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概述
这是一篇关于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概述的思维导图,其中包含了内涵,历史发展,主要内容
编辑于2022-05-06 08:19:37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概述
历史发展
建立时期:1949-1956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
被誉为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召开全体第一次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基本确立
195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地依据选举法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普选,选举产生了省,县,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为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准备了条件
1945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作为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国家机构的设置及职责等,确立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以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的组织法
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1956年4月,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毛泽东在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1954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明确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作出了加强党的建设的决策,要求坚持民主集中制,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
曲折发展时期:1957-1965
1958年6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成立财经,政法,外事,科学,文教各小组的通知》
1959年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走出撤销监察部和司法部的决议
遭受破坏时期:1966- 1977
1975年才恢复召开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仅在国家机构一章中取消了国家主席制度,而且规定了检察机关的职权由各级公安机关行使,从宪法上确认了检察机关被撤销的事实
恢复和新发展时期:1978-2012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恢复成立并选举产生了以陈云为为第一书记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
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选举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查院组织法等七部法律
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恢复设立中央书记处作为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领导下的经常工作机构。8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同各民主党派关系时,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
1982年11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恢复了国家主席的建制,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
意义:1982年宪法在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同时,还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成果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指明了方向
1992年,由于党的新老干部交替的完成以及干部离退休制度的确立,党的十四大决定不再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两项基本政治制度的地位。
200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乡级人大***由3年改为5年,从而使地方各级人大代表的***全部统一为5年。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纳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范畴。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和范围,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生动体现。
全面深化改革时期:2012年以来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4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7年,党的十九大作出决定“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
2018年2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对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国家机构的设置等作出了重大部署。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内涵
国体
是指国家的性质,也称国家的阶级本质,主要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
1982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体
是指一个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一个国家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意志的政治权利架构,也即统治阶级组织政权采取的基本形式
当代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也是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982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含义
指工人阶级领导广大人民,以及人民代表大会的形式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组织和规则的总和
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家主席制度
政府制度
监察制度与司法制度
军事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社会组织管理制度
主要特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最本质的属性,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由此亦构成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两重含义
一是中国共产党在各类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是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相关的一系列制度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体系的基础性结构
总之,中国共产党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得以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领导力量
意义
是确保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条件
是确保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人民民主专政属性,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条件
是确保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有序运行,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等基本制度良性运转的基本条件
是确保全面深化改革顺利进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条件
人民当家作主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宗旨和根本价值取向
意义
有利于确保当代中国政治制度适应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总体方向
有利于确保当代中国政治制度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有利于确保当代中国政治制度适应现代政治合法性基础的变迁趋势
有利于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更好地适应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新形势
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规范当代中国国家政权机构间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规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总体运行机制的基本原则
意义
有利于确保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有序运行,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
有利于确保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相关机制有序运行,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有利于确保国家机构间权力关系机制的有序运行,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优势
有利于确保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间权力关系机制的有序运行,更好地发挥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优势
在发展中不断改革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