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经济危机及其应对的中国经验
经济危机及其应对的中国经验思维导图,介绍了理论研究、概述、再依附、去依附的代价、外债与赤字引发的经济改革等。
编辑于2022-05-21 16:41:20经济危机及其应对的中国经验
理论研究:去西方中心话语的百年解构
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相互关联的复杂问题的性质、过程、模式、方法、实现机制及影响,并为学生提供国内外地区发展比较研究的案例。 学会从国际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乡村建设等角度,理解生态文明多样性及城乡包容性发展,和实践城乡调研的方法和技能。 在教学中注意将历史与现实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考察结合,引导学生关注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
概述
1949-1950年新民主主义资本主义的危机:新起点还是旧模式的延续?
中国60年4次引进外资演变为9次危机
18年以后的危机:金融资本阶段,不再以周期性为特点
革命红利+局部战争>恶性通胀—— 新中国的第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1949-1951)
建国初期:发展私人资本的“新民主主义”进入萧条阶段
土地革命重构财产关系,完成社会动员:吸收即将爆发的通胀和增发货币的大部分
前提:百年追随西方现代化但欠缺“殖民化”的历史条件
中国经验:1、土改红利; 2、国家直接干预,逆周期调节
再依附:“外资依赖型工业化”的代价 ——新中国的第二次周期性经济危机(1952-1960)
1960年第一次城市失业青年上山下乡
集体化与二元体制下的国家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高级社提高农民组织性来提取农业剩余,推荐工业化
1958—1960年苏联援华投资中断:中央财政坐滑梯、地方财政坐飞机
农村集体化和农业现代化:1、国家工业化的制度收益:奠定中国高速增长的基础;2、农村现代化的制度成本:集体化各级单位严重亏损
结论:1、中国的主要制度经验:大规模水利建设稳定社会;三农稳定社会; 2、比较研究问题意识:贫富分化根源于发展主义现代化的制度成本
去依附的代价:地缘环境紧张与“三线建设” ——新中国的第三次周期性经济危机(1962-1970)
1966年第二次城市失业青年上山下乡
三线建设的缘由:美苏双寡头的封锁和恶劣的地缘环境
1968年危机爆发前的主要矛盾:1、“苏式”产业资本回嵌本土的制度成本;2、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的财税体制问题
一般规律:经济危机转化为政治危机
小结:批判政策学/发展政治经济学基本框架:1、以资本为核心的发展模式;2、为劳动力为核心
中苏美大三角调整与“第二次外资”的代价 ——新中国的第四次周期性经济危机(1969-1975)
1974年第三次城市失业青年上山下乡
解题:去意识形态地看待中美苏大三角调整与第二次引进外资
背景:西方产业转移及中苏美“战略调整”
中国1970s自主吸收外资不同于东亚加工贸易模式:技术改造原来苏式军重工业结构
小结:维护主权条件下的自主“利用外资” 1、毛具有革命思想作为意思形态的动员能力:上山下乡,使产业资本结构调整派生的财政危机“软着陆“。 2、我国当时不了解地缘战略,学习四小龙的无根投资 3、第四次危机:外资进入当即转化为中央财政承担偿付责任的外债
外债与赤字引发的经济改革 ——新中国的第五次周期性经济危机(1978-1980)
背景:1、国际和平发展历史机遇期;2、国内y处于后毛时代的政治转型期。
二、危机成因:利用外资过量,形成外债和财政赤字。 不在动员上山下乡,债务转化赤字的危机硬着陆在城市爆发,造成大规模失业和社会犯罪
三、农村经济改革:1、第二次土改,大包干;2、公社解体,发展乡镇企业;3、城镇化。 (98年乡镇企业得不到公平待遇,衰落;公社解体增加基层政府数量,导致农村治理难题。)
四、城市政策:1、增发货币、国债;2、沿海经济特区;3、国企管理改革:利改税、扩大经营自主权、奖金制度
五、小结:过度利用外资的危机及其在城市硬着陆 1、硬着陆是制度变迁(改革开发)的源头。 2、后续影响:①国有部门被迫人浮于事; ②官倒,制度租;→腐败→物价上涨 ③市场化改革
再依附:“西方外资依赖型结构调整”的制度成本——新中国的第六次周期性经济危机(1985-1989)
1、背景:中西关系缓和、四小龙产业移出对中国工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及其内在矛盾
2、体制矛盾:中央工业化与地方工业化
3、危机爆发:价格“双轨制”与“官倒”投机,引发通胀
4、小结:第一次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滞涨危机
第二次生产过剩与国家战略转型——新中国第十次经济危机(2013-2018)
(一)不提周期性——世界进入金融资本阶段,中国的金融资产第一 1、世界难以用政治经济学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来解释 2、金融资本获利可与产业盈亏无关; 3、QE量化宽松
(二)前言:金融资本全球化——追求流动性获利、恶性竞争 1、中美两国之间的矛盾是21世纪金融资本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 2、实质共性:强势政府才能把财政增发债务与央行增发货币配合,使债务变成资产。 3、实质差异:美国两党向实体产业回调;中国向生态文明转型(农村、农业) 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
(三)中国第十次危机及应对政策 1、投资拉动失灵:外需低迷+前两次生产过剩危机 2、政府顺周期调节:供给侧改革,加剧资本脱实向虚,三大资本全面过剩 3、金融资本异化:央行增发货币,实体经济不能吸纳的过剩流动性进入股市等投机领域 4、中国债务60-70%对应资产:基建、高铁等;主体是全面所有制的国企,无限责任公司:不破产
(四)危机形势:中国生产过剩与去工业化。 但不能有效引导+环境污染 找到新的投资方向:延续新农村建设+生产文明建设
(五)中国金融资本崛起,参与全球竞争 中国:中央政府赋权形成主权货币,由国有银行为主运营国家信用 美:私人银行组成美联储,确定货币发行、金融政策
(六)中国艰难地向生态文明转型: 一带一路+扶贫+乡村振兴= 逆周期做多 1、一带一路:因海上封锁,向陆权战略转变;过剩产能向周边国家投入 2、生态文明下的消除贫困与乡村振兴:挽救产业+扶贫+降低银行坏账率。(不能用经济手段解决政治问题) 3、百年工业化历史形成的多种利益集团,结构性矛盾——加强党治 4、绿色转型:从学西方 到自主转型 5、农业1.0到农业4.0
(七)生态文明的条件:中国的金字塔双稳态结构——经济与社会 经济底层:土地和基础设施建设; 社会底层:农民拥宅基地和农用地。(货币资产相对缩小,实物资产随基建而升值) 1、比较优势:没有绝对贫困只有现金收入能力低下的人群;没有19世纪欧洲那种无产阶级而有外出打工的小有产者 2、解决:公共品覆盖
华尔街金融海啸引发全球危机与中国的“逆周期”调节——新中国的第九次周期性经济危机(2007-2010)
(一)前言: 1、一红一白两大资本壮大:国资(增发货币流入股市)、外资(美国产业资本流入中国) 2、中美关系:第一个十年互补:①中国生产过剩西方生产不足;②中国资本稀缺西方资本过剩; 第二个十年互斥:①外汇使中国金融资本扩张;②美国欲发展实体产业。
(二)中美应对危机的差异及其演化过程 1、中国第二次生产过剩:向农村投资,缓解城乡差别;依靠基础设施建设,吸收过剩制造业劳动力。 2、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世界的连续危机:奥巴马只能把钱投给金融机构(救最大的) 同时,将危机代价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增发货币,投机期货市场(粮食、石油) 3、危机派生:金融资本过剩 →过剩流动性进入粮食、石油市场 →价格上涨 →政治危机
(三)危机与应对:中国被动接受输入型危机 (1)外资市场化与国家资本垄断化 1、推进市场化与全球化的同时,加快国内经济的金融化 →人民币对冲增发,大量进入投机领域,引发社会冲突。 2、国有部门发展,中央绝对控股,实行党组制 (2)危机软着陆——以三农、基础设施为载体——中国成为世界工业总量第一国
(四)总结:金融资本阶段的国家竞争 1、货币流出国(美)、资源主权国占有两头收益(俄、利比亚、伊拉克——成为美打击对象);实体经济利润下降。 2、应对:生态化整合,即资源环境、劳动力等“租金”在地化——社会资本
东亚金融风暴引发的中国“生产过剩”与中国应对危机的二元选择——新中国的第八次周期性经济危机(1997-2001)
(一)背景:1、西方金融资本崛起拉动全球化的1990年代; 2、东亚金融风暴吹乱20世纪话语体系 内因是:东亚小国幅员狭窄,要素成本上升。 次要:西方金融资本做空。
(二)主要观点:生产过剩与政府的“多空选择” 1、90年代中国加快融入全球化: 自由资本主义规律:外需下降+中国市场改革导致的滞涨=中国版的第一次生产过剩 2、逆周期“做多”——投资拉动增长 3、中国特色——国家调控
(三)问题 1、宏观调控:政府用长期过剩掩盖短期过剩——国债依赖 2、国有企业承担公共品性质的基本建设——低效率、难以盈利
(四)分析: 1、新国家主义——提高内陆、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区域差别。 2、新自由主义——三大差别拉大(市场经济制度性结果)
(五)结论:深化与西方经济的关系,更多承载全球化制度成本 西方用资本换取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
跳出“中国崩溃论”的艰难转轨——新中国的第七次周期性经济危机(1991-1995)
1、国际背景:后冷战格局—苏联解体与美国单极霸权形成 国内背景:中国接受苏东解体教训加快经济金融化(货币化和资本化)
(二)如何渡过短期但深刻的危机: 1、危机爆发:1993年外汇、财政、金融三大赤字爆发 2、应对措施:——激进改革与顺周期调控 ①增发国债与货币=引发通胀 ②外汇并轨,锁定美元汇率=本币贬值,靠外需拉动 ③分税制改革=向下转嫁财政危机 ④国企改革:裁员增效 3、政策后果:刺激出口+压减内需=形成下一次危机 ①教育医疗产业化,农民负担过重 ②征地维持地方财政,引发群体事件,贪污腐败普遍化。
(三)危机及其政策评价 1、中央政府首次全面使用宏观调控政策工具。 2、经济跟上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与美元挂钩;对外贸易。 3、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低,亲资本政策 4、国际新结构化演变:全球化演变成区域化。 5、此危机是中间危机:一头是80年代新自由主义 一头是90年代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