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内科循环3、心律失常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内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
编辑于2022-05-22 19:33:14《妇产科学》第9章: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
《妇产科学》第8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
《妇产科学》第6章:产前检查与孕期保健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妊娠11-13+6周超声测量胎儿颈项透明层(NT)厚度和胎儿发育情况 18. 妊娠中期一般妊娠20周后开始自觉胎动,胎动计数<10次/2小时或减少50%提示胎儿缺氧可能 19...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妇产科学》第9章: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
《妇产科学》第8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
《妇产科学》第6章:产前检查与孕期保健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妊娠11-13+6周超声测量胎儿颈项透明层(NT)厚度和胎儿发育情况 18. 妊娠中期一般妊娠20周后开始自觉胎动,胎动计数<10次/2小时或减少50%提示胎儿缺氧可能 19...
循环3、心律失常
概述
定义
正常节律
正常情况下,心脏以一定范围的频率发生有规律的搏动,这种搏动的冲动起源于窦房结(SAN),以一定的顺序和速率传导至心房和心室,协调心脏各部位同步收缩、形成一次心搏,周而复始,为正常节律。
心律失常
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发生机制
冲动形成异常
自律性异常
触发活动
冲动传导异常
折返激动
必备条件
折返环路
单向传导阻滞
缓慢传导
传导阻滞
异常传导
分类
按机制分类
冲动形成异常
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停滞
异位心律
被动性异位心律
逸搏及逸搏心率(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
主动性异位心律
期前收缩(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
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房室交界区性、房室折返性、室性)与非阵发性心动过速
心房扑动、心房颤动
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冲动传导异常
干扰及干扰性房室分离
心脏传导阻滞
窦房阻滞
房内阻滞
房室阻滞(一度、二度、三度)
室内阻滞(左束支、右束支、分支阻滞)
折返性心律
阵发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房室折返、心室内折返)
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
预激综合征
冲动形成异常与冲动传导异常并存
反复心律、并行心率
人工心脏起搏参与的心率
临床分类
按发生时心率的快慢分
快速性心律失常
缓慢性心律失常
按心律失常发生原理分
冲动形成异常
冲动传导异常
原因
器质性心脏病
电解质紊乱
药物中毒
化疗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
心脏以外的疾病
败血症、严重中毒、中毒性休克、颅脑外伤
自主神经异常
交感迷走兴奋改变
症状主要取决于
心率
心律
基础心脏病
心律失常类型
血流动力学
诊断
病史
体格检查
心电图检查
长时间心电图记录、动态心电图
食道心电图
快速刺激夺获、获得较体表大而明显的电位
临床心电生理检查
快速性心律失常
期前收缩(早搏)
分类
房性
定义
是指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的任何部位的心房激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
特征
提前出现的P波,P-R间期>0.12s
P'后QRS波群正常
其后代偿间歇不完全
房室交界区性
特征
提前出现的正常的QRS波群,其前面有逆行P'波(倒P),P'-R期<0.12s
其后代偿间歇不完全
室性
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
特征
提前出现的增宽变形的QRS波群,其前无提前的P波
有时呈联律
其后代偿间歇完全
主要临床标现:心悸
治疗
房性&交界区性
临床意义不大,常无需治疗
去除诱发因素
镇静药物
有症状:β阻断剂、钙通道阻滞剂
室性
无器质性心脏病
无症状不必药物治疗
症状明显者以消除症状为目的
避免诱发因素:吸烟、咖啡、应激等
药物:β受体阻滞剂
急性心肌缺血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开始的24h内
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每分钟超过5次)
多源(形)性室性期前收缩
成对或连续出现的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落在一个心搏的T波上(R on T)
目前不主张预防用药
窦速或期前收缩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胺碘酮
胺碘酮可缓解症状
慢性器质性心脏病
治疗基础疾病(心肌梗死或心肌病等)
I类药物增加心肌梗死后总的死亡率和猝死风险
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肌梗死后猝死,再梗死和总死亡率
心动过速
窦性
特征
窦性P波规律出现
II、III、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立
频率为100~160次/分
正常:60~100
频率加快,临床意义为伴发,以警惕原发疾病
房性
分类
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
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
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
常见于
心肌梗死、慢性肺部疾病、心肌炎、各种代谢障碍、心脏手术疤痕
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常见于洋地黄中毒
特征
短阵房速发作前或发作结束后可见窦性P波
提早出现的P波,连续三次以上
非窦性p波,p次波
P'-P'不等,部分不下传
治疗
洋地黄中毒者
停用洋地黄、补充钾盐、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及Ia、Ic和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非洋地黄中毒
病因治疗
减慢心室率: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
心室阻滞
转复窦律:Ia、Ic和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心律平、胺碘酮
射频消融
房室交界区性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机制:折返
按折返部位分类
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小折返
机制:房室结双路径折返
多数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
心脏电生理检查
心房期前刺激可诱发与终止
心动过速开始伴随着房室结传导延缓
心房与心室不参与形成折返回路
逆行激动顺序正常(向心性)
了解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
大折返
发生机制:房室旁路折返
房室旁路分类
显性旁路(前传、逆传功能)
隐匿性旁路(仅逆传)
顺向性
预激综合征
特征
P-R间期缩短<0.12s
QRS波起始部分粗钝(称delta波),终末部正常,QRS波群时限>0.12s
ST-T呈继发性改变
根据主波形态分类
A型
心前区导联QRS主波均向上
B型
V1导联QRS主波向下,V5、V6导联向上
表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电图
特征
P'波不能明视
快速整齐的QRS波群为室上性,频率160~220次/分
电生理检查
程控刺激可诱发和终止,协助确定诊断
确定旁路位置与数目
确定旁路是否”旁观者“
了解房颤或房扑时最高心室率
治疗效果评价
90%以上
治疗
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
刺激呕吐、持续按压眼眶
药物
腺苷与钙拮抗剂(异搏定)
洋地黄与β受体阻滞剂
心律平
食管心房调搏术
直流电复律:忌用于已使用洋地黄者
药物预防复发
导管消融技术(可根治)
室性
概论
自发的连续三个室性期前收缩称为室速
分类
非持续室速(发作时间短于30s,能自行终止)
持续性室速
按QRS波群形态分单行性室速和多形性室速
室速属恶性心律失常,常引起血液动力学障碍或致死,需要处理
病因
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最常见冠心病
心肌病、心衰等
其他:代谢疾病、电解质紊乱、长QT综合征等
少数无器质性心脏病者(特发性室速)
心电图特征
3个或以上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
QRS宽大畸形,时限超过0.12s
心室率100~250次/分,心率规则
P波与QRS波群无关系(室房分离)
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
确诊室速的重要依据
通常发作突然开始
治疗
终止室速
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酰胺、心律平、胺碘酮
电复律(忌用于洋地黄中毒引起者)
超速起搏
预防复发
诱发因素、可逆因素
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
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外科手术
射频消融
扑动、颤动
房扑和房颤
病因
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
甲亢、酒精中毒、心包炎等
房扑
心电图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间隔相等的F波(或称锯齿波),频率为250~300次/分
房室比例为2:1~4:1,心室律规则或偶有不规则
QRS波群形态:正常、增宽异常
治疗
心房内大折返环所致
直流电复律:忌用于已使用大剂量洋地黄者
超速抑制终止:食道心房调搏或心内电生理
控制心室率: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
转复:Ia、Ic(忌用于冠心病、充血性心衰)、III类
正性肌力作用,至心律失常
预防:胺碘酮、Ia(奎尼丁)、Ic(心律平)
射频消融
房颤
心电图
特征
P波消失,代之以小而不规则基线波动、形态与振幅变化不定的f波,频率为350~600次/分
心室率极不规则
R-R绝对不等
QRS波群形态:正常或增宽变形
出现例外波形:合并预激综合征
房颤经旁路前传
易出现室颤
QRS波形态多样
禁用: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IV类
减慢心室率:心律平、胺碘酮
快速性房颤:心室率>100次/分
首选(终止):电复律
治愈:射频消融
分类
持续时间(3P分类法)
阵发性:<48h
持久性:>48h
永久性:>6个月
病因:正常人、心脏与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孤立性房颤等
心室率快慢
急性房颤
初次发作房颤且在24~48h之内
永久性房颤
慢性房颤经复律与维持窦律治疗无效者
发生机制
折返机制
主导环学说
异位局灶自律性增高
预激合并房颤
房颤患者心室率变得规则
恢复窦性心律
转为房性心动过速
转为房扑(固定的房室传导比例)
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或室性心动过速
慢而规则(30~60bpm)提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洋地黄中毒
治疗
原发疾病和诱发因素治疗
减慢快速的心室率
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洋地黄
控制心室率目标
安静时60~80次/分,轻微活动后不超过100次/分
药物复律
Ia(奎尼丁)、Ic(心律平)、III类(胺碘酮)
电复律
预防复发:Ia、Ic、III类
射频消融、外科手术、植入式心房除颤器等
原则:控制心率,抗血栓
栓塞的高危因素
栓塞史、瓣膜病、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患者、左心房扩大、冠心病
抗凝治疗
口服华法令,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
不宜用华法令者改用阿司匹林,每日100~300mg
紧急复律治疗可选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
室扑和室颤
概论
常见于缺血性心脏病(病因同室速)
为致命性心律失常
临床表现
突然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顿甚至死亡,心音消失、脉搏触不到、无血压
除颤、植入ICD
频率加快:搏→速(3个早搏)→扑→颤
慢速性心律失常
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缓
病因
常见于健康的青年人,运动员及睡眠状态
心外因素:颅内病变、严重缺氧、低温、甲减等
心脏因素:窦房结病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药物因素: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胺碘酮、心律平
特征
窦性P波频率<60次/分
常伴有窦性心律不齐
R-R之间不均
窦性停搏
概论
窦房结不能产生冲动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或颈动脉窦过敏可发生
见于急性壁下AMI、窦房结变性与纤维化、脑血管意外及应用洋地黄、乙酰胆碱等药物
特征
在规律的窦性P-P中,突然有一长间歇无P波(常>2s),长的P-P与短的P-P不成倍数关系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
定义
是由窦房结病变所致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
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与心动过缓有关的心、脑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的症状
心电图特征
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50次/分)
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
窦房传导阻滞与房室传导阻滞同时并存
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慢-快综合征)
诊断
典型心电图结合临床症状
ECG、Holter
阿托品试验(阳性:2mg iv,15min小于90次/分)
固有心率测定(心得安0.2mg/kg 10min后阿托品0.04mg/kg)
窦房结恢复时间:确诊SNRT>2000ms
窦房传导时间
传导阻滞
窦房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
是指房室交界区脱离了生理不应期后,心房冲动传导延迟或不能传导至心室
可发生于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
按严重程度分
一度
每个心房冲动传导至心室,但PR间期>0.20s
特征
PR间期超过正常最高值(正常PR间期长短与心率年龄有关),一般>0.20s
二度
有部分心房激动不能传入心室
I型:长长脱,文氏
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脱落一个QRS波群后,PR间期缩短,随之又延长,周而复始
II型:成比例脱
PR间期固定,P波呈比例脱落,下传的QRS波群正常
三度(完全性)
全部心房冲动均不能传导至心室
P波与QRS波完全无关
特征
PP间期相等,RR间期相等
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时间关系(PR间期不等)
心房率快于心室率(PP间期<RR间期)
心室率可决定逸搏点的高低,逸搏点升高,病人安全度↑
QRS波群正常(提示心室起搏点在房室交界区)
一长二脱三无关
病因
正常人或运动员,迷走神经张力增高
一度、二度I型
病理性
心脏病
心肌梗死、冠脉痉挛、病毒性心肌炎、心内膜炎、心肌病、急性风湿热等
非心脏病
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胸外科手术、射频消融误伤等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临床表现
一度:S1减弱
二度:心悸,间歇性心搏脱漏
三度:疲倦乏力、头晕、晕厥、心绞痛、心衰、A-S综合征、猝死、大炮音
高危
治疗
病因治疗
药物治疗
阿托品
对抗迷走
异丙肾上腺素
兴奋交感
氨茶碱
糖皮质激素
急性期充血水肿
心脏起搏器
适应症
完全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间歇发生的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长RR间期>3s
颈动脉窦过敏伴有明确症状
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障碍必须减慢心率药物治疗者
类型
临时起搏器
永久起搏器
室内传导阻滞
逸搏心率
房性
房室交界区性
室性
治疗
病因、病理治疗
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I类:阻滞Na+通道
Ia:奎尼丁(APD↑)
Ib:利多卡因、慢心律(APD↓)
室性,不用来预防
Ic:心律平(APD→)
室性、房性;心脏器质性病变禁用
II类:β受体阻滞剂
唯一可以防止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的药物
III类:K+通道阻滞剂(胺碘酮)
广谱安全,副作用:肺纤维化
IV类:钙通道阻滞剂
减缓病人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心室率;延长房室结不应期,阻断一些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
其他又抗心律失常作用药物
洋地黄
腺苷、ATP
硫酸镁
氯化钾
电复律/除颤
外科手术
射频消融
起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