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细胞生物学 线粒体与过氧化物酶
细胞生物学第七章知识思维导图,包括:线粒体概述、线粒体蛋白的靶向运输、过氧化物酶体、线粒体的遗传、融合与分裂、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作用。
这是一篇关于细胞生物学的思维导图,其主要涉及领域为细胞衰老、死亡与癌变,本章导图详细全面的的介绍了细胞的定义、理论、过程
这是一篇关于细胞生物学的知识思维导图,其主要涉及胚胎发育与细胞分化,此导图主要依据受精作用与卵的激活,原肠胚形成与细胞分化,细胞分化的机制,模式形成的机制以及干细胞与成年组织的维特来阐述
细胞生物学王金发第二版第十一章细胞骨架思维导图,详细总结了细胞骨架概述,微管,微丝,中间纤维与格蛋白纤维。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线粒体与过氧化物酶
线粒体概述
线粒体的发现与功能研究
1850年首次系统研究线粒体
1898年首次命名为线粒体
20世纪40年代早期,Claude开创细胞组分分离技术(盐法
1948年分离到具有生物活性的线粒体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P215 图7-1)
线粒体直径一般为0.5-1.0μm
线粒体长度一般为1.5-3.0μm,长的可达10μm,人的成纤维细胞线粒体可达40微米
不同类型的细胞中线粒体数目相差很大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和各部分特性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脂质(占干重的20%-30%)
水分
蛋白质(占干重的65%-70%)
线粒体各部分的特性和功能(P217 表7-2)
外膜(线粒体最外的一层全封闭的单位膜结构)
含有孔蛋白
含有一些特殊的酶类,含有单胺氧化酶
内膜(位于外膜内侧,包裹线粒体基质的一层单位膜结构)
内膜蛋白质与脂质的比例相当高,且有大量心磷脂
线粒体内膜向基质折褶形成嵴
嵴的两种排列方式
层状
管状
嵴上有许多排列规则的颗粒,称为线粒体基粒
内膜酶类
运输酶类
电子传递和ATP合成的酶类
内膜是线粒体进行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的主要部位
膜间隙
腺苷酸激酶:催化ATP分子末端磷酸基团转移到AMP,产生2分子ADP
线粒体基质
基质的酶类最多
线粒体蛋白的靶向运输
蛋白质的分选与转运
蛋白质分选与转运途径
核糖体
游离核糖体
附着核糖体
转运途径
共翻译转运(附着核糖体)
翻译后转运(游离核糖体)
靶向序列与信号序列
靶向序列:游离核糖体上合成的、位于新生肽N端的信号
信号序列:附着核糖体上合成的、位于新生肽N端具有信号作用的序列
线粒体蛋白的转运
线粒体蛋白转运的实验证明(P219)
线粒体靶向序列的一般特性
蛋白质要解折叠
需要受体
从转运通道进入
需要能量
需要转运肽酶
需要分子伴侣的帮助
线粒体蛋白质转运器(P220 图7-4)
存在于外膜的称为TOM复合物
存在于内膜的称为TIM复合物
SAM复合物
TIM23复合物
OXA复合物
线粒体基质蛋白的转运
线粒体基质蛋白除极少数外都是在细胞质游离核糖体上合成
蛋白质进入线粒体基质的运输路线(P220 图7-5)
线粒体膜间隙蛋白的转运(P221 图7-6)
两条路径
第一条路径需要两个靶向序列
第二条路径不需要任何基质靶向序列
线粒体内膜蛋白的转运
三条路径
第一条含有一个靶向序列
第二条路径中的前体蛋白含有线粒体基质靶向序列和被内膜蛋白Oxal识别的靶向序列
第三条仅含有内部锚定序列的内膜蛋白
线粒体外膜蛋白的转运(P223)
过氧化物酶体
主要酶类是过氧化氢酶
过氧化物酶的发现及所含酶类
过氧化物酶体的发现(P237):de Duve和他的同事
过氧化物酶体的酶类
氧化酶
过氧化氢酶
过氧化物酶体的功能
使毒性物质失活
对氧浓度的调节作用
脂肪酸的氧化
含氮物质的代谢
过氧化物酶体在植物中的作用
种子发芽时将脂肪酸转变成碳水化合物
参与光呼吸
过氧化物酶体的生物发生(P239 图7-31)
过氧化物酶体生物发生途径
与溶酶体生物发生类似的途径
通过预先存在的过氧化物酶体分裂而产生的途径
两种途径结合
过氧化物酶体基质蛋白的靶向信号
PTS1
PTS2
过氧化物酶体膜蛋白的转运(P240 图7-33)
过氧化物酶体的生长与分裂
从无到有,由内质网通过出芽产生含有过氧化物酶体的膜泡
通过分裂进行繁殖
线粒体的遗传、融合与分裂
线粒体的遗传
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线粒体的起源:内共生学说
线粒体的基因组:线粒体有自己的遗传系统
线粒体密码
线粒体的蛋白质合成属于原核类型,具有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特点
蛋白质合成对药物的敏感性与细菌一样
线粒体基因突变与疾病
线粒体基因突变会引起相关疾病(P235)
LHON
MERRF
线粒体的融合与分裂
意义
线粒体融合可为细胞提供更为同质的线粒体群体
线粒体分裂可以为线粒体的质量控制提供调控手段
在分裂时可以将有缺陷的线粒体片段从健康的线粒体网络中剔除
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作用
真核细胞中的氧化作用
真核细胞能量主要来源:葡萄糖、脂肪酸
葡萄糖
有氧:有氧氧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无氧:发酵,生成乳酸
有氧条件下丙酮酸的反应:4个阶段(P224)
三羧酸循环(P224 图7-10)
辅酶在能量传递中的作用
FAD→FADH
NAD→NADH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P226 图7-13)
呼吸链与电子传递
呼吸链功能:进行电子传递、H+的传递及氧的利用,产生H₂O和ATP
电子载体(4种)
黄素蛋白
细胞色素
辅酶Q或泛醌
铁硫蛋白
氧化还原电位与载体排列顺序(P228 图7-16)
呼吸链的组成和排列
复合物Ⅰ(NADH脱氢酶)
复合物Ⅱ(琥珀酸脱氢酶)
复合物Ⅲ(CoQH-细胞色素c还原酶复合物)
复合物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
递氢体与电化学梯度的建立(P230)
氧化磷酸化:ATP形成机制
氧化磷酸化偶联位点
复合物Ⅰ、Ⅲ、Ⅳ可看成呼吸链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偶联的3个位点
ATP合酶的结构和功能
主要的亚复合物
F₁:由5种不同的多肽构成,α₃β₃γδε
F。:含有三种不同类型内膜整合蛋白,组成F。的亚基数量为a1b3c10
化学渗透偶联假说
英国Mitchell1961年提出化学渗透偶联假说
主要内容(P232)
ATP合酶合成ATP的机制
结合变构机制(P233 图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