏瘫、肌张力减低、深浅反射消失和病理征阴性
脊髓休克:损伤平面以下弛缓性瘫痪
3)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CNS)
脑
端脑
额叶
顶叶
枕叶
颞叶
岛叶等
间脑
丘脑
上丘脑
下丘脑
底丘脑
小脑
脑干
中脑
脑桥
延髓
脊髓
第一、二对脑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PNS)
脑神经×12
脊神经×31
第一节 中枢神经
一、大脑半球
概念
1)表面由大脑皮质所覆盖,内部为白质、基底核及侧脑室;两侧大脑半球由胼胝体连接
2)每侧大脑半球借中央沟、大脑外侧裂及其延长线、顶枕沟和枕前切迹的连线分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3)岛叶
4)边缘系统:边缘叶、杏仁核、丘脑前核、下丘脑等组成
5)两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不完全对称,分为优势半球和非优势半球
优势半球多数在左侧
(一)额叶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1)位于外侧裂上方和中央沟前方
a 外侧面以中央沟与顶叶分界
b 底面以外侧裂与颞叶分界
c 内侧面以扣带沟与扣带回分界
2)主要功能区
a 皮质运动区:中央前回
由上到下呈倒人状排列,面部正立
左右交叉,头面部肌肉受双侧支配
投影区的大小与所支配区域运动的复杂性和重要程度有关
b 运动前区:皮质运动区前方
c 皮质侧视中枢:额中回后部,司双眼同向侧视运动
d 书写中枢:优势半球的额中回后部
e 运动性语言中枢(Broca区):优势半球外侧裂上方和额下回后部交界的三角区
f 额叶前部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I 外侧面
以脑梗死、肿瘤和外伤多见
1)额极病变
a 以精神障碍为主
b 表现为记忆力和注意力减退、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等
2)中央前回病变
a 刺激性病变可导致对侧上、下肢或面部的抽搐(Jackson癫痫)或继发全身性癫痫发作
b 破坏性病变引起单瘫
3)额上回后部病变
产生对侧上肢强握和摸索反射
4)额中回后部病变
a 刺激性病变引起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
b 破坏性病变引起双眼向病灶侧凝视
c 失写症
5)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
产生运动性失语
II 内侧面
以大脑前动脉闭塞和矢状窦旁脑膜瘤多见
1)旁中央小叶病变可使对侧膝以下瘫痪、尿便障碍
尿便中枢:旁中央小叶、S2~S4
2)矢状窦旁脑膜瘤可压迫两侧下肢运动区使其产生瘫痪,伴有尿便障碍
III 底面
以挫裂伤、嗅沟脑膜瘤和蝶骨嵴脑膜瘤多见
1)额叶眶面病损表现为饮食过量、胃肠蠕动过度、多尿、高热等症状
2)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额叶底面肿瘤可出现同侧嗅觉缺失和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
(二)顶叶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1)位于中央沟后、顶枕沟前和外侧裂沿线的上方
a 前面以中央沟与额叶分界
b 后面以顶枕沟和枕前切迹的连线与枕叶分界
c 下面以外侧裂与颞叶分界
2)顶间沟将顶叶分为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
3)主要功能分区
a 皮质感觉区:中央后回
接受对侧肢体的浅深感觉
呈倒人状
b 运用中枢:优势半球的缘上回,与复杂动作和劳动技巧有关
c 视觉性语言中枢:顶下小叶的角回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I 中央后回和顶上小叶病变
1)破坏性病变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复合性感觉障碍
2)刺激性病变出现病灶对侧肢体的部分性感觉性癫痫
II 顶下小叶(缘上回和角回)病变
1)体象障碍
指患者基本感知功能正常,但对自身躯体的存在、空间位置及各部位之间的关系失去辨别能力
a 偏侧忽视
b 病觉缺失
c 手指失认
d 自体认识不能
2)古茨曼综合征
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
a 计算不能
b 手指失认
c 左右失认症
d 失写症等
3)失用症
(三)颞叶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1)位于外侧裂下方,顶枕沟前方
a 以外侧裂与额、顶叶分界,后面与枕叶相邻
b 颞上沟、颞下沟将颞叶分为颞上回、颞中回和颞下回
c 颞橫回-听觉中枢
2)主要功能区
a 感觉性语言中枢(Wernicke区):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
b 听觉中枢:颞上回中部及颞橫回
c 嗅觉中枢:钩回和海马回前部
d 颞叶前部
e 颞叶内侧面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I 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Wernicke区)损害
引起感觉性失语/Wernicke失语
II 优势半球颞中回后部
引起命名性失语
III 颞叶钩回损害
“钩回发作”,出现幻嗅和幻味
IV 海马损害
可发生癫痫,出现错觉、幻觉
V 优势侧颞叶广泛病变或双侧颞叶病变
出现精神症状,表现为人格改变、情绪异常、记忆障碍等
VI 颞叶深部的视辐射纤维和视束受损
引起视野改变,表现为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上象限盲
(四)枕叶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1)位于顶枕沟和枕前切迹连线的后方
2)内侧面以距状裂分成楔回和舌回
3)枕叶主要与视觉有关
4)视觉中枢/纹状区位于距状裂上下方的枕叶皮质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枕叶损害主要引起视觉障碍
I 视觉中枢病变
1)刺激性病变引起幻视
2)破坏性病变出现视野缺损
a 双侧视觉中枢病变产生皮质盲,表现为全盲
b 一侧视觉中枢病变可产生偏盲
特点: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而中心视力不受影响,称黄斑回避
c 距状裂以下舌回损害可产生对侧同向性上象限盲
d 距状裂以上楔回损害可产生对侧同向性下象限盲
II 优势侧纹状区周围病变
视觉失认
III 顶枕颞交界区病变
视物变形
(五)岛叶
1)位于外侧裂深面,被额、顶、颞叶所覆盖
2)岛叶的功能与内脏感觉和运动有关
3)岛叶损害多引起内脏运动和感觉的障碍
(六)边缘叶
1)由半球内侧面位于胼胝体周围和侧脑室下角底壁的一圆弧形结构构成
2)边缘叶包括:隔区、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旁回和钩回
3)边缘系统:边缘叶、杏仁核、丘脑前核、下丘脑等结构共同组成
二、内囊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1)内囊是位于尾状核、豆状核及丘脑之间的白质层
a 外侧为豆状核
b 内侧为丘脑
c 前内侧为尾状核
2)分为前肢、膝部和后肢
a 前肢通过丘脑前辐射
b 膝部通过皮质核束
c 后肢通过丘脑中央辐射、听辐射和视辐射等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I 完全性内囊损害
1)多见于脑出血及脑梗死等
2)表现为三偏综合征
a 对侧偏瘫
b 对侧偏盲
c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II 部分性内囊损害
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偏身共济失调、一侧中枢性面舌瘫或运动性失语中的1-2个或更多症状
三、基底神经节/基底核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1)由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核组成
a 旧纹状体:苍白球
b 新纹状体:尾状核+壳
c 古纹状体:杏仁核+屏状核
2)基底核是锥体外系统的中继站
3)功能是协调随意运动、肌张力和姿势反射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I 新纹状体病变
1)出现肌张力减低-运动过多综合征
2)壳核病变产生舞蹈样动作
3)尾状核病变产生手足徐动症
4)丘脑底核病变产生偏侧投掷运动
II 旧纹状体及黑质病变
1)出现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征
2)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动作减少及静止性震颤
3)多见于帕金森综合征
四、间脑
结构
1)间脑是脑干与大脑半球连接的中继站
a 前方以室间孔与视交叉上缘的连线为界
b 下方与中脑相连
c 两侧为内囊
2)间脑包括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部分
3)左右间脑之间的矢状窄隙为第三脑室
(一)丘脑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1)丘脑是间脑中最大的灰质团块
2)是各种感觉(除嗅觉)传导的皮质下中枢和中继站
3)结构
a 前核群
与内脏活动有关
b 内侧核群
为躯体和内脏感觉的整合中枢,亦与记忆功能的情感调节有关
c 外侧核群
腹前核
调节躯体运动
腹外侧核
与锥体外系的运动协调有关
腹后外侧核
传导躯体和四肢的(深、浅)感觉
腹后内侧核
传导面部的感觉和味觉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I 丘脑外侧核群尤其是腹后外侧核和腹后内侧核受损
产生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a 各种感觉均发生障碍
b 深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重于浅感觉
c 肢体及躯干的感觉障碍重于面部
d 可有深感觉障碍所导致的共济失调
e 感觉异常
f 对侧偏身自发性疼痛(丘脑痛)
II 丘脑至皮质下(锥体外系统)诸神经核的纤维联系受累
面部表情分离性运动障碍
III 丘脑外侧核群与红核、小脑、苍白球的联系纤维受损
对侧偏身不自主运动
IV 丘脑前核与丘脑及边缘系统的联系受损
情感障碍
(二)下丘脑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1)视前区
视前核:与体温调节有关
2)视上区
视上核:与水代谢有关
室旁核:与糖代谢有关
3)结节区
腹内侧核:与性功能有关
背内侧核:与脂肪代谢有关
漏斗核
4)乳头体区
下丘脑后核:与产热保温有关
乳头体核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I 视上核、室旁核及其纤维束损害
1)可产生中枢性尿崩症
2)表现为多饮烦渴、多尿、尿比重降低等
II 下丘脑的散热和产热中枢损害
产生体温调节障碍
III 下丘脑饱食中枢核摄食中枢受损
产生摄食异常
IV 下丘脑视前区和后区网状结构损害
产生睡眠觉醒障碍
V 下丘脑腹内侧核和结节区损害
产生生殖与性功能障碍
VI 下丘脑的后区和前区损害
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三)上丘脑
1)主要结构:松果体、缰连合和后连合
上丘脑下方是中脑,靠近中脑四叠体
2)病变常见于松果体肿瘤
3)肿瘤压迫中脑四叠体引起帕里诺综合征
a 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上丘受损)
b 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上丘受损)
c 神经性聋(下丘受损)
d 小脑性共济失调(结合臂受损)
症状多为双侧
(四)底丘脑
1)主要结构是丘脑底核
2)接受苍白球和额叶运动前区的纤维
3)发出的纤维到苍白球、黑质、红核和中脑被盖
4)参与锥体外系的功能
5)丘脑底核损害可出现对侧偏身投掷运动
五、脑干
结构
1)组成:延髓、脑桥和中脑
2)内部结构:神经核、上下行传导束和网状结构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I 脑干神经核
1)中脑有第III、IV对脑神经的核团
2)脑桥有第V、VI、VII、VIII对脑神经的核团
3)延髓有第IX、X、XI、XII对脑神经的核团
II 脑干传导束
III 脑干网状结构
1)网状结构的一些核团接受各种信息,又传至丘脑,再经丘脑非特异性核团中继后传至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以维持人的意识清醒,称为上行网状激活系统
2)网状结构受损可出现意识障碍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脑干病变大都出现交叉性瘫痪,即病灶侧脑神经周围性瘫痪和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及感觉障碍
I 延髓
1)延髓上段的背外侧区病变可出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椎-基底动脉缺血
a 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
前庭神经核损害
b 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
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
c 病灶侧共济失调
绳状体及脊髓小脑束、部分小脑半球损害
d Horner综合征
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
e 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
三叉神经脊束核、脊髓丘脑侧束损害
2)延髓中腹侧损害可出现延髓内侧综合征
a 病灶侧舌肌瘫痪及肌肉萎缩
舌下神经损害
b 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
锥体束损害
c 对侧上下肢触觉、位置觉、振动觉减退或丧失
内侧丘系损害
II 脑桥
1)脑桥腹外侧部损害出现脑桥腹外侧综合征
a 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展神经麻痹、面神经核损害
b 对侧中枢性偏瘫
锥体束损害
c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内侧丘系和脊髓丘脑束损害
2)脑桥腹内侧部损害出现脑桥腹内侧综合征/Foville综合征
a 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展神经麻痹、面神经核损害
b 两眼向病灶对侧凝视
脑桥侧视中枢及内侧纵束损害
c 对侧中枢性偏瘫
锥体束损害
3)脑桥背外侧部损害出现脑桥被盖下部综合征
a 眩晕、恶心、呕吐、眼震
b 患侧眼球不能外展
c 患侧面肌麻痹
d 双眼患侧注视不能
e 交叉性感觉障碍
f 对侧偏身触觉、位置觉、振动觉减退或丧失
g 患侧Horner综合征
h 患侧偏身共济失调
4)双侧脑桥基底部病变出现闭锁综合征
a 意识清醒,语言理解无障碍,不能讲话
b 双侧中枢性瘫痪,只能以眼球上下运动示意
c 双侧面瘫,构音及吞咽运动均障碍
d 四肢全瘫,可有双侧病理反射
e 脑电图正常或有轻度慢波
III 中脑
1)一侧中脑大脑脚脚底损害出现大脑脚综合征/Weber综合征
a 患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的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
b 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上下肢瘫痪
2)中脑被盖腹内侧部损害出现红核综合征
a 患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的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
b 对侧肢体震颤、强直或舞蹈、手足徐动及共济失调
c 对侧肢体深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
六、小脑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一)小脑的结构
1)小脑位于颅后窝
2)小脑以小脑下脚(绳状体)、中脚(脑桥臂)、上脚(结合臂)分别与延髓、脑桥及中脑相连
3)小脑的中央为小脑蚓部,两侧为小脑半球
4)三个主叶:绒球小结叶、前叶和后叶
5)皮质三层:分子层、浦肯野细胞层和颗粒层
6)四个小脑核(由内向外):顶核、球状核、栓状核和齿状核
(二)小脑的纤维及联系
I 传入纤维
1)脊髓小脑束
2)前庭小脑束
3)脑桥小脑束
4)橄榄小脑束
II 传出纤维
1)齿状核红核脊髓束
2)齿状核红核丘脑束
3)顶核脊髓束
(三)小脑的功能
1)维持躯体平衡
2)控制姿势和步态
3)调节肌张力和协调随意运动的准确性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小脑病变主要症状为共济失调
I 小脑蚓部损害
躯干共济失调/轴性平衡障碍
1)闭目难立征阳性
2)醉酒步态
3)睁眼不能改善
II 小脑半球损害
同侧肢体共济失调
1)上肢比下肢重
2)远端比近端重
3)精细动作比粗略动作重
4)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轮替试验笨拙
水平/旋转性眼震,眼球向病灶侧注视时震颤更加粗大
小脑性语言
特征性病变
吟诗样语言、爆破样语言
七、脊髓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1)脊髓全长42~45cm,上端于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接,下端至第一腰椎下缘
2)分31个节段:8个颈节,12个胸节,5个腰节,5个骶节,1个尾节
a 颈髓节段较颈椎高1个椎骨
b 上中段胸髓(T1~T8)较相应的胸椎高2个椎骨
c 下胸髓(T9~T12)则高出3个椎骨
d 腰髓位于T10~T12
e 骶髓位于T12~L1
f 脊髓圆锥:腰膨大逐渐向下削细形成
g 马尾:L2至尾节10对神经根组成
3)两个膨大,六条沟裂,脊膜分三层
膨大
a 颈膨大:始自C5~T2发出支配上肢的神经根
b 腰膨大:始自L1~S2发出支配下肢的神经根
6条裂沟
a 前正中裂
b 后正中裂
c 前外侧沟×2
d 后外侧沟×2
三层膜
a 硬脊膜
b 蛛网膜
c 软脊膜
4)脊髓的灰质
a 前角主要参与躯干和四肢的运动支配
b 后角参与感觉信息的中转
c C8~L2侧角是脊髓交感神经中枢,支配血管、内脏及腺体的活动
d S2~S4侧角为脊髓副交感神经中枢,支配膀胱、直肠和性腺
尿便中枢
5)脊髓的白质
a 白质主要由上行(感觉)、下行(运动)传导束及大量的胶质细胞组成
b 上行纤维束
薄束和楔束
走行在后索
传导肌肉、肌腱、关节的深感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至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进而传至大脑皮质
脊髓小脑束
脊髓丘脑束
传导对侧肢体的痛温觉
c 下行纤维束
皮质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
内侧纵束
是眼震和头眼反射的结构基础
6)脊髓反射
a 牵张反射
骨骼肌被牵引时,引起肌肉收缩和肌张力增高
b 屈曲反射
肢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屈肌快速收缩,以逃避这种刺激
7)脊髓的功能
a 上、下行传导通路中继站
b 反射中枢
躯体反射
牵张反射、屈曲反射、浅反射
内脏反射
竖毛反射、膀胱排尿反射、直肠排便反射等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一)不完全性脊髓损害
I 前角损害
节段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II 后角损害
病灶侧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缺失、触觉保留
III 中央管附近的损害
双侧对称的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减弱或消失,触觉保留
IV 侧角损害
1)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泌汗障碍和营养障碍
2)Horner征:眼裂缩小、眼球内陷、瞳孔缩小
3)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和性功能障碍
V 前索损害
1)对侧病变水平以下粗感觉障碍
2)刺激性病变出现对侧难以形容的弥散性疼痛,伴感觉过敏
VI 后索损害
振动觉、位置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
VII 侧索损害
对侧肢体病变水平以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分离性感觉(痛温觉)障碍
VIII 脊髓束性损害
1)薄束、楔束损害:深感觉障碍
2)锥体束损害:中枢性瘫痪
3)脊髓小脑束损害:小脑性共济失调
IX 脊髓半侧损害
1)脊髓半切综合征: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2)对侧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平面较脊髓损害节段水平低
(二)脊髓横贯性损害
主要症状为受损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及括约肌障碍等
1)急性期出现脊髓休克症状:损害平面以下弛缓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阴性及尿潴留
2)持续2~4周后,反射活动逐渐恢复,转变为中枢性瘫痪: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及反射性排尿等
I 高颈髓(C1~4)
1)四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2)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
3)括约肌障碍,四肢和躯干多无汗
4)常伴有枕部疼痛及头部活动受限
II 颈膨大(C5~T2)
1)双上肢呈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2)病灶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
3)括约肌障碍:尿便障碍
III 胸髓(T3~L2)
1T4~T5脊髓节段是血供较差而最易发病的部位
1)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2)病灶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
3)括约肌障碍
4)受损节段常伴有束带感
IV 腰膨大(L1~S2)
支配下肢的神经均来自腰膨大
1)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2)双下肢及会阴部位各种感觉缺失
3)括约肌障碍:尿便障碍
4)腰膨大上段受损,神经根痛位于腹股沟区或下背部
5)腰膨大下段受损,表现坐骨神经痛
V 脊髓圆锥(S3~S5和尾节)
1)无双下肢瘫痪和锥体束征
2)肛门周围和会阴部感觉缺失,呈鞍状分布,肛门反射消失和性功能障碍
3)髓内病变可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
4)脊髓圆锥为括约肌功能的副交感中枢,可出现真性尿失禁
VI 马尾神经根
1)马尾和脊髓圆锥病变的临床表现相似
2)马尾损害时症状和体征可为单侧或不对称
3)根性疼痛和感觉障碍位于会阴部、股部和小腿
4)下肢可有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5)括约肌障碍常不明显
第二节 脑与脊髓的血管
一、脑的血管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一)脑的动脉
I 颈内动脉
1)起自颈总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前2/3和部分间脑
2)分支
a 眼动脉
b 后交通动脉
c 脉络膜前动脉
d 大脑前动脉
e 大脑中动脉
II 椎动脉
1)起自锁骨下动脉,两椎动脉经枕骨大孔入颅后合成基底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1/3及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
2)椎动脉分支
a 脊髓前、后动脉
b 小脑下后动脉
3)基底动脉分支
a 小脑下前动脉
b 迷路动脉(内听动脉)
d 脑桥动脉
d 小脑上动脉
e 大脑后动脉
III 大脑动脉(Willis)环
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借前、后交通动脉联通形成,使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
(二)脑的静脉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二、脊髓的血管
第三节 脑神经
概念
I 脑神经分布
1)第I、II对属于大脑和间脑的组成部分
2)第III、IV对在中脑
3)第V、VI、VII、VIII对在脑桥
4)第IX、X、XI、XII对在延髓
II 脑神经功能分类
1)运动性神经:III、IV、VI、XI、XII
2)感觉性神经:I、II、VIII
3)混合性神经:V、VII、IX、X
4)副交感纤维:III、VII、IX、X
III 脑神经的解剖及生理功能
一、嗅神经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嗅觉传导通路
气味—嗅黏膜内嗅细胞(1级神经元)—嗅神经—穿过筛孔与硬脑膜—端脑的嗅球(2级神经元)—嗅束—外侧嗅纹—嗅中枢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一)嗅中枢病变
1)嗅中枢病变不引起嗅觉丧失
2)嗅中枢的刺激性病变可引起幻嗅发作
(二)嗅神经、嗅球及嗅束病变
一侧或两侧嗅觉障碍
(三)鼻腔局部病变
双侧嗅觉减退或缺失
二、视神经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视觉传导通路
视锥、视杆细胞—双极细胞(1级神经元)—视网膜神经节细胞(2级神经元)—视神经—经视神经孔进入颅中窝—在蝶鞍上方形成视交叉—视网膜鼻侧纤维交叉至对侧,颞侧纤维不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3级神经元)—内囊后肢后部—视辐射—枕叶视皮质中枢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一)视神经不同部位损害所产生的视力障碍与视野缺损
I 视神经损害
1)产生同侧视力下降或全盲
2)视神经病变的视力障碍重于视网膜病变
II 视交叉损害
1)视交叉外侧部病变:引起同侧眼鼻侧视野缺损
2)视交叉正中部病变:引起双眼颞侧偏盲
3)整个视交叉损害:引起全盲
III 视束损害
1)出现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2)偏盲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
IV 视辐射损害
1)视辐射全部受损:引起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2)视辐射部分受损:出现双眼对侧视野同象限盲
a 视辐射上部受损:双眼对侧视野同向下象限盲
b 视辐射下部受损:双眼对侧视野同向上象限盲
V 枕叶视中枢损害
1)一侧枕叶视皮质中枢局限性病变:引起对双眼对侧象限盲
2)一侧枕叶视中枢完全损害:引起双眼对侧偏盲,但偏盲侧对光反射存在,有黄斑回避现象
3)枕叶视中枢刺激性损害:引起双眼对侧视野闪光型幻视
4)枕叶前部受损:引起视觉失认
视野缺损分类
1)双眼颞侧偏盲:视交叉中部受损
2)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射、视中枢病变
3)双眼对侧视野同向上象限盲:视辐射下部、枕叶舌回、颞叶后部病变
4)双眼对侧视野同向下象限盲:视辐射上部、枕叶楔回、顶叶病变
视力障碍分类
单眼视力障碍
突然视力丧失
眼动脉或视网膜中央动脉闭塞
一过性黑矇
进行性视力障碍
视神经炎
巨细胞(颞)动脉炎
视神经压迫性病变
双眼视力障碍
一过性视力障碍
双侧枕叶视中枢TIA
进行性视力障碍
中毒/营养缺乏性视神经病
原发性视神经萎缩
慢性视乳头水肿
(二)视乳头异常
I 视乳头水肿
1)是颅内压增高的主要体征,由于颅内压增高影响视网膜中央静脉和淋巴回流所致
2)早期表现为视乳头充血、边缘模糊不清、生理凹陷消失、静脉淤血
II 视神经萎缩
1)表现为视力减退或消失,瞳孔扩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
2)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3)外侧膝状体后和视辐射的病变不出现视神经萎缩
三、动眼、滑车和展神经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一)动眼神经
起自中脑上丘的动眼神经核
1)外侧核
支配上、下、内直肌、上睑提肌和下斜肌
2)正中核
主管两眼的辐辏运动
3)E-W核
a 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b 参与缩瞳和调节反射
(二)滑车神经
1)起自滑车神经核
2)支配上斜肌
(三)展神经
1)起自展神经核
2)支配外直肌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一)不同部位的眼肌损害
眼肌麻痹分类
1)眼外肌麻痹:眼外肌麻痹,而瞳孔括约肌正常
2)眼内肌麻痹:瞳孔括约肌麻痹,而眼外肌正常
3)全眼肌麻痹:眼内肌与眼外肌均麻痹
I 周围性眼肌麻痹
均伴复视
1)动眼神经麻痹
a 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视
上斜肌及外直肌的作用
b 眼球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
c 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
2)滑车神经麻痹
a 眼球位置稍偏上
b 眼球向外下方活动受限
c 下视时出现复视
3)展神经麻痹
a 患侧眼球内斜视
b 眼球外展运动受限
c 伴有复视
II 核性眼肌麻痹
1)是指脑干病变致眼球运动神经核损害所引起的眼球运动障碍
2)特点
a 双侧眼球运动障碍
b 脑干内邻近结构的损害
c 分离性眼肌麻痹
III 核间性眼肌麻痹
病变主要损害脑干的内侧纵束,故又称内侧纵束综合征
1)前核间性眼肌麻痹
a 病变位于脑桥侧视中枢与动眼神经核之间的内侧纵束上行纤维
b 表现为双眼向对侧注视时,患侧眼球不能内收,对侧眼球可外展,伴单眼眼震;辐辏反射正常
2)后核间性眼肌麻痹
a 病变位于脑桥侧视中枢与展神经核之间的内侧纵束下行纤维
b 表现为两眼向病灶同侧注视时,患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内收正常;辐辏反射正常
3)一个半综合征
a 一侧脑桥被盖病变,引起脑桥侧视中枢和对侧已交叉过来的联络同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的内侧纵束同时受累
b 表现为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对侧眼球水平注视时不能内收,可以外展,但有水平眼震
IV 核上性眼肌麻痹/中枢性眼肌麻痹
1)水平注视麻痹
a 皮质侧视中枢受损:可产生两眼侧视麻痹
破坏性病变:双眼向病灶侧共同偏视
刺激性病变:双眼向病灶对侧共同偏视
b 脑桥侧视中枢受损
破坏性病变可造成双眼向病灶对侧共同偏视
2)垂直注视麻痹
上丘是眼球垂直同向运动的皮质下中枢:上丘的上半司眼球的向上运动,上丘的下半司眼球的向下运动
a 上丘上半受损:双眼向上同向运动不能,称帕里诺综合征
b 上丘上半刺激性病变:发作性双眼转向上方,称动眼危象
c 上丘下半损害:双眼向下同向注视障碍
特点
a 双眼同时受累
b 无复视
c 反射性运动仍保留
(二)不同眼肌麻痹导致的复视
1)复视定义
指某一眼外肌麻痹时,眼球向麻痹肌收缩的方向运动不能或受限,并出现视物双影
2)健眼视物为实像,有眼肌麻痹的患眼视物为虚像
3)复视成像的规律
虚像在麻痹肌的运动方向
复视最明显的方位出现在麻痹肌作用力的方向上
a 一侧外直肌麻痹:眼球偏向内侧,虚像位于实像外侧
b 一侧内直肌麻痹:眼球偏向外侧,虚像位于实像内侧
c 支配眼球向上运动的眼肌麻痹:眼球向下移位,虚像位于实像之上
d 支配眼球向下运动的眼肌麻痹:眼球向上移位,虚像位于实像之下
(三)不同部位损害所致的瞳孔改变
瞳孔光反射传导通路
光线—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上丘臂—上丘—中脑顶盖前区—两侧E-W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
I 瞳孔的大小
1)是由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颈上交感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神经纤维(支配瞳孔散大肌)共同调节
2)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损伤时出现瞳孔散大;而交感神经纤维损伤时出现瞳孔缩小
3)普通光线下瞳孔的直径约3~4mm,瞳孔直径小于2mm为瞳孔缩小,大于5cm为瞳孔散大
II 瞳孔光反射异常
1)光反射通路上任何一处损害均可引起瞳孔光反射消失和瞳孔散发
2)外侧膝状体、视辐射和枕叶视觉中枢损害引起的中枢性失明不出现瞳孔散大及光反射消失
III 辐辏及调节反射异常
1)辐辏及调节反射指注视近物时双眼会聚(辐辏)及瞳孔缩小(调节)的反射
2)调节反射丧失:白喉及脑炎
3)辐辏反射丧失:帕金森综合征及中脑病变
IV 阿-罗瞳孔
V 埃迪瞳孔
四、三叉神经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一)感觉神经纤维
传导面部、鼻腔和口腔黏膜感觉
1)眼神经
a 经眶上裂入颅
b 是角膜反射的传入纤维
2)上颌神经
a 经圆孔入颅
3)下颌神经
a 经卵圆孔入颅
(二)运动神经纤维
1)经卵圆孔出颅,走行于下颌神经内
2)支配咀嚼肌(颞肌、咬肌、翼内肌、翼外肌)和鼓膜张肌等
3)主要司咀嚼运动和张口运动
(三)角膜反射通路
1)角膜—三叉神经眼支—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三叉神经感觉主核—两侧面神经核—面神经—眼轮匝肌,出现闭眼反射
2)三叉神经眼支或面神经损害时,均可出现角膜反射消失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一)三叉神经周围性损害
1)刺激性症状:三叉神经痛
2)破坏性症状:三叉神经分布区域感觉减弱或消失,咀嚼肌麻痹,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移
(二)三叉神经核性损害
1)感觉核
a 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缺失而触觉和深感觉存在
b 洋葱皮样分布
2)运动核
产生同侧咀嚼肌无力或瘫痪,伴有肌萎缩
五、面神经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一)运动纤维
1)经内耳门-茎乳孔出颅
2)支配除咀嚼肌和上睑提肌以外的面部表情肌及耳部肌、枕肌、颈阔肌等
3)支配上部面肌(额肌、皱眉肌及眼轮匝肌)的神经元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控制;支配下部面肌(颊肌及口轮匝肌)的神经元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控制
(二)感觉纤维
I 味觉纤维
司舌前2/3味觉
II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传导外耳道感觉
(三)副交感神经纤维
1)起自脑桥上泌涎核
2)司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分泌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一)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的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1)病变在一侧中央前回下部或皮质延髓束
2)临床表现为病灶对侧下面部表情肌瘫痪,即鼻唇沟变浅,口角轻度下垂;而上部面肌(额肌和眼轮匝肌)不受累
(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1)病变在面神经核或核下周围神经
2)临床表现为同侧面肌瘫痪,即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变大,贝尔征(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歪向健侧)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鉴别
六、前庭蜗神经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一)蜗神经
内耳蜗神经节的双极神经元(1级神经元)—蜗神经—蜗神经前后核(2级神经元)—一部分经斜方体至对侧,一部分在同侧上行—形成外侧丘系—四叠体的下丘及内侧膝状体(3级神经元)—内囊后肢—听辐射—颞橫回皮质听觉中枢
(二)前庭神经
内耳前庭神经节的双极细胞(1级神经元)—前庭神经—与蜗神经经内耳孔入颅腔—脑桥和延髓的前庭神经核群(2级神经元)
一部分经过小脑下脚止于小脑的绒球小结叶—前庭神经外侧核发出纤维—前庭脊髓束—同侧前角细胞
其他前庭神经核的纤维—内侧纵束—眼球运动神经核和上颈髓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一)蜗神经
I 耳聋
1)传导性耳聋
a 由于外耳和中耳向内耳传递声波的系统病变引起的听力下降
b 特点
低音调的听力明显减低或丧失
Rinne试验阴性:骨导>气导
Weber试验偏向患侧
无前庭功能障碍
2)感音性耳聋
a 由于Corti器、耳蜗神经和听觉通路病理改变所致
b 特点
高音调的听力明显减低或丧失
Rinne试验阳性:气导>骨导
Weber试验偏向健侧
可伴有前庭功能障碍
II 耳鸣
在听觉传导通路上任何部位的刺激性病变都可引起耳鸣
III 听觉过敏
1)指患者对于正常的声音感觉比实际声源的强度大
2)中耳炎早期和面神经麻痹时可引起
(二)前庭神经
I 眩晕
1)系统性眩晕
a 由前庭神经系统病变引起
b 周围性眩晕与中枢性眩晕
2)非系统性眩晕
a 由前庭系统以外病变引起
b 多见于眼部疾病、心血管系统病、内分泌代谢疾病、中毒、感染等
II 眼球震颤
1)眼震是指眼球注视某一点时发生的不自主的节律性往复运动
2)按方向分类
a 水平性眼震
b 垂直性眼震
与上丘有关
c 旋转性眼震
3)按节律分类
a 钟摆样眼震
b 跳动性眼震
4)按部位分类
a 眼源性眼震
b 前庭性眼震
脑干病变的眼震
延髓病变:多呈旋转性自发性眼震
脑桥病变:多呈水平性,为内侧纵束受损所致
中脑病变:多为垂直性眼震
鞍旁肿瘤:垂直旋转性眼震
小脑病变的眼震
特点
眼震与头位明显相关
眼震方向不确定、多变
小脑蚓部病变:上跳性眼震
绒球病变:水平性眼震
小结病变:下跳性眼震
III 平衡障碍/前庭性共济失调
1)表现为站立不稳,改变头位可使症状加重
2)伴有明显的眩晕、恶心、眼球震颤
3)四肢共济运动及言语功能正常
七、舌咽、迷走神经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特点
1)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均为混合性神经
2)两者有共同的神经核(疑核和孤束核)、共同的走行和共同的分布特点
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
3)疑核发出的纤维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支配软腭、咽、喉和食管上部的横纹肌
4)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的中枢突终止于孤束核
(一)舌咽神经
I 感觉神经
1)特殊内脏感觉纤维
传导舌后1/3味觉
2)一般内脏感觉纤维
3)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II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III 副交感神经
(二)迷走神经
I 感觉纤维
II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III副交感纤维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一)舌咽、迷走神经共同损伤
1)真性延髓麻痹/延髓麻痹
a 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咽反射消失
b 患侧咽部感觉缺失,咽反射消失
2)假性延髓麻痹
a 构音障碍、吞咽困难
b 咽反射存在
c 延髓麻痹症状
单侧皮质脑干束受损不出现延髓麻痹症状
3)真、假性延髓麻痹鉴别
(二)舌咽、迷走神经单独受损
I 舌咽神经麻痹
1)咽部感觉减退或丧失
2)咽反射消失
3)舌后1/3味觉丧失
4)咽肌轻度瘫痪
II 迷走神经麻痹
1)声音嘶哑、构音障碍、吞咽困难
2)软腭不能提升、咳嗽无力
3)心动过速等
八、副神经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1)为运动神经
2)由延髓支和脊髓支两部分组成
a 延髓支起自延髓疑核,颈静脉孔处加入迷走神经,构成喉返神经,支配声带运动
b 脊髓支起自颈髓,颈枕大孔入颅与延髓支汇合,再经颈静脉孔出颅,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胸锁乳突肌使头转向对侧
斜方肌支配耸肩动作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一)一侧副神经核或其神经损害
1)同侧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萎缩,患者向病变对侧转颈不能,患侧肩下垂并耸肩无力
2)颈静脉孔综合征:后颅窝病变时,舌咽、迷走、副神经同时受损
(二)双侧副神经核或其神经损害
双侧胸锁乳突肌均力弱,患者头前屈无力,多呈后仰位,仰卧时不能抬头
九、舌下神经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1)为躯体运动神经,支配舌肌运动
a 舌外伸:颏舌肌
b 舌内缩:舌骨舌肌
c 舌下神经: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
2)舌下神经只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控制
3)位于延髓第四脑室的舌下神经发出轴突在橄榄体与锥体之间出脑,经舌下神经管出颅,分布于同侧舌肌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一)舌下神经核上性病变
中枢性舌下神经麻痹:一侧病变时,伸舌偏向病灶对侧,无舌肌萎缩及肌束颤动
(二)舌下神经及核性病变
1)一侧病变表现为患侧舌肌瘫痪,伸舌偏向患侧
2)两侧病变则伸舌受限或不能,同时伴有舌肌萎缩
3)舌下神经核的病变可伴有肌束颤动
第四节 周围神经
第五节 肌肉
第六节 运动系统
【概念】
1)骨骼肌的活动
a 随意运动
b 不随意运动
2)运动系统
a 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b 下运动神经元
c 锥体外系统
d 小脑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一)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产生中枢性(痉挛性)瘫痪
I 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
1)倒人形:头部在中央前回最下面,大腿在其最上面,小腿和足部则在大脑内侧面的旁中央小叶
2)中枢性脑神经受损仅出现对侧舌肌和面肌下部瘫痪
II 皮质脊髓束
1)在延髓锥体交叉处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下行,终止于脊髓前角
2)小部分纤维不交叉形成皮质脊髓前束,在下行中陆续交叉,止于对侧脊髓前角
3)仅有少数纤维始终不交叉,陆续止于同侧前脚
4)经内囊后肢
III 皮质脑干束
1)皮质脑干束在脑干各脑神经核的平面上交叉至对侧,分别终止于各个脑神经运动核
2)除面神经核下部及舌下神经核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外,余脑干运动神经核均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
3)经内囊膝部
锥体束:锥体束损害导致的四肢瘫痪一般远端较重
(二)下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产生周围性(弛缓性)瘫痪
是冲动到达骨骼肌的唯一通路
I 脊髓前角细胞
1)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使梭外肌收缩,肌张力增高,即牵张反射
2)脊髓前角γ运动神经元使梭内肌收缩
3)当中枢下行纤维对脊髓γ运动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时,引起肌张力增高
4)脊髓参与牵张反射的结构受损则出现肌张力降低
II 脑神经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
(三)锥体外系统
1)广义锥体外系统:纹状体系统+前庭小脑系统
2)狭义锥体外系统:纹状体系统
a 纹状体:尾状核、壳核、苍白球
b 红核
c 黑质
d 丘脑底核
基底核
3)锥体外系统的主要功能
a 调节肌张力
b 协调肌肉运动
c 维持和调整体态姿势
d 担负半自动的刻板动作及反射性运动
4)锥体外系统损伤后症状
主要出现肌张力变化和不自主运动两大类症状
a 苍白球和黑质病变多表现为运动减少和肌张力增高综合征:帕金森病
b 尾状核和壳核病变多表现为运动增多和肌张力减低综合征:小舞蹈病
c 丘脑底核病变可发生偏侧投掷运动
(四)小脑
1)小脑的功能
a 维持躯体平衡
b 调节肌张力
c 协调随意运动
2)小脑受损
a 共济失调
b 平衡障碍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一)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特点
1)肌张力增高
2)腱反射亢进
3)病理反射阳性
4)无肌肉萎缩,病程长者可出现失用性肌肉萎缩
5)肌力减弱
I 皮质型
单瘫:一侧上肢或下肢的瘫痪
II 内囊型
“三偏”综合征: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
偏瘫:一侧肢体的上、下肢瘫痪
III 脑干型
交叉性瘫痪:病变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
IV 脊髓型
截瘫:双下肢瘫痪
四肢瘫:双侧上、下肢瘫痪
双侧锥体束受损
(二)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特点
1)肌张力降低
2)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3)肌肉萎缩
4)无病理反射
5)肌力减弱
I 脊髓前角细胞
1)节段性
2)弛缓性瘫痪
3)无感觉障碍
II 前根
1)损伤节段呈弛缓性瘫痪,亦无感觉障碍
2)损害后根时出现根性疼痛和节段性感觉障碍
III 神经丛
引起弛缓性瘫痪、感觉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伴有疼痛
IV 周围神经
1)神经支配区的肌肉出现弛缓性瘫痪,同时伴有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或疼痛
2)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时出现对称性四肢远端肌肉瘫痪,伴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
(三)上、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鉴别
第七节 感觉系统
【概念】
1)感觉:是作用于各个感受器的各种形式的刺激在人脑中的直接反应
2)感觉分类
特殊感觉
视觉
听觉
味觉
嗅觉
一般感觉
浅感觉
来自皮肤和黏膜的痛觉、温觉及触觉
深感觉/本体感觉
来自肌腱、肌肉、骨膜和关节的运动觉、位置觉和振动觉
复合感觉/皮质感觉
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和重量觉等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一)各种感觉传导通路
I 痛觉、温度觉传导通路
脊神经节—脊髓后角固有核—(脊髓丘脑侧束、上行1~2节段,白质前联合处交叉)—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发出丘脑中央辐射,走行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及旁中央小叶后部
II 触觉传导通路
精细触觉
脊神经节—(T5以下到薄束,T4以上到楔束)—薄束、楔束核—(内弓状纤维交叉形成内侧丘系)—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发出丘脑中央辐射,走行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及旁中央小叶后部
粗触觉
脊神经节—脊髓后角固有核—(脊髓丘脑前束、上行1~2节段,白质前联合处交叉)—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发出丘脑中央辐射,走行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及旁中央小叶后部
III 深感觉传导通路
脊神经节—(T5以下到薄束,T4以上到楔束)—薄束、楔束核—(内弓状纤维交叉形成内侧丘系)—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发出丘脑中央辐射,走行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及旁中央小叶后部
(二)脊髓内感觉传导束的排列
1)脊髓内感觉传导束
a 传导浅感觉的脊髓丘脑束
b 传导深感觉的薄束、楔束
2)脊髓丘脑束的排列由内向外依次为来自颈、胸、腰、骶的纤维
3)薄束、楔束位于后索,薄束在内,楔束在外,由内向外依次为来自骶、腰、胸、颈的纤维
4)髓内肿瘤,浅感觉障碍是按颈、胸、腰、骶的顺序自上向下发展
5)髓外肿瘤,感觉障碍的发展顺序是骶、腰、胸、颈
(三)节段性感觉支配
1)皮节:每个脊神经后根的输入纤维来自一定的皮肤区域
2)大多数皮节是由2~3个神经后根重叠支配,故只有两个以上后根损伤才出现分布区的感觉障碍
三根定律
3)脊髓损伤的上界应比查体的感觉障碍平面高出1~2个节段
因为脊髓丘脑束上行1~2个节段后才在白质前联合处交叉
4)胸段皮节的节段性感觉分布最明显
a T4-乳头平面
b T6-箭突水平
c T8-肋缘水平
d T10-脐平面
e T12和L1-腹股沟
(四)周围性感觉支配
周围神经在体表的分布与脊髓的节段性分布不同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一)神经干型感觉障碍
表现为受损害的某一神经干分布区内各种感觉减退或消失
(二)末梢型感觉障碍
1)表现为四肢对称性的末端各种感觉障碍
2)呈手套-袜套样分布,远端重于近端
3)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三)后根型感觉障碍
1)表现为单侧节段性感觉障碍
2)常伴有剧烈的放射性疼痛(神经痛)
(四)髓内型感觉障碍
I 后角型
表现为损伤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出现病变侧痛、温觉障碍,而触觉或深感觉保存
II 后索型
薄束、楔束
1)表现为受损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和精细触觉障碍
2)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
III 侧索型
1)影响脊髓丘脑侧束
2)表现为病灶对侧平面以下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缺失而深感觉和触觉保存
IV 前连合型
表现为受损部位以下双侧节段性分布的对称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V 脊髓半离断型/脊髓半切综合征
表现为病变侧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及上运动神经源性瘫痪,对侧损伤平面以下1~2个节段痛、温觉缺失
VI 横贯性脊髓损害
1)表现为病变平面以下所有感觉(痛、温、触、深)均缺失或减弱,平面上部可能有过敏带
2)在颈胸段可伴有锥体束损伤的体征,表现为截瘫或四肢瘫、尿便障碍
VII 马尾圆锥型
主要为肛门周围及会阴部呈鞍状感觉缺失
(五)脑干型感觉障碍
1)交叉性感觉障碍
2)损害脊髓丘脑侧束及三叉神经脊束核,出现同侧面部和对侧偏身分离性感觉障碍
(六)丘脑型感觉障碍
1)损害时出现对侧偏身(包括面部)完全性感觉缺失或减退
2)特点
a 深感觉和触觉障碍重于痛、温觉
b 远端重于近端
c 并常伴发患侧肢体的自发性疼痛(丘脑痛)
(七)内囊型感觉障碍
1)表现为偏身型感觉障碍,即对侧偏身(包括面部)感觉缺失或减退
2)常伴有偏瘫及偏盲,称为三偏综合征
(八)皮质型感觉障碍
1)皮质感觉中枢: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和旁中央小叶后部
2)特点
a 出现病灶对侧的复合感觉(精细感觉)障碍,如实体觉、图像觉、两点辨别觉等
b 皮质感觉区范围广:可出现单肢感觉减退或缺失
c 如为刺激性病灶,则出现局限性感觉性癫痫(发作性感觉异常)
第八节 反射
【概念】
1)反射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神经活动
2)是机体对刺激的非自主反应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1)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元(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脊髓前角细胞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周围神经(运动纤维)—效应器官(肌肉、分泌腺等)
2)反射弧中任何一处中断,均可引起反射减弱和消失
3)当高级中枢病变时,可使原本受抑制的反射(深反射)增强,受易化的反射(浅反射)减弱
4)分类
深反射/腱反射
是刺激肌腱、骨膜的本体感受器所引起的肌肉迅速收缩反应
浅反射
是刺激皮肤、黏膜及角膜引起的肌肉快速收缩反应
生理反射
病理反射
Babinski征、Chaddock征等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I 深反射减弱或消失
1)是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一个重要体征
2)在脑和脊髓损害的断连休克期可使深反射消失
3)常见于重症肌无力、周期性瘫痪、麻醉、昏迷等
II 深反射增强或亢进
1)是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重要体征
2)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手足搐搦症及破伤风等
3)Hoffmann征和Rossolimo征的本是应属牵张反射,一侧出现时有意义,提示锥体束损害
III 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1)脊髓反射弧的中断或锥体束病变均可引起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2)故上运动神经元性和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均可出现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IV 病理反射
1)是锥体束损害的指征
2)常与下肢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同时存在
3)Babinski征是最重要的病理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