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原虫
这是一篇关于医学原虫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旅行者腹泻)、阴道毛滴虫病等。
人卫 第九版医学免疫学知识整理,包括:肿瘤抗原、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肿瘤的免疫诊断、肿瘤的免疫治疗、肿瘤的预防。
人卫第九版医学免疫学 移植知识整理,包括:定义、分类、同种异体移植物诱导免疫应答的机制、移植排斥反应的临床类型、防治原则。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医学原虫
溶组织内阿米巴
时期
滋养体
泡状核、伪足
包囊
碘染色后 可见棕色的糖原泡和棒状的拟染色体
四核包囊具有感染性
生活史
致病阶段
感染阶段
四核包囊
感染方式
经口
寄生部位
结肠
包囊—肠腔内滋养体—包囊
致病
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侵袭肠壁引起阿米巴病
阿米巴肝脓肿最为常见,多发于肺右叶上部
病理变化
肠阿米巴病
烧瓶样溃疡、腹泻 黏液血便 果酱状,腥臭味明显
阿米巴痢疾
肠外阿米巴病
无菌性、液化性坏死
肝脓肿:巧克力酱样脓液,右上腹痛,消瘦
肺脓肿:巧克力酱样浓痰
脑
皮肤
诊断
生理盐水涂片法
滋养体(急性)
碘液涂片法
主要查包囊(慢性期)
活组织检查
ELISA辅助
流行
传染源为粪便中带包囊者
热带 亚热带发病率较高
防治
治疗患者和带虫者
灭滴灵(甲硝唑)
加强粪便及饮用水源管理
消灭苍蝇
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
蓝氏贾第鞭毛虫 (旅行者腹泻)
形态学
(传播)未成熟包囊内有2个核 成熟包囊内有4个核
滋养体 (营养、繁殖、成熟)
滋养体似纵切为半的倒置梨形
滋养体碘液染色呈黄色
有1对并列细胞核在吸盘底部 2个吸盘 4对鞭毛
人和一些哺乳动物的小肠(人兽共患)
二分裂
急性腹泻
慢性腹泻
消化不良
胆囊炎或胆管炎
粪便检查
滋养体(水样便)急性
主要查包囊(成形便)
十二直肠引流液检查题
免疫学检查
治疗病人及带虫者
阴道毛滴虫病
形态
仅有滋养体 呈梨形或椭圆形
核上缘有5颗排列呈换装的毛基体
有4根前鞭毛和1根后鞭毛
波动膜
滋养体即是致病体又是感染体
虫体以纵二分裂形式繁殖
性传播
寄生部位:尿道 前列腺 阴道
患滴虫性阴道炎
阴部瘙痒或灼烧,白带增多 白带灰黄,臭味,有的乳白色液体 尿道感染时有尿频尿急尿痛
阴道PH由酸性转变成中性或碱性
16-35岁女性
传染源
患者和无症状带虫者
传播途径
直接或间接接触
取阴道分泌物 查滋养体
培养法
免疫学法
注意个人卫生和经期卫生,公共浴室
积极治疗患者和带虫者
甲硝唑(灭滴灵)
隐孢子病
感染
隐形感染为主
卵囊
粪口
寄生部位
小肠上皮细胞
检查方法
粪便查卵囊
杜氏利什曼原虫
利杜体
无鞭毛体
虫体呈椭圆形,寄生在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单核巨噬细胞中
瑞士染色后细胞质呈蓝色 细胞核呈红色
鞭毛体
前鞭毛体
寄生于白蛉消化道内 为利什曼原虫感染阶段
成熟虫体呈梭形
新鲜标本运动活泼 虫体常聚成团 呈菊花样
寄生部位: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肝 脾 骨髓 淋巴结
雌性白蛉叮咬病人 进入白蛉胃内 以二分裂形式繁殖
引起黑热病 是人兽共患的疾病
脾肿大是黑热病主要体征
肝脾淋巴结肿大
发热
贫血
白、球蛋白比例倒置
皮肤结节
穿刺检查
皮肤活组织检查
长江以北
人源性 犬源性 自然疫源性
药物
杀灭病犬
消灭白蛉
刚地弓形虫 (孕妇)
滋养体:新月形 香蕉型 (假包囊)
包囊
裂殖体
配子体
囊合子(卵囊)
成熟囊盒子内有2个孢子囊
每个孢子囊内有4个月牙形子孢子
感染阶段:卵囊 假包囊 包囊 滋养体
致病阶段:速殖子
感染方式:经口 胎盘 输血
生殖:有性生殖(猫)肠内期发育 无性生殖(人/动物)肠外组织
宿主:终宿主(猫) 中间宿主(猫、温血动物)
寄生部位:有核细胞
先天性弓形虫病:妊娠早期妇女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导致流产 畸胎
后天性弓形虫病:出生后通过外界感染,最常见是淋巴结肿大
取体液或或活组织穿刺涂片差滋养体
动物接种
细胞培养
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 (中国最广泛))
(环状体)早期滋养体:胞质淡蓝色 呈环状 中间有大空泡,细胞核1个 深红色
(滋养体)晚期滋养体:疟色素棕色 虫体逐渐增大,薛氏点
裂殖体:每个细胞核被小部分胞质包裹,形成裂殖子
雌配子体:胞质深蓝 核较致密 虫体在一侧,疟色素散在分布
雄配子体:胞质浅蓝 核较疏松 虫体在中央,疟色素少而细小
恶性疟原虫
环状体:环纤细 红细胞含2个以上原虫
晚期滋养体:外周血中不易见到 体小 结石
雌配子体:新月形 两端较尖 核致密居中,疟色素分布核周
雄配子体:腊肠样 两端钝圆 核疏松居中,疟色素分布核周
(人体)红细胞外期
速发型子孢子
迟发性子孢子
与疟疾复发有关
裂体增殖
按蚊体内(配子体)发育
配子生殖
孢子生殖
蚊唾腺—人肝细胞—人红细胞—蚊胃—蚊唾腺
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完成红细胞内裂体增殖周期需要48h
恶性疟原虫需要36h-48h
三日疟原虫需要72h
记
寄生部位:肝细胞、红细胞
宿主:人和雌性按蚊
三种增殖:裂体、配子、孢子增殖
传播媒介:雌性按蚊
致病:红细胞内期的裂体增殖期
传染源:外周血有配子体的患者和带虫者
感染方式:雌性按蚊叮咬,子孢子随唾液一起注入人体
免疫
带虫免疫
再燃和复发
间日、卵形都有 恶性、三日疟只有再燃
残存的红内期原虫引起再燃
地区性 季节性
疟疾发作
潜伏期
直接破坏
脾功能亢进
肝脾肿大
厚血膜法 薄血膜法
治疗病人
灭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