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唐代舞蹈的盛景
中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迁徙融合为隋唐舞蹈艺术的高度发展准备了条件。581年隋朝统一中国,结束了东汉以后动乱的局面;618年唐朝建立,进入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唐代舞蹈的盛景
部伎诸乐
九 十部伎
燕乐 清乐 西凉乐 天竺乐 高丽乐 安国乐 疏勒乐 康国乐 龟兹乐 高昌乐
坐 立部伎
立部伎:规模宏大,人数众多,气势雄伟。 代表作:《安乐》 《太平乐》《破阵乐》 《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 《圣寿乐》《光圣乐》
坐部伎:人员较少,精巧典丽,温馨雅致 代表作:《燕乐》《长寿乐》《天授乐》《鸟哥万岁乐》《龙池乐》《破阵乐》
《立部伎》中“象君之功”的舞蹈有: 《破阵乐》《庆善乐》 《大定乐》《圣寿乐》《光圣乐》 《坐部伎》中“象天之意”的舞蹈有:《燕乐》《天授乐》》《龙池乐》
唐代舞蹈的一大进步,体现在对自身风格特点的把握方面。
刚柔诸舞
健舞类
凡劲健矫捷、洒脱明朗、快速有力的统称“健舞”。 “健舞”除《剑器》和《黄獐》外, 均为西域及其他民族的舞蹈。
《剑器》《胡旋舞》 《柘枝》《黄獐》《胡腾舞》
软舞
凡婉曲柔媚、温馨雅致、曼妙舒缓的被归入“软舞”。 “软舞”的主体是中原乐舞。
《屈柘》《绿腰》 《春莺啭》
歌舞戏
全能类
全能类: 指演故事的同时兼备音乐、歌唱、舞蹈、表演、 说白五种伎艺
代表作《踏摇娘》《西凉伎》
歌演类
是指和着歌进行舞蹈表演的类型
代表作《舍利弗》、弄“孔子”
歌舞类
是指以歌伴舞的歌舞戏类型
代表作:《苏莫遮》
饮宴生活舞蹈
以舞代言
中国古代贵族阶层人士一般都受过良好的音乐舞蹈教育,宴享中,人们以即兴歌舞的方式进行交流。但在唐代,舞蹈在宴享中除了汉代的自娱和确证个体认同,除了魏晋南北朝期间观舞作诗之外,更加倾向以舞代言,以舞尽意;
以舞佐宴
歌舞助宴自古如是,唐代更加普遍,唐代 贵族每举宴,必召伎人歌舞伴酒;不同 于其他时期,虽然唐代的侍宴歌舞依旧是 贵族饮宴活动中的消遣,但仍然达到了相 当的艺术水准;伎人们伎艺也更臻完美;
酒筵舞蹈
唐代饮宴生活舞蹈的发展还体现在唐从事侍宴歌舞的专职舞人有了更加系统的分类上,分有官伎、营伎、家伎三类; 虽然从社会地位而言,歌舞伎人的命运依旧十分悲惨,没有尊严,完全供他人娱乐,为佐宴之物,但这也客观上推动了唐代舞蹈的高度发展。
歌舞艺伎
唐代舞蹈体系中,酒筵舞蹈成为重要、庞 大的组成部分;唐以歌舞伴酒筵的情况比 以前任何朝代都更突出、更普遍。 酒筵舞蹈分为:酒令游戏舞蹈、侍宴舞蹈 、饮宴自娱舞蹈三类。
唐代舞蹈思想
舞者乐之容
舞者乐之容,既舞是乐的容貌、外化和视觉形象,具体表现为人体的姿态动作、空间调度、 服装道具。 还有更加深入的内涵:“乐”作为古代礼乐统治中的重要因素,其性质为一一乐与政通 对唐代而言,乐舞不仅与政通,还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政治、国情:从乐舞的内容形式中,能反映出国家的气象: 也就是说“乐”决定“容”,有什么样的“乐”就会有什么样的“容”,乐舞之宣扬“文”与“武”,反映了统治者是和平仁慈还是好战残暴;
由此可见,舞者乐之容的意思不仅是说舞蹈是乐的外 化体现,还阐述了乐、舞蹈、与国家政治的彼此反映与关联。
舞以象功德
《破阵乐》一象征唐太宗之伟业和军事才能; 《庆善乐》-象征唐太宗“文德洽而天下安乐”; 《大定乐》-象征“平辽东而边隅大定也”; 《圣寿乐》一象征高宗武后“圣超千古,道泰百王”; 《光圣乐》一象征唐玄宗光复李唐之“王迹所兴”; 这些作品都无不作证着舞以象功德再唐代的进一步深入化、多样化以及思想化。
舞以美德操
乐舞是以情感为中心的艺术,舞蹈也是凭借人体动作来表达某种情感意念,容易被人接受,起到陶冶性情、高尚情操的作用
舞以掳情志
舞蹈能够展示人类心灵与情感世界;舞蹈是表达人类情感表现最直接强烈的手段;舞蹈可以充分展示文字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人类的心态、心志、情感、情思:可见,舞蹈对人类心灵与情感世界之“情”的表达
悲悦在人心
唐太宗和白居易都认为,音乐是否感人取决于接受者。 也就是欢者听之则喜悦, 哀者听之则悲伤。悲与悦主要在于人内心的感受,不是音乐本身的原因。
但 只强调了审美主体--“人心”的单方面,而忽略了审美客体--“乐舞”的影响力。
知乐为君子
“乐”可按层次高低分为声、音、乐; “声”是最低层次的乐:“音”则被当做具有一定艺术性质的音乐: 惟有“乐”才是积淀了多种内容,包括艺术、政治、哲学意义的东西,把了“乐”几乎相当于了解了“道”,可见“乐”之内涵的丰富与深刻:这也就是为何“惟君子能知其乐”的原因。可见在唐代,“乐”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礼乐宁邦国
唐代对礼乐制度的 肯定与明晰,乐与礼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统治阶级的秘术,而成为了当时乐舞思想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