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认知—同化说)
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认知—同化说)思维导图:包含学习的分类, 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等等
这是一篇关于课外唐诗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这是一篇关于课外《诗经二首》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式微》,《子衿》,理解性默写。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把可能运用到的知识点整理出来方便大家打印背诵记忆。
这是一篇关于《诗经》二首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文学常识,《关雎》,《蒹葭》,《关雎》和《蒹葭》这两首诗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异同?,理解性默写。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认知—同化说)
学习的分类
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 实质及条件
实质:新知识与旧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客观存在、有必然逻辑)和实质性的联系
客观条件:
学习材料有逻辑意义——学习“乘法”
主观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主动利用“加法”理解乘法的倾向性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于新知识进行联系
积极主动的新旧知识产生联系——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就获得实际意义,及心理意义。
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符号学习
语言符号(词汇学习)——单词、词汇等
非语言符号——实物、图像、图表
事实类信息——历史人物、地形地貌地理位置
概念学习——一类事物本质属性,有三个角、三条相连接的边的图形就是三角形
命题学习(概念与概念关系) 是知识学习的最小单位 评价是非对错的最小单位
概括性命题——若干事物和性质之间关系,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非概括性命题——两个以上特殊事物之间关系,北京是中国首都
认知同化的过程 新旧知识的关系
下位(类属)学习——已知水果的概念,再学习苹果、香蕉(从大到小)
上位(总括)学习——胡萝卜、豌豆和菠菜再学习蔬菜(从小到大)
并列组合学习——遗传与变异、需求与价格、质量与能量
接受学习——讲解教学
接受学习适合于年龄较大,有较丰富经验的知识和经验的人
特点
要求师生之间有大量的相互作用
大量利用例证
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是演绎的,即从一般的理解到特殊的理解
教学过程是序列的,材料的呈现有一定的步子,这些步子首先是先行组织者
过程——呈现先行组织者;提供新学习材料;增强认知结构
讲解教学的原则与策略
逐渐分化原则:一般、概括性知识——特殊、具体知识【下位学习】
整合协调原则(综合贯通原则):对认知结构中现有要素重新加以组合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的任务关联起来。已有知识与新内容之间架设一道桥梁 设计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以促进类属性的学习。
组织者: 1、陈述性组织者(解释性、说明性)——为新知识提供上位经验联系,如:钢铁之前——合金;高原、平原之前——地形 2、比较性组织者——为新知识提供并列经验联系,从而增强似是而非的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如:佛教与基督教;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 当先学的知识不稳定和不清晰时,采用一个比较性“组织者”比过度学习新材料效果好,因为比较性组织者指出了新旧知识的异同。 当原有知识本身已清晰并巩固时,提高可辨别性的唯一方法就是过度学习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