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教2019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2 城镇化
这是一篇关于2019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的思维导图,内容包括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的规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于2022-05-10 18:32:10"初中数学整式与因式分解精华指南来啦!掌握这些核心知识点,代数难题轻松破解: 1 整式运算:从单项式到多项式,涵盖加减乘除步骤、幂的运算法则(零/正/负指数),重点突破去括号符号变化规律与合并同类项技巧。 2 因式分解:紧扣"一提二套"核心方法,运用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将多项式转化为整式积的形式。 3 求值策略:先化简再代入数值计算,代数式求解事半功倍。 附方法总结与符号变化口诀,基础考点一网打尽!"
初中数学核心知识精要: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函数全解析!从坐标轴特征到象限规律,掌握点的位置确定方法深入理解变量关系,学会用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表示函数。重点突破:分式分母不为零、根式被开方数非负等自变量取值原则,通过列表描点连线三步精准绘制函数图像。本单元将坐标系与实际问题结合,培养数形结合思维,为函数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初中数学重难点精讲:分式方程与不等式组全掌握! 内容涵盖:分式方程(换元法、增根处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数轴表示,重点解析符号变向、解集公共部分确定等易错点。方法总结 实际应用技巧,教你精准抓关键词语(如“至少”“不超过”)列不等式组,逐步拆解审题、验证等步骤。系统学习,轻松攻克代数难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初中数学整式与因式分解精华指南来啦!掌握这些核心知识点,代数难题轻松破解: 1 整式运算:从单项式到多项式,涵盖加减乘除步骤、幂的运算法则(零/正/负指数),重点突破去括号符号变化规律与合并同类项技巧。 2 因式分解:紧扣"一提二套"核心方法,运用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将多项式转化为整式积的形式。 3 求值策略:先化简再代入数值计算,代数式求解事半功倍。 附方法总结与符号变化口诀,基础考点一网打尽!"
初中数学核心知识精要: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函数全解析!从坐标轴特征到象限规律,掌握点的位置确定方法深入理解变量关系,学会用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表示函数。重点突破:分式分母不为零、根式被开方数非负等自变量取值原则,通过列表描点连线三步精准绘制函数图像。本单元将坐标系与实际问题结合,培养数形结合思维,为函数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初中数学重难点精讲:分式方程与不等式组全掌握! 内容涵盖:分式方程(换元法、增根处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数轴表示,重点解析符号变向、解集公共部分确定等易错点。方法总结 实际应用技巧,教你精准抓关键词语(如“至少”“不超过”)列不等式组,逐步拆解审题、验证等步骤。系统学习,轻松攻克代数难点。
2.2 城镇化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城镇化的意义
概念
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内涵
人口城镇化
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地域城镇化
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
产业城镇化
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
主要标志
城镇人口增加
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
最重要指标
城镇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数量多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相互关系
工业化与城镇化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镇化,城镇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和区域经济发展
与区域工业化密切相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社会的进步
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意义
城镇化和区域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城镇是区域的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社会繁荣、环境改善
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可为城镇的发展增添动力,推动城镇化进程
城市化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城镇化有助于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
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会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城镇里建筑密集,人口密度和居住密度大,水、电、天然气等设施集中,可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城镇化伴随着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同时也便于人们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
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城镇里就业机会众多,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设施完善,可以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服务
随着城镇化发展,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受教育水平的差别不断缩小,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趋同
城镇化速度快,城镇化水平不一定高
城镇化水平高低与城镇化速度快慢的区别:前者主要由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反映,百分比越高,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镇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城镇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镇化速度快,但城镇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
资源短缺
耕地面积减少
原因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
措施
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水资源短缺
原因
产业和人口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
措施
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生态破坏
原因
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措施
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
社会问题
畸形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
区域差异
发展中国家
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各类城镇化问题相对较多
有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畸形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失业率高、贫困等社会问题突出
发达国家
城镇化过程中曾出现过环境污染问题,经过后来的不断治理,大部分得到有效解决
城镇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钢筋水泥改变生物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城市工业废渣占用土地和空间,降低土地质量
城市道路系统、生产生活设施再分配降水、径流、蒸发、下渗,改变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
城市废气改变太阳辐射和气温、降水,形成城市热岛,雨岛和雾岛
建筑密集影响日照、风向和风速,形成城市风等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应用领域
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公共服务等城市管理方面
主要表现
服务于城市日常生活
地理信息系统
对各类空间信息储存、分析和处理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定位、导航
为市民的衣食住行提供便利
服务于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提供全方位应用服务
具体应用
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
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
城市防灾减灾
城市环境管理
知识拓展
一般情况下,城镇化水平提高:初期,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上升;中期,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上升;后期,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并成为主导产业
新区建设对城市的影响
新区建设是国家政策支持的结果
新区建设对新区当地的影响
大量外来人口迁入城镇,农业人口减少,非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比重提高;生产总值上升;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缓解城市问题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分散老城区城市职能
提供就业岗位,分流老城区人口
提高城市竞争力
从生产能力角度
加快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升级、加快高新技术等产业发展,带动全市经济发展
从生活质量角度
促进基础设施完善,增加居民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促进环境质量改善,改善生活质量
从创新活力角度
依托国家政策支持,吸引大量高素质人才、劳动年龄人口迁入,增强创新活力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历史进程
18世纪中叶之前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很低(起步),且增长缓慢
19世纪
欧美各国经历了工业革命,城镇化加快发展
20世纪以来(二战以后)
城镇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世界城镇人口比例迅速上升
2016年
世界城镇人口比例达到54.3%
世界城市化进程规律
城市进程特点描述:①起步早晚;②水平高低;③发展速度快慢
演化规律
一条稍被拉平的“S”曲线
时间差异
初期阶段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不大于30%
城镇化特点
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最不发达国家
出现的问题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中期阶段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30-70%
城镇化特点
人口向城镇迅速聚集,城镇化推进很快
出现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市区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问题,汽车普及后,许多人和企业迁往郊区
出现郊区城镇化现象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后期阶段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70%以上
城镇化特点
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例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出现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一些大城市的人口和产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村镇(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使大城市人口减少
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大多数发达国家
考点透析
通过材料判断该国家或者地区处在城镇化的哪个阶段,或比较不同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描述方法示例
巴西城镇化进程速度快,目前处于城镇化后期阶段;印度城市化进程较为缓慢,目前处于城镇化初期阶段;中国城镇化进程前期缓慢,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较快,目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
虚假城镇化
概念
虚假城镇化也称为过度城镇化、超前城镇化,是指过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并超越国家经济发展承受能力的城镇化现象
国家
发生在一些拉美(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和非洲发展中国家
国家或者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不匹配
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城镇化水平
滞后城镇化
影响
劳动力缺乏、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城市人口比重低,不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措施
合理规划;国家政策支持;将城市人口控制在合理范围;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城镇化水平高于经济发展水平
过度城镇化(超前城镇化)
影响
城市人口过度密集、地价过快上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环境恶化,管理难度大
措施
加快经济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过快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措施
设置卫星城,分散城市中心区的行政职能,分流城区人口
加强区域城市规划,完善交通、绿化等基础设施,缓解城市问题,减轻大气污染,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加强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建设智慧城市
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
智慧城市
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
共生城市
实际就是生态城市
实现城市、环境和资源的综合效益
海绵城市
空间差异
发达国家
城镇化特点
城镇化起步早
原因
工业化早
城镇化水平高
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城镇化速度慢
原因
城镇化已发展到后期成熟阶段
存在问题
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大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
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萎缩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
典例
以英国(起步最早)、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其在19世纪迅速发展,至20世纪70年代,城镇化水平已达70%
发展中国家
城镇化特点
城镇化起步比发达国家晚很多
原因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不同时期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很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发达国家
乡村人口基数大,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城镇化处于较低水平
城镇化水平低
原因
亚非国家城镇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拉丁美洲国家城镇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
城镇化速度快
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出现原因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存在问题
城镇化发展不合理
原因
城镇经济畸形(虚假城市化)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典例
印度、巴基斯坦、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不足40%,中国54%
知识拓展
城镇化的演化规律
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
城镇化
人口由迁往城镇、农村地域转变为城镇地域
原因
城镇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郊区城镇化
人口由城镇中心迁往郊区
原因
城镇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逆城镇化
人口由城镇迁往乡村
原因
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再城镇化
人口迁回城市
原因
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环境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