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艺术概论(彭吉象)第十二章-艺术鉴赏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五版下篇艺术鉴赏,导图知识点有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等。
编辑于2022-05-09 23:21:46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
含义
是指读者、听众、观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性活动。
接受美学/P403
出现
诞生生于联邦德国的康士坦兹
代表人物
姚斯、伊塞尔
主要观点
重要概念
姚斯提出“期待视野”
伊塞尔提出“空白”
主要分支
德国的瑙曼
苏联学派的梅拉赫
美国的费系
重要影响
重要意义/特点
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主动积极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
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
离不开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离不开历史、文化知识
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
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与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艺术鉴赏中的心理现象
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与一致性
多样性
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它反映出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多样性。
艺术鉴赏的这种多样性,原因在于艺术鉴赏的本质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
一致性
艺术鉴赏中又存在着某种一致性,尤其是同一时代、同一民族的鉴赏者,常常表现出某种共同的或一致的审美倾向。
艺术鉴赏中的保守性与变异性
概括:在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中,潜藏着保守性与变异性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
保守性
是鉴赏主体审美经验中的定向期待视野,指人们的鉴赏趣味习惯于按照传统的趋向进行,具体表现为审美活动中人们的种种偏好与选择,以及各种不同的欣赏方式与欣赏习惯,常常具有某种定势或趋向。
变异性
是鉴赏主体审美经验的创新期待视野,指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欣赏习惯与审美趣味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注意
含义
是心理过程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审美心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点
指向性
指把需要感知和认识的事物从众多事物中挑选出来。
集中性
指把主体的全部心理要素集中到所选择的事物之上。
作用
①将人们引入艺术鉴赏的特殊审美心理状态之中,在审美注意和审美期待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特殊的艺术鉴赏心境和审美态度。
②把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指向并集中于某一特定艺术作品,并保持相当一段时间的注意稳定性。
感知
含义
艺术鉴赏心理以感知为基础,它包含着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
重要性
①艺术鉴赏活动的是从感知艺术作品开始的。
②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关键在于逐步训练和培养起敏锐的艺术感知力。
联想
含义
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由当前感知的事物想起另一有关的事物,还有由已经想起的一事物而想起另一事物。联想可以分为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对比联想和控制联想等。
作用
不仅使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而且能使感知的形象内容更加丰富深刻。
使艺术鉴赏活动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感性形式中蕴涵的更为丰富的内在意义。
联想在电影审美心理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平行蒙太奇”
“对比蒙太奇”
艺术鉴赏中的联想必须以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为依据,不能离开作品的内容和情绪。
想象
含义
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作用
(1)艺术创作绝对不能离开想象,艺术鉴赏离开了想象也同样无法进行。
(2)想象的突出作用就在于创造。鉴赏者必须借助想象才能真正进入欣赏境界,也只有依靠想象才能充实艺术形象,完全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鉴赏。
(3)想象的活跃程度常与艺术鉴赏的深刻程度成为正比,它也是鉴赏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对于鉴赏主体来说,生活经验愈丰富,艺术素养愈良好,文化层次愈高,想象的翅膀也就愈丰满,所得到的审美享受和审美愉悦也就愈强烈。
心理学想象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情感
含义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 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
情感与其他心理因素
(1)艺术鉴赏活动中,情感总是以注意和感知作为基础。
(2)其次,艺术鉴赏中的情感又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
(3)此外,艺术鉴赏心理中,情感与理解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4)情感在审美心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理解
艺术鉴赏中的理解
概括:艺术鉴赏心理中的理解因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广泛渗透在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中,共同构成完整的审美心理过程。
三层含义
对于艺术作品内容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
在艺术鉴赏中,人们必须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来理解作品的内容。
对于艺术作品形式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
只有理解并拿握各门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才能真正实现对艺术作品的鉴赏。
对于每一部艺术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深刻哲理的认识,更不能脱离理解因素。
只有调动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才能真正领会和感悟到作品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艺术意蕴。
心理学中的理解
指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理解包括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
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审美直觉
含义
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
特点
直观性
欣赏艺术作品需要欣赏者亲身去感受,在感性直观的艺术鉴赏活动中,才能得到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
直接性
表现为一种不假思索地直接把握或领悟,这种把握或领悟常常是在一瞬间完成的,无需通过逻辑判断或理性思维。
特殊现象——通感
内涵
指在艺术创作或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挪移,从而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审美感受。
产生原因/P430
4种不同说法
审美直觉的产生/P430
期待视野
定向期待
创新期待
审美直觉中的“艺术初感”/P431
审美体验
含义
作为整个审美活动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高潮阶段,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设身处地地生活到艺术作品之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活动。
心理因素
1 必须以注意和感知为基础,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方能进行。
2 想象和联想是最为活跃的因素。艺术形象只有通过鉴赏者的想象和联想进行新的、再创造的活动,才能实现其审美价值。
3 情感在审美体验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鉴赏者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加深,其审美情感也越发深刻和强烈。
审美升华
含义
作为艺术鉴赏活动的最高境界,审美升华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现象
顿悟
艺术意蕴的把握需要通过哲理的顿悟和理性的直觉来实现,顿悟能使鉴赏者从艺术的体验世界上升到艺术的超验世界,领会艺术作品的深刻意蕴,完成审美升华。
共鸣
指在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被艺术作品所感动和吸引,以致达到忘我的境界,由此达到鉴赏主体与艺术形象之间契合一致,物我同一,物我两忘。
艺术批评
与艺术鉴赏的关系
联系
艺术批评与艺术鉴赏是两个紧密联系而又有很大区别的活动
艺术批评离不开艺术鉴赏,它只能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艺术批评作为艺术接受的高级阶段,不仅仅停留在鉴赏阶段,而是需要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区别
艺术鉴赏偏重于感性,艺术批评则偏重于理性;艺术鉴赏更多带有个人主观性的特点,艺术批评则需要符合客观规律性。
作用
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
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特征
艺术批评具有二重性的特点,即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科学性,艺术批评家需要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运用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理论,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且作出判断与评价,为人们提供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知识。
艺术批评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与其他的科学不同,它既需要冷静的头脑,也需要强烈的感情,既离不开理性的分析,更离不开艺术的感受。
标准
艺术批评的二重性特点,还决定了艺术批评既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又具有客观共同的标准。艺术批评的标准应当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思想性是指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思想意义和所达到的思想水平,它是艺术作品内在的灵魂。
艺术性是指艺术作品在艺术构思、艺术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特别是从整体上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具有独创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