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9中国电影史-再探索时期(1977-1992)
李少白《中国电影史》第九章《再探索时期(1977-1992)》思维导图。这一时期是中国电影在艺术、技术、思想、文化、类型和商业等领域进行再探索的时期。这一时期里,不仅涌现出一批深受观众喜爱、并在国际影坛上产生重大影响的电影工作者和电影作品,而且在电影生产和电影市场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这两张思维导图主要参考了北电“小灰皮”《外国电影史》(郑雅玲、胡滨)和《外国电影史纲要》(虞吉),内容比较简单,主要起到框架作用。
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其历史尽管很短,但是并不平坦,也不算单薄。我们可以从这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勾勒出一条诞生于非常时期的中国电视纪录片一步一步回归本体、回归本性、艰难行进的轨迹。
本思维导图根据黄芳洲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小学语法和句型训练》制作,包括词法和句法两大部分,其中词法部分分为名词、冠词、代词、数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动词九章,句法部分分为句子的结构、句子的种类、基本句型和时态四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电影院包场服务流程
暮尚正常运转导图
《我不是药神》电影影评导图
马克思主义原理
漫威观影顺序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再探索时期 (1977-1992)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电影体制改革的初步酝酿
1979年8月—1984年底
第二阶段:拯救市场危机的类型片创作以及有关“娱乐片”的争论
1984年底—1988年6月
第三阶段:中国电影体制的根本症结和出路探寻
1988年6月—1993年年初
第三代导演的 人道主义追求
谢晋
《啊!摇篮》(1979)
突破“人性论”禁区
《天云山传奇》(1980)
以反思性的伦理情感弥合悲剧性的历史话语
《牧马人》(1981)
政治与道德及其置换
《芙蓉镇》(1986)
力图通过宏大的历史叙事观照人性与人情,从对历史的人的描写转向对人的历史的探询
在现实主义电影观的指导下,谢晋电影呈现出50多年来中国独特的政治、历史和人文景观
李俊
《归心似箭》(1979)
在题材选择、人物形象和叙事结构等方面都体现出深度探索的努力
开创了战争电影中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新颖格局
对“战争”与“爱情”的关系进行了崭新的表述
谢铁骊
《今夜星光灿烂》(1980)
抒情风格的散文诗电影
将战争与人的关系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四代导演 的诗化意识
概述
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作为背景
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历史诗化策略
吴贻弓
《城南旧事》(1982)
时空复现的叙事策略
政治和社会的宏观历史,终于为主体和个人的情绪史或心灵史所取代
谢飞
《黑骏马》(1995)
吴天明
《人生》(1984)
缓解了现代文明施加于传统道德的猛烈撞击和强烈吸引
丁荫楠
《孙中山》(1986)
通过“旁白”将影片诗化历史的举动合法化
滕文骥
《黄河谣》(1989)
较为彻底地服膺于第四代导演温柔敦厚的影像表达和诗化历史的主体意识
黄蜀芹
《人·鬼·情》(1987)
女性视角、女性意识
双重凝视与双重跟进
女性导演的主体意识
黄健中
《良家妇女》(1985)
时空复现的叙事策略和温柔敦厚的影像表达
建立了一个复杂的象征系统
体现出导演反对旧道德的立场及深沉的道德关怀
呼应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思想启蒙、人性诉求和文化反思的命题
郑洞天
《刘天华》(2000)
几乎采取了与刘天华的二胡音乐完全同构的形式
胡炳榴
《乡音》(1983)
深入人物的潜意识和中国文化的内里
在新旧文明的日常冲突中展现自己的道德关怀
杨光远 翟俊杰
《血战台儿庄》(1986)
将所谓“真实”的“历史”内心化、情绪化和诗化
第五代导演 的历史贡献
特点
革新的影像造型
突变的时空对比
冷峻的文化反思
深刻的人性剖析
解构历史
陈凯歌
《黄土地》(1984)
第五代中国电影人崛起的里程碑式作品
解构历史的内在冲动
对英雄和男权话语的一次颠覆
《霸王别姬》(1992)
将冷峻的民族文化反思与海内外市场的经营状况结合在一起
完成了一个重构中国历史与反思民族文化的宏大命题
人性、历史与民族文化的异化处境
张艺谋
《红高粱》(1987)
强烈的影音造型、仪式化的民俗处理与传奇性的故事情节
展现出一种久违了的民族特质,一副狂放中国的银幕形象
张军钊
《一个和八个》(1984)
第五代导演的创业作
讲究造型思维和观念更新的战争片
田壮壮
《猎场扎撒》(1985)
《盗马贼》(1986)
非职业演员
现场实景
运动摄影
黄建新
《黑炮事件》(1985)
大色块构图
非现实的变形手法
游离于情节之外的隐喻段落
“赵书信”性格
吴子牛
《晚钟》(1988)
摧毁中国战争片的叙事惯例与影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