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单向板肋梁楼盖计算流程
单向板,计算跨度:中间跨:取支座中~中,即lo=lc边跨:边支座为砌体墙时,原则上取至砌体墙 支承反力合力处,实用上取至距砌体墙内边缘一定距离处。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单向板肋梁楼盖计算流程
单向板肋梁楼盖按弹性理论设计步骤
结构平面布置,并对梁、板进行分类编号,初步确定板厚和主、次梁的截面尺寸
确定板、次梁、主梁的计算简图(计算单元、跨数、跨度、支承、荷载、折算荷载)
梁、板的内力计算及内力组合(内力包络图)
截面配筋计算及构造措施
绘制施工图
计算单元和计算简图
板
计算单元:取1m宽板带,b=1000mm
荷载:均布荷载=恒载+活载 恒载为板自重;活载由《荷载规范》确定
连续梁:板的刚度远小于次梁的刚度,次梁可作为单位宽板带的不动支座,故板带简化为连续梁计算。支承在次梁或砌体墙上的多跨板,即将次梁、墙作为板的不动饺支座
计算跨度:中间跨:取支座中~中,即lo=lc 边跨:边支座为砌体墙时,原则上取至砌体墙 支承反力合力处,实用上取至距砌体墙内边缘一定距离处。即
次梁
荷载范围:次梁左右各半跨板
荷载:均布荷载=恒载+活载 恒载:次梁左右各半跨板自重、次梁自重活载:次梁左右各半跨板上活载
连续梁:当i主/i次时,可认为主梁是次梁的不动铰支座,次梁可按连续梁分析内力;当不满足时,应取交叉梁系进行分析。如次梁端部支承在砌体墙上,则端部一般按简支考虑
计算跨度:中间跨:lo=lc 边跨(边支座为砌体墙)
主梁
荷载范围:主梁左、右各半个主梁间距 次梁左、右各半个次梁间距
荷载:集中荷载。 恒载:次梁传来的恒荷载、主梁自重(按集中处理)活载:次梁传来
连续梁:当 i主梁/i柱≥5时,主梁的转动受柱的约束可忽略,而柱的受压变形通常很小,则此时柱可作为主梁的不动较支座,主梁也可简化为支承在柱或墙上的连续梁。否则,应考虑柱对主梁的转动约束作用,应按框架分析内力
计算跨度:与次梁相同,通常为a= 370mm
板和次梁的折算荷载
板、梁计算简图中的问题
前述假定梁、板支承在不动较支座上,按连续粱计算。实际上次梁对板、主梁对次梁的转动都有一定约束作用。约束作用来自次梁或主梁的抗扭刚度
问题:未考虑次梁或主梁的抗扭刚度对内力的影响
各跨恒载作用下:支座处转角很小,特别是等跨及各跨恒载相同时,支座抗扭刚度并不影响结构内力
某跨活荷载作用下:支座处转角较大,支座抗扭刚度将部分地阻碍结构转动。则实际转角<按较支时的转角,导致有活载的跨跨中正弯矩计算值>实际值,而支座负弯矩计算值<实际值
解决方法——采用折算荷载
考虑支座抗扭刚度影响而进行连续梁的内力分析,计算时比较复杂。实用上,仍按一般连续梁分析,但采用折算荷载以考虑支座的转动约束作用。
根据理论分析及实践经验,增大恒载、减小活载。
板次梁
活载跨:荷载总值不变 g'+q'=g+q
邻跨:折算恒载>实际恒载,则减小了本跨跨中正弯矩而增大了支座负弯矩,相当于考虑支座的约束影响。
控制截面及其内力
控制截面:对受力钢筋计算起控制作用的截面
梁跨以内:取包络图中正弯矩最大值(梁底正钢筋),负弯矩最大值(配负钢筋);支座处,取支座边缘处负弯矩最大值
按弹性理论计算连续续、板内力时,而按计算跨度得到支座截面的弯矩和剪力值比实际支座边缘处的弯矩和剪力值要大,故支座边缘处的内力按下式计算
内力包络图
将所有活荷载不利布置情况的内力图与恒载的内力图叠加,并将这些内力囤全部叠画在一起,其外包线就是内力包络。内力包络图给出了连续梁各个截面可能出现的内力的上、下限,是连续粱截面承载力设计计算的依据。
如弯矩包络图是计算和布置纵筋的依据,也即抵抗弯矩图应包住弯矩包络图;剪力包络图是计算和布置腹筋的依据,也即抵抗剪力图应包住剪力包络图。
内力计算
连续梁在各种荷载作用下,可按一般结构力学方法计算内力。对5跨内的连续梁,当连续梁的各跨跨度相等或相差不超过10%时,查附表1。
在均布及三角形荷载作用下
在集中荷载作用下
活荷载不利布置
等跨或跨度差<10%且各跨受荷相同的连续梁 连续梁的实际跨数>5跨时,按5跨计算(所有中间跨的内力均取与第3跨相同);实际跨数<5跨时:按实际跨数计算
活荷载不利布置规律
(1)求某跨跨中+Mmax,该跨布置,然后每隔一跨布置
(2)求某跨跨中+Mmin或-Mmax,左、右跨布置,然后每隔一跨布置
(3)求某支座-Mmax,该支座左、右跨布置,然后每隔一跨布置
(4)求某支座Vmax,与(3)相同
C:/Users/zhuwe/AppData/Roaming/Tencent/QQ/Temp/(T6]PGMGI1K3)D6%60WJ~ZZU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