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人体酸碱物质的来源及平衡调节,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积分,反映酸碱平衡的检测指标,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编辑于2022-05-28 21:59:37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人体酸碱物质的来源及平衡调节
一、酸的来源
人体内的酸主要来自于糖和脂肪代谢。
分类
挥发性酸:碳酸
固定酸
二、碱的来源
人体内的碱主要来自于带负电荷氨基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代谢,及食物中的有机酸盐。
三、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四大调节机制)
酸碱平衡:机体自动调节体内酸碱物质相对稳定的过程。
一、组织细胞的调节作用
主要是通过细胞内外离子交换方式进行(快速)
二、肺的调节
调节机制:通过改变肺泡通气量来改变二氧化碳的排出量,并以此调节挥发酸碳酸的浓度
特点:发挥作用较快,短时间内达的高峰
三、体液缓冲系统
概念:一种弱酸(缓冲酸)和它的弱酸盐(缓冲碱)构成具有缓冲酸或碱能力的缓冲对
缓冲系统的作用机制:当体液酸碱物质含量发生改变时,通过接收氢离子或释放氢离子来减少pH变动的程度。
特点:迅速,但总体能力有限
缓冲系统
四、肾的调节
调节机制:泌H+、泌NH4+、保HCO3-(排酸保碱)
1.肾小球滤过液中NaHCO3的重吸收
2.磷酸盐酸化
3.氯化铵的排泄
特点
酸碱平衡调节的最终保证
发挥作用慢,但效率高,作用持久
近曲小管:泌H+保HCO3-
泌H+:Na+-H+交换
保HCO3-:Na+-HCO3-同向转运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泌H+保HCO3-
泌H+:H+泵(H+-ATP酶)、H+-K+-ATP酶
保HCO3-:Cl--HCO3-逆向转运
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及分类
一、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
概念:在某些疾病或病理过程中,机体因酸碱负荷过度、严重不足、调节机制障碍,导致体内酸碱稳态破坏的病理过程
动脉血pH的正常范围:7.35~7.45
生命可接受pH范围:6.8~7.8
二、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
酸中毒(pH下降)
代谢性酸中毒 【HCO3-】下降
呼吸性酸中毒 【PaCO2】上升
碱中毒(pH上升)
代谢性碱中毒 【HCO3-】上升
呼吸性酸中毒 【PaCO2】下降
反映酸碱平衡的检测指标
(一)pH
概念:溶液中H+浓度
正常值:动脉血pH7.35~7.46(平均7.4)
意义:反映酸碱平衡紊乱的性质及严重程度
1)pH下降:失代偿性酸中毒
2)pH上升:失代偿性碱中毒
3)pH正常
酸碱平衡-正常
代偿性酸碱平衡紊乱
相互抵消的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
概念:物理溶解于动脉血浆的CO2分子所产生的张力
正常值:PaCO2=33~47mmHg (【H2CO3】=PaCO3 * CO2溶解系数=40*0.03=1.2(mmol/L))
意义
原发性上升——CO2潴留——呼酸
原发性下降——CO2排出过多——呼碱
继发性上升——代偿性代碱
继发性下降——代偿性代酸
(三)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
标准碳酸氢盐(SB)
概念:标准条件下(血液温度38摄氏度,PCO2:40mmHg,Hb完全氧和)测得的血浆HCO3-浓度
正常值:22~27mmol/L(平均:24mmol/L)
特点:不受呼吸影响,只反映代谢因素
实际碳酸氢盐(AB)
概念:实际条件下(隔绝空气,实际PaCO2,实际血氧饱和度及体温下)测得的血浆HCO3-浓度
正常值:22~27mmol/L(平均:24mmol/L)
特点:同时受呼吸和代谢影响,反映呼吸和代谢两种因素
意义
正常情况:SB=AB
SB下降、AB下降:代酸/慢性呼碱
SB上升、AB上升:代碱/慢性呼碱
AB>SB:CO2潴留(呼酸/代偿性代碱)
AB<SB:CO2排出过多(呼碱/代偿性代酸)
(四)缓冲碱(BB)
概念:指血液中一切具有缓冲作用的负离子碱的总和
正常值:45~52mmol/L(平均48mmol/L)
意义:反映代谢性因素的指标
BB增大:代碱/代偿性呼酸
BB减小:代酸/代偿性呼碱
(五)碱剩余(BE)
概念:标准条件下,将一升全血或血浆滴定到pH7.4所需的酸或碱的量
用酸滴定,得正值,碱过多
用碱滴定,得负值,酸过多
正常值:-3~3mmol/L
意义
需加酸——BE为正值——碱过多
需加碱——BE为负值——酸过多
BE为正值增大:代碱/代偿性呼酸
BE为负值增大:代酸/代偿性呼碱
(六)阴离子间隙(AG)
概念: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的阳离子(UC)的差值,即AG=UA-UC
正常值:10~14mmol/L
意义:反映血浆固定酸根的含量,区分代酸的类型和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AG>16,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四类型酸碱平衡紊乱时各检测指标变化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
概念:各种原因引起细胞外H+增加和(或)HCO3-丢失,导致以血浆中HCO3-浓度原发性减少、pH降低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原因与机制
酸负荷增多
体内固定酸产生过多
乳酸中毒:如严重缺氧
酮症酸中毒
肾排酸障碍
肾衰竭
I型肾小管性酸中毒:集合管泌H+障碍
外源性固定酸摄入过多
大量摄入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
氯化铵、盐酸精氨或盐酸赖氨酸等含氯的药物长期服用
碱性消化丧失过多
肠液丧失:严重腹泻、十二指肠引流、肠漏等烧伤、碳酸酐酶抑制剂
肾HCO3-重吸收和生成减少
II型肾小管性酸中毒:近段肾小管Na+—H+转运体功能障碍或CA(碳酸酐酶)活性降低,HCO3-在近段肾小管重吸收减少
应用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
血液稀释:HCO3-被稀释
高钾血症:反常性酸性尿
分类(根据AG值)
AG增高型代谢型酸中毒(血氯正常型)
原因
排酸减少:肾衰竭(固定酸排酸障碍)(肾小管氯过滤率严重减少)
产酸过多:乳酸、酮症酸中毒
摄入酸过多:水杨酸
特点
血浆HCO3-减少,pH降低
AG增大(固定酸根增加)
血氯含量正常
AG正常型代谢型酸中毒(高血氯型)
原因
排酸减少:肾小管性酸中毒(I、II型)、碳酸酐酶抑制剂摄入(醋氮酰胺)
消化道HCO3-丢失:腹泻、肠道引流等
摄入酸过多:服用含氯酸性药
特点
血浆HCO3-减少,pH降低
AG正常
血氯含量增加
对机体的影响
1)心血管系统
心肌收缩力下降:H+浓度升高——生物酶活性降低——氧化磷酸化降低——ATP生成减少——抑制兴奋-收缩耦联(钙内流等)
室性心率失常
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
2)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脑能量供应不足:H+浓度上升——生物氧化酶活性降低——氧化磷酸化降低——ATP生成减少
抑制性神经递质增加:酸中毒——脑组织中谷氨酸脱羧酶活性上升、γ-氨基丁酸转氨酶活性降低——γ-氨基丁酸(GABA)增多
3)对骨骼影响:(小儿)佝偻病,(成人)骨质软化、骨质疏松、纤维性骨炎
4)对呼吸系统影响:H+上升——中枢及外周呼吸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呼吸中枢兴奋——呼吸运动加深、加快——Kussmaul呼吸(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患者可出现规则的、慢而深长的呼吸)
5)高钾血症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防治原发病
应用碱性药物
碳酸氢钠:迅速、确切,较为理想
乳酸钠:慢;肝疾患者、乳酸中毒时,不宜用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HAM):呼酸、代酸均可用,但抑制呼吸中枢,引起低血压、低血糖、需慢滴入
呼吸性酸中毒
概念:由于CO2排出障碍或CO2吸入过多,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增高或pH降低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原因与机制
CO2排出减少
呼吸中枢抑制:颅脑损伤、脑血管意外、麻醉镇静药物过量
呼吸肌麻痹:重症肌无力
呼吸道阻塞:喉头痉挛、气管异物
胸部疾病:胸部创伤、胸腔积液、胸廓畸形
肺部疾病: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肺炎
CO2吸入过多
通气不良
对机体的影响
1)心血管系统
心肌收缩力下降:H+浓度升高——生物酶活性降低——氧化磷酸化降低——ATP生成减少——抑制兴奋-收缩耦联(钙内流等)
室性心律失常
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
2)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脑能量供应不足:H+浓度上升——生物氧化酶活性降低——氧化磷酸化降低——ATP生成减少
抑制性神经递质增加:酸中毒——脑组织中谷氨酸脱羧酶活性上升、γ-氨基丁酸转氨酶活性降低——γ-氨基丁酸(GABA)增多
中枢酸中毒更明显
急性呼酸——CO2上升——大量CO2(脂溶性)透过血脑屏障——颅内CO2+H2O——H2CO3——中枢pH下降
血浆HCO3-,为水溶性——通过血脑屏障缓慢——代偿作用缓慢
颅内压升高:CO2血管扩张——血脑流量增加——颅内压升高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伴随缺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3)对骨骼影响:(小儿)佝偻病,(成人)骨质软化、骨质疏松、纤维性骨炎
4)对呼吸系统影响:H+上升——中枢及外周呼吸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呼吸中枢兴奋——呼吸运动加深、加快——Kussmaul呼吸(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患者可出现规则的、慢而深长的呼吸)
5)高钾血症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防治原发病(改善肺泡通气功能)
应用碱性药物
碳酸氢钠
乳酸钠(缺氧不宜用)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HAM)
代谢性碱中毒
概念:细胞外液HCO3-浓度原发性增多(或)H+丢失引起HCO3增多、pH升高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原因与机制
消化道失H+:频繁呕吐、胃液引流
肾失H+
低氯性碱中毒:应用利尿剂(噻嗪类、呋塞米)
机制::血氯下降——肾小球滤过的Cl-下降——肾小管重吸收Na时,要配合等量的阴离子一起吸收——Cl-下降——与Na一起重吸收的Cl-下降—HCO3-重吸收上升—代谢性碱中毒
缺钾性碱中毒:摄钾减少、呕吐、腹泻
高醛固酮:肾上腺皮质增生或肿瘤、脱水
HCO3-摄入过多
输入过量的NaHCO3、大量输入库存血
对机体的影响
1)中枢神经系统——兴奋
抑制性神经递质减少:碱中毒——脑组织中谷氨酸脱羧酶活性下降、γ-氨基丁酸转氨酶活性上升——γ-氨基丁酸(GABA)减少——对中枢抑制作用下降——烦躁、谵妄等
2)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
pH增大——更多Ca2+与血浆蛋白结合——结合Ca2+上升、游离Ca2+下降——Ca2+对神经肌肉兴奋性的抑制作用下降——兴奋性上升——四肢感觉异常、手脚抽搐等
3)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左移(血红蛋白和氧的亲和力上升)
4)低钾血症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防治原发病
生理盐水(Cl-)
氯化钾(缺钾性钾中毒)
螺内酯(高醛固酮——碱中毒)
呼吸性碱中毒
概念:因肺通气过度使CO2呼出过多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降低、pH升高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原因与机制
低钾血症和肺部疾患
呼吸性中枢受到兴奋刺激或精神性障碍
机体代谢率升高
人工呼吸使用不当
对机体的影响
1)中枢神经系统——兴奋
抑制性神经递质减少:碱中毒——脑组织中谷氨酸脱羧酶活性下降、γ-氨基丁酸转氨酶活性上升——γ-氨基丁酸(GABA)减少——对中枢抑制作用下降——烦躁、谵妄等
2)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
pH增大——更多Ca2+与血浆蛋白结合——结合Ca2+上升、游离Ca2+下降——Ca2+对神经肌肉兴奋性的抑制作用下降——兴奋性上升——四肢感觉异常、手脚抽搐等
3)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左移(血红蛋白和氧的亲和力上升)
4)低钾血症
5)PaCO2下降——脑血管收缩痉挛——脑血流量下降——中枢碱中毒更严重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防治原发病——大多数自行缓解
缓解患者过度通气
吸入含5%CO2的混合气体
镇静剂
抽搐适量补给钙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