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发展区别。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概述,教育的属性,教育功能。详细总结了教育的由来,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要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四、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南宋朱熹,最早的起源学说(1、唯心主义 2、所有的宗教都持神话起源说的观点)
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的生存本能。第一个正式提出。沛西·能(英、《人民的教育》)、利托尔诺(法、《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
共同点:共同否认教育的社会性(重)和目的性
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本能)。孟禄(美)
区别:动物是否存在教育
劳动起源说: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凯洛夫、米丁斯基。科学“金钥匙”(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下形成的)
需要起源说: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交往起源说:叶澜
生活起源说:杜威
五、教育的发展区别 原始社会——古代社会——近代社会 奴隶社会 20世纪以后 封建社会 结合 分离 结合
原始社会的教育
1、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无阶级性(公有公育)
2、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动作示范,观察模仿,口耳相传,耳读目染)
古代社会的教育
基本特征
1、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的标志(学校教育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
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
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
文字的出现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3、具体阶级性和等级性
4、表现出道统性(内容)、专制性(管理)、刻板性(方法)、象征性(主导地位)→经典、教义的教育处于社会较高的地位,习得实用知识的教育处于社会较低的地位。
5、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古代无学制
教育的发展
奴隶社会的教育
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出现在距今2500多年的古埃及。夏(我国最早出现学校:庠)、商(大学、小学、瞽宗、庠、序)、西周:庠、序、校(西周:国学、乡学):六艺(礼乐(核心)射御书数(基础)):政教合一,学在官府(阶级性)
春秋:私学兴起: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
封建社会的教育
战国:私学繁荣(稷下学宫战国末期:官家举办,私家主持):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盛行
秦朝
汉代:官学(太学:教育最高机构;鸿都门学: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私学并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察举制(至下而上,靠推荐)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九品中正制,国子学和太学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等级性):分科教学(经、史、律、书、数):科举制(兴起)
宋元:书院盛行(白鹿洞书院:朱熹的白鹿洞揭示):程朱理学(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科举制
明朝:学塾:科举制(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固定格式)
清朝末年:学堂:中体西用:科举制(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区别
学校
西周:国学、乡学
春秋战国:私学(稷下学宫)
汉代:太学、鸿都门学
宋朝:书院
教育特征
学在官府:阶级性
六学二馆:等级性
教育内容
奴隶社会:六艺(分科)
封建社会:四书五经
选士制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元明清:科举制
西方古代教育
古印度:《吠陀经》宗教教育(婆罗门教、佛教)
古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宫廷学校:贵族子弟
僧侣学校:科学技术
职官学校:专项工作官员
文士学校:书写、文字
古希腊
斯巴达:军事体操(赛跑、跳跃、角力、投标枪、掷铁饼)、体育、政治、道德(军事教育、国家、女子教育):尚武
雅典: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谐教育):崇文(私教)
西欧中世纪时期(封建)
教会学校: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学校: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近代社会的教育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1619、德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0C60,法国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2、教育的全民化:所有人都能接受教育
3、教育的民主化:所有人接受相同的教育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现在化
核心:人的现代化
关键:教师队伍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
6、教育的信息化:技术应用
7、教育的全球化
8、教育的个性化:学生的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