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球菌
病原生物学球菌的归纳总结,框架清晰,内容丰富,帮助小伙伴快速掌握病原生物学球菌的知识要点~
编辑于2022-05-28 19:04:57球菌,8
球菌
G+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肠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球菌)无芽孢,无鞭毛 无菌毛,体外培养无荚膜
菌落圆形,不透明,产生金黄色脂溶性色素。溶血:血平板上有透明溶血环
生化反应:分解糖类。甘露醇试验:致病菌分解甘露醇产酸。触酶试验:阳性
抗原:1.葡萄球菌A蛋白:完全抗原能与IgG分子Fc段非特异性结合,建立协同凝集试验,用于多种微生物抗原的检测 2.荚膜多糖抗原:利于细菌黏附 3.细胞壁多糖抗原:具有群特异性
抵抗力:葡萄球菌是无芽孢细菌中抵抗力最强的,易产生耐药性
致病物质:凝固酶:使血浆凝固,是鉴定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重要指标
葡萄球菌溶素:a溶素,细胞毒素对红细胞溶血作用
杀白细胞素:细胞毒素,攻击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作用部位:细胞膜
肠毒素:超抗原,引起食物中毒
表皮剥脱毒素:表皮真皮脱离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增强对内毒素敏感性
可引起全身性感染:毒血症那些
致病性葡萄球菌鉴定要点
产生金黄色色素
有溶血性(透明溶血环)
凝固酶试验阳性
耐热核酸酶试验阳性
能分解甘露醇产酸
链球菌属(分布于自然界,粪便,鼻咽部)引起化脓性炎症
根据溶血现象分为:在血琼脂平板上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有草绿色溶血环(a溶血),多为机会致病菌
可引起亚急性细菌心内膜炎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完全透明的溶血环,致病力强
A群链球菌:无芽孢,无鞭毛G+, 培养早期形成透明质酸荚膜,之后消失
生化反应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可用胆汁鉴定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
不产生触酶,与葡萄球菌不同
抗原结构
多糖抗原/C抗原:细胞壁的多糖成分,分群的依据
蛋白质抗原/表面抗原:与致病性相关的是M抗原
抵抗力较弱,极少有耐药性,耐干燥
致病性
细胞壁成分
黏附素:脂磷壁酸(LTA)和F蛋白,LTA与M蛋白组成菌毛样结构
M蛋白:有抗吞噬作用:损伤心血管组织引起超敏反应性疾病
肽聚糖:致热 溶解血小板,诱发实验性关节炎
外毒素类
致热外毒素:猩红热毒素,是猩红热主要毒性物质
链球菌溶素:溶解RBC破坏WBC和血小板,据o2稳定性
链球菌溶素O(SLO):对O2敏感 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O抗体(ASO);临床可测定O抗体效价,辅助诊断风湿热
抗O试验:slo毒性:破坏RBC。SLO+正常人血清(无抗O抗体)+RBC_溶血 SLO+风湿病人血清(有抗O抗体)+RBC_不溶血。首选药物青霉素G
链球菌溶素S(SLS):对O2稳定,无免疫原性
侵袭性酶类
透明质酸酶:能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利于细菌及其毒素扩散
所致疾病:化脓性感染,毒素性疾病(猩红热,链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超敏反应性疾病(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
PYR试验:快速检测A群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G+,无芽孢无鞭毛能形成荚膜,菌体周围有透明环
培养特性
细小菌落,脐状菌落
血平板形成草绿色a溶血环
生化反应
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产酸不产气
胆汁溶菌试验阳性
抗原结构
荚膜多糖抗原和菌体抗原(C抗原、M抗原)
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较弱,对消毒剂敏感
致病性
致病物质
荚膜:抗吞噬,主要毒力因子(主要致病因素)
肺炎链球菌溶素O:与细胞膜胆固醇结合,溶解红细胞
脂磷壁酸:黏附作用
神经氨酸酶:与定值、繁殖和扩散有关
所致疾病:机会致病菌,大叶性肺炎
G-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
奈瑟菌属:G-双球菌,病人中性粒细胞内外均有奈瑟菌 ,需在血液巧克力色培养基中生长,抵抗力弱
脑膜炎奈瑟菌:G-,肾型,无鞭毛
培养特性:用巧克力色培养基培养专性需氧,菌落:无色露滴状,血平板上不溶血,产生自溶酶。
生化反应: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产酸不产气
抗原结构与分类
荚膜多糖抗原,C群致病力最强,我国以A群为主
致病性
致病物质
荚膜:抗吞噬,增强细菌侵袭力
菌毛:黏附至咽部黏膜上皮细胞
lgA1蛋白酶:破坏lgA1,帮助细菌黏附于细胞黏膜
脂寡糖(LOS):主要致病物质,作用与LPS相似,引起微循环障碍,DIC和中毒性休克等。
所致疾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人是唯一易感宿主
发病过程:上呼吸道炎症(病原菌在鼻咽部生长繁殖引起轻度炎症)--菌血症或败血症(细菌入血、寒战高热、恶心、出血性皮疹)--脑膜炎(病原菌通过血脑屏障到达脑脊髓膜,引起化脓性炎症)
临床类型:普通型:高热、出血性皮疹、脑膜刺激症状 爆发型:内毒素休克、DIC,24h内死亡 慢性败血症型:少数病人病程迁延数日,传染源:流脑患者和带菌者
免疫性以体液免疫为主
淋病奈瑟菌
生化反应:只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氧化酶试验阳性
抗原结构与分类
菌毛蛋白抗原:不同菌株的菌毛抗原性变异较大,有利于逃逸机体的免疫力
脂寡糖抗原:与LPS相似,易发生变异
外膜蛋白抗原:包括PI、PII、PIII,PI是主要外膜蛋白,有助于流行病学调查
致病性
致病物质
菌毛:黏附于人类尿道黏膜上,抗吞噬作用明显
外膜蛋白:增强细菌侵袭力
脂寡糖:引起局部炎症反应
lgA1蛋白酶:破坏黏膜表面lgA1,利于细菌黏附至黏膜表面
所致疾病:淋病,人类是唯一宿主
传染源:淋病患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对淋病奈瑟菌无天然抵抗力,感染后免疫不持久.再感染者和慢性患者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