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毒
病毒思维导图,包含基本性状、 感染与免疫、病毒性感染的检测与防治、噬菌体、 亚病毒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病毒
基本性状
病毒的性状
大小和形态:病毒粒子极其微小,测其大小的单位通常用纳米表示;病毒粒子的形态多样,其中以球形或近似球形的最为多见。
结构
基本结构:指病毒的核心和衣壳 ,两者构成核衣壳 ,有些病毒的核衣壳就是病毒粒子,又称为裸病毒。
辅助结构:某些病毒除核酸与衣壳等基本结构外,尚有包膜或衣壳外面的结构,统称辅助结构。
病毒的增殖:病毒不具独立进行代谢的能力,其繁殖必须在宿主活细胞内进行
理化因子对病毒的作用:温度,pH,辐射,染料的光动力作用,化学因子
感染与免疫
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大致有:①发生细胞病变,抑制蛋白质、RNA 和DNA 合成,引起细胞死亡;②无明显变化,病毒虽在细胞内繁殖,但宿主细胞仍继续分裂繁殖,此为稳定状态的非杀细胞性感染;③整合感染,引起细胞转化;④调节细胞凋亡。
病毒的感染类型与传播
感染类型:病毒的感染同细菌感染一样,可根据不同的形式进行分类 。在感染性疾病中,依据感染症状的明显程度可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依据病原体传播特点可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依据病原体来源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依据感染过程、症状和病理交化发生的主要部位,可分为局部感染和系统感染,依据病毒在体内存留时间的长短及其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方式可分为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
传播:水平传播,垂直传播,体内传播,其他途径
抗病毒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病毒性感染的检测与防治
病毒的分离培养
标本采集,运送及处理,检样接种与表现
培养方法:组织培养,动物接种
病毒的感染性鉴定:噬斑技术,蚀斑测定,坏死斑测定,终点法
病毒的纯化与鉴定
纯化:电子显微镜观察,超速离心,电泳,免疫学方法
鉴定:动物感染范围及潜伏期,细胞培养的表现,红细胞吸附,干扰现象,血凝性质,理化性质
免疫学诊断: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免疫组化试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分子生物学诊断:聚合酶链式反应,核酸杂交技术,基因芯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全基因组测序技术
病毒感染的防治:病毒感染特异性防治和治疗
噬菌体
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噬菌体的体积微小,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有蝌蚪状、微球状和细杆状等3种外形,大生数噬菌体呈蝌蚪狀。由二十面体的头部及管状的尾部组成。
化学组成:噬菌体主要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蛋白质构成噬菌体的头部衣壳及尾部,头部衣壳包裹噬菌体的核酸。大多数噬菌体的 DNA 是由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组成
抵抗力:噬菌体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比一般细菌的繁殖体强,加热70~80°C经 30 min 仍不失活 (多数细菌于 60° 30min 则被杀死)。噬菌体在低温下能长期存活,经反复冻融并不减弱其裂解能力。大多数噬菌体能抵抗乙醚、氯仿和乙醇。消毒剂需作用较长时间才能使其失活。但对紫外线和X射线较敏感,一般经 紫外线照射 10~15min,即变为无活性的噬菌体,此特点与一般动物病毒不同
噬菌体与宿主菌的相互关系: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产生两种后果,一是噬菌体增殖并裂解细菌,建立溶菌周期;二是噬菌体在细菌内不增殖,其核酸整合于细菌染色体内,并可随细菌分裂而将噬菌体核酸传至子代细菌中,建立溶原状态。
噬菌体的应用:噬菌体的分离与测定,检测标本中的未知细菌,细菌的鉴定与分型,分子生物学的重要试验工具,控制病原体
亚病毒
类病毒:1971 年 Diener 首次发现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是由一种比病毒更为简单的感染因子引起,仅由单股共价闭合环形RNA 分于组成,无蛋白质衣壳,称为类病毒
拟病毒:拟病毒是引起苜蓿、线毛烟等植物病害的一种亚病毒,实质是一类包裹在真病毒颗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
脘病毒:1982 年 Prusiner 证明羊瘙痒病是由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30000的蛋白质引起,他称这类感染性蛋白质为蛋白侵染颗粒(prion),或称为朊病毒 (viri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