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格心理学
研究一个人所特有的行为模式的心理学:生物学:艾森克反对人格定义抽象化,认为人格是生命体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的总和。气质:心理活动 表现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编辑于2022-05-23 12:25:52《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人格心理学
生物学
艾森克反对人格定义抽象化,认为人格是生命体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的总和。
1)三维度: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 内外倾:分高外向,分低内向; 神经质:稳定性,分高不稳定,分低稳定 精神质:分高自我中心,冷漠,分低温柔善良
2)生物学基础:行为不同,生理结构也不同。根据强化敏感性理论,大脑两个系统-接近系统和抑制系统
气质:心理活动 表现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1)气质三维度:情绪性、活动性和社交性
2)儿童三种气质类型:适应良好的儿童、难控制的儿童和抑制的儿童
抑制儿童和非抑制儿童:抑制儿童到新环境表现的特殊焦虑叫做新异焦虑。
人本主义
人格结构
罗杰斯-自我和理想自我。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需要实现比例小原因-动机微弱,易消失;害怕尝试,固守现状;文化环境规范,阻碍个体自我实现;自我实现依赖个体潜能。
人格发展:罗杰斯认为影响自我发展的因素-积极关注的需要,价值条件化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人格适应:自我协调和自我不协调-自我概念和实际经验之间出现差距。心理健康的人-自我一致性
人格认知
认知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是对作用于人感觉器官内外刺激信息加工过程,包括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 主观经验差异体现在:知觉风格、心理表征、解释和归因、目标和预期。 知觉风格:偏好和习惯; 心理表征:表征以图式的方式存在
个人建构论:乔治.凯利-没有客观的绝对的真理,一个现象是否有意义,依赖于个体解释现象的方式。 1)人格结构:建构是指个体解释和预测生活的认知结构。人格差异主要来自于个体解释世界的不同方式。 2)人格分类:核心建构和外围建构、可渗透性和非可渗透性建构、紧缩性建构和松散性建构。 3)人格发展:建立在建构系统的发展之上,个体的发展就是要不断提高对世界预测的准确性。
信息加工理论:知觉风格-分析型和整体型、场独立和场依存 心理表征-原型、脚本、图式 心理表征-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 原型-某类事物在个人心目中的典型形象,可以帮助人们迅速完成判断。 脚本-某一情境中一系类被认为适当或合乎规定的行为。
行为主义/社会学习
行为主义-华生-S-R,经典条件反射(巴浦洛夫的狗)和操作条件反射(桑代克的猫和斯金纳白鼠)
正/负强化、消退和惩罚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1)交互决定论:行为、内因和外因交互; 2)自我调节:计划、目标、想象结果、调节 3)观察学习
人格适应 1)行为矫正:问题行为是由不同寻常的条件反射经验造成的,该由另一种适当的条件反射来纠正。 2)矫正方式:系统脱敏、厌恶疗法和生物反馈 3)自我效能感:结果期望和效能期望。 4)效能感来源:亲身掌握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生理和情绪状态/唤醒水平
特质理论
特质建立在两个假设上:人格特征稳定和跨情境的稳定性
特质结构-奥尔波特的三层特质理论和卡特尔的人格特征理论 1)G.W.奥尔波特-特质理论创始人,把人格划分两类: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2)卡特尔-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能力/气质/动力
人格五因素模型(大五人格理论) 1)科斯塔和麦克雷提出(FFM) 2)五因素:神经质N、开放性O、尽责性C、外倾性E和宜人性A 神经质:情绪稳定性,分高神经兮兮,分低稳定; 外倾性:心理活动强度,分高外向,分低内向; 开放性:求新性,经验、态度、思维开放,分高开放,分低传统; 尽责性:控制自己,自律,分高持之以恒,分低放弃,缺乏意志; 宜人性:人际关系维度,分高亲和,分低敌意。
4、其他理论 1)A型人格:更具获得成功的竞争性;更强的时间紧迫感;挫折情境更易产生愤怒和敌意(易激惹)。冠心病人格 2)B型人格 :平和 3)C型人格:癌症人格,不表达,不发泄 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
新精神分析
代表人物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 更加强调自我的功能,加入社会和环境变量对人格的影响
人格结构
1)霍尼认为人格是完整的、动态的自我组成,分为现实自我、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表现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总和,能察觉的客观存在,独立于个体的自我概念和知觉; 真实自我-潜能或最大努力所达成的; 理想自我-想象出来的完美自我,在理想自我控制下,易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
2)荣格认为意识分为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最深。 个体潜意识-包括被压抑、隐藏、遗忘或忽略的经验和太过微弱无法存在于意识层面的经验,主要成分是各种情绪。 情结-形成多是与早期童年的创伤经历或特殊的经验有关,深层根源是集体潜意识。恋父恋母 集体潜意识-物种进化和文明发展形成的心理积淀物,是人类全体的、普遍的现象,本能行为、先天经验。 原型-对某一外界刺激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倾向,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等。 面具-公共情境中表现出的公开人格; 阿尼玛-男性所具有的女性阴柔性格; 阿尼姆斯-女性具有的男性阳刚性格; 阴影-个体潜意识中的负面特征,人性黑暗面,邪恶、仇恨; 自性-人格的核心,是有条理的,统合的人格原型。人格警察
3)自我同一性:埃里克森提出,个体感到自己是独特的、完整的、连续的、充满认同感的内心状态。
人格动力
1)安全感寻求-霍尼认为个体从出生就处于不安全的状态中,出现基本焦虑,焦虑越大,安全感渴望越强烈;
2)亲密关系寻求-沙利文认为人格是一个假象的实体,人格是由人际事件组成的; 沙利文能量系统-紧张和能量转化,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缓冲剂
3)自我的寻求-躲避焦虑、维持人际关系而形成的稳定行为模式
4)自卑与心理补偿-阿德勒,自卑是对自己某方面不满产生的一种交织着无力和无助的失望心态,自卑是正常发展现象,体会到自卑个体就会力求补偿不足而获得优越感;心理补偿是个体通过努力,发展某方面的成就抵御自己的缺陷;社会兴趣是个体将自己视为社会一员,以及在处理社会事务时的态度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心理社会危机:人格发展
人格适应
弗洛姆认为自由的代价超过本身的价值,出现无法忍受的孤独的状态,人只有两种选择:从自由中逃离,回归人与人相互依恋的状态;通过创造性的爱和有意义的工作来实现积极的自由。 逃避机制-独裁、破坏和趋同
经典精神分析
人格结构
1)弗洛伊德:意识三层次理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潜意识-集合本能冲动、驱力和需求、冲突和情感体验-梦; 前意识-能够进入意识层面的东西,一点需要就会被回忆起来,潜意识必须经过前意识; 意识-清醒状态下的觉知
2)弗洛伊德:三我结构-自我、本我和超我。 本我-位于人格最底层,是原始的无意识本能,包括生理需求,遵循快乐原则,寻求直接的满足; 自我-位于人格中间层,本我分化出来受现实制约,满足本我冲动,调节作用,遵循现实原则,自我防御机制; 超我-位于人格最高层,代表道德伦理一面,遵循道德原则,抑制本我冲动,说服自我。
人格动力
心理能量:人的心理过程需要能量驱动,荣格认为-人格是一个相对封闭且不断变化的动力系统,心理能量遵循两个原则:等量原则-总量和平衡原则-流向较弱,各方面应均衡发展,否则出现人格失衡。
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实现个体和群体生存;死本能-攻击和破坏。
人格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发展阶段(性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是依据心理能量所指向的身体部分。固着
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人格成因
童年经历、父母教养方式和出生顺序
1)童年经历-母亲的喜爱;
2)父母教育方式-阿德勒认为:教养方式影响人格 过多的关注-剥夺独立性,自卑感; 过多的忽视-冷漠多疑
3)出生顺序:头生过度关注,经常出现问题儿童,神经症、犯罪等; 中间不会对溺爱抱有幻想,形成优越感的强烈追求,获得更高成就; 最小的孩子最容易被纵容,过分保护,又带领更聪明。
人格适应
焦虑-被压抑的冲突要出现在意识领域时所引起的强烈情绪反应,为了减少焦虑,自我发展出心理策略和应对方式-自我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的特征:现实的否认或扭曲;在潜意识中运作
防御机制类型:压抑、否认、反向、投射、合理化、退行、转移和升华。 转移-踢猫效应;升华-不被接受的冲动转化为社会赞许的行为
概述
在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下,个体形成的典型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倾向的特征
特性: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和功能性。 1)独特性:典型/缺乏典型和差异-没有两个人完全一样,反应一样; 2)稳定性:人格形成的稳定和表现的稳定-跨情境和持续,暂时的、偶然的不属于人格特征; 3)统合性:体现人格的组织功能、匹配功能和健康功能-内在同一性被破坏,就出产生心理冲突,适应困难; 4)功能性:人格的个体生活轨迹的根源,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流派帮助我们理解“我是谁”,在这一问题上提供了有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