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2-05 小学教育的历史及其特点等
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第一章的小学教育历史及其特点。详细总结了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下载收藏哦~
编辑于2022-05-28 16:41:10教育基础(上)
02 小学教育的历史及其特点
小学教育的任务
打好基础
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代小学教育
等级性、刻板性、专制性
近现代小学教育
张焕伦
正蒙书院,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盛宣怀
南洋公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
当代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启蒙性、义务性、全面性、基础性、活动性、全民性
03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单/简)
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速度和规模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单/简)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教育创造社会舆论
教育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单)
文化影响教育的内容和水平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单/简)
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传播、交流与丰富文化的功能
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
学校文化
学校物质、精神、制度文化
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没考过)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没考过)
04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
什么是教育目的(单)
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指学校在国家对学生培养的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的具体要求
教育目的的作用(单)
导向作用
指明了受教育者或工作者的发展方向
激励作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评价作用
衡量教师效果的标准和依据
确立教育目的的有关理论(单)
社会本位论
出现“公民”,“社会”,“国家”
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
观点
从社会需要角度培养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公民
口诀:那社会孔赫涂图
个人本位论
出现“自然人”,“个人”
代表人物
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观点
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口诀:啰嗦人福禄齐
教育无目的论
代表人物
杜威
观点
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本身,教育是有目的的
辩证统一论
代表人物
马克思
观点
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两方面出发(即关注人也关注社会)
我国的教育目的(单)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人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单/简)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客观依据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客观依据
人们的教育思想
主观依据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社会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口诀:马克思是社会人
全面发展的教育的组成部分(简)
德育
使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地位:灵魂,统帅,方向
智育
传授知识,发展智力
地位:前提,支持
体育
增强体质
地位:物质基础
美育
提升审美
地位:动力
劳育
形成劳动观念和习惯
地位:综合表现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概念(单)
广义
指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
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单)
前制度化教育
没有学制的建立
特征和标志:学校的产生
制度化教育
指正规教育,典型特征:学校系统(学制)建立
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
非制度化教育
特征: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
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简)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
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社会依据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
人的依据
民族文化传统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理论依据
西方现伏学制的类型(单/简)
双轨制
自上而下的学术轨,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结构为:大学中学
自下而上的职业轨,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结构为:小学职校
代表国家:英国
缺点:不利于教育的普及
单轨制
一个系列,多种分段;自下而上,结构为:小中大学
特点: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
代表国家:美国
优点:有利于教育的普及
分支型学制
单双轨结合,即小学初中一样,高中分流
代表国家:苏联
我国现代学制的发展(单)
壬寅学制
1902年
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葵卯学制
1904年清政府
反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修业年限长
理论
标志着近代体育课程登上历史的舞台
首次规定职业教育体系
正式确立师范教育制度
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壬子葵丑学制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
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
壬戌学制新学制六三三学制
1922年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规定小初高六三三
《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1951年产生了中国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学制
口诀:人颁布,鬼实施,丑男女有资本,长期嘘美国
从层次结构上看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从形态上
我国现行的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
义务教育制度(单)
概念
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
特点
强制性、普及型、免费性、公共性、基础性
时间
《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6年颁布
2006年修订
多种形式并存:六三制、五四制、九年一贯制
05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概述
教师的概念(单)
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教师的根本任务/使命是教书育人
教师的职业角色(单)
传道者
授业解惑者
示范者
朋友
研究者
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
班集体的领导者
心理辅导者
教师劳动的特点(单/简)
复杂性和创造性
创造性的表现
因材施教
更新教学方法
需要教育机智
连续性和广延性
教师时间的连续性
无严格的上下班时间
教师空间的广延性
无严格限定的工作场所
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
考“启蒙教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培养人才周期长,教育影响迟效性
主体性和示范性
示范性
名言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学生向师性的特点决定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劳动方式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群体性
劳动方式个体性
指教师劳动是单个进行的
口诀:妇联常主动
教师专业发展内容(单/简/材料)
道德素养(考的比好少)
教师对事业——-忠诚
对学生——热爱
对同事——-团结
对自己——以身作则
知识素养
包括
政治理论修养
不考
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
科学文化知识
通识性,就是常识
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
能力素养
包括
语言表达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自我)调控和反思能力
心理素养(什么好考)
具备
高尚的师德
愉悦的情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
健康的人格
口诀:心理能知道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单)
关注生存阶段
属于新手型教师,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注重自己在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心中的地位,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
老师的起始阶段
关注情境阶段
主要关注学生成绩,关心班级建设和备课充分情况
关注学生阶段
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知道学生在不同年龄存在不同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情感和社会需求,因此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关注人
标志着老师进入成熟阶段
教师成长的途径和方法(单/简/材)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内容
看别人上课
开展微格教学
看自己的课
进行专门训练
老人/专家带新人
反思教学经验
反思日记
详细描述
交流讨论
行动研究
教师成长的途径:经验+反思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简)
基本理念
师德为先
热爱事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学生为本
能力为重
理论实践能力、研究学生能力、实践反思能力
终身学习
基本内容
专业理念与师德
具体包括
职业理解与认识
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个人修养与行为
口诀:职业修养教育学生
专业知识
专业能力
罗森塔尔效应
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
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的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地位(单)
师生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师生关系的模式(单)
专制型
命令、权威、疏远
有责任心
教师在不在,学生努力程度不一样
放任型
无序、放任、随意
无责任心
教师在不在,学生表现都差
民主型
开放、平等、互助
教师在不在,学生表现一样好
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和方法(单/简/材)
教师方面
要了解和研究学生
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要提高自身素质
要发扬教育民主
要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要主动与学生沟通
要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要提高法治意识
口诀:5生2师1民主
学生方面
正确认识自己
正确认识教师
环境方面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学风教育
简答题会直接问:教师劳动有哪些特点
考察情形
单选
常考知识素养
简答
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个内容,即4个标题
简述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知识素养
简述教师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素养
材料
材料中会描述教师行为,让你结合教师的素养来回答这个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