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十五章 呼吸道病毒 228
呼吸道疾病。流行性感冒病毒,生物学形状。病毒基因组与编码蛋白质。致病性和免疫性,副粘病毒,其他呼吸道病毒知识点总结。
编辑于2022-05-28 17:46:56第二十五章 呼吸道病毒 228
教学大纲 掌握流感病毒形态结构, 表面抗原, 分型与变异的关系 1、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致病性和免疫性, 特异性预防。 2、熟悉麻疹病毒的形态结构, 致病性,SSPE , 免疫性, 特异性预防, 3、了解流感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 腮腺炎病毒、SARS 病 毒、风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
呼吸道病毒是指一大类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以呼吸道为入侵门户,引起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拒统计,90%以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由该类病毒引起。
第一节 正粘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 ) 228
正黏病毒是指对人或某些动物细胞表面的黏蛋白有亲和性的一类有包膜的病毒,具有分节段的单负链RNA 基因组。只有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 一个种,简称流感病毒,包括人流感病毒和动物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是人流行性感冒(流感) 的病原体,分为甲(A)、乙(B)、丙(C) 三型; 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发生变异, 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如1918-1919 年的世界性流感大流行,造成约4000 万人死亡。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1.病毒基因组与编码蛋白质
流感病毒呈球形或丝状,球形直径80-120nm,新分离株::丝状多于球形,有包膜,分片段的单负链RNA病毒。
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有8个RNA节段,丙型流感病毒只有7个RNA节段。
2.核衣壳
位于病毒体的核心,呈螺旋对称,无感染性。由病毒基因组、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复合体(PB 1、PB2 和PA),以及覆盖表面的NP共同组成,即病毒的核糖核蛋白(viral ribonucleoproteins , vRNP) 。其中,NP 是主要的结构蛋白,抗原结构稳定,很少发生变异,与M 蛋白共同决定病毒的型特异性,但不能诱导中和抗体产生。在流感病毒复制过程中,vRNP可以经主动转运进入细胞核,启动病毒基因组的转录与复制。
3.包膜
由内层的基质蛋白(MP)和外层的脂蛋白(lipoprotein ,LP) 组成,具有维持病毒外形与完整性等作用。MP抗原结构较稳定,具有型特异性,不能诱导中和抗体产生;其中M1蛋白是病毒主要结构成分,与病毒形态、装配和出芽释放有关,M2 蛋白是离子通道型跨膜蛋白, 参与病毒复制。LP主要来源于宿主细胞膜。
(二)复制周期
(三)分型与变异
根据NP和MP的抗原性不同,流感病毒被分为甲、乙、丙三型。根据病毒表面HA和NA抗原性的不同,甲型流感病毒又分为若干亚型,迄今发现HA 有16 种( 1~16 ) 抗原, NA 有9 种( 1~9 ) 抗原。
(四)培养特性
可在鸡胚和培养细胞中增殖,但不引起明显的病变;培养液中加入胰液,促使HA裂解,可扩大培养细胞范围。
(五)抵抗力
流感病毒抵抗力弱,不耐热,56℃30分钟即可灭活;室温下病毒传染性很快丧失,在0~4℃能存活数周。对干燥、日光、紫外线以及乙醚、甲醛等化学试剂敏感。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一)致病性
(二)免疫性
同型免疫力持续2年
三、微生物学检查
1.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2.血清学诊断
3.快速诊断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副粘病毒 233
一、麻疹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患者 2、传播途经:飞沫、鼻咽强分泌物污染的用具、玩具。 3、临床特点:儿童易感,早期可见柯氏斑。患者大多数为自然康复。 4、免疫性: 病后获得终生免疫。 5、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自然储存宿主。
导致疾病 麻疹(measles):儿童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 病,传染性很强,以皮丘疹,发热及呼吸道症 状为特征。若无并发症,预后良好。
(三)微生物检查法
典型麻疹病例无需实验室检查,根 据临床症状即可诊断。 对轻症和不典型病例则需做微生物 学检查以求确诊。由于病毒分离鉴定方 法复杂而且费时,至少需2-3周,因此多 用血清学诊断。
(四)防治原则
预防麻疹的主要措施是隔离病人,以及进行人工主动免疫提高儿童免疫力。儿童在8 月龄 接种1 剂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麻风疫苗, measles-rubella vaccine , (MR) , 在18~24 月龄接种1 剂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measles -mumps -rubella vaccine,MMR)。疫苗接种后抗体阳转率达90 % 以上, 免疫力可持续10~15 年。对于与麻疹患儿有密切接触, 但未注射过疫苗的易感儿童,可在接触后5天内肌注麻疹恢复期病人血清或丙种球蛋白等进行被动免疫,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二、腮腺炎病毒(熟悉内容)
三、呼吸道合胞病毒
四、副流感病毒(熟悉内容)
§ 球形,较大,直径为125-250nm,有包膜 。 § 核衣壳 Ø 核酸:–ssRNA,不分节段,胞浆内复制。 Ø 衣壳:核蛋白呈螺旋对称 § 刺突 Ø HN蛋白:具有HA和NA作用 Ø F蛋白:具有使细胞融合及溶解红细胞的作用
§ 所致疾病:引起轻型流感样症状。 § 经飞沫传播, Ø 1、2型:哮喘,6月-5岁,秋季流行 Ø 3型:细支气管、肺炎。 Ø 4型:上呼吸道感染,儿童、成人 § 免疫力不持久,可再感染
五、亨德拉病毒与尼帕病毒
六、人偏肺病毒
第三节 冠状病毒 237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第四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238
一、风疹病毒
风疹病毒为披膜病毒科风疹病毒属的唯一成员, 是风疹(rubella,Germen measles)的病原体, 除引起儿童和成人普通风疹以外,还引起胎儿畸形等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ongenital rubella syndrome,CRS),危害严重。
人是风疹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风疹病毒经呼吸道传播,病毒在呼吸道局部淋巴结增殖后,经病毒血症播散全身,引起风疹。儿童风疹最为常见,通常在2 周左右的潜伏期后,出现发热和轻微的麻疹样出疹,伴耳后和枕下淋巴结肿大等。成人感染风疹病毒的症状较严重,除出疹外, 还有关节炎和关节疼痛、血小板减少、出疹后脑炎等。风疹病毒感染最严重的危害是通过垂直传播引起胎儿先天性感染, 孕妇在孕期20 周内感染风疹病毒对胎儿危害最大, 病毒感染通过影响胎儿细胞的正常生长、有丝分裂和染色体结构等, 导致流产或死胎, 还可以引起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如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耳聋、白内障等畸形, 以及黄疸性肝炎、肺炎、脑膜脑炎等临床表现。风疹病毒自然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约95%以上的正常人血清中具有保护性抗体, 孕妇血清中的抗体可以保护胎儿免受风疹病毒的感染。 目前,风疹病毒感染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风疹减毒活疫苗接种是预防风疹的有效措施, 儿童在8 月龄接种1 剂麻风疫苗, 在18 ~24 月龄接种1 剂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 可以获得高水平的抗体,并保持十数年以上或终身免疫。
二、腺病毒
三、鼻病毒
四、呼肠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