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课程
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科目总和和及其进程和安排、课程及全部的教学要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师生关系等)及其运动过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课程
课程概述
课程的由来
1、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孔颖达《诗经.小雅.巧言》
2、在西方,英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使用“课程”一词
更倾向于课程是过程
3、最早论述课程的是博比特《课程》中
4、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博比特《课程》
课程的定义
课程及教学科目(课程即知识)
我国古代“六艺”,西方古代“七艺”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课程及全部的教学要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师生关系等)及其运动过程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强调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的预先计划
课程及学习经验
强调学习者本身获得的实际知识经验
关注过程
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课程及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职责即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
课程及社会改造
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要使学生敢于建造一种新的社会秩序
课程概念
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科目总和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广义的课程
1、指在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综合
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教学和社会实践等
3、还包括各门学科的设置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狭义的课程
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补充:课程的意义
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
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基础依据
3、课程是学生吸收知识的主要来源
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课程的类型
按照内容属性
学科课程
特点: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使用范围最广
优点: 1、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有利于学生系统的站我科学知识 3、组织方便,教学效率高
缺点: 1、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2、忽视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拉开了各学科之间的距离 3、忽视理论知识和学生实际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代表人物:孔子、赫尔巴特、斯宾塞
经验课程
又称经验课程、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特点:具有经验性、本体性、综合性和乡土性
优点: 1、重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学生为中心 2、只是只是的综合性,有利于形成对世界观的完整认识 3、重视实践,及经验的获得,有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缺点: 1、夸大学生经验的作用,不利于系统学科知识的学习 2、容易导致“获得主义”、影响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3、组织课程难度较大,经验课程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代表人物:克伯屈、杜威、陶行知
按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
单科形式,也可称为学科课程
综合课程
又称为统合课程、合成课程
综合性学科课程
相关课程(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相互联系起来担忧维持各学科原来的独立状态)---例子:历史与地理
融合课程(将有内在联系的学科内容融合在一起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原来科目不在单独存在)---例子:将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等合并成生物学
广域课程(合并数门相邻内容形成的课程,在范围上比融合课程大---例子:将地理、历史融合成文综(理综))
核心课程(也称“问题中心课程” 以现实问题为核心,进行教学讨论研究设计的课程)------例子:人类生存、环境保护等主题设计的课程
按实施要求
必修课程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选修课程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按设计开发主体
国家课程
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
强制性
地方课程
由地方行政部分在主持开发
国家课程的补充
校本课程
学校开发
主体:最重要的是老师,其次是学校、学生和家长
按呈现方式
显性课程 特点:计划性
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 特点:非预期性的
观念性隐性课程
包括隐藏于星星课程中显性课程中的意识形态,德旭校风,学风,有关领导和教师的教育观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
物质性隐性课程
包括学校建设、教室布置,校园环境等
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
心理性隐性课程
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
按课程任务
基础型课程:例子:读、写、算
拓展型课程:例子: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等
研究型课程:例子:实验、毕业设计(动手研究的课程)
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
理想的课程(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与课程专家提出的)--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正式的课程(教育行政政部门颁布的)---课程标准、教材
领悟的课程(任课老师所领悟的)---教案
运作的课程(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上课
经验的课程(学生实际所体验到的)---从老师身上所得抵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