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孩子不吃饭,我该怎么办?
这是一个关于孩子不吃饭,我该怎么办?的思维导图,包括喂养是动态化、个体化的过程、解析孩子不爱吃饭的原因、构建核心喂养关系的心法三部分内容。
编辑于2022-05-07 17:37:47孩子不吃饭,我该怎么办?
喂养是动态化、个体化的过程
家长担心的主要来源
食量方面
食量少
食欲方面
不会觉得饿
食物不喜欢
哭闹、不愿意吃
食物性状方面
挑食
不爱吃肉
不愿意尝试新食物
…
进食技巧、进食习惯
不愿意咀嚼
不愿意用勺子
大口塞食物咽不下去
吃饭玩玩具
看动画片
不愿意坐餐椅
边追边喂
…
解析孩子不爱吃饭的原因
还不爱吃饭,影响了生长吗?
评估生长曲线
误区
误认为偏矮、偏瘦、偏轻就是长的不好
“中位数”不应成为每个宝宝的参考标准,更重要是关注生长曲线的走向。曲线基本平行,说明生长良好,曲线偏下可能是近期存在能量相对摄入不足。
认为生长与营养呈线性相关
生长虽然与营养供应密切相关,但是遗传、睡眠状态、疾病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孩子的生长。
孩子不爱吃饭的原因是什么?
身体因素
身体因素值得首先成为被排查的因素
出牙、疫苗接种等特殊时期的食欲减退
疾病方面除了消化系统疾病(例如胃肠炎、胃食道反流、便秘等),其他系统的疾病(比如呼吸系统疾病:鼻窦炎)也会影响孩子食欲
担心
我的孩子会不会积食、脾胃变虚弱?
积食和脾气虚弱都是中医概念,现代医学中,脾脏不参与消化。寻求“消食化积”的药方通常没发解决孩子的喂养问题,而限制食量、限制肉类反而可能带来新的营养问题。
孩子具备与生俱来的调节能量摄入的能力,可以根据自己的营养需求来决定吃多吃少,虽然短期内食量有波动,但是长期来说,总体摄取量趋于稳定。
我的孩子是不是消化不良?
宝宝大便有残渣
因为孩子的咀嚼能力不够熟练,而这些高纤维的植物成分通常不会被消化道分解和吸收,所以就从大便中原型排出。
肚子看起来胀胀的
幼儿的腰椎前凸,腹肌未发育成熟,所以四岁前的孩子看上去总是圆滚滚的。
大便次数多,不成型
大便次数及性状与摄入的食物成分有关,1岁后的孩子排便规律和大便性状都有所差异。只要排便规律且体重增长良好,是没有关系的。如果与既往相比,大便次数性状发生明显变化,家长需要重视。如果孩子有反复呕吐、腹痛、腹胀、或反复哭闹不安,大便带血、黑便等情况建议面诊医生。
口腔有异味
80%-90%口臭有口腔问题引起,例如口腔卫生差、牙龈炎、牙周炎,通常是细菌作用于牙齿间和舌根部残留的食物产生的。//早期有口臭,刷牙、进食后减轻就是生理性口臭,需要注意口腔护理。//急性鼻窦炎、鼻后滴漏、鼻内异物也可以引起口臭。//只有极少数口臭是胃肠道问题引起。
我的孩子会不会缺锌或者缺少其他微量元素?
锌元素缺乏会导致孩子厌食、味觉障碍、脱发、免疫功能障碍等表现≠不爱吃饭的孩子就是缺锌。
锌存在动物类食物中,比如各种肉、蛋、奶等动物来源的食物中,这些食物往往是孩子餐盘中的常客。如果孩子膳食中锌摄入不足,并且出现了多种锌缺乏的症状,才会考虑锌的缺乏。
会不会缺乏其他微量元素?
通常来说,孩子不会因为不吃某一种食材而发生营养元素的缺乏,比如不吃猪肉、羊肉,但是吃牛肉,这没什么问题。如果每一大类食物都摄入非常少,比如肉,才需要警惕铁、锌元素的缺乏。
如果家长担心营养素缺乏,可以找医生讨论下孩子营养摄入情况,以及有无具体症状来判断。
我的孩子是不是有食物过敏?
当家长怀疑孩子食物过敏可以和医生讨论既往孩子摄入该食物有什么可疑的症状?回避后是否症状改善?
食物过敏表现: 1. 皮肤黏膜:瘙痒、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湿疹样皮疹等。 2. 消化道: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便血等。 3. 口腔:唇/舌/上颚血管性水肿、口腔瘙痒等。 4. 眼睛:瘙痒、结膜发红、流泪、眶周水肿等。 5. 呼吸道:鼻塞鼻痒、流涕、喉水肿、咳嗽、呼吸困难、喘息等。 6. 严重过敏反应:呼吸衰竭、低血压、意识丧失甚至死亡。
回避激发阳性是确定食物过敏的金标准,而嗜酸性粒细胞高或血清IGE不能作为诊断食物过敏的唯一依据。食物不耐受检测(IGG检测)更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如果怀疑食物过敏,可以和医生进一步探讨应对方案。
餐次因素
一天的进餐频率
刚添加辅食的婴儿,可每天提供4-6次奶,1-2餐辅食,酌情安排加餐。随着月龄增加,辅食的占比越来越重要,餐次越增越多,直到一岁以后辅食负责提供主要营养。1-3岁的婴幼儿平均每天进食7次,在3餐正餐的基础上,可安排2-3次加餐,2-3次乳制品。如果孩子进餐次数太少,可能无法及时给孩子补充能量和营养。
两餐之间的间隔
一岁以内的婴儿,辅食间隔和上一餐奶间隙最好1.5-2h;1-3岁之间,正餐隔上一餐的加餐的间隔时间最好是2-3h,更大的孩子,这个间隔可能需要3-4h。
每餐的进餐时间
由于婴幼儿本来进食的餐次就多,如果单次进餐的时间很长,那与下一餐间隔的时间就没法拉开,所以通常来说,正餐时间单次不要超过30分钟,也就是说一餐饭不要超过30分钟,加餐时间也尽量不要超过20-30分钟。
正餐和加餐的食物分量
幼儿加餐中的能量可能占到总能量摄入的1/4左右,加餐时间和正餐一样,都是重要的进食时机,但加餐时间并不应成为摄入水果或零食的独属时机,针对正餐时的摄入情况来准备加餐时的食物会更加有益。比如孩子在正餐时进食蛋白质类食物少,可以考虑在零食时间提供酸奶、奶酪、虾仁等。如果正餐时吃主食类食物较少,可以在零食时间提供全谷物类食物,例如玉米、燕麦、面包等。
与睡眠相匹配等
孩子在一岁时会出现两次小觉并为一觉的情况,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睡眠情况进行调整。
和大人一起用餐
更能让孩子体会到自己是家庭成员中的重要一员,也有助于学习大人的进食技巧。
食物因素
食物的味道
孩子对咸味比成人敏感,大人觉得寡淡,孩子可能觉得正好。
一岁以内不加盐,两岁以内不加糖,尽可能保持婴儿的清淡口味。家长可以用不同的天然食材搭配起来,为孩子提供不错的味觉体验。
食物的多样性及搭配
大多数家长给孩子准备食物时会把谷薯类(主食)、蔬菜水果以及肉蛋禽鱼类(蛋白质)、乳制品等食物搭配起来,以保证营养均衡,并且尽可能提供多样化食物(每周25-50种)。这是非常好的做法,但是每个孩子都有每个的喜好偏好,所有我们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份专属的食物喜好清单。每一次正餐和零食时间都保证有1/2种接受度不错的食物,另外提供一个您希望宝宝接受的食物,既能保证孩子摄入到一定量的食物,又能保证孩子与多种多样的食物培养感情。
日久生情需要多久?
可能需要反复尝试15-18次,甚至更多次,多次接触会让孩子对食物的熟悉度增加,从而增加食物的接受度。(注意:不是最终所有食物都会被孩子接受,家长降低期望值,不要带着功利心去希望孩子一定能够接受,孩子会觉察到大人的套路并反感。)
什么食物是最有营养的?
实际上,并没有最营养的食物,每个人都要种类丰富、搭配合理的食物。
肉汤类嘌呤、脂肪含量高,不如吃肉实在,应限量供应。还容易占胃容量,避免餐前提供。
食物的性状
食物性状与发育年龄相匹配是指食物的颗粒大小、软硬程度需要循序渐进的推进,从泥糊状过渡到细颗粒、粗颗粒、小丁、小块状,这样不仅保证了食物密度,还能让孩子学会处理越来越复杂的食物。
观察孩子状态准备适合孩子的食物。
环境因素
坐餐椅
坚持让孩子端正的坐在餐椅上进食可以降低食物窒息的风险,也会培养孩子用餐的仪式感和规则意识。
无法久坐?
3个90度
大腿与躯干之间
大腿与小腿之间
小腿与足部之间
刚添加辅食的宝宝还不能独坐很久,可以在侧边、身后垫上抱枕,使得小腿可以自然下垂。足部要有一个搁踏板,这便保证了踝关节的90度。不仅减轻了疲劳还避免因晃脚分散注意力。
餐板高度
最好在肚子和乳头之间,这样手臂可以正好放在餐板上
两腿之间有挡板
防止宝宝滑下去
相对固定的进餐位置
餐椅安排在大人餐桌旁固定的位置,家庭成员位置也尽量固定,照顾宝宝的坐在宝宝旁边。
尽可能减少分心因素
吃饭的时候不要看电视、手机,餐桌上不要放无关的东西。
喂养关系
构建核心喂养关系的心法
喂养关系是亲子关系的重要部分
喂养关系也是亲子关系中重要的一环。
如果您想评估和孩子的喂养关系
在进餐过程中,孩子是否被无关的事物(如玩具、绘本、电子产品等)分散注意力?
孩子是否确信进餐是安全的?是否不用担心被威胁/逼迫着吃下某种食物?
在进餐过程中,孩子和您都感到轻松、愉快吗?孩子是否认为和家人一起用餐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您是否同样这么认为?
您是否愿意相信孩子有能力感知饱饿并调整自己的能量摄入?您是否愿意让孩子决定吃不吃、吃多少呢?
如果孩子想参与到进食的过程中,他是否得到了您的支持?如果有,孩子在自主进食的过程中是否获得了成就感或胜任感?
如果上述的问题中,答案“是”越多,越能证明您与孩子构建了良好的喂养关系。如果“否”很多,那您可以考虑改善一下喂养关系了。
喂养不止于营养
喂养不只是提供营养,用食物充饥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底层的需求,在现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下,孩子毫无疑问可以得到满足,孩子的需求在往更高层次走。
ta们希望在餐桌上感受到安全,没有经过ta的允许,食物和餐具不会贸然进入ta的嘴巴,ta不会被勉强着吃任何不想吃的食物。
ta们希望感受到爱与被爱,作为家庭的重要成员,围坐在餐桌旁一起享受彼此间亲密有爱的时刻。
ta们向往独立,想要自己做主,希望自己的进食意愿被尊重,ta们的饮食喜好被接纳。
ta们想探索食物并尝试自主进食,甚至想模仿大人使用餐具,ta们会在自主进食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与被喂时相比,自己吃进去的每一口食物都变得更加美味。
ta们在学习自主进食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挫折,ta们希望被接纳、鼓励和支持。由于更高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这位餐桌上的小主人会更加有动力去发展自己,悦纳自己。
喂养关系是如何被破坏的
只关注孩子吃了哪些东西,吃了多少量,忽略更高层次需求的独立个体。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喂养关系是对立的,是相互不信任、不平等的,这样只会让孩子和大人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本应是一起享受食物的美好亲子时光,可是双方都不开心,压力重重。
怎样去构建良好的喂养关系
良好的喂养关系应是相互平等,相互信任,各司其职的。各司其职是指一一孩子是餐桌互动的发起者和引导者,他的职责是决定吃不吃,吃多少,而大人的职责包括:
安排好孩子的用餐时间
给孩子提供营养均衡的食物
创造舒适、不被打扰的进餐环境
营造良好的用餐氛围
支持孩子发展进食能力,示范健康的进食行为
如何营造良好的用餐氛围
更多的了解孩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儿童发展的特性,比如各个年龄段孩子生长发育的特点以及心理发育的特点,也需要了解自己孩子的独特之处。
1岁的孩子为例,1岁以后体重增长速度会放慢,所以能量需求减少,加上可以爬、走、站,有无穷的精力四处探索,这些生长和发育特点决定了ta们对很多事都有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听从大人的安排,这些心理特点决定了ta们在餐桌上的叛逆
1岁的孩子进食特点
食量的波动,几餐多几餐少,几天多几天少,喜好也不一定,一会儿不吃这个,一会儿推开那个,越来越挑食,一言不合就用手推开,要下餐椅,玩玩具等等,这些就是典型的吃饭叛逆期的表现。
和孩子良好的互动
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信任他、理解他、接纳他、支持他。享受共同进餐的过程,而不是关注吃了多少、有没有不好的表现。
时刻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
孩子可以很敏锐的感知我们的情绪状态,这样的进食压力会影响孩子的进食。
成功的喂养
孩子健康的身体
合适的食物
合适的餐次安排
合适的进餐环境
良好的喂养关系
这些要素相互影响,而非独立存在。当我们看到孩子吃得不够好时,我们要尝试从几个要素中分别去查找原因,并尝试去优化这几个要素。
喂养关系是最核心的要素,但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因素。构建良好喂养关系的关键,也是家长要掌握的喂养心法。不爱吃饭的孩子,常常进入了一段有待改善的喂养关系,而关系好了,喂养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孩子的喂养是个性化、动态化的过程,受多个因素共同影响。没有“万能的”妙招可以解决所有孩子的喂养问题,而且招式是学不完的。医生需要和家长深入探讨喂养的细节并共同制定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课程来源卓正沈利医生 笔记by米饭可乐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