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四章 免疫细胞(p142)
微生物免疫学(微免、免疫),包含外周免疫器官胸腺依赖区为并指状DC (IDC)。外周免疫器官生发中心为并滤泡状DC (FDC)。淋巴液中的DC称为隐蔽细胞。表皮和胃肠道上皮的DC为朗格汉斯细胞。心肺、肝、等结缔组织的DC为间质DC
编辑于2022-05-24 10:04:02内经选读,包含: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啥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微生物免疫学(微免、免疫),包含外周免疫器官胸腺依赖区为并指状DC (IDC)。外周免疫器官生发中心为并滤泡状DC (FDC)。淋巴液中的DC称为隐蔽细胞。表皮和胃肠道上皮的DC为朗格汉斯细胞。心肺、肝、等结缔组织的DC为间质DC
微生物免疫学(免疫),主要组织相客性复合体(MHC) :是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位于同- -染 色体片段上,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为MHC分子( MHC抗原),调控机体的免疫应答,也参与移植排斥反应。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内经选读,包含: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啥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微生物免疫学(微免、免疫),包含外周免疫器官胸腺依赖区为并指状DC (IDC)。外周免疫器官生发中心为并滤泡状DC (FDC)。淋巴液中的DC称为隐蔽细胞。表皮和胃肠道上皮的DC为朗格汉斯细胞。心肺、肝、等结缔组织的DC为间质DC
微生物免疫学(免疫),主要组织相客性复合体(MHC) :是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位于同- -染 色体片段上,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为MHC分子( MHC抗原),调控机体的免疫应答,也参与移植排斥反应。
第四章 免疫细胞(p142)
第一节 固有免疫细胞
• 单核/巨噬细胞 • NK细胞 • 树突状细胞 • 中性粒细胞 • 自然杀伤T细胞(NKT) • γδT细胞、B1细胞 • 其他固有免疫细胞
吞 噬 细 胞
中性粒细胞
“野战部队”
单核-巨噬细胞(MPS)
“常驻边防部队”
吞噬作用;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对肿瘤和病毒感染等靶细胞的杀伤作用;免疫调节作用
加工提呈抗原,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M将Ag加工处理为Ag肽-MHC分子复合物,供T细胞识别。
在此基础上,为T细胞活化提供双信号,启动细胞免疫应答
自然杀伤细胞(NK) (第三群淋巴细胞)
“武装警察部队”
直接杀靶细胞,无需预先致敏; 抗感染、抗肿瘤 、免疫调节作用。
NK细胞杀伤活化受体和杀伤抑制受体
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作用机制
穿孔素/颗粒酶(丝氨酸蛋白酶) Fas /FasL作用途径 TNF-α 作用途径
树突状细胞(DC)
“侦察兵”,肿瘤 细胞等,给T细胞
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 也是唯一能激活初始T细胞的APC
分类
外周免疫器官胸腺依赖区为并指状DC(IDC)。
外周免疫器官生发中心为并滤泡状DC(FDC)。
淋巴液中的DC 称为隐蔽细胞 。
表皮和胃肠道上皮的DC为朗格汉斯细胞。
心、肺、肝、肾等结缔组织的DC为间质DC
第二节 抗原提呈细胞及其抗原提呈作用
抗原提成细胞(APC)
T细胞✔,B细胞不需要(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
APC的种类
专职APC
能组成性表达MHC-II类分子和T细胞活化的共刺激分子,抗原提呈 能力强,包括单核-巨噬细胞(Mφ)、树突状细胞(DC)和B细胞等。
DC
未成熟DC:摄取、处理和加工 抗原的能力强,; 成熟DC:提呈抗原能力强 滤泡树突状细胞(FDC) ——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生发中心,不能摄取、提呈Ag,而是固定Ag。
单核/巨噬细胞
提呈抗原的特点:一般是提呈给活化的T细胞
B 细 胞
活化的B细胞(表达B7分子)才具有提呈抗原的能力;需要Th细胞辅助;提呈给活化的T细胞
非专职APC
APC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和提呈(MHC-Ⅰ类途径)
1.对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递呈 (1)内源性抗原是指细胞内合成的抗原,如病毒编码的蛋白分子、肿瘤抗原等。 (2)它们在胞浆内受聚合蛋白酶体(LMP)的作用而被降解成具有8-10个氨基酸残基的抗原肽。 (3)抗原肽再由转运体(TAP)转运到内质网中,与新合成的MHCⅠ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 (4)最后运送到APC表面,递呈给CD8+T细胞,供CD8+T细胞识别。
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和提呈(MHC-Ⅱ类途径)
2.对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递呈 (1)外源性抗原是指细胞外感染的微生物或其它蛋白质抗原。 (2)经APC吞噬或吞饮摄入细胞内,形成吞噬小体,并与溶酶体融合成吞噬溶酶体。在酸性环境下,受蛋白水解酶作用而被降解成具有免疫原性抗原肽(12-20个氨基酸残基)。 (3)在吞噬溶酶体中,抗原肽与新合成的MHCⅡ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然后表达于APC表面,供CD4+T细胞识别。
第三节 适应性免疫细胞(T、B)
基本概念 1.免疫细胞——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 包括造血干细胞、APC、淋巴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以及红细胞、 血小板等。 2.淋巴细胞——是构成免疫系统的主要细胞群体,包括T细胞、B细 胞和NK细胞等。占外周白细胞总数的20%-45%。 3.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由于抗原刺激特异性淋巴细胞 (T/B),进而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4.适应性免疫细胞—— 一类具有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的高度异质性的细胞群体,包括T细胞、B细胞及其亚类。
T淋巴细胞
T细胞的分化发育
T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功能
TCR-CD3复合物
TCR— T细胞抗原受体。 T细胞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的结构。
CD3分子:胞内段含有ITAM
①可转导TCR的抗原信号(第1信号);②稳定TCR的结构
功能:识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 物,转到抗原信号。
T细胞辅助受体 (共受体)—— CD4/CD8
主要功能:是辅助TCR识别抗原和参与T细胞 活化信号的传导
成熟的T细胞只表达CD4或CD8一种分子。
CD4与MHCⅡ类分子β2结构域结合;
CD8与MHCⅠ类分子α3结构域结合。
共刺激分子 (协同刺激分子)——T活化的第2信号
CD28-B7
T细胞-APC
CD2分子(LFA-2)是绵羊红细胞受体(E受体),可与绵 羊红细胞结合形成E花环;
负调节分子
CTLA-4
• 丝裂原受体• 其他表面分子
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功能
根据所处的活化阶段: 初始T细胞 效应T细胞 和 记忆性T细胞
初始T细胞:未受抗原刺激的成熟T细胞。表达CD45RA,寿命短,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主要功能是识别抗原; • 效应T细胞:初始T细胞在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而成。表达高水平高亲和力IL-2R、CD45RO,寿命较短,不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至淋巴结的过程,主要向外周炎症部位或某些器官组织迁移,发挥效应功能; • 记忆性T细胞:初始T细胞在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而成,表达 CD45RO,寿命长,介导再次免疫应答。
根据表达CD4或CD8分子: CD4 + T细胞 和 CD8 + T细胞
辅助性T细胞(Th细胞):TCRαβ+ CD4+ ,
Th1(细胞免疫)、Th2 (体液免疫)、 Th3(抑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Th17(参与固有 免疫和某些炎症的发生);
细胞毒性T细胞(CTL或Tc细胞):TCRαβ+ CD8+, 特异性杀伤靶细胞
特 点:胞浆内含颗粒(穿孔素、颗粒酶)
功能: 特异性杀伤靶细胞。
依靠TCR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 杀伤受MHC-Ⅰ分子限制。
机 制: 细胞裂解(分泌穿孔素、颗粒酶、颗粒溶解素和淋巴毒素) ; 细胞凋亡(Fas/ FasL)
B淋巴细胞
(一)B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
(二)B细胞表面分子及其功能
B细胞抗原受体(BCR )=mIg
BCR-Igα/Igβ复合物(BCR复合物)
IgαIgβ----- CD79a/CD79b
B细胞辅助受体( 共受体)
CD19-CD21-CD81
共刺激分子 (协同刺激分子)
CD40L-CD40
与活化T表面CD40L结合, 诱导第2信号,促进B活化。
丝裂原受体/其他膜分子
(三)B细胞亚群
适应性免疫
B介导的体液免疫
T介导的细胞免疫
固有免疫
种系发育,进化形成 生来具备,应答迅速 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 也参与特异性免疫
组织屏障
固有免疫细胞
固有免疫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