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22招教超格教育学课程课程概述
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教育公平的理念;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
编辑于2022-05-16 23:12:39课程概述
课程一词由来
中国
唐朝孔颖达
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以法治
我国能见到的”课程:一词的最早使用,但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课程
宋朝朱熹
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小立课程,大立功夫
这里的“课程”意思是功课及其进程
西方
英国斯宾塞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西方最早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课程是过程/学习的进程
课程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1918美国博比特
《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诞生,这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课程的定义
广义的课程
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为了学生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广义课程的内容
课程是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课程既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等
课程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狭义的课程
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更狭义的课程
特指某一门课程
古德莱德(泰勒学生)—《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 李正领运经
理想的课程
学术团体和专家提出
正式的课程
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领悟的课程
任课教师对正式课程的领悟
运作的课程
教师课堂上实施的课程
经验的课程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实际体验到的东西
课程理论
课程即教学科目
地位:最主流的关于课程地位的观点;近代课程体系中最主要的观点;我国普通中小学中普遍实行的理论
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课程即学习经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课程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课程即活动
强调通过活动这种方式、手段、途径
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鲍尔斯和金蒂斯,学校教育的职责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
课程即社会改造
弗雷尔(弗莱雷)和布拉梅尔德,建议课程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弊端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泰勒,课程即预期的目标或预期的结果
课程即复杂会话
派纳;多元主义价值观;从知识、学生、社会(制约课程的要素)出发,课程定义为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需要,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适合各级各类学生学习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的地位/作用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它涉及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是教学的主要媒介;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知识源;是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施工蓝图”
课程的类型
学科固有属性
学科课程
地位
最古老、最常用;我国最早的学科课程“六艺”;
代表人物
孔子、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
特点
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
优点
注重每门学科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易学,易教;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与准备;强调训练的价值
缺点
学科分离、不利于学生联系生活和实践;忽视学生兴趣和需要;禁锢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经验课程(活动/生活/儿童中心课程)
地位
最早提出活动课程的是杜威;思想源于卢梭
代表人物
杜威、克伯屈
特点
经验性、主体性、生活性/乡土性、综合性
优点
强调直接经验;主张活动中进行教学和教育
缺点
忽略系统学科知识的学习;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影响了系统的知识学习
内容组织形式
分科课程
代表人物
孔子、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
优点
注重每门学科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能学到系统知识;有助于组织教学和评价,提高效率
缺点
缺少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容易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eg: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综合课程
代表人物
怀特海(1912年)《教育的目的》
优点
体现文化或科学之时间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发展需要;有利于把来自学术与非学术领域的知识、技能整合起来,解决现实问题;有利于减少科目繁多的现象
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整的世界观,是人类知识发展的内在要求
缺点
忽视每门学科自身逻辑性;教材编写、教师授课以及学生评估有困难
综合课程的基本形式
相关课程(联络课程)
综合程度最高
由具有科际联系的各学科组成的课程,同时保持原来学科的划分/学科间界限
A+B=A和B
融合课程(合科课程)
由若干有内在联系的学科组合成的新学科,打破学科间界限
A+B=C
是否打破学科界限
广域课程(综合课程)
合数门相邻学科内容而形成综合型课程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核心课程(问题课程)
综合程度最高
是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旨在把独立的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并谋求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综合程度的高低
综合课程的类型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以学科或文化知识作为课程整合的基点
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以源自社会生活的问题为课程整合的核心
儿童本位综合课程
以儿童当下的直接经验,儿童的需要和动机、儿童的兴趣和心理发展为合成整合的核心
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
必修课
优点
培养学生的共性,体现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缺点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选修课
优点
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缺点
不利于学生整体发展
关系的实质: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
国家课程
一级课程;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课程体系的主体部分
特点
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
内涵
体现国家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基本素质(最低标准和基本要求)
地方课程
二级课程
特点
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适切性、探究性
内涵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各地发展需要开发
校本课程
三级课程
特点
(基础性、多样化)校本化、个性化、自主性
内涵
有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三级课程互为补充,不互为前提
校本课程开发
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
校本课程是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核心,以校长、教师为主,学生、家长参与进行的课程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
基本特征是校长、教师、学生、家伙在哪个是课程开发过程的主体
基本理念
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教育公平的理念;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
课程任务
基础性课程
培养基本能力,“三基”知识、技能、思维判断力
拓展性课程
拓展学会说呢过知识与能力,拓展学生视野,发展特殊能力
研究性课程
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学生自己探究)
呈现形式
显性课程
也叫显在课程、正式课程、官方课程、公开课程、显露课程
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隐性课程
杰克逊 1968《班级生活》
也叫隐蔽课程、非正式课程、非官方课程、潜在课程
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获得的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
特点
非预期性、不易察觉性
主要表现形式
观念性隐性课程
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
物质性隐性课程
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布置、校园环境等
制度性隐性课程
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
心理性隐性课程
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
区别 与 联系
区别
学生的学习结果
显性课程:学术性知识
隐性课程:非学术性知识
学习计划性
显性课程:有计划
隐性课程:无计划
学习环境
显性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
隐性课程:主要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
联系
一方面,显性课程的实施总是伴随着隐性课程
另一方面,隐性课程也在不断转化为显性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动态转化过程是永恒的,无止境的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联系:并列、递进(相互促进)、转换、互补、逆反(相互阻碍)
总结
学科固有属性
学科课程
经验课程(活动/生活/儿童中心课程)
内容组织形式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相关课程(联络课程)
融合课程(合科课程)
广域课程(综合课程)
核心课程(问题课程)
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
必修课
选修课
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课程任务
基础性课程
拓展性课程
研究性课程
呈现形式
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
课程理论流派
课程理论的发展
博比特
1918《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领域诞生,提出了活动分析法,为泰勒模式奠定了基础
泰勒
1949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课程研究与开发领域的经典之作
现代课程之父、课程评价之父
课程理论流派
知识/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最古老,影响最大
共同特点
强调知识传授
以知识的学科逻辑体系来组织编排教材
以学科教学为核心
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为目标
结构主义
代表人物
布鲁纳 1959 《教育过程》
主要内容: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编制课程
要素主义
代表人物
巴格莱、科南特
主要内容
课程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首先要考虑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法
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
永恒主义
代表人物
赫钦斯
主要内容:名著;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永恒学科”是课程的核心
学生中心
代表人物
杜威
贡献:消解了二元论,建立了现代连续论
主要内容
经验论、活动论、课程平衡论、提倡课程实验
主动作业论(复演社会生活中的工作)
地位: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
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强调教学要顺应学生的心理因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以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组织课程教材,课程组织要心理学化
社会中心
代表人物
布拉梅尔德、弗莱雷
主要内容
社会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该以建设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课程知识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
社会问题而非知识问题才是课程的核心问题。社会群体应参与到课程设计中
布拉梅尔德称核心课程为轮型课程,有三种类型
以学科为核心,即以分科、相关、融合或广域课程为核心
以活动为核心,作为联络各种教学内容的手段
以社会生活领域或社会问题为核心
课程理论中心三大流派
存在主义
代表人物
奈勒、萨特
主要内容
确定课程时应该按照学生的需要确定,反对固定的课程
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承认学生本人为他自己的存在负责。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
反对固定的课程,而不是反对教材。人文学科是重点。
发掘学生的人生价值,注重学生的情感反应,鼓励教师与学生进行精神交流,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弊端
缺乏系统知识的传授,课程结构破碎且难成体系。无详细的客观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就,评价主观性太强。
后现代
代表人物
多尔
主要内容
分析和批判泰勒模式
4R标准(蜜蜂巡关)
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
多元价值;回归
课程当做不断展开的动态过程,丰富了知识的内涵,重视学生的个体经验,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过是平等中的首席
人本主义
代表人物
罗杰斯、马斯洛
主要内容
人性中心课程
为学生提供一种使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情景。尊重学生的本性和需要
建立和实施平行课程体系,包括学术型课程、社会体验课程和自我实现课程(整合性/统整性的课程)
人格健全的完人,自由发展的人
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贯彻“适切性”原则
教学是教儿童,不是单纯教教材
有意义的学习
制约课程的因素
外部因素
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性制约学校课程
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课程的决定性因素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学校课程
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决定
人类文化知识及科技发展水平制约学校课程
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是由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技发展水平决定
内部因素
课程理论、课程历史、课程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