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春秋战国主要哲学派系
这是一篇关于春秋战国主要哲学派系的思维导图,对孔子的儒家哲学、老子的道家者需、墨子的墨家哲学的梳理。
编辑于2022-05-14 15:10:38春秋战国主要哲学派系
老子的“道”
形象
无形无象、不为任何事物所生
独立的、无对待的,不因外在力量有所改变
听不见、看不见、摸不着,完全超出感觉的范围
不是绝对的空无,有实存性: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
似有如无、实有而无形
解释:
本源当然不是某种具体的事物,所以道是无限的;无限的东西是无形无象的,不能用名称来指称
本源不能是绝对的无,道要创生万物,就必须是实有的
万物的本源
天地万物的最终本源,天地万物均为“道”所生
道生万物的过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是由道一层层地从无形质到有形质的落实、下贯而成的
自然的过程,其间无意志,无目的,一切自然而然;不给万物任何干涉,让他们依其本性自由发展
用道取代天命、鬼神的权威
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动力
道的运动(反者道之动)
不是单向的、不是直线的;而是循环往复、永不停息的过程
向自己的反面转换
道生万物的过程是从无限到有限,从无形质转化到有形质
周而复始的过程
道生万物,万物最后又复归于道
一切事物都处于不停的变动中,没有什么能够持久长存: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变动的前提就是事物之间有区别、有对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没有美,就不会有恶;没有善,也不会有不善......
事物的对立面经常相互转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事物向对立面的转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目的(道法自然)
由宇宙论向下落实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政治论;其宇宙论是为了解决政治和人生问题而建立的。为处于大变动时期的社会和人生寻找一条应当遵守的普遍的准则。
道是人类应当效法的对象,依道而行,才是正当的行为
本源之道的所特征都是人的价值的一种投射。
老子的道像是为了表述他的人生和政治理念所虚拟出来的东西
把道落实在个人身上,成就的是常德、孔德、玄德的人格
把道落实在社会中,成就是是没有矛盾和纷争的至德之世
道既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社会
与人活动相关的,去执行道,其标准是:归根、复命、与道合一
原则
自然无为
自然:从肯定面讲,自然而然,依其本性来发展
无为:从否定面讲,无妄为,不包含任何认为的成分
圣人或君主以无欲为欲,以不学为学,以不言为教,一切顺其自然,对事情不加干涉,不需要复杂的制度、规范,国家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理
柔弱不争
柔弱是道创生作用的特点;作用虽然很微弱(因为道不加干涉万物的生长),但却持续不断
水柔,但可以攻坚;人活着,身体是柔软的,但死后,身体却是僵硬的
柔弱代表生机,弱之胜强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
在人的生活中,当以柔软的原则
谦下:谦逊﹐屈己待人
守雌:以柔弱态度处世
不争
致虚守静
道空虚不实,才能潜藏无限生机,不断创造万物;静是虚的表现
让内心清净、虚寂道极点,心灵才能在不收干扰和污染的情况下,才能达到与“道”玄同合一的境界。
致虚、守静,是个人接近道、通达道德必要前提
为什么提出道
随着文明的发展、智慧的开启,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不自然”的现象,过分膨胀的欲望带来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冲突;过分严酷苛刻的社会制度,带来了人性的压迫与扭曲,已经对人的生存处境、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老子认为上述这些,并不是出于人的本性,而是过分“有为”的结果
只要按照“道”的要求,用自然无为、柔弱不争、致虚守静来消除和化解各种争强好胜、欲望等,人们才有望恢复到其本真的状态,社会也有望回归稳定与和谐。
“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国小、人少,兵器、舟车、文字都派不上用处,人们彼此鼓励,互不来往、自给自足、没有矛盾、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孔子的儒家哲学
四个方面
命
从天到命
殷商人心目中的最高主宰者是“帝”
西周人心目中的最高主宰者是“天”
春秋时期,“天”的地位遭到质疑
儒学远离宗教信仰,奠基在人文理性的基础上
孔子承认在人之外的主宰力量,并提出"命"的概念
分为
时命
盲目的客观必然性,由时势、时运决定的命
暂时的、偶然的
使人得到磨炼,成就人
天命
公正的,有目的指向的。
价值信念的终极源头
仁
基本含义
爱人
特征
情感性
“仁”从孝悌引发,以孝悌为本,立足于"亲亲之情"论仁
父母的爱,兄弟之间的爱
普遍性
人不仅有“亲亲之情”,也可以将这种情向外推开
从爱父母兄弟,到爱天下众人
族群本位性
仁是在自我与他人、个人与族群的良好关系中证成的
个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只有依托于特定的族群关系才能实现
践行
“仁”不是抽象的概念,在人的日常具体行事中成“仁”
如何成“仁”
为仁由己
“仁”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
道德义务的意识
有人的地方就要相亲相爱,“爱人”是人人都应该承担的道德义务
道德责任的意识
忠恕,成全他人与宽容他人,是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道德自律的意识
克制物欲。以违反“仁道”获取富贵,是不可接受的
“仁”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
处理亲属人际关系
重视“孝悌”的作用
对父母尊重比赡养更重要
对兄弟姐妹的敬爱之情
处理一般人际关系
忠恕待人,恭、宽、信、敏、惠等道德条目
最高的道德要求与规范
中庸:不偏不倚的日用常行之理
寻求人际关系的高度和谐,在承认对立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
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人际和谐、天人和谐、万物和谐
“仁”与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求之于己
为仁是个人的道德追求,其动力应该来自于自身,应该要求自己
笃信好学
把做人与做学问结合起来,提高学问的同时也应该是道德的提高
躬行实践
道德修养的关键是身体力行;言行一致,学了就要做,说了就要做
最高的道德理想
成圣
最高的社会理想
以圣人之道治国
德、治
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培养由道德的君子,并让他们成为社会与国家的管理阶层
道之以德的治国方针
以道德教化为根本,但道德教化并不是万能的,要用刑罚辅助
无为而治的领导方式
以最小的领导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
修己
管理者的自我管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起到上行下效的效果
用人
访求、考察、选拔、任用、考核时要劳神费力,如果人员得当,管理者就安逸了
修己以安百姓的治国目的
三个步骤
修己以敬
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修己以安人
对各级官吏的管理
上司要给下属做榜样,不计较下属的小错误,选拔人才
修己以安百姓
对百姓的管理
庶
让百姓繁衍生息
富
让百姓富裕
教
对富裕的人民进行道德教化
墨子的墨家哲学
特点
组织纪律性强
学派内部成员互相帮助
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奉行“墨者之法”
基本纲领
兼爱(核心主张)
基本含义: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远近、贫富贵贱,同等程度地爱一切人
和儒家“仁爱”的区别
范围上
儒家依据宗法伦理,承认有亲疏远近、贵贱之分
墨子反对宗法伦理,主张无差别的爱
先后顺序上
儒家主张先爱自己的亲人,然后再推及到别人
墨子要求人们先去爱别的父母,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自己的父母也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在爱与被爱的关系上
儒家主张尽力,不求回报,只求尽职尽伦,不过问自己的权利;彻底的义务论
墨子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对等互报的原则;重视实际后果和利益,有功利主义的色彩
对儒家“仁爱”的批评
墨子认为儒家的“差等之爱”的出发点是自私的;社会上的许多罪恶和不公平就是由于这种“差等之爱”引起的。“差等之爱”到了极致,会出现“强劫弱”、“处大国攻小国”、“处大家攻小家”、“众暴寡”等现象。
“差等之爱”体现了传统宗法等级制度的不合理。它无法突破此族与彼族、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界限
局限性
墨子抹去了人我之别,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设想成无差别无对立的境界,使“兼爱”有了一层空想色彩
非攻(兼爱的延伸)
依“兼爱”的反面去害人杀人,叫“不义”;最大的“不义”是攻国;所以要行义,就要兼爱、非攻
从功利主义分析攻伐的危害
被侵略者经过战争的蹂躏,其惨状令人目不忍睹。
侵略者同样也要付出死伤士兵、耗费粮食的代价
尚贤(政治的根本)
任用贤才,不计出身贵贱,以能力为准;打破身份、地位、血统的限制
尚同
一切有关善恶、是非的意见必须统一,必须服从上级;思想统一、政治集中
提出时的社会背景
一家一户式的、独立而分散的经济格局正在形成
社会的管理体制必须由氏族血缘制度转为区域郡县制,官吏的任用由世袭转向选举
氏族制解体,国家统治必将走向中央集权制
弊端
专制色彩太浓,将个人权利剥夺干净,个人仅仅成为执行命令的工具;其最终结果是极权和暴政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思想理论的源头之一
政治方面的主张
节用
目的:限制统治者铺张浪费
方法:一切用度,凡是能够满足民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就行了,如果超过这个限度而不利于人民的,那就坚决不能做
节葬
不厚葬,从简;且把四周埋葬后,不需要长期服丧,应该赶紧去劳作
针对“儒家”的“厚葬久丧”论
儒家认为葬品的厚薄、丧期的长短最能体现贵贱等级、亲疏远近的差别
墨子从实际功利角度出发,认为
厚葬浪费财力
久丧浪费人力
所以制定节葬之法,消除贵族与平民的身份等级和由氏族血缘决定的亲疏之别
非乐
墨子认为音乐损害夺取了人民的衣食之财
制造乐器时,敛财于万民
演奏音乐时,占用强壮的劳动力,影响百姓正常的生产
欣赏音乐时,王公大人必定与人同听,影响了君子的听治和百姓的生产
弊端
忽略了人的感情需求
经济主张
天志
肯定了天的主宰性
天有意志,有欲恶,是万事万物的主宰
天全知全能,无所不知
天对人的行为能够赏赐和惩罚
顺从天意,会得赏;违反天意,会得罚;天意就是:仁爱、非攻、尚贤等等
墨子将自己的主张诉诸于天意
确保了自己的主张具有终极的正当性意义
对传统天命论做了改造和发展
明鬼
承认鬼神的存在,作用和“天”类似
有意欲有目的,全知全能,赏善罚恶;鬼神是天的辅佐
天子也必须遵从天意,天志对人君有监察作用
提出的重要性
在以国家统一为目标的前提下,走向中央集权不可避免
中央集权的最高统治者是有限性的人
谁来确保人君统治行为的正义性呢?让天志来确保
非命
不反对“天命论”,反对“定命论”
定命论:人力之外还有一种无法把握的盲目的支配力量存在
反对的原因
定命论使人相信命运而不强力从事,因而使赏罚失去作用,人伦遭受到破坏,社会出现混乱
定命论宣传天、鬼之外还有另一种力量存在,这与天、鬼的绝对权威相矛盾
“定命”是人力意外无法预见的力量,与人的行为无直接关联,会出现行善者未必得赏,作恶者未必受罚的现象;人力无法发货作用,人会消极懒惰。
积极意义
把人的主体性系统性的表达出来
虽有天意笼罩,但人最终的命运还是由人自身决定;人们只要努力从事,就能获得幸福
积极向上、乐观积极的态度
建立的系统方法论
方法论原则
三表法:正面论证自己思想观点的基本方法;经验主义
言论必须设定一些标准和仪法,这些仪法和标准是判断该言论是否正确的基本依据;标准有:
本之:根据前人的经验教训,常常求于古代的典籍(直接经验)
原之:从普通百姓的感觉经验中寻求立论的根据(间接经验)
归纳法
用之:应用于实际政治,看其是否符合百姓人民的利益;符合者为真,不符合者为假
弊端:过于相信直接经验
相对忽略了理性的作用
察类明故法:形式规则、理性主义
察类、知类
在论述过程中,要注意概念在内涵外延上的确定性,保持意义的一贯,从而避免出现把表面相似而实质不同的事物混为一谈的现象
例子:把“攻”和“诛”划归两类
攻:不正义的侵略战争
诛:正义的讨伐战争
明故原则
追问为什么,以便探寻所论问题的原因、根据、理由
“察类”是为了“明故”,“明故”则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必要前提
例子:有人问孔子,如何才能善于治政;孔子回答:对处于远方的人要亲近,对故旧不要厌弃。墨子认为孔子答非所问,孔子的回答是“善为政”的后果,而不是方法、路径。墨子认为还应该给出一个实际的解决方法
以见知隐
墨子承认预见未来的可能和推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