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治风剂
治风剂——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牵正散,消风散,平息内风: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大定风珠
中药日历,每日中药系列:2025年1月。包含解表药(发散风寒,发散风热药,)以及部分清热泻火药,每天一味中药。
总结了预防医学中实验性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其概述、设计与实施、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常见的偏倚及控制、优缺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中医内科学系列之肝胆系疾病:系统总结了胁痛、黄疸,积聚、鼓胀、瘿病、疟疾的定义、病因、病位、病机、治则、辨证分型(部分证型及用方根据历年考研做了调整)、治法及方药。复习可参。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治风剂
疏散外风剂
川芎茶调散
方歌
川芎茶调用荆防 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风攻上 偏正头痛悉能康
功用
疏风止痛
主治
外感风邪头痛
头痛,目眩
外感风邪,循经上行犯头目 阻遏清阳之气
恶寒发热,鼻塞 苔薄白,脉浮
风邪袭表,正邪交争
法当 散风邪 止头痛
川芎 羌活 白芷 荆芥 防风
祛风止痛
茶青 薄荷
上清头目,利于散邪
细辛
散寒止痛
甘草
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辛散疏风于上,诸经兼顾; 佐入苦凉之品,寓降于升
辨证要点
头痛,鼻塞,脉浮
大秦艽汤
大秦艽汤羌独防 辛芷芎芍二地当 苓术石膏黄芩草 风邪初中经络康
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风邪初中经络证
口眼歪斜
风邪乘虚而入,气血痹阻
手足不能动 舌强不能言
血弱不能养筋
法当 祛风活络 活血宣痹 养血益气
秦艽 羌活 独活 白芷 细辛
祛风散邪
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养血活血,补血养筋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白术 茯苓 甘草
益气健脾,化生气血
生地 石膏 黄芩
清热
调和诸药
辛温甘寒,外散内补 气血兼顾,清养并行
以口眼斜,舌强不能言语,手 足不能运动,猝然发病
消风散
消风散中有荆防 蝉蜕胡麻苦参苍 知膏蒡通归地草 风疹湿疹服之康
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风疹,湿疹
皮肤瘙痒,疹出色红 抓破后渗溢津水
风湿、风热之邪侵袭人体, 浸淫血脉,内不得疏泄, 外不得透达
法当 疏风止痒,配 除湿,清热,养血之法
荆芥 防风 蝉蜕 牛蒡子
疏风止痒
苍术 苦参 木通
清热祛风除湿
当归 生地 胡麻仁
养血活血,滋阴润燥
石膏 知母
清热泻火
生甘草
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辛散苦燥甘润相伍 外疏清利之中寓润养之法
以皮肤瘙痒,疹出色 红,或遍身云片斑点
牵正散
牵正散治口眼斜 白附僵蚕合全蝎 等分为末热酒下 祛风化痰痉能解
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风痰阻于头面经络 所致口眼歪斜
风痰阻于头面经络所致口眼歪斜 筋隧不利,筋肉失养,
白附子 热酒
僵蚕 全蝎
辛温上行以祛风痰 药简力宏
猝然口眼斜
平息内风剂
羚角钩藤汤
羚角钩藤菊花桑 地芍贝茹茯草襄 凉肝熄风又养阴 肝热生风急煎尝
凉肝息风,增液舒筋
肝热生风证
高热不退
邪热炽盛
烦闷躁扰 甚则神昏
热扰心神
手足抽搐 发为痉厥
热急风动,风火相煽 灼伤津液,筋脉失养
法当 清热凉肝息风
羚羊角 钩藤
清热凉肝,息风止痉
桑叶 菊花
清热平肝
生地,白芍
养阴柔肝
川贝母,鲜竹茹
清热化痰
茯神
平肝,宁心安神
咸寒而甘与辛凉合方, 清息之中寓辛疏酸甘之意, 共成“凉肝息风”之法
高热烦躁,手足抽搐,脉弦数
镇肝熄风汤
镇肝熄风芍天冬 玄参龟板赭茵从 龙牧麦芽膝草楝 肝阳上亢能奏功
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类中风
头晕目眩,目胀耳鸣 脑部热痛、面红如醉
风阳上扰
心中烦热
肝肾阴亏,水不上济
肢体渐觉不利,口眼渐形斜
肝阳上亢,气血逆乱 并走于上
镇肝息风 滋养肝肾
牛膝 代赭石
引血下行
龙骨 牡蛎 龟板 白芍
益阴潜阳,镇肝息风
玄参,天冬
滋阴清热
茵陈 川楝子 生麦芽
清泄肝气,疏理肝气
镇降下行,重在治标 滋潜清疏,以适肝性
头目眩晕,脑部胀痛,面色如醉,心中烦热,脉弦长有力
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石决明 栀杜寄生膝与芩 夜藤茯神益母草 主治眩晕与耳鸣
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肝阳偏亢 肝风上扰
头痛,眩晕
肝阳偏亢,风阳上扰
心神不安,失眠多梦
肝阳有余,化热扰心
平肝息风 清热安神 补益肝肾
天麻 钩藤
平肝息风
石决明
平肝潜阳
川牛膝 杜仲 桑寄生
引血下行,补益肝肾
栀子 黄芩
清肝降火
夜交藤 茯神
宁心安神
清平养并用,主以平肝 心肝肾同治,重在治肝
以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弦
大定风珠
大定风珠鸡子黄 麦地胶芍草麻襄 三甲并同五味子 滋阴息风是妙方
滋阴息风
阴虚风动证
手足瘛瘲
阴液大亏,虚风内动
神倦乏力
真阴欲竭
法当滋阴养液
鸡子黄 阿胶
滋阴养液
白芍 干地黄 麦冬
柔肝濡筋
龟板 鳖甲 牡蛎
重镇息风
麻子仁 五味子 甘草
酸甘化阴
血肉有情之品与滋养潜镇之药合方 寓息风于滋养 之中,共成“酸甘咸法
神倦瘛疭,舌绛苔少,脉虚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