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推拿治疗学-妇科病证推拿
由于女性在脏器上有胞宮,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因此,其所患疾病的病因、病机、转归等都有独特的特点和规律。临床上妇科病证主要表现在经、带、胎、产和杂病诸方面。 病因特点:妇科病证的病因主要有外感六淫、情志因素、生活因素及体质因素等。外感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尤以寒、热、湿为多发;情志因素中的忧、怒、悲、恐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生活因素主要指早婚、多孕多产、饮食不节、过劳过逸、跌仆损伤等;体质因素包括先天禀赋和后天条件的影响。 病机特点:妇科病证的病机主要为脏腑功能失常,气
编辑于2022-05-18 15:13:27-郝万山讲稿版- 《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临床医学著作。以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形式,记述了多种外感病和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也记述了大量的中医药剂技术和护理知识。它所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六经辨证方法的临床应用,使辨证论治的诊疗原则在中医临床医学上确立下来,并作为中医的诊疗特色之一,一直沿用到今天。 它所记述的大量复方,选药精当,配伍严谨,而且据证立法,因法设方,疗效可靠,不仅经得起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的推敲,而且也经得起不同时期的临床实践及现代科学的检验,故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为方剂学的奠基。 仅供学习,不可商用,转载请注明来处
刺法灸法学是针灸推拿必修课之一,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包含了紧急情况处理及针灸禁忌,供中医爱好者及医学生学习。请勿商用。
该书为针灸学课外书,可作为课外补充材料阅读,对开拓思维及临床均是很好的补充。仅供自我学习,请勿商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郝万山讲稿版- 《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临床医学著作。以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形式,记述了多种外感病和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也记述了大量的中医药剂技术和护理知识。它所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六经辨证方法的临床应用,使辨证论治的诊疗原则在中医临床医学上确立下来,并作为中医的诊疗特色之一,一直沿用到今天。 它所记述的大量复方,选药精当,配伍严谨,而且据证立法,因法设方,疗效可靠,不仅经得起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的推敲,而且也经得起不同时期的临床实践及现代科学的检验,故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为方剂学的奠基。 仅供学习,不可商用,转载请注明来处
刺法灸法学是针灸推拿必修课之一,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包含了紧急情况处理及针灸禁忌,供中医爱好者及医学生学习。请勿商用。
该书为针灸学课外书,可作为课外补充材料阅读,对开拓思维及临床均是很好的补充。仅供自我学习,请勿商用。
月经不调
概述
指月经的周期异常,常伴月经量、质、色异常的一种病证,是妇科的常见病。
月经先期
月经先期是指月经周期提前7 天以上,甚至十余日一行,经期正常,且连续了个月经周期以上者。
月经后期是指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了3-5个月一行,经期正常,且连续了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先后无定期是指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或提前或延后 7天以上,经期正常,且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
病因病机
月经先期
素体阳盛、情志抑郁、气虚统摄无权
月经后期
素体阳虛、肝气不舒、久病失调、产孕过多
月经先后不定期
肝郁疏泄失常、肾虚藏泻失司、冲任失调
辨证论治
月经先期
基本操作
治法
调理冲任
手法
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摩法、擦法。
取穴与部位
关元、中极、子宮、血海、三阴交、太冲、太溪、肝俞、脾俞、肾俞、腹部、腰骶部。
随症加减
实热
经期提前,量多,色红或紫,质黏稠或夹瘀块,胸胁、乳房、小腹胀痛,烦躁易怒口苦便干,小便短赤,面色红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手法:按法、揉法、搓法。 取穴与部位:大敦、行间、章门、期门、胁肋部。
虚热
经期提前,量少或多,色红质稠,唇红颧赤,手足心热,口咽干燥,舌红苔黄,脉细数
手法:按法、揉法、擦法。 取穴与部位:水泉、三阴交、太溪、涌泉。
气虚
经期提前,经量多,色淡质稀,神疲倦念,心悸气短,小腹空坠,舌质淡,苔薄白,脉虛细无力。
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 取穴与部位:膻中、气海、足三里、脾俞、胃俞。
月经后期
基本操作
治法
养血调经
手法
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摩法、捏脊法、擦法。
取穴与部位
关元、气海、归来、中极、子宫、三阴交、腹部、脊柱、背部膀胱经及督脉
随症加减
血虚
经期错后,经量少,色淡质稀,小腹空痛,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皮肤不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虚细。
手法:按法、揉法。 取穴与部位:血海、地机、足三里、膈俞、肝俞、脾俞。
血寒
经期错后,经量少,经色紫暗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喜温,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手法:按法、擦法。 取穴与部位:中脘、神阙、关元、膈俞、肝俞、肾俞、命门、八醪。
气滞
经期错后,经量少,色暗红或有血块,小腹胀痛,精神抑郁,胸胁满闷不舒,嗳气稍减,舌质暗,苔黄,脉弦或涩
手法:点法、按法、揉法、搓法、揉法。 取穴与部位:蠡沟、太冲、膈俞、肝俞、章门、期门、胁肋部。
月经先后不定期
基本操作
治法
调理冲任
手法
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摩法、搓法,
取穴与部位
关元、气海、子宫、冲门、三阴交、章门、期门、腹部、胁肋部。
随症加减
肝郁
经行或先或后,量或多或少,色暗红,有血块,或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小腹胀痛,精神抑郁,胸网不舒,时欲太息,暖气食少,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手法:按法、揉法。 取穴与部位:三阴交、蠡沟、太冲、膈俞、肝俞。
肾虚
经行或先或后,量少,色淡,质稀,面色晦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小腹空坠,夜尿多,大便不实,舌质淡,苔薄,脉沉弱
手法:按法、揉法、擦法。 取穴与部位:关元、水泉、太溪、脾俞、肾俞、三焦俞、八醪、背部督脉。
痛经
概述
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部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辨证论治
基本操作
治法
通调气血
手法
摩法、揉法、按法、一指禅推法、撥法、擦法。
取穴与部位
中极、气海、关元、血海、地机、三阴交、肝俞、脾俞、肾俞、十七椎、八髎腹部、腰骶部
随症加减
气滞血瘀
经期或经前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作账,行经量少,淋沥不畅,紫暗有块,块下痛减,舌质紫暗,舌边或有瘀点,脉沉弦。
手法:点法、按法、揉法、搓法。 取穴与部位:血海、太冲、行间、章门、期门、胁肋部。
寒凝血瘀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甚则牵连腰背疼痛,得热则舒,经行量少,色暗有血抉,畏寒肢冷,面色青自,舌暗,苔白,脉沉紧
手法:按法、揉法、一指禅推法、擦法。 取穴与部位:关元、曲泉、地机、膈俞、关元俞、命门。
气血虚弱
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按,按之痛减,经量少,色淡质稀,精神倦念,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虚细。
手法:按法、揉法、擦法。 取穴与部位:中脘、气海、血海、足三里、太溪、 胃俞、三焦俞、腰部膀胱经。
肝肾虚损
经后小腹部隐隐作痛,经色暗淡、量少而稀薄,伴腰部酸胀,小腹空坠不温,或耳鸣、头晕、眼花、潮热颧红,舌淡,苔薄白或薄黄,脉细弱。
手法:点法、按法、揉法、擦法。 取穴与部位:太溪、照海、肾俞、命门、涌泉。
慢性盆腔炎
概述
指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的以小腹或少腹疼痛拒按或坠胀,引及腰骶,或伴低热,白带增多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盆腔炎。
辨证论治
基本操作
治法
活血化淤,理气止痛
手法
一指禅推法、揉法、点法、撥法、擦法、叩法。
随症加减
湿热下注
腹胀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腥臭,头眩而重,身体因重,倦念三力,胸闷腹胀口渴不欲饮,痰多,或有发热恶寒,腰骶酸痛,尿道灼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或白腻,脉濡数或弦滑。
手法:按法、揉法、点法。 取穴与部位:曲泉、蠡沟、阴陵泉、阳陵泉、侠溪、脾俞、胃俞、膀胱俞。
气滞血瘀
小腹胀痛而硬,按之痛甚,带下量至、色白、质稀海,腰骶酸痛,月经失调,色深黑有血块,严重者面色青紫,皮肤干燥,大便燥结,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沉涩。
手法:点法、按法、揉法、搓法。 取穴与部位:合谷、太冲、章门、期门、胁肋部
围绝经期综合征
概述
指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
最典型的症状是潮热、潮红,多发生手 45~ 55 岁,临床往往某一症状突出,其他症状并见
辨证论治
基本操作
治法
补肾填精,调和阴阳
手法
摩法、一指禅推法、点法、按法、揉法、擦法、拿法、推法。
随症加减
肾阴亏虚
绝经前后,月经紊乱,月经量少或多,色鲜红,阴道干涩,腰背酸痛,头晕耳吗,失眠多梦,潮热汗出,五心烦热,口干便秘,或皮肤瘙痒,或如虫行,舌红,少苔,脉细数
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点法。 取穴与部位:心俞、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照海、神门、四神聪、大陵。
肾阳亏虚
绝经前后,月经紊乱,量多或少,色淡质稀,神疲三力,形寒肢冷,面色晦暗,头目晕眩,腰膝酸软,小腹冷坠,或纳少便溏,小便频数,面浮肢肿,或心悸健忘,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点法、拿法。 取穴与部位:心俞、膈俞、脾俞、胃俞、肾俞、命门、神门、百会、四神聪、肩井
阴阳两虚
经断前后,月经紊乱,最少或多,乍霆乍热,烘热汗出,头晕耳鸣,健忘,腰背冷痛,舌淡,苔薄,脉沉弱。
手法:揉法、擦法。 取穴与部位:照海、涌泉、命门、小腹部。
带下病
概述
以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局部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妇科常见病证。
正常带下是一种无色、质黏、无臭液体,其量不多。妇女在排卵期、经间期、月经前后及妊娠期带下量稍有增多,无其他不适者,均属正常现象。
辩证论治
基本操作
治法
化湿止带。
手法
摩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擦法。
取穴与部位
带脉、中脘、气海、关元、中极、子宮、神阙、丰隆、血海、三阴交、白环俞、腹部、督脉、背部膀胱经。
随证加减
脾虚
带下量多,质黏无臭,色白或淡黄,绵绵不断,伴面色白或萎黄,四肢不温,精神倦怠,胸闷纳差,大便溏薄,舌淡,苔白或腻,脉细缓
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擦法。 取穴与部位:阴陵泉、足三里、脾俞、胃俞。
肾虚
偏阳虚者带下清冷、量多,质稀薄,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小腹冷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晦暗,舌淡苔白,脉沉迟
偏阴虚者带下赤白量多,质稍黏或有臭气,伴阴部灼热或瘙痒,头晕目眩,五心烦热,面部烘热,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手法:一指神推法、按法、揉法、擦法。 取穴与部位:关元、太溪、三阴交、血海、涌泉、肝俞、肾俞、命门、八膠。
湿热下注
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质黏稠,或色白,如豆腐渣样,有臭气,伴外阴瘙痒,困倦身重,胸闷口腻,口苦纳差,小腹作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
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擦法。 取穴与部位:阴陵泉、行间、太冲、小肠俞、白环俞。
产后身痛
概述
以产褥期内出现肢体与关节酸痛、麻木、重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产后身痛具有多夹瘀的特点
辩证论治
基本治法
治法
养血活血,通络止痛
手法
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摩法、拿法、推法、擦法、捏脊法
取穴与部位
中脘、气海、关元、曲池、手三里、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风池、肺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命门、八膠、小腹部、上下肢、背部督脉、膀胱经。
随证加减
血虚
产后全身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关节酸楚、麻木,伴面色巷白,头晕眼花,心悸作忡,体倦乏力,舌淡红,少苔,脉细无力
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叩法。 取穴与部位: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百会、神庭、内关、血海、脊柱两侧、腰骶部。
风寒
产后遍身疼痛,或痛无定处,或疼痛剧烈,痛如锥刺,关节屈伸不利,项背不舒,恶寒拘急,或肢体肿胩,麻木重着,步履艰难,得热则舒,纳少,少腹时痛,舌淡,苔薄白,脉细缓。
手法:按法、揉法、擦法。 取穴与部位:风池、风府、风门、合谷、外关、血海、三阴交、督脉、膀胱经。
肾虚
产后腰膝酸痛,下肢三力,或足跟痛,伴见头晕、耳鸣耳聋,舌淡红,苔薄,脉沉细。
手法:按法、揉法、擦法。 取穴与部位:肾俞、命门、腰阳关、太溪、阳陵泉、三阴交、涌泉、腰骶部。
产后缺乳
概述
以产后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无乳可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又称为“产后乳少”“乳汁不行”“乳汁不足”。可在产后两三天至半个月内,甚或整个哺乳期均可出;现,新产妇发生缺乳最常见。
在产后 1周内,由于分娩失血、气血耗损出现暂时的乳汁缺少,或产妇因休息不当、不按时哺乳而致乳汁相应减少,多为正常生理现象。
辨证论治
随症加减
气血虚弱
产后乳少,甚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账满感,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或萎黄,食少,头晕耳吗,心悸气短,失眠多梦,舌淡少苔,脉虚细。
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捏脊法。 取穴与部位:合谷、中脫、气海、足三里、脾俞、胃俞、三焦俞、脊柱。
肝气郁结
产后乳汁涩少、浓稠,或乳汁不下,乳房账硬疼痛,情志抑郁,胸胁胀闷,食欲不振,或身有微热,舌质正常,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数。
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搓法、摩法。 取穴与部位:合谷、内关、阳陵泉、三阴交、太冲、胁肋部。
乳痈
概述
以乳房结块,红肿热痛,溃后脓出稠厚,伴恶寒发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病证。好发于产后1个月以内的哺乳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
发生于哺乳期的称 “外吹乳痈”,占到全部乳痈病例的 90%以上;发生于怀孕期(妊娠期)的称“内吹乳痈”
辨证论治
基本操作
治法
疏通乳络
手法
揉法、推法、按法、拿法、点法。
取穴与部位
乳根、天溪、食实、屋翳、麼窗、膻中、期门、乳中、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肩井、风池、少泽、合谷、内关、患乳周围、颈项部。
随证加减
肝郁气滞
乳房肿账疼痛,肿块或有或无,皮色不变或微红,乳汁排泄不畅,伴胸胁胀痛、口苦、情志不舒,舌淡红或红,苔薄黄,脉弦数。
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搓法。 取穴与部位:章门、期门、阳陵泉、悬钟、太冲、行间、胁肋部。
胃热瘀滞
乳房肿胀疼痛,可出现硬块,乳汁排出不畅,同时伴有发热、寒战、头痛、食欲不振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手法:一指神推法、按法、揉法、推法。 取穴与部位:曲池、合谷、内庭、督脉、背部膀胱经。
近视
概述
是指在无调节状态下,平行光线进人眼内,经屈光系统屈折后,在视网膜前方形成焦点,以视近清楚、视远模糊为特征的病证,古称 “能近怯远症”。
辨证论治
基本操作
治法
补养精血,通络明目。
手法
一指禅推法、推法、抹法、按法、探法、擦法、扫散法、点法、掐法、搔法、叩法、拿法、弹拔法
取穴与部位
晴明、攒竹、印堂、鱼腰、瞳子膠、阳白、四白、神庭、头维、野风、丝竹空、百会、死泣、豆怪、瓶膠、下关、颊车、大阳、角孙、率谷、四神聪、风池、风府、天柱、合谷、养老、光明、眼眶周围、眼部、头部五经、颈项部等。
随证加减
肝肾亏虚
能近怯远,视物易疲劳,伴头晕,耳吗,腰膝酸软,少寐多梦,舌质淡,脉细弱或弦细。
手法:摩法、揉法、捏脊法、点法、按法、擦法、推法。 取穴与部位:脐、丹田、肝俞、肾俞、足三里、光明、八醪、涌泉、腹部、脊柱。
脾胃虚弱
视近物清晰,视远物模糊,伴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细弱。
手法:摩法、振法、按法、揉法、点法、捏脊法、擦法。 取穴与部位:膻中、中院、血海、足三里、三阴交、膈俞、脾俞、胃俞、光明、脊柱、腹腰骶部
心阳不足
视近物清晰,视远物模糊,视物易疲劳,神倦,心悸,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
手法:按法、揉法、摩法、捏脊法、擦法。 取穴与部位:膻中、神门、内关、心俞、膈俞、至阳、腹、脊柱、腰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