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不是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很多,还没有记得多少就要考试了?赶紧来看看这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构图吧,它把马哲分成了五大块,再进行详细的总结,结合这张图,可以让你更好的记住这个知识点哦。
编辑于2019-11-11 07:04:36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发展、鲜明特征
唯物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物质与意识
物质观
物质范畴
恩格斯、列宁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形式:运动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
只谈物质-形而上学
只谈运动-唯心主义
运动与静止(对立统一)
只谈运动-诡辩论
只谈静止-形而上学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一维性)
空间(三维性)
时空的特点
有限性
无限性
客观实在性
绝对性
相对性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人与自然的关系
意识观
意识的起源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尤其是劳动
语言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辩证法
总观点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普遍联系
内涵(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
特点
客观性(本身固有)
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的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多样性
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条件性
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和制约作用
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要尊重客观规律
方法论
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
永恒发展
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形式上
内容上
方法论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五个范畴)
内容与形式(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方法论:创新形式
本质与现象(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区别
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
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
本质深藏于事物内部,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表面的、外显的,可直接为人的感官所知
联系
本质决定现象
现象表现本质
方法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原因和结果
关系是辩证的
方法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必然和偶然
区别
形成原因
表现形式
地位和作用不同
联系
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受必然的支配,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必然和偶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现实与可能
相互区别
可能不等于现实,现实已经不是可能
现实是当下的客观存在,可能是事物潜在的趋势
相互转化
现实蕴藏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会不断产生出新的可能
可能包含着发展成为现实的因素和根据,一旦主客观条件成熟,可能会转化为现实
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联系和发展的实质
贯穿各个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相互联结、相互制约
方法论:看问题一分为二,求同存异,批判继承,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同一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普遍性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关系:辩证统一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量变质变规律
概念
质
量
度
量变
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方法论:适度原则
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辩证否定观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形而上学否定观
否定是外在的否定,是主观任意的否定
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
否定之否定
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一个周期
内容上: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
形式上: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方法论: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伟大的认识工具
批评革命的精神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联系:有方法论上的共同性,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方法
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具体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学习唯物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思维,历史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
习近平新时代中特思想对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认识论
实践与认识(认识的来源)
实践(第一和基本观点)
本质
特征
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
实践客体
实践中介
物质性工具系统
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实践关系
认识关系
价值关系
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认识
本质()
唯物主义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唯心主义先验论
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
第一次飞跃
获得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联系
唯理论
经验论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指导、解释、预见
激活、驱动、控制
从认识到实践
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间环节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反复无限性
具体历史的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理与价值(认识的结果)
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
含义
内容是客观的
标准是客观的
唯心真理观
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有用即真理
真理一元性
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性的两方面含义
相对性的两方面含义
辩证统一
两者相互依存
两者相互包含
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中
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与谬误(对立统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确定性
不确定性
价值
含义
特征
主体性
客观性
多维性
社会历史性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实践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关系(辩证统一)
紧密联系
不可分割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辩证关系
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从必然走向自由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互动
唯物史观
社会基本矛盾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物质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自然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重要意义
理论意义
对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生产力
含义
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科学技术
生产关系
含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客观的物质的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
实质
经济体制
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政治上层建筑(制度、组织和设施)
主导地位
核心是国家政权
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
社会形态的更替
统一性和多样性
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含义
内容
作用
社会主要矛盾
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产生和本质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分析法
社会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的实质和作用
强大杠杆(科学技术)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历史创造者
唯心史观(英雄史观)
含义
产生根源
唯物史观
考察创造者的原则
立足于现实的人及本质
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
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个人在社会历史上的作用
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辩证的理解和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
历史分析法
阶级分析法
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