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陈海贤 - 家庭关系21讲
得到APP课程《陈海贤·家庭关系21讲》内容的思维导图,希望可以对大家学习、处理家庭关系提供一些帮助。
编辑于2022-05-28 21:56:58得到 | 陈海贤·家庭关系21讲
发刊词|一个心理学家的家庭攻略
感情的逻辑
我的心思你能看见,我的需要你能回应。需求和回应之间,藏着我们最深的情感联系。
看不见的委屈会变成怨恨。看得见的委屈,则会生出爱和慈悲。
从来没有一个完美的家庭,每一个家庭都有它的两面
一面是资源,一面是问题
一面是支持,一面是限制
一面是温暖,另一面则是伤害
常见家庭问题
婆媳为什么相处不好?是因为不够亲近吗?
其实,跟伴侣的原生家庭相处,你不需要在情感上跟他们成为很亲近的一家人,而是要有一种“维护重要客户”的精神
孩子出生以后,为什么感觉夫妻感情变了?
不是,是因为孩子的出生会重构家庭结构,原本的夫妻共同体受到了冲击,要想经营好这个阶段的家庭,就要保护好夫妻的共同体
孩子青春期为什么会“叛逆”呢?是因为跟父母疏远吗?
其实,“叛逆”恰恰可能是感情太亲近造成的。
个人感悟
用系统学的角度观察、处理家庭关系
观察家庭的眼睛
01|总论:为什么家让人又爱又怨?
家庭让人又爱又怨的根本,在于其中隐藏的一对基本矛盾:归属和自主的矛盾
归属和自主的矛盾有三种表现形式
情感混淆
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情感,什么是家人的情感。
角色混淆
你在家中承担了一个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角色。
需要混淆
你不明白一件事到底是家人的期望,还是自己的愿望。
02|系统视角:如何理解家庭的问题?
当一个人有心理问题时,你也不应该只是认为他有问题,也应该去看看他所在的家庭是如何运作的,家人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他在其中的位置和角色又如何。
家庭承受的总体压力会影响家里的每一个人,最后会在一个相对弱的人身上体现,变成他的问题,这就是家庭系统运作的结果。
系统思维可以避免二元对立的想法,每个人身上都有相应的解决之道。
03|关系视角:如何解读事实背后的关系?
所谓“关系的视角”,就是要看到事实事件背后,人们如何接收和传递语言和行动中的关系信息。
从关系的视角看家庭,要看到表面的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关系信息。
在解读关系信息时,不看“说什么”,而看“怎么说”。
再有道理的话,没有人听,也会变得没有道理。
要理解长期的相处,如何影响了家人对关系的解读和表达。
04|结构视角:如何认识家庭等级的作用?
家庭的结构,就是家庭成员以什么样的方式组织起来,来实现家庭所需要的功能。
识别家庭结构的第一个基本问题:这个家听谁的。听谁的,就能看出家庭的决策机制。
识别家庭结构的第二个基本问题:谁跟谁在一起。当一方出现权威时,感觉弱小的两方就会自动联合起来。
05|发展视角:如何看待家庭的生命周期?
就像人要经历幼年、童年、青少年、中年到老年一样,家庭也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家庭成员在心理上做出调整和改变。
阶段一:年轻人离家
年轻人需要完成心理上与原生家庭的分离
阶段二:成家
建立协调的规则
他们既要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又需要建立一种彼此协调的共同规则
阶段三:养育孩子
真实的婚姻是包含着改变甚至牺牲的
在抚养孩子的同时,能够保持夫妻之间的亲密
在这个阶段,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夫妻都开始以孩子为中心,而没有空间去培养对彼此的亲密感。
阶段四:下一代的孩子要带着他们自己的使命踏上人生的征途。下一代离家
家庭的发展有一条特别的情感线索:忠诚的转移。
我们需要慢慢从忠诚于自己的父母,到忠诚于我们自己、再到忠诚于我们的配偶和子女。
家庭的诞生
06|结合:建立新家庭难在哪里?
本质上,家庭是一种以依恋关系为核心的特殊共同体。
小家庭建立的第一步,就是把忠诚从原生家庭转移到自己的小家庭,营造出夫妻的共同体感觉。
真实的世界里,往往没有全对或者全错,只是这个忠诚转移的过程本身就是很艰难很复杂的。
对父母而言,你需要理解,子女的这种“背叛”,是长大的必然。
忠诚的转移,需要夫妻双方原生家庭和小家庭的共同努力。
07|外交:如何处理与伴侣原生家庭的关系?
合理的结构,应该是夫妻站在一起,而各自的原生家庭和这对夫妻有一个边界
从感情上来说,伴侣之间的感情,应当比跟原生家庭更为亲密。
处理与伴侣原生家庭关系的三个原则
要把伴侣的原生家庭当作自己重要的客户
达成共识,双方都主动维护和支持自己的伴侣
所有伴侣和对方原生家庭的关系,本质上都是伴侣之间的关系。
大部分夫妻和对方原生家庭的矛盾,并不是在争谁对谁错,而是在争一个简单的事实:你究竟跟谁站在一边?你心里,究竟谁比谁更重要?
回到夫妻关系本身
08|原生家庭:如何理解“过成了父母的样子”?
我们从原生家庭继承了很多心理的痕迹,而这些心理痕迹会深深影响夫妻的关系。
原生家庭的心理痕迹
家庭位置和角色
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塑造出来的位置和角色,会变成他在新家庭中习惯的位置和角色。
被继承的偏见
我们会不自觉地继承父母看到伴侣的方式,把他们的偏见变成了我们的偏见。而这种特殊的“偏见”,常常决定着我们对伴侣满意还是不满意。
对亲密关系的信心和态度
对伴侣的嫌弃,从来都不是我们不想要这个人,而是我们想要一部分,又不想要一部分。
09|改变:如何超越原生家庭的影响?
超越原生家庭对小家庭的影响,本质在于用新经验来代替旧经验。
超越原生家庭的三个途径是
改变和父母的关系
意识到伴侣和父母的不同
接受伴侣对自己的影响
10|治理:如何建立家庭规则?
家庭“外交”的重点是划定家庭和外部的边界,“内政”的重点是协调“我”和“我们”的关系
表面上,家庭规则是在规定夫妻具体怎么做事,背后其实是夫妻对于彼此差异形成的一套协调机制
建立家庭规则的三个建议
做好改变的准备
寻找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欣赏和感激对方作出的改变
11|边界:为什么不能玩“权力的游戏”?
边界是人与人相处时,为自己划定的心理空间
它不是由具体的事决定,而是由不同的关系决定
控制,就是侵入他人标定的边界,而且认为他人的反抗不合理
婚姻中改变对方的愿望,往往会变成了控制-反抗的游戏,其实这无益于问题解决。
避免控制的两个办法
表达控制背后的直接需要
把控制-反抗的冲突游戏化
家庭的发展和延续
12|父母的诞生:如何应对新生命的加入?
孩子出生给小家庭带来的挑战,在于从夫妻到父母的角色转变,冲击了原有的夫妻共同体。
母亲-孩子为中心,父亲被边缘化的家庭结构,会让夫妻站到对立面,围绕孩子展开权力斗争
三个建议
理解双方必经的角色转变
养育孩子时划定好各人负责的领域
用心保护好夫妻共同体
13|纠缠1:父母和孩子成了“冤家”怎么办?
与父母的依恋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依恋受损会导致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双方陷入纠缠的关系
纠缠的本质是敏感
依恋受损导致的纠缠有三个特征
关系双方对彼此的情绪非常敏感
孩子对父母有过多的期待和要求
孩子的这种期待和要求,让他们把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到了和父母的关系上
14|纠缠2:如何挣脱过度的忠诚?
当父母中的一方选择和孩子站到一起,就很容易在亲子间培养出过度的忠诚,导致纠缠的关系。
过度忠诚导致的纠缠,最大的特点是双方会感到自己被利用和背叛
这种背叛可能是感情上的,也可能是具体利益上的。
挣脱过度忠诚的两个思路
区分
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父母的事
原谅
原谅不是给对方宽恕,而是给我们自己空间。让我们能够从纠缠的关系中摆脱出来,发展我们自己
15|疏离:父母和孩子成了“陌生人”怎么办?
父母和孩子之间过于紧密的边界会导致关系的疏离,最根本的原因是父母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疏离的关系会影响下一代的亲密关系,也有代际传递的可能
如果一个人来自疏离型的家庭,他在跟伴侣相处中,往往会更难投入一段感情。
如果疏离的关系成为了一种困扰,摆脱这种困扰的关键是,孩子要学习和别人分享情感,父母则要理解孩子的需求。
16|错位:孩子“早当家”一定是好事吗?
父母化的孩子是一种家庭角色的混淆,孩子承担了原本属于父母的家庭责任
区分合理协助和父母化孩子有两个标准
是否觉得父母可以依靠
协助时的身份是什么
父母化的孩子有三个特征
成长过程中经历了某种匮乏
在照顾父母的过程中,把父母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想要依靠别人,又害怕和人建立起紧密的关系
避免父母化的孩子的基本原则是:让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
17|独立:孩子“长不大”怎么办?
孩子化的成人,是指人在应当离家的阶段仍与原生家庭抱团的现象
从系统视角看,孩子化的成人常常是由家庭危机催生的
孩子提供了父母需要的情感陪伴
成为了维系父母情感的工具
避免孩子化成人出现的思路是
减弱或消除让孩子不离家的家庭动力
像成人一样对待孩子
采取谈判的方式让孩子离家
18|青春期:如何与“叛逆”的孩子对话?
在孩子跟父母关系更紧密、更纠缠的家庭里,更容易出现“叛逆”的孩子
原因在于,这样的家庭更容易出现父母过度的指导和关心。
父母的过度介入,认知上来自对孩子自立过程的误解,情感上则是没有准备好接受孩子长大带来的身份转变
孩子独立应对社会的能力并不是现成就有的,而是在冒险和探索中逐渐培养出来的。
三个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建议
尊重孩子的感受
重新划定与孩子的边界
学习和孩子谈判
19|离婚:分开了,如何不伤着孩子?
辩证地看待离婚
离婚当然可以被看作是一个问题,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除了家庭破裂的冲击,还有三种伤害来源
必须在父母之间作出选择
父母的矛盾波及到孩子身上
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纠缠
减轻对孩子伤害的三个思路
避免父母矛盾延伸到孩子身上
处理好孩子养育的矛盾
过好自己的生活
20|疗愈:什么样的家庭才是好家庭?
评价一个家庭好坏的标准,是它解决问题的能力
好家庭和坏家庭的根本区别在于,是把问题看作故事的结束,还是新的开始
善于解决问题的家庭有三个特征
正视问题
良性的互动模式
良好的家庭结构
21|自我发展与家庭发展:一部生命史
“派遣理论”指出,父母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把他们未能完成的愿望“委派”出去,上一辈的愿望仍对孩子的一生起着作用
下一代的人生道路,往往来自上一代埋在心里没有达成的愿望
痛苦和创伤也会代际传递,但我们也可以主动选择,做家庭的疗愈者和拓荒者
如果你也有一些来自家庭的创伤,而你能够想办法医治你自己,你医治自己的过程,可能正是医治整个家庭的过程。
自我发展与家庭发展从来不是割裂的,它们构成了一部彼此联结、不断延续的生命史
当你从家族发展的历史来看,会发现自我的发展从来不是个人的事情,它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是整个生命发展历程的一部分。它不是一场个人赛,而是一场接力赛。
特别放送
海贤问答|对方总是拒绝沟通,该怎么办?
权力可以理解为“被优先满足的需要”
我们能控制的只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母亲节特辑|怎么让妈妈更幸福?
儿女的婚姻,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新故事,而不是原生家庭这个旧故事的延续
学习把父母的事归父母,而你过好你的生活,这是很多成年子女一辈子的功课。
关于悲伤的想象,最大的益处是,让你学会好好珍惜当下
《爱,需要学习》新书发布|送你一份亲密关系行动清单
行动清单第一条:跟伴侣互相分享彼此在婚姻中的温暖时刻
行动清单第二条:用“幸亏你(怎么样),我才可以(怎么样)”造句,并把造句的结果分享给你的伴侣
行动清单第三条:教给伴侣一个“暂停咒语”,并告诉他,只要他一说这个咒语,你就可以停止发脾气
行动清单第四条:翻看记录你们共同经历的老照片,一起回忆过去
行动清单第五条:参与一次伴侣的爱好,无论是作为他的“学生”,还是作为支持他的“啦啦队员”
行动清单第六条:安排一次相亲约会,向伴侣重新郑重地介绍自己
行动清单第七条:互换一天在家庭里的角色
行动清单第八条:做一个家庭年度述职报告
行动清单第九条:在家里放置两把魔法椅子,与伴侣约定只要坐在这两把椅子上,就要好好地说话
行动清单第十条:给他一个拥抱,并问问他辛不辛苦
在理论与现实的间隙,创造一个新故事
转变观点
一个理论研究者和一个实践者的区别在哪里?一个理论研究者,关心的问题是“是什么”。而一个实践者,关心的问题是“去哪里”,以及“怎么办”。
创造新故事的第一条,是通过“怎么办”来构想“是什么”,从而产生新的观点。
赋予意义
“你知道吗?有时候父母的愿望会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影响我们的孩子。也许你的孩子的反抗,正是在做你自己曾经想做却一直做不到的事。也许他通过反抗争取的,就是一种你想有可是从未有过的自由。”
促进行动
“每个实践者,都是在现实的泥泞摸爬滚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