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1课 学习《道次第》的意义
这是一篇关于第1课 学习《道次第》的意义的思维导图,包括:1.发心要落实道实处;2.正确地学习教理也是一种修行;3.心的训练;4.佛法教育的反思;5五大要素。
走近佛陀、认识佛法总结,包括佛陀对这个世界的意义、佛陀与众生的同异处、何为出家、为何出家、佛陀出家的启示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英语词性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第1课 学习《道次第》的意义
弥补汉传佛教的不足
汉传不大注意闻思正见和道次第的修习
《道次第论》快速帮我们掌握佛法的核心
五大要素(发心 正见 止观 道次第 戒律)
道次第论所说的“三主要道”帮助我们建立出离心 、菩提心、 空性见
1)摆脱凡夫心
无明和我执,是所有痛苦的根源
2)成就佛菩萨品质
1.发心要落实道实处
落实到心行的训练
纠正错误习惯(网球)——起心动念及行为
重复正确
知识没有力量因为我们不熟悉,要熟悉到任运的阶段
不在意懂了多少道理,在于我们领会多少,能用多少
2.正确地学习教理也是一种修行
对教理的思维就是一种根本修行
对身语意的修行
人生的最高价值是通过生命的改善
3.心的训练
了解心的用心习惯,检验自己平时在用什么心
以往是不断的训练贪痴嗔
转变成菩提心的用心,即便没有修行都在与佛菩萨相应,否则我们做再多的事也是再成就凡夫心
4.佛法教育的反思
没有正见就是没有眼睛,很危险
佛法有很多核心,因为佛教太博大而不得其手,盲修瞎练
中国佛教隋唐鼎盛,明清衰落,宗派佛教有宗派教学,藏传佛教来汉地弘法比较混乱
目前佛学院教育是学院路线,各种宗派有自己的修习功课不同
面广
无核心的指导思想
培养出来人不会弘法,能说不能行
5五大要素
后来2006年修正为发心、 皈依、正见、止观、戒律
发心
出离心 菩提心
见
闻思的见——如空观见 如来见
止观
一个落实心行的过程,很重要;否则,学的佛法只能成为哲学(既有教理的基础,也有技术的部分,如何用心)
道次第
顿悟需要渐修,善根需要积累的过程,需要一个适合大众化的常规路线
基础——戒律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无上菩提之本
不能夸大戒的作用
任何一个宗派缺一,就无法长久
6.建构特色
共
太虚大师:五乘共学、三乘共学、大乘不共学
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与共上士道,“共”字
大小乘关系、显密关系
教和观一并
学教理也修止观
小乘与大乘
关键看发心是菩提心还是出离心
下士道与中士道是上士道的基础
显密圆融:显教与密教(先显后密)
显教如同树根(根本),密教如同树枝(方便)
密教认为:修显教可以集资净障,快速成佛
藏传的显教如中观、唯识;天台、华严等同于藏传的无上密
《道次第》是一部带有藏传佛教的显教经典
印度晚期的佛教简明实用
8.会三归一 显密圆融
会三归一
《道次第》是一部有藏教的特点的显教论教
《道次第》关于皈依、发心、深信业果包括空性见、菩提心,任何一个汉传佛教都读懂
《道次第》的风格是印度晚期的学风,简明实用
道次第将下士道、中士道归为菩萨道的一部分,“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化城”,将“人天乘”、“声闻乘”“佛乘”归一
显密
显教是密教的根本,密教根本上的方便
有显教的根本之后,通过密教的修行,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积蓄资粮
藏传显教如中观、唯识;汉传的禅宗、天台、华严的见地,属于无上密
7.出离心和菩提心
出离心出离什么?(出离凡夫心)——减法
修行无非是断除二执二障
难发出离心,难以从现世走出来,所有要“念死无常”
出离心成就的就是解脱,是自在;出离心与凡夫心(负面)是对立的
下士道出离对现世的贪着
中士道出离“轮回是苦”,有漏皆苦
上士道出离我执(无我)
出离心是佛法的核心,贯穿修行的整个过程,重要!!!
《道次第》正是在帮助我们在发起出离心
发菩提心——加法
菩提心的特征:无我、无限、无相、无所得、无所住
发心到位与证果无二无别
菩提心发圆满了,“初发心即成正觉”,即无限的悲智
正见帮助我们通达空性,空性和心的本质无二无别,“明空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