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呼吸系统
这是一篇关于呼吸系统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概述、肺、气管与主支气管、鼻腔。喜欢的小伙伴们可以点赞收藏哦!
编辑于2022-05-27 17:40:40呼吸系统
概述
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主支气管和肺
分为导气部和呼吸部
导气部
从鼻腔到肺内终末细支气管
具有传导气体和净化吸入空气的作用
呼吸部
从肺内呼吸性细支气管至末端的肺泡
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
肺
肺表面被覆浆膜(胸膜脏层)
肺小叶是肺的结构单位,呈锥体形,其尖端指向肺门,底面向着肺表面
肺组织分实质和间质
间质
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神经等
实质
肺内支气管的各级分支及其终末的大量肺泡
肺导气部
叶支气管至小支气管
管壁与主支气管相似,但管径变小、管壁变薄,三层结构分层不明显
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但由厚变薄;杯状细胞、腺体和软骨片减少
固有层
外平滑肌纤维增多,呈现为断续的环行平滑肌束
细支气管
上皮由假复层纤毛柱状渐变为单层纤毛柱状
杯状细胞、腺体和软骨片很少或消失,环行平滑肌明显,黏膜形成皱襞
终末细支气管
上皮为单层柱状,杯状细胞、腺体和软骨片全部消失,有完整的环行平滑肌
上皮中纤毛细胞减少,主要细胞为无纤毛的克拉拉细胞
克拉拉细胞
肺呼吸部
呼吸性细支气管
管壁出现少量肺泡,具有换气功能
管壁上皮为单层立方,有克拉拉细胞和少量纤毛细胞
上皮下有弹性纤维和少量环行平滑肌细胞
在肺泡开口处,单层立方上皮移行为单层扁平上皮
肺泡管
管壁有许多肺泡,故管壁结构少
相邻肺泡开口之间有结节状膨大
膨大表面覆有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深部有弹性纤维和环行平滑肌束
肺泡囊
为肺泡的共同开口处
相邻肺泡间无平滑肌,故无结节状膨大
肺泡
半球形小囊,直径约200微米,开口于肺泡囊、肺泡管或呼吸性细支气管 肺泡壁很薄,由单层肺泡上皮组成
肺泡上皮
I. 型肺泡细胞
核部略厚,胞质扁平,光镜下难以辨认
覆盖肺泡95%表面积,是气体交换的部位
电镜下,细胞质中可见较多小泡,内有细胞吞入的表面活性物质和微小粉尘, 小泡能将它们转运的间质内清除
上皮细胞无增殖能力,损伤后由II型肺泡细胞增殖分化补充
II. 型肺泡细胞
细胞呈立方或圆形,散在凸起于I型肺泡细胞间
覆盖肺泡约5%表面积,核圆,细胞质着色浅
电镜下,细胞质富含线粒体和溶酶体,有较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 核上有较多高电子密度的分泌颗粒
分泌颗粒内有同心圆或平行排列的板层状结构,称板层小体,其主要成分是磷脂、蛋白质和糖的复合物
细胞以胞吐的方式将内容物分泌到肺泡上皮表面,铺展形成薄层液体膜,称表面活性物质,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大小的作用
肺泡隔
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称肺泡隔
内有密集的连续毛细血管和丰富的弹性纤维,其弹性起回缩肺泡的作用
老年人的弹性纤维退化,吸烟可加速退化进程 肺泡弹性降低后,回缩较差,呼吸时肺内残留气体增加,肺泡扩大,形成老年性肺气肿,影响呼吸功能
有成纤维细胞、肺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毛细淋巴管和神经纤维
肺巨噬细胞
肺泡孔
相邻肺泡之间气流通过的小孔,直径10~15微米,可均衡肺泡间气体含量
当某个终末细支气管或呼吸性细支气管阻塞时,肺泡孔起侧支通气作用
肺泡感染时,肺泡孔是细菌扩散的渠道
气-血屏障
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
包括肺泡表面活性物质、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连续内皮
有的部位两层基膜间无结缔组织,两层基膜融合,总厚度为0.2~0.5微米,有利于气体迅速交换
急、慢性炎症引起的炎性细胞浸润、渗出或增生均会影响正常气体交换功能
肺的血液供应
肺的血液供应来自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
肺动脉
肺功能血管,管径较粗,为弹性动脉
从右心室发出,至肺门入肺,其分支与各级支气管伴行直至肺泡隔内 形成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内血液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
支气管动脉
肺营养血管,管径细,为肌性动脉
发自胸主动脉或肋间动脉,与支气管伴行入肺,沿途在导气部各 段管壁内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网,营养管壁组织
气管与主支气管
气管
黏膜
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纤毛细胞
数量最多,呈柱状,游离面有纤毛,向咽部摆动
具有清除异物和净化空气的作用
杯状细胞
较多,散于纤毛细胞之间,形态与肠粘膜杯状细胞相同
其分泌的粘蛋白与混合性腺的分泌物在上皮表面构成黏液屏障
可粘附空气中的异物颗粒,溶解吸入的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
刷细胞
较少,呈柱状,游离面有整齐的纤毛,形入刷状
具有感受刺激功能
小颗粒细胞
较少,锥形,单个或成团分布在上皮深部
细胞质内有分泌颗粒,含5-羟色胺等物质
可调节呼吸道平滑肌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
基细胞
呈锥形,位于上皮深部,为干细胞,可增殖分化为其他细胞
固有层
上皮与固有层之间基膜明显
结缔组织中有弹性纤维,常见淋巴组织,具有免疫防御功能
浆细胞与上皮细胞联合分泌sIgA,释放入管腔,杀灭细菌、病毒
黏膜下层
疏松结缔组织
与固有层和外膜无明显界限,含有较多混合性腺,也称气管腺
外层
较厚,主要含16~20个C字形透明软骨环
软骨环间以弹性纤维构成的膜状韧带连接,共同构成管壁的支架
软骨环的缺口为气管膜性部,内有弹性纤维组成的韧带、平滑肌束和气管腺
咳嗽时平滑肌收缩,使气管腔缩小,有助清除痰液
主支气管
三层分界不明显
透明软骨变为不规则的软骨片
平滑肌纤维增多,呈螺旋形排列
鼻腔
鼻腔黏膜(上皮+固有层)
前庭部 (vestibular region)
为鼻腔入口处
鼻翼内表面黏膜上皮为未角化复层扁平上皮,近外鼻孔上皮出现角化
生有鼻毛,可阻挡吸入空气中的尘埃颗粒
固有层为致密结缔组织,内含毛囊、皮脂腺等
呼吸部 (respiratory region)
占鼻黏膜大部分,包括下鼻甲、中鼻甲、鼻道及鼻中隔中下部的黏膜
表面覆盖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杯状细胞较多
较厚基膜
固有层为疏松结缔组织
混合腺(鼻腺)
丰富的静脉丛
淋巴组织
丰富的血可对吸人的空气进行加温或加湿
嗅部 (slfactory region)
位于鼻中隔上部两侧、上鼻甲及鼻腔顶部
嗅黏膜为棕黄色
上皮为假复层柱状上皮
嗅细胞 (olfactory cell)
呈梭形,夹在支持细胞之间,核位于嗅上皮中层
双极神经元,是体内唯一存在于上皮中的感觉神经元
树突伸至上皮游离面,末端膨胀形成球状嗅泡,嗅泡发出嗅毛, 嗅毛属于纤毛,内含单微管,无法摆动
嗅细胞基部发出一条细长轴突,在穿过上皮基膜进入固有层时被嗅鞘细胞包裹,构成无髓神经纤维,组成嗅神经
支持细胞
呈高柱状,顶宽底细,游离面有微绒毛
核位于嗅上皮浅部,细胞质内可见色素颗粒
具有支持、分隔嗅细胞的作用
基细胞
呈锥形,位于上皮深部
是干细胞,可增殖分化为嗅细胞和支持细胞
固有层为结缔组织
有许多浆液性嗅腺
分泌的浆液沿导管排至鼻黏膜表面,可溶解空气的的化学物质,刺激鼻毛
嗅腺不断分泌浆液,清洗上皮表面,保持嗅细胞感受刺激的敏感性
黏膜下方与软骨、骨或骨骼肌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