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框架图,包含人格的定义、基本特征、人格成因、人格研究的主题、研究方法、相关概念和人格等测量,我把你带到门前,你得自己走进去
编辑于2022-05-06 08:39:25人格心理学
1. 康奈尔笔记法
日期
基本问题
主题
笔记
概要
问题
2. 大纲
经典精神分析学派
(一)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1.理论观点
(1)人性观
①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如潜意识动机与本能驱力,以及6岁之前的性心理事件。 ②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 ③认为人性本恶。
(2)人格结构
①意识层次模型 早期,弗洛伊德认为意识(这里指人格)由三个不同意识水平的成分组成: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A.意识(consciousness)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 构成。
特点: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B.前意识(pre-conscious) 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组成。
前意识的主要作用是检查作用,即不许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感,以及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进入意识领域,而把它们压抑到潜意识中,使意识和无意识完全隔离。
C.潜意识(unconscious) 潜意识也称为无意识,是人格最深层的、也是最大的部分。
它是不曾在意识中出现 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 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 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
特点:无矛盾性,无时间性,不存在任何否定、怀疑和不相信的成分,非现实性, 能量大、更机动、更活跃,易于变形和替换。
②结构模型 A.本我(id)——快乐原则 B.自我(ego)——现实原则 C.超我(superego)——道德原则/完美原则
A.本我(id)——快乐原则 本我是人格中最难接近、但又是最有力的部分,它又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 所组成,向自我、超我提供能量。本我的唯一目标是追求快乐,遵循“快乐原则”。
B.自我(ego)——现实原则 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它派生于本我,不能脱离本我而单独存 在。自我的力量从本我那里得到,总是根据现实的可能性力图满足本我的要求。自我 是本我的执行机构。自我在本我与现实之间、本我与超我之间起调节整合作用。遵循 “现实原则”,自我总是根据现实情况来满足本我的欲求。
C.超我(superego)——道德原则/完美原则 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它由两个部分构成:自我理想和良心。自 我在满足本我欲求时,不仅要考虑现实条件的可能性,而且要受到超我的制约。超我是 社会道德的化身,它总是与享乐主义的本我直接冲突和对立,力图限制本我的私欲,使 它得不到满足。
(3)人格动力
①动力的性质 弗洛伊德对人格或心理动力持一种本能论的观点,将本能视为人类基本心理动力, 人的全部行为都受潜意识的本能的支配。
②两种本能 A.生本能 B.死本能
A.生本能:它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代表爱和创造的力量。 所有与生命的维持、发展和延续有关的本能都称为生本能。 与生本能相联系的一切心理能量称为力比多(libido)。
B.死本能:死的本能是有机体返回先前无机状态的趋向。它是一种破坏力,当它指 向个人内部,则表现为自责、自杀或受虐狂等行为,当它指向外部,就会产生 憎恨、攻击、侵犯和施虐狂等行为。
(4)人格发展
①口唇期(0~1岁)
口腔活动如吮吸、吞咽、咀嚼,等等,不仅满足了婴儿饥饿时的需要,而且这些活动本身也提高了性快感。 口唇期可以分为两个亚期,即前口腔期和后口腔期。 在口腔期,婴儿通过与食物和食物提供者的协调活动,逐渐产生了亲密感,开始把自己与现实环境区别开来。这种现实感的获得,标志着婴儿自我的诞生。自我的形成是口腔期的 最重要的成就
②肛门期(1~3岁)
在这个时期,肛门的排泄活动成为力比多发泄的主要途径,而肛门期的经验对人格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肛门期也有两个亚期,即前肛门期与后肛门期
③性器期(3~6岁)
在这个时期,儿童通过抚摸、显露性器获得力比多的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这一时期内儿童不仅对自己的性器官发生兴趣,有手淫行为,而且他们的行为开始有了性别之分。
④潜伏期(6~11/13岁)
约从6岁到12岁左右。力比多冲动就处于暂时的潜伏状态,性兴趣被其他兴趣,如探索自 然环境、知识学习、文艺体育活动和同伴交往等所取代
⑤生殖期(11/13岁以后)
是性本能发展的最后阶段。经过一段潜伏期之后,青年男女进入青春期,随着性成熟, 两性之间在身体上的差异日益明显,生殖器成为主要的性感区,此时已摆脱儿童时期的性对 象,并以异性为性对象。力比多方向的改变也是逐渐形成的。这一时期持续时间最长,从青春期直至走向衰老为止。弗洛伊德认为潜伏期和生殖期对人格基本结构的发展无关紧要。
(5)焦虑
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焦虑
由于自我受3个主人的压制:现实、本我和超我,所以相应地形成了3种类型的焦虑: 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和道德焦虑,对应的根源分别是现实、本我和超我。
(6)自我防御机制
目的: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措施:自我创造了许多保护性的机制,弗洛伊德称之为自我防御机制。 主要的防御机制类型有以下几种:
①压抑(repression):冲动被排除到意识之外,使自我阻止激起焦虑的那些念头、 情感和冲动达到意识水平。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选择性遗忘。
②投射(projection):指把自己内心不被允许的态度、行为和欲望推给别人或其他 事物,如“借题发挥”。
③反向形成/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为了掩藏某种欲念而采取与此欲念相反的行为。不懂这俩词和反向作用有啥直接关系,如“矫枉过正”“此地无银三百两”。
④移置(displacement):指将一种引起焦虑的冲动投注改换为另一种不会引起焦虑 的冲动投注。如在单位中受了气,向家里人发泄。(改换目标)
⑤合理化/文饰作用(rationalization):用一种自己能接受的、超我能宽恕的理由 来代替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或理由。典型案例--合理化是相对常见并广泛应用的心理技巧常见的合理化作用有两种:一是“酸葡萄”机制,二 是“甜柠檬”机制。
⑥否认(denial):是指个人潜意识的阻止有关自己痛苦的事实进入意识。典型案例如否认丈夫已死。如以鬼怪覆盖与过世亲友--特效药
⑦升华(sublimation):将本能的冲动或欲望转移到为社会许可的目标或对象上去。自我防御机制与超我的关联?
⑧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指个体通过使思想和情感之间产生分离来达到保 护自己免受痛苦的过程。情感隔离--区分人格隔离--我的心理防御机制表层(自身案例)
⑨抵消(undoing):指当个体有时产生不合道德的冲动或做出不道德的行为时,会通过完成其他行为以使原先的冲动或不道德行为失效。只要我没有到的就不会被道德绑架--不承认就不算(帮助理解)
⑩退行(regression):指当个体遇到挫折时,会放弃已学到并掌握的较为成熟的适应技巧或行为方式,而恢复使用原先较为幼稚的方式去应对困难和挫折,或满足自己的愿望。大人抢小孩子棒棒糖(工作、情感受挫)--油麦田战神(童年学习受挫)! 个人的记忆重点:对退行机制的利用--在记忆时听音乐,大脑无法并行声音与文字记忆,故在记忆时信息不能完整存储。此时会有一条不知名的通道开始接受记忆--模糊记忆--持久记忆--快速回忆--潜意识与意识的映射
(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
1.理论观点
(1)人格结构
①意识(conscious)和自我(ego)
意识是人格中唯一能被个人直接知晓的部分,人类个体意识的发展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在个性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新的要素,即自我(ego)。它形成个人的认同感和连续性,自我是个体意识的中心,其内容由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等组成。
②个体潜意识和情结
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包括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经验”中的人格是否算是精神层面的 污染 ? 个体潜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情结”的形式表现出来。情结决定着个体人格的许多方面。 荣格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病人解开情结,把人从情结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但荣 格后来发现,情结并非只起消极作用,实际上它常常是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特别是强烈的 情结会驱使人去创造精妙绝伦的作品。意识倾向?潜意识与防御机制的关联?--只为考试,不深究 只做理解
③集体潜意识和原型
集体潜意识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 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它在每一世代只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 集体潜意识可以被塑造、引导--多为控制目的 原型是对某一外界刺激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可以是某个人物、某个境,或 某些抽象概念同见与电影美国队长系列,且原型是情结的核心。荣格发现,原型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四种:
A.人格面具(persona) 人格面具指人在公共场合中表现出来的人格方面,其目的在于表现一种对自己有利的良 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认可,对个体适应社会有重要作用。
B.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 又称男女两性意象。阿尼玛指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或意象;阿尼姆斯指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或意象。倾向?这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男女相互交往所得的经验而产生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使男女之间互相理解产物?,使双方更好地沟通,并引导人们选择合适的伙伴作用!!!。
C.阴影(shadow) 问题来了,在荣格提出阴影概念前,人们没有心理阴影吗QWQ阴影代表与个体同性别的原型,影响个体与同性别他人的关系的原型,是人的心灵中 遗传下来的最黑暗隐秘、最深层的邪恶倾向。它寻求向外部投射,但它的本性却是生命 力、自发性和创造性的源泉。
D.自性(self) 它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原型。其作用是把所有其他的原型都吸引到自己的周围,使它们处于和谐状态,即把人格统一起来最终形成一个稳定、均衡的整体。荣格认为人格的最终目标是自我实现与超我的直接关联?重温一下超我的概念,而自我实现就是人格各方面的和谐、充实和完善,因此自身原型的最完满发展是个体自我实现的一种内驱力。
(2)人格类型理论
①一般态度类型观
A.外倾:倾向于指向外部环境的态度,也称外向(extraversion)。
B.内倾:倾向于指向内部环境的态度,也即指向个体自身内部的主观世界,也称内向 (introvertion)。
荣格认为,两种人格类型很难有纯粹的典型,绝大多数人都是两种人格特点兼有,只有 可能某一人格类型更占优势。
②机能类型观
人的心理活动有四种基本的思维功能(function of thought): A.感觉(sensation), B.思维(thinking), C.情感(feeling), D.直觉 (intuitive)。 人类的思维功能缺陷:思维功能并行切必相互影响,摒弃情感不完全可行 但必要
(三)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1.理论观点
(1)人格动力
在早期理论中,阿德勒认为对器官缺陷和生理自卑的补偿是人格的原初动力(表现形式?)。后来,阿德勒将强调的重点从生物学意义上的生理自卑转移到心理的自卑感。
②追求优越:阿德勒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受追求优越的向上意志支配,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就是追求优越。(回忆本我与自我的概念,不会吧不会吧 不会真的有人把本我 自我 超我的概念忘了吧 不会吧?)
(2)人格结构
阿德勒并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人格结构,而是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概念,用以描述和解释人格。 等我出名了以后我也到处乱说
①生活风格 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和追求优越的实际结果称为生活风格,生活风格决定了一个人适应生活中的困扰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实现目标的手段。
四种生活风格:A.控制型;B.索取型;C.回避型;D.社会型。
生活风格分为健康的生活风格和病态的生活风格。 病态的生活风格由童年期的三种状态引起: A.器官缺陷; B.溺爱或者娇纵; C.受忽视或遗弃。
解释生活风格的三种途径:A.出生顺序;B.早期记忆;C.潜意识梦境。
②创造性自我
创造性自我是指人格中的自由成分,它使得个体能在可供选择的生活风格和追求目标之间进行选择。
阿德勒认为,人类不是遗传或环境的简单被动的接受者,每个人都自由地作用于这些影响,按照个人自己的方式创造地将它们加以组合。垃圾堆里捡宝贝
③社会兴趣
社会兴趣是全人类和谐生活、友好相处、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天生需求。社会兴趣虽然 是遗传得来的,但它必须加以认识才可能得到发展。父母对发展儿童的社会兴趣具有重要的 影响。
二、新精神分析学派
(一)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理论
1.理论观点
(1)人性观
埃里克森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认为有能力克服人格和社会出现的危机,从而获得成长。
(2)人格发展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发展是按阶段依次进行的(阶段可划分,次序要分人),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在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上都存在着一种“危机”(是指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①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②自主对害羞和疑虑(1~3岁)
③主动对内疚(3~6岁)
④勤奋对自卑(6~12岁)
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⑥亲密对孤独(20~25岁)
⑦繁殖对停滞(25~65岁)
⑧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以后至死亡)
(二)霍妮的神经症理论
1.理论观点
(1)基本焦虑
基本罪恶(父母对孩子) →基本敌意(孩子对父母) →压抑敌意 →基本焦虑(孩子)
①基本罪恶:是指损坏儿童安全需要的行为,这些行为包括苛责、过度放纵、过度保护。
②基本敌意:是指因缺乏真正的父母的温暖和爱,被伤害的子女对父母产生的敌意感。
③基本焦虑:是指因安全感受到干扰或破坏,儿童处于充满敌意的孤独、恐惧与无助的 痛苦状态,基本焦虑的产生直接源于儿童对基本敌意的压抑。
饱尝了上述3种情况折磨的个体会泛化敌意,于是他们不再根据自己的真实情感与人交 往,不再用简单的喜欢与不喜欢、信任与不信任来表达自己,而是用各种自认为安全的方 式努力把自身的伤害降到最小。于是健康人格的自我实现的要求就被强烈的安全感需求所 取代。
(2)神经症人格
①亲近他人与顺从性人格
这种适应模式包括感情和赞赏的神经症需要,寻求能够照管他生活伙伴的神经症需 要,以及将自己局限于狭小生活领域内的神经症需要。其人生哲学是“如果我依从,那我就不会受到伤害”。
②远离他人与回避型人格
这种模式包括自负、不依靠他人以及寻求完美无疵的需要。他们不以任何方式在感情和他人中发生联系,在自己的周围筑起一道任何人都无法穿透的魔圈。其人生哲学是“如果我隐退,那么什么也不会伤害我”。(案例典型又太过绝对--人格案例是否应该遵循“绝对”的形式?越想越觉得可能诶--,人格俱是潜在、互相影响切不按照规律表现)
③反对他人与攻击型人格
这种适应模式包括权力、利用他人、获得声望、寻求赞美、获得个人成就等神经症需要。--回忆一下自我的特性,再回忆一下本我的特性,本我与自我的联系?也不差一个超我了AWA在许多方面,这种类型的人与依从型相反。其人生哲学是“如果我有权力,那谁也不能伤害我”。
(三)弗洛姆的社会精神分析理论
1.理论观点
(1)人类的需要 弗洛姆认为,人类的需要一般可以分为以下6种类型:
①关联的需要;
②超越的需要;
③寻根的需要;
④认同的需要;
⑤方向架构和献身的需 要;
⑥刺激和被刺激的需要。
(2)人格类型
为了满足上述需要,克服因孤独而引起的焦虑,人们会遵循不同的方向来解决自身的问题,--(新精神分析学派的更强调关联性、逻辑性?!)这些行为方向可能会以某种特殊的行为模式为中心,发展成为一个人特定的性格。(六种)
人格的六个类型: ①接受型; ②剥削型; ③囤积型; ④市场型; ⑤官僚型; ⑥建设型。
(四)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
1.理论观点
所谓的人格结构不能仅以个人为单位来研究,而应以人际关系为单位,研究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对于自身和他人的心理概念系统。
(1)人格化
个体会以人际经验为基础形成对自己和他人的习惯性印象(包括情感、态度、思维 等),这一过程称为人格化。
(2)自我系统
自我系统也叫自我动能,是指以个体的人际经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自我形象。
(3)选择性忽视
如果自我系统遭到了可能威胁其稳定性的信息时,它可能只是简单地忽略或者拒绝这 些不和谐的信息,依然故我地和从前一样运作,称之为“选择性忽视”。
(4)非我
非我是人格中最阴暗可怕的一面,包含着人格中那些极具威胁性,连坏我都应付不了的方面。 坏我是啥?「坏我」这一概念是由沙利文提出的,它与「好我」相互对应。 一般而言,「坏我」是指人身上不被外界所接受或者自我嫌弃的部分。 「好我」则是指人身上被外界赞许或者自我认可的部分。 因此,很多人都认为压制或者消灭「坏我」,然后发展「好我」,就能变成一个完美的人。 例如: 丢掉胆怯,就会变得勇敢; 告别自卑,就会变得自信; 消除痛苦,就会变得开心。
(五)客体关系理论
1.基本概念
客体是指我们身体以外的人、事物或观念。--客体说法起源于二战后的英国。当然,他们不说中文!--客体关系即人际关系,该理论认为,人格形成的关键在于客体关系而非弗洛伊德理论中“力比多”的推进作用
2.人格结构
客体包括内在客体和外在客体。内在客体是指一个心理表象,它是一个和重要他人有关的影像、想法、幻想、感觉或者记忆。外在客体则是指一个真正的人或真正的物体。 客体关系是自我与内在客体或外在客体之间的互动--闻名不如见面
3.人格动力
(1)建立关系是发展的动力;
(2)内化机制
客体关系的内化依赖于客体的表征
4.人格发展
从发展的角度看,最早的客体关系单元是一个共生的自我——客体。这些未经过分化的经验发展下去就意味着要产生分离,即形成分化了的经验。 所有的精神生活从共生开始,人们真正的自体就是从这个情感的海洋中产生的。 --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都拥有一个原始的、未分化的完整自我。随着与其他人建立客体关系,由于婴儿的能力有限,他只能采取从主观上改造客体的方式来应对挫折--前面也没说挫折啊?不错 这是百度的,在建立客体之间满意关系的时候总会因为出现问题--由此使原始自我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一个单一的连续体而成为一个多重的结构 --即内心结构 endop sychicstucture
(六)对新精神分析理论的总体评价
1.重要贡献
(1)把潜意识理论的开拓性研究推向了新的里程碑;
(2)扩展了新的理论领域,加强了相关学科的联系;
(3)丰富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发展了精神病学中心医学的理论和方法。
2.主要缺陷
(1)没有脱离精神分析的理论主体;
(2)对未来社会的乌托邦式构想;
(3)理论仍具神秘色彩。
经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异同
一、相同点
• 1.人格动力:都看重力比多的作用 • 2.人格适应:都强调防御机制 • 3.都强调人格的作用 • 4.潜意识是所有的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 • 5.在人格发展上都呈现出阶段论的倾向 • 6.研究方法主要为思辨 • 7.均强调童年经验的作用
二、不同点
古典精神分析
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
人性观
人性本恶
人格发展
心理性欲的五个发展阶段: 口唇期、 肛门期、 性器期、 潜伏期、 生殖器期
研究人群
主要研究癔症
人格成因
看重遗传的作用
人格结构
人格的三结构学说中更强 调本我的功能
新精神分析
代表人物
阿德勒、 霍妮、 埃里克森
人性观
偏向于人性本善
人格发展
偏向于毕生发展观, 以埃 里克森为主, 提出来了人 的八阶段的发展理论
研究人群
以研究各种类型的“神经 症”和“精神病性问题” 为主 人格成因 看重遗传的作用 开始强调社会文化对
人格成因
开始强调社会文化对人的 发展的重要作用, 阿德勒会认为出生顺序、父母的 教养方式会影响人格的形成
人格结构
强调自我的功能和作用
思维导图复述区
3. 技巧
写下关键事实
切勿过度,量力而行
整理
①自卑感:阿德勒认为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就具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这种普遍的自卑感 就成为人格动力。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源于个人生活中所有不完全或不完美的感觉,包括身体 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障碍,不管是真实的或是想象的障碍。补偿或超补偿就是直接指向于个 人真实的或想象的自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