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册 四句教思维导图
阴阳心学四句教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教”是阳明在其行教过程中提出来的心学智慧之一,乃阳明一生思想精髓的总结。
编辑于2022-05-11 07:32:49阳明心学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心学世界观(唯良知)
心是万物的尺度
世界观:真君子,会把天地万物看成一个整体,把普天之下看成一家人,把全体中国人看成一个人,这是君子内心的良知使然,他们的良知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的。
王阳明提出万物一体,是希望每个人都发自良知地去爱人,爱世界,爱天地万物。儒家先辈提的“仁”,在王阳明看来,“仁”就是致良知。
如何拥有万物一体的仁心?真诚恻怛(真诚恳切)地致良知,最终就会迈入真正的“万物一体”之境。
为何大多数人做不到万物一体的仁心?人们的良知被私欲隔断,不能视天地万物和我为一体,而形成了间隔,无法贯通自己和万物。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尺度就是良知。人的良知就是万物的良知
因为万物一体,所以王阳明极力主张“和”。“和”是中华文明的精髓。
李大钊:中华文明是为与自然和解、与同类和解之文明。
王阳明认为:也承认世界是由气构成的。理是气的条理,气是理的运用。(体用论)作为物质的气并非随心所欲地创造了世界,它遵循着一定的原理——理。 于此同时,理不能凭空存在,必须依附于物质“气”。“理”和“气”是共生共存的关系,可视作一体不可分割。
心即世界
龙场悟道
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思考倘若往圣被赶到此地,该当如何?(从心外的古圣先贤那里寻找智慧而突破困局)
按照朱熹理学思路,去向心外寻求生存智慧。(格物致知)
王阳明质疑:对外求索来的道理,真的适合自己吗?
顿悟后:圣人之道,从我们自己的心中求取,完全满足。“格”就是正的意思,正其不正,便归于正。心以外就没有“物”。人能“为善去恶”就是“格物功夫”。“物格”而后“知致”,“知”是心的本体 ,心自然会“知”。
“良知”,不假外求。倘若良知勃发,就没有了私意障碍,就可以充足他的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充足到极点,就是“仁”了。
王阳明理解格物致知:端正对事物所起的意念,从而实现了良知。
常人不能够没有私意障碍,,所以要用“致知格物”一段功夫去胜私复理,使得我们的“良知”没有被遮蔽,能够充塞流行便是“致知”。“致知”就“意诚”了,把心这样推上去,可以直到“治国”“平天下”。
龙场悟道总结为八个字: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因为我心中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
所以天地万物之理都在我心中,不需外求
心即理
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没有被私欲蒙蔽的良知投射到事物上便是理。
致吾心之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也。因此心即理。心有感,物所应,心无感,物无应 证明心统一着世界万物,主宰世界万物。
“心即理”,实际上是号召人们以积极的人生态度、生命意识去面对世界、创造世界。不被物质世界影响良知判断。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因为你和客观事物发生感应后,它就成了你心内的一部分。你必能以“理”相待
善恶只是一物
善的极致就是心之本体,本体稍有过失就是恶。善恶只是我们心的体现,原本就是一物
凡因物起念处,皆谓之意。意则有是有非,能得意之是与非者,则谓之良知。良知无有不善,但发出的“意”却有是有非
“心”感于物而动,动时,稍不留意就会“动了气”,这个气是习气,是在社会中耳濡目染来的不良习惯和作风。
王阳明世界观
天地万物无善无恶,我们对待天地万物的态度也应该是无善无恶。都是人强行把善恶加到它上面。
有善有恶意之动--心学人生观 (内圣外王)
理学鼻祖张载回答人生观: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请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人人皆可为尧舜(人生态度:自尊无畏)
自尊
要自信,肯努力,人人都是平等的,都可以成为圣人
心学让人自信,自尊是自信的基石。人只有在思想上独立,才有自尊可言。
当人有了自尊后,即确信了良知后,王阳明说,你就成了狂者,狂者一心一意致良知
无畏
遇到良知所认为的不公时要无所畏惧敢于抗争、善于抗争。
因为万物一体,你在为自己抗争时也在为别人抗争,你在为别人抗争时也在为自己抗争。
内圣外王(人生目标)
每个人的人生目的则是内圣外王,即致良知
“内圣”是我们不被遮蔽的良知
“外王”并非是可用外在标准衡量的“功业”,而是行我们那不被遮蔽的良知。
不过度、不执著
人生观:每个人都有七情,但不能过度,要“和”,即“中庸”。
王阳明对“君子不器”的解释:不是说人不能有人生理想,而是应该因地制宜,不可把自己先限制死。
有善有恶是习气所染
有人遗臭万年、有人碌碌无为、有人称为恶人。
他们的心,失去了本体。所谓失去本体,其实就是良知被遮蔽,不能正常工作了。
良知是如何被遮蔽的呢?
习气所染。习气就是我们身处的社会,由于不是每个人都自动自发地去致良知,所以由众人组成的这个社会不是真诚恻怛的,而是充满了客套和虚伪。
王阳明评价一片假的社会中:卑者昏于嗜欲;高者蔽于见闻。
良知被习气所染而遮蔽了,发出的意(念头)就有了善恶,而有了善恶之后,又不肯为善去恶,所以人生观就有了善恶。
解决方案:光明我们的良知。
知善知恶是良知--心学价值观(致良知)
王阳明价值观:致良知
如果一个人能够致良知,他必然会成为一个诚信、干净、敬业的圣人
如果国家能致良知,必然富强、和谐
如果社会就能致良知,整个天地间必然充盈着平等、公正的空气
良知是道德与智慧的直觉
王阳明提出良知过程:
龙场悟道,王阳明就已经悟得良知,但并未点出,此后十余年里,他始终在“静坐”“存天理去人欲”和“知行合一”的理论上打转。
1521年,王阳明在经历了其人生路中最泥泞的“忠泰”之难后,他心上总有一个词汇徘徊,终于有一天说出良知。
1524年,王阳明又在“良知”前加了个“致”字,阳明心学就此定型。 王阳明把良知抬高到无与伦比的地位,认为良知是心的本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支柱,自然也是人之为人的唯一尺度。
王阳明认为良知的确无所不能,关键有一点:你能致它
坚信你的直觉、本能、第一感,就是良知。致良知,就是行良知。
不能致良知分为两种
懒得致:良知被“习俗”遮蔽得太久,认为社会上流行的就是这个,大家都这样,我自然也这样
没能力致:良知被私欲遮蔽得严严实实,自身已经没有了致的能力
社会上不致良知的人绝大多数属于第一种,但这种懒得致良知发展下去,就会顺势成为第二种。到那时,恐怕悔之晚矣。
知行合一:提高效率的法宝
良知光明的人面对任何情境或是受到外界刺激时,在做出是非善恶判断后必能行。
主张知行合一,正是要人明白,一有念头萌发就是行了。若产生了不善的念头,就把这不善的念头完完全全地克去。这就是提“知行合一”的主旨
知行合一是提高效率的法宝。在修心上,能迅速提高为善去恶的效率;在社会中,更能提高你的生活和工作效率。
王阳明普世价值观
每个人应该按照自己良知的大小来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如何确定自己良知大小,是否与所要做的事匹配?
做任何一件事,只要心安,就说明这件事在你良知大小范围内,反之亦然。
你做事时心安,那件事的理自然会得出,一件事只要有了“理”,它肯定就是好事,这件事也就肯定能成。
以万物一体的世界观为基座,以致良知为灵魂。
为善去恶是格物--心学方法论
王阳明说:这个世界应该是万物一体的世界,所以我的方法论就是“为善去恶”
四事规:心学的四戒(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立志:学做圣贤常行善事,“念念存此天理即是立志”,也就是致良知的方向
勤学:不仅是知识,还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一种光明良知的过程。学习处事态度:
如果有人以谦虚缄默自我要求,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
深切地立志又努力实践,勤奋向学又喜好提问
称赞他人的优点,责怪自己的缺点;跟从他们的长处,揭明自己的短处
忠诚信实、和乐平易,外在跟内在完全相同。
改过:因为我们被习气所染,那就需要改过
因为我们被习气所染,心灵上产生了诸多毒瘤,这些毒瘤就是过错。 要全心全意地祛除这毒瘤,那就需要改过。
改过有两种境界:
一种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自己的良知认识到了过错,然后自动自发地改正,它是发自内心的省悟。
一种是被逼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自己的良知被遮蔽而没有认识到过错,是在外力的作用下使他认识到了错误进而改正。
责善:劝别人向善
别人有错,要尽心地劝告并且好好开导他。尽量用委婉曲折的态度,使对方听到它就能够接受,深思出道理后就能够改过,对我只有感激却没有恼怒,才是最好的方法。
四事规是一脉相承的,王阳明说:吾辈今日之功,只要有真切为善之心,就必能勤学,必见善即迁、有过即改,见到不善,会不自觉地去劝其善。
静坐:独处时的自我管理
静坐条件
环境安静
盘坐或立坐,纯用鼻呼吸
静坐步骤
第一步:息思虑,让自己的心进入空寂境界。让心空
第二步:省察克治,先省察哪些是私欲,良知会干脆地告诉你答案,然后是克治,以前有这些私欲不要紧,现在我就把它灭了。
在这两个步骤中必须由“诚意”和“谨独”保驾护航
诚意,就是正念头,诚实地践行良知给你的答案。在静坐中,我们揪出一个私欲,马上就克掉它,这就是诚意。
谨独其实就是自我管理(步骤依次如下)
分析我有什么私欲
我要通过什么手段克掉这些私欲
信心,我要坚信自己能克掉这些私欲
毅力,必须具备强大的意志力,不可半途而废
心态,在克私欲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能为克而克,更不能想克掉私欲的目的,一旦如此,就是新的私欲了
学习,通过各种手段光明自己的良知,以良知的巨大力量来帮助自己完成自我管理
阳明心学的关系链:立志——谨独——意诚——知行合一——良知
事上练就是练心
人情事变
人情是喜怒哀乐
事变是富贵、贫贱、患难、生死
事变也只是在人情里,只要能在人情事变上致良知,那就是最好的练心,自然是最好的事上炼。
事上磨练就是存天理、去人欲,就是让自己的喜怒哀乐恰到好处,不可过分,这就是“和”,就是良知本体
事上磨练就是要到人情事变上去练心,在人情事变上致良知,内心良知也会因此变更强大
此心光明,内圣外王
工作即修行
在工作中致良知,尽量进入“四和”境界。
所谓“四和”就是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与己和。
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按照良知要求去行事,除了良知的指示外,心无旁骛。不欺良知,才是真修行。
放下“我”
“有我”最突出也是最可怕的表现就是“傲”
“无我”自然会谦谨
谦谨是一切善的基础,傲慢是一切恶的源泉。
“有我”是恶,“无我”是善,“有我”是良知不明,“无我”就是致良知。
放下“有我”,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为出发点,就会发现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你都会得到更多。
责人与责己
责己以“义”,责人以“仁”
一味地去责人,有两个坏处:不自省、他不服
不自省:看不到自己错
他不服:由于本身还有过错,用并不光明的良知去责备他人,别人也不会服气。
应该做到“不责而责”
只需专心光明自己的良知
致良知于人人时,则人人都能得到我的良知(理)
而人人得到的这个我的良知(理)其实也是他们的良知。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此心不动
人若能实实在在地自信,不论被人如何诽谤和侮辱,依然会处处受益,处处都能培养道理
如果动心,是因为我们并不自信,自信是要把遇到的磨难当作正面的东西,作为磨砺磨练自己的机会,对其心怀感激。
只有不断致良知,积累善行善念,心胸坦荡,临事自然能不动心,而不被习俗所染,被私欲遮蔽
随机而动
七情唯有适当地表露出来,才能让你的心更为强大,由此不动心。
心学养生法
养生的目的是让我们拥有一个好身体和健康的心灵——养生就是养心。
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方能克己,能够克己,就能成就自己。
关注心,如果心正了,良知光明,那外在的一切困难就都不是困难。
心学之勇
勇的定义
接近“勇”:知道是非、善恶、羞耻是良知
真的“勇”:肯矫正和改正,也就是致良知。
知行合一就是杠杆原理:撬动天地万物
那个支点就是良知,而那根足够长的杠杆就是“行”
当我们的良知光明时,面对纷繁复杂的人情事变,就能找准支点,以最简单便捷的方式处理
所以恐惧,良知不明
为何恐惧?人做了亏心事,良知会折磨他,使其提心吊胆
如何战胜恐惧?光明良知即可,就用王阳明心学的方法论
心学与情绪控制
情绪控制(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
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能收敛得
愤怒嗜欲正到腾沸时,便廓然能消化得
怎么做到?
真诚恻怛地致良知,致良知,就能控制住我们的情绪,就能掌控反客为主,掌控局面,掌控一切人情事变。
人生不可能有完美的规划,如果一定要说有,也就是时刻光明自己的良知。所谓诚意,就是不欺骗自己良知做出的判断而去行动。只要自己诚意,就必然会得到别人的诚意
心学天机与纲要
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明朝心学大师耿定向解释四句教
当王阳明与弟子游玩时,他的心坦坦荡荡、无牵无挂,是无善无恶的
可当他听到关于这片田地所有信息时(自己之前错失没有买下的地),产生了懊悔之心,说明意动了。
这个意是对是错?与生俱来的良知告之他,懊恼是因为有想据为己有的错心
他一知道错,马上就静坐,克掉这个错误的“意”,去掉恶,保持善, 最后如释重负
王阳明解释四句教
对天资高的(良知光明)的人,只需要说第一句和第三句:无善无恶心之体、知善知恶是良知。因为他心体光明,始终在行良知,日用而不知罢了。
对资质差得(良知被遮蔽)的人,要跟他说第二句和第四句:有善有恶意之动、为善去恶是格物。该在“念头”(意)上为善去恶,时刻提醒自己,我的“意”是有善有恶的,千万要谨慎,一定要端正念头(格物)!
四句教是让人自信: 人人都有成圣的良知,它无善无恶,近乎天神的境界,这是该引以为傲的
四句教是让人不自傲:良知会被遮蔽,发出的意却是有善有恶的,所以必须要诚意,为善去恶,以此抵达清澈的良知,随时随地光明良知。
四句教是王阳明心学纲要
心学世界观: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如王阳明所说的那样把天地万物当作自己的一部分去爱
心学人生观:内圣外王
心学价值观:真诚地践行“致良知”“知行合一”
四句教也是一个正循环,正确的世界观会让人拥有善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当人人都有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后,会反过来自然而然塑造善的世界观。 如天地万物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