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日本近代史
从应仁之乱揭开日本战国时代序章直至日俄战争时期日本近代史重大事件背景及影响分析,有助于您了解相关历史事件如何塑造近代日本国民性。
编辑于2024-09-25 10:58:06日本近代史
崛起
1467年应仁之乱开启日本战国时代
1592年万历朝鲜战争爆发
1598年丰臣秀吉病逝,1600年关原之战爆发。
自16世纪中叶起,葡、西、荷等西欧列强先后来日本传教、贸易。为禁止天主教传播,防止商人富豪与幕府对立,巩固幕藩体制,幕府的对外政策从第二代将军德川秀忠时起,开始向锁国政策转变。1616年,规定欧洲船只只能在平户、长崎两港停泊交易,1624年,拒绝与西班牙通商。30年代后,加快锁国步伐,连续5次发布锁国令。锁国令持续了二百余年,直到1854年美国海军军官培里率舰叩关为止。
1853年和1854年美国海军军官佩里(又作培理)分别率领五艘和七艘军舰(日本方称为黑船)从浦户和江户湾登陆,并呈交美国总统的国书。(史称“黑船来航”)在1854年的来访中签订“日美和亲条约”。1858年日本和美国签订“日美修好通商条约”和“安政条约”(美,荷,俄,英,法),锁国告终。
国内分裂
开国派
主张开放通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忽略了日本现有经济模式无法抵御已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商品倾销,开港仅半年,日本黄金外流达到40万两,造成本国手工业倒闭,农业税加重,物价飞涨,民众发生暴动矛头直指开国派。
攘夷派
主张以暴力手段驱逐外国势力,提出“尊王攘夷”“一君万民”思想,为后来明治维新提供理论基础
1859年“安政大狱”吉田松阴被开国派处死,但其三位弟子继承遗志,在长州藩建立奇兵队开始武装倒幕。
1866年,经坂本龙马斡旋长州藩与萨摩藩结为同盟
1867年倒幕派控制京都,支持“公武合体”的孝明天皇突然暴毙,16岁的明治天皇登基。11月9日德川庆喜在二条城举行“大政奉还”仪式,将权力交还明治天皇。
江户时期“兵农分离”政策使得武士脱离土地,居于城下町依靠幕府禄米生活(类似于清朝八旗政策)。但由于幕府后期经济下滑,导致武士阶层无法按时领取俸禄,最终导致革命爆发。
“废番置县”“版籍奉还”政策保障了国家税收不被中间商(各级封建领主)盘剥(日本税收与GDP占比为20%,同时期的清朝为3%)。
1868年(戊辰年)1月3日,明治天皇发布新布新《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令幕府将军德川庆喜“辞官纳地”。1月8日及10日,德川庆喜在大阪宣布“王政复古大号令”为非法,之后以“清君侧”为名出兵镇压倒幕运动,鸟羽伏见之战被西乡隆盛率领的萨长联军击溃。天皇军大举东征,迫使德川庆喜于1868 年5月3日交出江户城,至11月初平定东北地区叛乱诸藩。1869年春,天皇军出征北海道,于6月27日攻下幕府残余势力盘踞的最后据点五棱郭(在函馆市),戊辰战争结束。
岩仓使团于1871年12月23日从横滨乘美国商船“亚美利加”号启航,总共访问了欧美12个国家,历时1年零10个月。
岩仓使团 (Iwakura Mission or Iwakura Embassy ) 以右大臣外务卿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以大久保利通(大藏卿)、木户孝允(参议)、伊藤博文(工部大辅)、山口尚方(外务少辅)为副使,共48人,另有50多名留学生随行。这些成员都是王政复古明治维新的主力军,大多为萨长藩的开明武士,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还都是维新三杰(另一人是西乡隆盛),后来他们归来战胜留守派,大力推进维新立宪,岩仓具视做了日本的太政大臣,大久保利通和伊藤博文都做了日本首相。岩仓使团详细考察,收获颇多。回国后,在十月政变中获胜,以大久保为首的内治派(包括使节团的大部分成员)主政,把考察的收获大部分变成了现实,大力推进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了资本主义的后起之秀。日本从此走上顺利发展的近代化、现代化道路。
其一,在英国,认识到工厂,贸易,立宪,法令是其强大的根源,英国与日本一样,以一小小岛国成了世界工厂,全球霸主。因而大久保利通回国主政效法英国,采取了“殖产兴业”政策,发展日本民族工商业,走致富兴国之路。 其二,考察各国宪法政治和议会,认识欧美有限的民主自由。最赞赏普鲁士的军事专制集权和君主立宪。宪法专家木户孝允认为“尤当取者,当以普鲁士为第一”。其后,日本政府效法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和军事强权政策,建立以天皇为核心的立宪政体,结合日本的尚武传统武士道精神,走上了军事扩张武装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给亚洲邻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其三,“文明开化”重视文化教育,与西方差距太大。他们认识到日本人“与今日美欧诸州之人决无不同,只在于学与不学而已”,“莫为急务者,莫先于学校”,“西洋人勉有形之理学,东洋人务无形之理学,使两国之贫富不同,尤觉生于此积习”,哀叹日本“在睡梦中过了两千年”。归国后,推进“求知识于世界”的文教改革,抛弃旧老师中国,认真求教新老师西方,全面西化改革文化教育制度,学习西方自然科学,使日本成了先进国家。 其四,找到小国走向大国之路,重在“内治优先”。考察比荷瑞士丹麦等小国和德国的壮大,认识到独立自主,搞好内治,增强实力,提高国家经济军事科技国力在国际社会上才有发言权。俾斯麦给他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说:“方今世界各国,皆以亲睦礼仪交往,然而皆属表面现象,实际乃强弱相凌,大小相侮”,“彼之所谓公理,谓之保全列国权利之准则,然大国争夺利益之时,若与己有利,则依据公法,毫不更动;若与己不利,则幡然诉诸武力,固无常守之事”,“强权即真理”。大力称赞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归国后通过十月政变,以大久保为首的内治派(包括使节团的大部分成员)主政,发展内治,增强实力。 其五,“富国强兵”大力称赞德国军事制度,主张全面学习德国军事经验。他们说:“普鲁士军事之最为出色,各国一眼分析其优劣”,“国中之男子堪执兵器者,悉受兵卒之教练,至少使服一年常备军役全国皆受军人之磨练”,德国克虏伯公司的“锻炼精制猛锐无比之器械”。大久保掌权后,1873年发布《征兵令》,建立近代常备军和警察,进行军国民主义教育,建立效忠天皇的私军,广建军校,发展军事工业,废除武士制度。 主要影响
殖产兴业
国家建立示范工厂,之后以低价出售给 个人,造就了四大财阀“三菱、三井、住友、安田”
西南战争
明治元年十月二十八日(1868年12月11日),明治政府下达“藩治职令”(统一各藩官制,强化政府对藩的监督控制;不受门第和旧习限制,提拔人才;藩政与藩主的家政分离),接着又在木户孝允和大久保利通一起推行“奉还版籍”;同时要求萨摩、长州、土佐、肥前四藩向朝廷贡献兵力,设立御亲兵;后又实施“废藩置县”。明治九年(1876年),因为废刀令、停止家禄等政策,各地不断发生不满士族的叛乱。
1882年日本中央银行成立,确立货币体系及金融融资制度。仿效德意志建立动员兵制度及参谋部体系,参照英国建立海军学院及舰队计划,政府1/3的预算列入军费。全国识字率达到90%。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7月25日日本击沉清朝运兵船“高升号”挑起“甲午战争”。9月17日“黄海海战”
战前日本准备了2.2亿日元(约1.5亿两白银)的战争经费,50%通过国债募集,清政府此时筹集了5000万两白银军费。
日本联合舰队总吨位72000吨,北洋舰队总吨位27000吨
北洋水师各级人员薪资 (当时农民年收入40两白银)
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
《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中方全权代表为李鸿章、李经方,日方全权代表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 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与此同时,条约也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甲午战争清朝赔款日本使用占比
俄国侵占中国领土
《中俄密约》
《中俄密约》,即俄国与清政府订立的秘密的不平等的条约,1896年6月3日(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沙俄利用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困境,藉口“共同防御”日本,诱迫清政府派遣特使李鸿章与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财政大臣维特在莫斯科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又称《防御同盟条约》,一般称为《中俄密约》。
1、日本如侵占俄国远东或中国以及朝鲜土地,中俄两国应以全部海、陆军互相援助; 2、非两国共商,缔约国一方不得单独与敌方议和; 3、开战时,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 4、为使俄国便于运输部队,中国允于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该事交由华俄道胜银行承办经理; 5、无论战时或平时,俄国都可通过该路运送军队军需品; 6、此约自铁路合同批准日起,有效期十五年。 根据《密约》第四条,同年9月8日由中国驻德、俄公使许景澄与华俄道胜银行代表在柏林签订了《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合同规定成立中国东省铁路公司,其章程照俄国铁路公司成规办理。至此,俄国获得了使西伯利亚大铁路穿过中国领土直达海参崴的特权。《密约》的签订和筑路权的攫取,为沙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和控制中国东北地区提供了各种方便,大大加强了沙俄在远东争夺霸权的地位。
1900年沙俄以保护铁路为由入侵清朝东北,制造“海兰泡惨案”“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1903年沙俄在旅顺建立“远东总督区”企图控制清朝东北,实现“黄俄罗斯计划”,日本此前一直避免与沙俄正面冲突。
1902年“英日同盟”建立。
英日同盟(Anglo-Japanese Alliance),英国和日本为维护其各自在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利益而结成的互助同盟,旨在反对俄国在远东扩张。 《英日同盟》共有3次,第一次同盟条约于1902年1月30日在伦敦签订。条约共计6条,其主要内容为:针对俄国的扩张,双方承认中国和朝鲜的“独立”,倘使双方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受到别国侵略或因内部骚乱造成损失时,任何一方均可采取必要的措施;缔结国的一方如与其他国家发生战争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如同盟国一方与两个或两个以上其他国家作战时,另一方应给与军事援助,媾和时也须与同盟国协商;双方还保障英国在中国、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非法利益。 第二次同盟条约于1905年签订,承认日本对朝鲜的“保护权”,并规定在遭到任何第三国进攻时,即应提供军事援助。 第三次同盟条约于1911年签订。1911同盟条约中的规定和1905年同盟条约中的规定相同的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关于仲裁条约的规定,它使得同盟条约的效力不能及于日美两国间的战争。所以只要问题涉及与美国的对抗,日本就不能再依靠英国,转而加深了对俄国的依靠。因此在日美问题上,英日同盟已失去了其真谛。 一战期间日本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还以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国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 英日同盟完全是针对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 1921年华盛顿会议期间,在美国施加压力下,《英日同盟》于1921年12月13日宣告终止。为英、法、美、日《四国公约》所取代。
1900年7月,俄罗斯利用参加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之机,派兵占领中国东北三省。1902年4月,中俄签订《交收东三省条约》,但当年10月俄罗斯第一次撤兵之后,便不肯继续履行条约,招致日、英、美等列强的反对。1903年8月12日,日本正式向俄罗斯提出交涉,要求俄罗斯承认日本在朝鲜有“优越利益”,日本只承认俄罗斯“于满洲铁路有特殊利益”。两国几经谈判均未获结果。 1904年2月6日,日本照会俄罗斯终止谈判,并断绝外交关系。2月8日,日本海军未经宣战突然袭击俄罗斯驻扎在中国旅顺口的舰队,日俄战争爆发。2月12日,中国清政府以日俄两国“均系友邦”为由,宣布局外中立。俄军由于补给困难以及指挥无能,屡遭失败。5月,日军占领大连;1905年1月又陷旅顺;3月,夺取奉天(今沈阳);5月,日本海军在对马海峡击溃俄罗斯调来增援的波罗的海舰队。由于对马海战的惨败及国内革命的爆发,俄罗斯已毫无获胜之可能。此后美国出面调停,8月10日,日俄双方在美国朴茨茅斯正式举行和谈,于9月5日签订《朴茨茅斯和约》。日俄战争后,日本加紧了对中国和朝鲜的侵略。
旅顺战役
1898年俄国强行租借中国旅顺、大连后,投入巨资修建旅顺口要塞,使之成为俄太平洋第1分舰队的主要基地。至1904年1月,基地驻泊各种舰艇48艘,驻有陆军4.2万人,但计划安装的552门火炮只有116门准备就绪。同年2月战争爆发后,日本海军3次采取“沉船堵口”战术,但均未奏效。东乡平八郎指挥日舰先后8次对旅顺港发起猛攻,均受挫。5月30日日第2集团军攻占大连后,挥师北上,进攻旅顺口的任务由新组建的第3集团军(司令为乃木希典上将)担任。6月6日该集团军(4.8万人、火炮400门)在大连湾登陆后,迅即向旅顺口侧后展开,26日起开始进攻旅顺口外围老横山等战略要地。7月30日,日军攻占凤凰山,将俄军压缩在要塞筑垒地域内。8月19日,日军5万人对要塞发起第一次强攻。乃木对要塞的坚固程度估计不足,采取不惜代价的“肉弹”战术轮番冲击,遭俄军顽强抵抗。历时5天血战,日军正面进攻被击退,伤亡1.6万人。9月19日,日军发起第二次强攻,激战4天攻占3座堡垒,但未能攻占旅顺口西北制高点203高地。10月26日,日军发起第三次强攻,目标仍是俄军正面堡垒,经4天反复猛攻,仅攻克一座堡垒。 日军大本营鉴于俄波罗的海舰队已启程驰援远东,严令第3集团军尽速攻占旅顺口,同时增拨280毫米口径榴弹炮,并增援1个师另3个工兵连,派“满洲军”总参谋长儿玉源太郎亲临指挥。11月26日,日军投入6.4万人开始第四次强攻。俄军坚守203高地并多次发起反冲击,打退日军进攻。日第3集团军奉命不惜任何代价逐个夺取堡垒,各师开始实施坑道作业,凿开岩石,爆破堡垒胸墙。经9昼夜血战,日军以伤亡8000人的代价于12月5日攻下瞰制旅顺港的203高地。12月6日起,日军在203高地设炮兵观测站校正射击,以280毫米榴弹炮猛轰港内俄舰。停泊旅顺口的俄舰几乎完全丧失战斗力。18日,日军攻占东鸡冠山北堡垒,28日占领二龙山炮台,31日攻占松树山炮台。1905年1月1日望台炮台失守后,俄军司令A.M.斯捷谢利中将于次日率部3.2万人投降。
奉天战役
奉天会战是日俄战争最后也是最大的一次会战,俄军的惨败,导致库罗帕特金被撤职,降为“满洲”第1集团军司令。远东陆军总司令职务由李涅维奇继任。奉天会战后,沙皇政府仍不甘心失败,继续向远东增兵,同时寄希望于从欧洲海域东调的太平洋第2分舰队。
1905年5月27日对马海战
俄国太平洋第2、第3分舰队除3艘逃往海参崴之外,其余全军覆没(包括击沉、被俘和被中立国扣留),舰艇损失总计达27万吨(比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日德兰海战双方损失的总和还大)。人员阵亡4830人,被俘5917人(不包括受伤和在外国港口被扣留者)。日方只损失鱼雷艇3艘,人员阵亡仅117人,伤587人。
三个问题
经济畸形
工业化从零起步,民间缺少资本积累,政府依靠大量征收农业税来投资工业(主要是大企业,以提升大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财阀由此诞生),由于缺少资源及技术,人力就成为当时日本提升竞争力的主要资本。
丝织业为当时日本出口的支柱产业,实施“718工作制”(一周工作7天,一天工作18小时,纺织女工进入工厂后基本活不过5年),由此缔造了“明治时代经济奇迹”,但贫富差距迅速增大。
皇国思想(民族主义、威权主义、神道教、武士道精神)
文化封锁
“和魂洋才”(类似于清朝的“中体西用”),只要西方的技术,不要西方的思想
派别
皇道派: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大多为平民阶级出身,仇视大资本家、大贵族
统制派:陆军大学毕业,学习德国军事思想,主张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