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世界现代史
世界现代史思维导图:包含俄国十月革命,沙皇专制统治之下,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方面激化俄国各种矛盾,加剧俄国的政治、经济危机,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等等
编辑于2022-05-05 15:58:22世界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
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861年农奴改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已进入帝国主义,但资本主义发展远远落后于美国、德、英法等国
沙皇专制统治之下,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复杂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方面激化俄国各种矛盾,加剧俄国的政治、经济危机,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大多卷入战争,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国际环境
二月革命(1917年3月)
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形成;工兵代表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四月提纲》1917年4月17日,由列宁提出
任务:提出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口号: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四月提纲》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
七月流血事件(1917年7月)使政权完全落入临时政府
十月革命1917年11月6日
列宁来到彼得格勒,阿芙乐尔号起义
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1917年11月7日,召开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政治《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政权全部归苏维埃,经济上《土地法令》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外交:签署《和平法令》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1918-1920年,三国国内战争,粉碎反革命叛乱
意义
国内:是人类历史第一次获得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国际:十月革命胜利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解放斗争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巴黎和会(三巨头:英国劳合•乔治、法国克里孟梭、美国威尔逊)与凡尔赛的体系
背景
一战使旧的统治秩序被破坏,战后新的国际秩序需要建立
战后各国实力发生变化,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的成立,各帝国主义国家要策划反苏
建立
1919年1月18日,开幕:巴黎凡尔赛宫
协约国(英、美、法、意、日)先后同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一系列和约(英、美、法大会的操作过国)
1919年6月28日“对德和约”《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内容
重划德国疆界—领土问题
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委任统治权)—殖民地问题
废除德国的义务兵役制—军备问题
德国支付大量赔款—赔款问题
评价:性质:帝国主义战胜国瓜分战败国的分赃会议
作用:
标志着一战后列强在欧洲、非洲、中东地区,确立国际关系新秩序
体系内部隐含了许多矛盾,战败国与战败国之间,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
欧洲出现一系列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
国际联盟
由来:威尔逊“十四点和平计划”里提出了国际联盟的建议
1920年初,国联在日内瓦正式成立
机构:大会、行政院、秘书处
联合国成立后,国联宣告解散
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
内容:维护和平原则,实行集体安全,对战败殖民国家“委任统治”
评价:性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
背景
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日本与英美在太平洋地区激烈争夺,英、美日三国掀起海军军备竞赛
为了缓和美日矛盾与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
1921年11月12日,美、英、日、法、意、中、比、荷、葡出席华盛顿会议
调整了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利益冲突,在宰割中国,遏制日本基础上建立列强亚太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体系
建立
《四国条约》(美、英、日、法1921年)埋葬了英日同盟,解除了英日联合与美国对抗的威胁,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扩张扫除障碍
《五国条约》(《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美、英、日、法、意】是美国获得了与英国相等制海权,英国丧失了海上优势,日本受到限制
《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便利美国在中国扩大侵略势力,中国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
影响
给世界带来了短暂的和平和繁荣,有利于20世纪20年代世界局势的缓和,有利资本主义国家恢复秩序,推进世界的政治民主化
体现了英、法、美等大国意志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没有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
1、俄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和3、苏联的发展政策
1、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他们联合起来企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
1918年夏开始推行,1919年形成一种特殊经济体制,1920年发展高潮
内容
实行余粮收集制
普遍实行工业化国有化,宣布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取消商品贸易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实行实物配给制
评价
目的: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红军
1920年,苏俄人民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违背经济发展的规律
2、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战时政策,引起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
1921年,苏俄—海军基地发生兵变(直接原因)
内容
农业方面: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剩余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市场交换物品,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
工业方面: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租让制形成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
商业方面:废国家配给制,国家贸易垄断制,坚持国家计划指导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允许私人自由贸易
分配制度:废止平均主义的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影响
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稳定政治形式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
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苏联的成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沙俄1547-1917
苏俄1917-1922
苏联1922-1991(5个加盟共和国)【加入苏联: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
俄罗斯1991-至今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24年1月21日)
目的:为了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背景
小生产者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落后
外部环境险恶
遗留大量个人的专断和迷信的思想与传统,斯大林专断独行
内容
优先发展重工业,1925年12月,联共十四大召开,标志着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
农业、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发展资金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计划经济,1928-1937成功实行两个五年计划
农业集体化(1927-1937年)1929年,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打击富农
1927年12月,十五大通过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1936年,新宪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评价
积极:短时间经济快速发展,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实力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严重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处于落后状态
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阻碍了苏联经济持续发展,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印度甘地主义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主义核心内容:争取印度民族独立、社会进步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1920年协约国与土耳其《色佛尔条约》,使土耳其丧失3/4的国土
1919~1931年,系统完成“世俗改革型”的民族主义
《洛桑条约》1923年7月24日,瑞士任务洛桑缔结确立了现代土耳其的疆域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领导)
导火线:1919年在印度制造阿姆利则惨案
时间:1920-1922,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
1922年,农民焚烧警察局事件,决定停止运动
第三次非暴力不合作1940-1942年,要求英国退出印度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原因
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具体原因:供需矛盾尖锐,贫富分化加剧,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市场虚假繁荣,信贷消费过渡,无限制股票的投机活动
直接原因:1929年10月,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黑色星期四”,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
特点: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影响
造成严重的经济破坏
局部看,激化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
整体看,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各国进一步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行掠夺
罗斯福新政
背景
胡佛政府反危机(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罗斯福上台执政:1933年
整顿金融业:银行休业整顿,逐步恢复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劵业
复兴工业:加强对工业计划指导《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成立全国劳工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中心措施)
调整农业:颁布《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社会救济和公共工程:建立联邦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
实质:资本主义制度自我调整和完善,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核心: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影响
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
开创了资本主义新的发展道路,核心内容:用国家的力量扩大了消费
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局限性:不能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德意日法西斯的崛起
背景
一战后意大利的经济衰退,政治混乱,中央政府几乎瘫痪
标志: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首都罗马进军,墨索里尼建法西斯政权
对内政策: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醉心扩张
对外扩张:1935年,意大利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第二年宣布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
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背景
经济大危机沉重了打击了德国,广大民众对政府的不满
标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总理
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建立纳粹党:一党独裁统治
暴行
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
经济上: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加强思想控制,焚烧进步书籍
迫害犹太人,水晶之夜:1938年11月,标志着纳粹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的开始
对外扩张
1935年,德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兵役制
1936年,德国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
1938年,吞并了奥地利
1939年3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日本法西斯的建立
背景
经济大危机中,日本经济受到重创
核心: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核心
建立标志: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
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
对外扩张
1931年,策划九一八事变,扶植建立伪满洲国
1937年7月7日,发动卢沟桥事变
德意日法西斯结盟
1936年,徳意签订协议,形成“柏林—罗马轴心”
童年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意大利加入形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初步形成:法西斯国家集团,加速了二战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
原因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固有的矛盾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历史原因: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不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建立的世界秩序
直接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加速了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其他原因: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的助长,英、法、美等西方大国为自保和祸水东引,对法西斯侵略姑息纵容,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要求
要求
大战进程(1938年9月)
德意英法首脑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在德国慕尼黑签订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割给德国(绥靖政策)
初期阶段(1939年9月—1941年6月)
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东方战线:苏联趁德军侵入波兰之际,建立波罗的海到黑海东方战线
西方战线:1940年4月—5月,德军进攻北欧、西欧,绕过法国马奇诺防线,英法军队从法国敦刻尔克撤退英国(1940年6月,法国宣布投降)
以戴高乐将军为首的爱国者组织“自由法国”运动,坚持抗德斗争
二战时期希特勒军事行动计划代号
侵略波兰—白色行动
侵略法国—黄色方案,挥镰行动
侵略英国—海狮行动,鹰日计划
入侵苏联—巴巴罗萨计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
苏德战争的爆发(1941年6月22日,突袭苏联【相持阶段】
1941年10月-1942年初,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突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美英对日宣战
转折(1942年12—1944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1941年,美国《租借法案》经济援助
1941年,罗斯福、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提出尊重各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美苏加强了对苏联援助
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1942年7月—1943年2月,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二战重要转折点
太平洋战场(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胜利,美军由防御转为进攻
北非战场(1942年11月),阿拉曼战役胜利,德意军队败逃
1943年7月,美英盟军占西西里岛
1943年9月,意大利新政府同美英签署投降协定,轴心国开始瓦解
开罗会议:1943年11月-12月,【中、美、英】
声明盟军将坚持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
日本侵占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中国
作用:三国协同对日作战,为战后中国收回台湾提供法律依据
德黑兰会议(苏美英):1943年11月-12月
通过了三国对德作战中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
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尽打败纳粹德国
作用:三国协同对德作战
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英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
雅尔塔会议(苏美英)【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1945年2月
内容
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
准备在战后成立联合国
苏联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作用
进一步协调盟国的行动,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意义:初步确立二战秩序:雅尔塔体系
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8月(苏美英)公告重申《开罗宣言》条件必须实施
内容
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
以中、美、英三国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波茨坦公告》
作用
为维护战后欧洲和世界和平起了积极作用,加速日本法西斯的灭亡
开罗会议:1943年11月,(中美英),12月初发表《开罗宣言》
内容:日本对窃据中国领土(东北、台湾、澎湖列岛)
结束: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1945年6月-9日,美国向日本投原子弹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