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22上海语文一模部分题目和答案
2022上海语文一模部分题目和答案,包括积累与运用、现代文、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和作文等等,很实用的图。
编辑于2022-07-11 00:05:482022年上海市语文一模
一、积累与运用(10分)
1.默写(5分)
2.选择(5分)
现代文一(15分左右)
普陀一
3.第③段的“文化密码”是指 (2分)
色彩寓意背后的\隐藏的\隐含的民族文化心理
6.④~⑤段论述文化对人们色彩任职差异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两者 的顺序能否颠倒?加以分析。(4分)
1||| 两个例子分别证明了什么观点,各一分 概括④~⑤段的内容:以白色为例,介绍了...;以蓝色为例,介绍了...
2||| 两段与上下文or两段之间 的关联:引出下文...
3||| 论证的顺序
1)不能。 2)以白色为例论述的是同一民族不同类型文化的叠加作用:以蓝色为例论述的是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影响。 3)第④段呼应上文同一民族对色彩的文化内涵有共识(与上文的关联),第⑤段也有利于引出下文西方人对中国色彩意蕴的认知隔膜(与下文联系),突出文化传播背景下深入研究中西色彩文化差异的必要性。 4)顺序从国内到国外、从同一民族到不同民族,层层深入,不断递进,从读者相对熟悉到相对陌生的,符合认知规律。(两段内部的关联)
7.学校戏剧节排眼《红楼梦》。请你为林黛玉的扮演者租借一套戏服。颜色基调只剩下大红,纯白,淡绿,你会选择哪套?请根据你对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的了解和认知,结合本文对色彩内涵的阐释,请选择说明理由。(5分)
1||| 选什么颜色
2||| 对林黛玉艺术形象的整体认识 1’
3||| 在《红楼梦》中国支撑认识的情节与细节 2‘
4||| 结合本文的色彩内涵阐释进行分析 2’有具体比较+1
答案示例一: 我选白色。 林黛玉丧母后被送到姥姥家寄养,虽柔弱多病、寄人篱下,却依然清高自守,在勾心斗角的贾府里如同白海棠“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白色是纯洁、素雅之色,一身洁白既表现出林黛玉的不慕荣华、冰清玉洁的品性,又预示了她“本质洁来还洁去”“冷月葬花魂”的短暂一生,更能唤起人们对这位少女悲剧命运的同情。 答案事例二: 淡绿合适。 林黛玉本事为还泪而来的绛珠草化身,出自书香门第,善于作诗,居于潇湘馆,号为“潇湘妃子“,与贾宝玉有木石前盟,心灵相通,从来不说有关仕途经济的”混账话“,如同君子竹一般才华横溢又超凡脱俗, 淡绿能令人联想到自然草木的清新美好,不仅符合少女青春美好的年龄特点,还能充分体现世外仙姝高雅灵秀的书香气息。 答案示例三: 小说作者对林黛玉的着装描写甚少,仅有的几次服饰基调以大红色为主,所以选大红色。 按照小说设定,林黛玉前世为绛珠仙草,贾宝玉则是赤霞宫神瑛使者,“绛”和“赤”都是红色,有炽烈、热情之意,还有赤城、忠贞的内涵,表明两者同属“情痴”,心心相印,不被浊世所染而保有赤子情怀。 两者炽热、诚挚的爱情成为《红楼梦》中的一抹亮色,他的毁灭更使读者触目伤怀
静安一
5.简析本文第二部分的论证思路。(4分)
总括
逐段分析
总体结构:总分
①材料开头“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和多方言的国家,中国语言国情复杂,语言生活多样”,交代了我国语言多样性和主体这一特点(这是总说); ②接着,文章从两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证。 一是论证加强对方言和民族语言的保护,“语言生态和方言保护问题进入我们的视野”、“进入新世纪,中央提 出在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 二是论证加强对外语,海外华语的学习与互动,“主体化和多样性发展还体现在中文跟外文的关系上“外语正不断地进入语言生活”。 这样在论述结构上就形成了总分结构,这样让论证层次分明,严谨有力。
6、如果将链接的《70年语言生活大事记》这一材料,放到本文中作为论证材料,你认为放到哪一部分合适?请写出理由。(4分)
概括材料写了什么
选择放第几段
选择的段落观点是什么
材料和段落相结合,可以印证这一点
链按材料是一张70年语言生活大事记(1949 2019) 的表格,记录了从建国以来70年中国语言史上的大事,大部分是关于语言改革和语言建设的法律法规。 示例一:如果将其放在第一一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论证的观点是国家推动了通用语言(包括文字)的普及,第一次言同音。 那么这一材料中可以看出国家和政府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所制定的法律法规,这可以印证这一点。 实例二:如果将其放在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主要论证的观点是主体与多样性和谐共生。 从这张图表中可以看出“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著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这一内容,这正是支持观点的好论据 实例三:如果将其放在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主要论证的观点是语言生活的时代变化。 在表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现代汉语通用宇笔顺规范》发布”等内容都体现丁这一观点。 实例四:如果将其放在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主要论证的观点是语言价值取向逐渐多元。 这一-表格中“《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和《国家通用盲文方案》公布”体现了这一观点,可以作为论证的论据。
7、针对以下语言现象,你认为国家应该怎样管理网络语言?说说你的建议。(4分)
要点→
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是在网络时代新出现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在日常的聊天中使用倒也无妨,但如果进入正式的语言系统则可能引起混乱: 首先,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这些词语或数宇所代表的意思; 其次,这些表达缺乏语言的严肃性。 所以,这行词语或数字是不能用于新闻、广播电视、国家文件等重要文稿及重大严肃语言场合,也不提倡在学校教育中使用。 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要发布《甚于现代汉语的网络语言使用规定》这样一类的政策,并要有明文规定,规定其不能用于哪些方面。据此总结答案即可。
现代文二(15分左右)
普陀一
8.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独立成段的作用。(3分)【普陀一】 eg.那一瞬间,少年的心立刻就灿烂起来
1||| 画线句的作用和效果
(1) 结构上的作用:画面定格
(2) 表现主人公什么样的心情
2||| 联系上下文和主旨
(1) 和上下文内容的关联、结构上的作用和效果(形成反差)
(2) 对主旨的作用:使读者…
1)(瞬间)调整叙述节奏,营造出画面定格的效果, (灿烂)强化了少年第一次看到野马群时惊喜的心情; 2)(伤心)更突出与下文“此刻”的伤心的反差, (效果)使读者在一起一落之间充分感受少年对新鲜世界的憧憬和对乏味现实生活的失望。
9.第2段空行处的语句有甲乙两个版本,你认为哪一个更好?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4分)【普陀一】 甲:几声清脆的鸟鸣划过天际,少年拍拍马,一跃而起,跳到了马背上。 乙:时间渐渐地流逝,少年慢慢平复了心情,拍了拍马,爬到了马背上。
1||| xx优点
(1) 这句话的效果:划破忧伤压抑的氛围
(2) 动作描写:突出少年转换心情
(3) 暗示着后文的情节将发生重大转折
2||| xx缺点
(1) 结构上的作用:画面定格
(2) 表现主人公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示例一: 1)甲文更合适, 刻意用清脆的鸟鸣划破忧伤压抑的氛围,将少年从失落伤悲的状态中抽拔出来, 接着又写少年上马奔驰前“拍”“跃”“跳”等一系列动作,干脆有力,突出少年转换心情后下定决定、蓄势待发、准备逃离的状态, 暗示着后文的情节将发生重大转折。 2)乙文的写法比较平淡,甲文动静相衬,行文更有波澜起伏感,也更好地刻画出少年充满朝气活力、勇于探索突破的形象。 答案示例二: 1)乙文更合适。 “渐渐”“慢慢”“拍了拍”等词的使用,舒缓了叙事节奏,将少年沉浸在悲伤中尚未完全走出的形象进行了简单而传神的刻画, 与上下文中他一面眷恋过往生活,一面憧憬外面世界的矛盾状态非常契合,与甲文相比转变没计那么突兀; 同时也突出了枣红马的善解人意与自由天性对少年的影响,为天亮后少年一骑绝尘地离开暗蓄力量。 2)这一写法使人物形象在平静的叙述中显得更为丰厚饱满。(也可从枣红马艺术形象的塑造入手分析)
10.二十年后,儿子对已是中年的主人公满脸羡慕地提问:“你为什么要跑出来呢?” 请以小说主人公的身份写一段话,向年幼的儿子解释这个问题,100字左右。(4分)【普陀一】
1||| 情境要求:理解小说内容,把握儿子疑问的核心;具有父子间对话感,语言通俗易懂。
2||| 关注焦点:父亲和儿子对幸福自由生活认识的异同;
3||| 思考角度:对山林生活的认识、走出山林的原因、身为中年人对当初人生选择的进一步思考,符合文意即可。)
答案示例一: 亲爱的儿子,你要知道一直生活在山林中并不是真正的自由和幸福,那反而是对我们人生的束缚。不离开闭塞的山林,就无法看到更广阔更多彩的世界。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并非是没有身体上的束缚,而是有前往世界任何一地的勇气。所以我爱山林、野马与草原,却也要跑出来看更美的世界。 答案示例二: 小时候的爸爸也和现在的你一样,而你现在的羡慕就是爸爸当初一人一马来到这里的原因。爸爸爱山林,也爱外面这个更大更美的世界。但是儿子,慢慢地你也会发现,当你做出了改变,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之后,那段改变之前的人生又会深深地刻在你的记忆里。
11.根据以下词条解释,从叙述特点的角度分析本文是否属于寓言体小说。(4分)【普陀一】 寓言体小说:一种具有寓言化叙述特点的小说,往往通过对时空、人物、情节等内容的抽象化,刻意拉开与生活的距离,凸显故事中具有象征意味的符号,以此透视人类共有的生存状态。
特点 (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 (5)"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本质上属于一种类比想的间接表达。
1||| 找到并分析故事中具有象征意味的符号’2
2||| 分析时空、人物、情节等内容是否被抽象化处理'2
答案示例一: 本文不详细交代故事的历史背景和情节的来龙去脉,主人公也没有具体姓名,仅以“少年”代称。 时空和人物的虚化,“历经磨难”的高度浓缩,都是为了突出最能引发普遍共鸣和反思的象征性事物:走出山洞隐喻走出闭塞原始的生活环境、改变人生命运;外来中年人驾驶着越野车从红土地上疾驰而过,代表城市生活对少年内心深深的叩击和触动;枣红马就像是从红土地里跳脱出来的逃离者,强烈地暗示着少年期望奔向外面世界的那颗蠢蠢欲动的心。 本文揭示了人面对美好新生活时憧憬、追求,一旦拥有又难免怀念过往的生存状态,但全文几乎没有直接揭示主旨的语句,而是将其隐藏在富有象征意味的事物和情节中,因此可以将本文视作寓言体小说。 答案示例二: 本文处处以充满象征性的符号来隐喻人对更广阔的世界、更美好的人生的追求。 如草地、树林和野马所构成的世界,象征着虽然封闭却也充满自由快乐的原始生活;奔驰的枣红马生长于山林,是少年内心的抽象化身,带着少年告别过去奔向未来。 但小说并没有完全拉开和生活的距离,而是真切地讲述了一个澳大利亚中部红土地上土著少年下定决心走出山林、开启新生活的成长故事,时空背景、人物身份等依然有具体所指,具有象征意味的符号只是增添了文章的艺术质感,因而不能将本文视为寓言体小说。
静安一
9、简析第⑤段的描写作用。(4分)
1||| 出手法(xx描写)
2||| 表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晃麻油的细致描述,表现了连老板做事耐心、细致、勤劳。 主要是细节描写,如“切”、“盖”“打”等动词表现了连老板的勤快能干; 特别是“晃”这一行动细节, 表现了连老板高超的技艺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
10、如果请你为学校图书馆公众号“名家名作推荐”专栏,推荐《茶干》并摘录其中表达复杂思想感情的一句话,你推荐哪一句?并简述理由。(4分)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好句子写理由 (无需修辞手法)
句子: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理由:既表明“这种东西”(优良传统工艺)被新时代淘汰,是正常(普遍)现象;也表达了为优良传统丧失而十分惋惜的感情。 作者写的“这种东西”,不单指制作茶干等传统工艺,也指凝结在传统工艺上的美好人格和诚信精神,还可扩大到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现实针对性,为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不能传承而痛心。
11. 综合运用以下材料一、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简析“连老板”这一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5分) 材料一:《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费孝通);有人评价说,《乡土中国》从传统农村入手研究中国基层生活,缘于作者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 材料二:《红楼梦》“香菱学诗”的故事中,林黛玉对形式僵化、内容平庸的诗作有强烈批评,她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她建议香菱,学诗要敢于思想创新:“若是果有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思想意义
刻画“连老板”这一人物形象的思想与创新可从两方面看: ①连老板的经营之举和他的勤奋劳作体现了乡村注重诚信友善、崇尚勤劳苦干的原则“体系”,赢得了乡下农民的尊重和信任,作者饱含深情刻画连老板这一人物,表达了对淳朴、厚道、诚信、友善乡村人的赞赏和怀念; ②连老板的美好形象的创造,也反衬了当代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批判,从而说明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价值观的重要。 关于《红楼梦》林黛玉谈诗的观点是强调创新。然后由此来看作者写“连老板”这一人物形象的创新之处。相比较很多乡村作品所写人物形象的贫困、愚昧、自私特点而言,“连老板”则凝聚了中国乡村精神的优良传统——诚信、勤劳、善良、智慧,接续并发展了沈从文《边城》的人物塑造,对优秀传统丧失的批判性更加强烈。
连老大的诚信、善良和勤劳。 一是对像茶干这样传统东西失传的惋惜之情(或无奈); 二是对有些传统中的好的事物,我们应该有责任抢救保护。(对优秀传统丧失的批判) 呼应,(对现实生活的批判)突出了呼吁抢救保护传统手工艺的主旨。
诗词鉴赏(8分左右)
松江一
两首都写了海棠,分析表达情感有何异同。
1||| 相同之处
(1) 物体在诗中的状态
(2) 表达了什么情感
2||| 不同之处
(1) 物体在诗中的状态
(2) 诗人对物的情感
(3) 物体的象征意义(不一定有)
相同:两首诗都写了春天雨后的海棠, 都表达了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不同:《海棠坞》着重描写对海棠的赞美(喜爱); 《雨中海棠》着重写了雨打海棠,受风雨欺凌、满地落红的状态, 侧面表现自己对海棠的喜爱与海棠落花的惋惜与伤感之情, 暗喻自己不幸的遭遇
14.诗词大会以"城与人"为主题,导语为“只有人的情感并驻,才会有城的饱满”,紧扣该主题及导语,帮小明为这首词写一段解说词。(5分)
1||| 对整首词内容和情感的解说
(1) 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
(2) 表现了什么情感
2||| 联系主题和导语解说:城与人、城与情感的关系
1)在这首词中,山光水色与历史名都相会,自然与人文相辉相映,人杰与地灵呼应,政通与人和相谐; 2)这首词赞颂了一方官长,用智慧和情怀让并州焕发光采,百姓与“贤侯”之间感情深厚,引发了词人的追慕之情。 3)而当时间流逝,只余见证“儒将”“才子”的“舞榭歌台”,更说明了城市重要的不在瓦肆建筑,而在于情系。 词作诠释了城市的自然、人文、社会的氛围让人的生命姿态更舒展,迸发活力; 同时表现了人的情感的进驻,会让城市的自然山水印染人文气息,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相融,城市的文化内蕴更“饱满”。
长宁一
14.划线部分思路曲折、词情慷慨,请加以赏析。(5分) “只愁飞诏下青冥。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1||| 翻译诗句
2||| 什么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愿望
3||| 写出了力量感,词情慷慨
1、一般人即使安心守边疆也仍然希望归家,霜塞晚是常人眼中的悲景,划线句却从友人角度想象,说他热爱边塞生活,有横槊赋诗的兴致,只担心被朝廷召回。(翻译诗句) 2、勾勒出友人在自己心目中雄姿英发的形象,表达了希望有人在边塞建功报国的愿望。 3、这样的临别赠言写出了激励人心的力量感,词情慷慨。
浦东一
14.请赏析这两首诗歌的尾联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5分) 杜诗:寒城欲晓闻吹笛,犹卧东轩月满床。 谭诗:何当归去重携手,依旧红霞作近邻。
1||| 分析杜诗
(1) 出手法
(2) 什么景象,渲染了什么氛围
(3) 表达了什么作者情感
1·杜诗尾联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视听结合(1分) 2·通过笛声、月色等意象视听结合描绘出秋夜拂晓时分凄清、寒冷的氛围, 3·用清冷的笛声、寒凉的月色,表达了长愁无眠,官游他乡(思乡)的漂泊之苦。(1分)
2||| 分析谭诗
(1) 出手法
(2) 用什么景象(画面),表达了...
1·谭诗尾联运用想象(或虚写)(1分) 2·憧憬归去后,携手伴红霞的温馨美好画面, 3·表达了对往日美好生活怀念;对再一次相聚“重携手”的期盼;对友情的珍重。(1分) (结合句子分析1~2分)
普陀一
14.为了能更好地向英语读者传达诗中情感,参照现代文一⑤~⑦段提供的信息,你认为相对而言,画线句的“青”更适合翻译成“blue(蓝)”还是“green(绿)”?结合全诗具体分析。(5分)
1||| 所选颜色自身的寓意(参照现代文一),由此可以突出本诗...
2||| 联系整首诗情感脉络,综合分析作者情感
答案示例1: 译为“blue(蓝)”更好。 因为蓝色在西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中往往给人以博大、永恒的感受,能够将青山万古不变的文化意蕴传出递给者,从而突出象征着谪迁客的孤舟的寂寞渺小。 此外,蓝色这种深沉抑郁的色调与岭上寒枝凋敝之景相得益彰,给人以阴沉黯淡之感,更显出贬谪之路暮途遥远,以及诗人内心深处的悲怆。 答案示例2: 译为“green(绿)”更好。 诗人虽然遭贬,但从整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来看,并非一味消沉,而是随着所见景致的开阔表现出心境的开阔,流露出坦然酒脱的一面。 天地宽广,湘水平静,洞庭草色一望无际,“己料”“应”都表达出诗人试因借自然山水脱离俗世的追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万里青山不仅是“看”的对象,还是诗人心灵的栖息地,“绿色”更能表现出大自然的清新宁静,寄托诗人在物我相谐中超越苦难的理想。
补充
3.(考点题)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画线句。 “杯斟的金波滟滟,诗吟的青霄惨惨中,人惊的白乌喈喈。”
1||| 排比与夸张
(1) 出手法,表现了作者
(2) 翻译句子
(3) 表现了诗人...的之感
示例一: 本句运用排比与夸张,表现作者泛舟湖上饮酒吟诗的美妙感受。 美酒盈杯,感觉与敞滟水波在阳光下同泛金光:健慨吟诗,只觉得如洗碧空也为之动容:酒酣人畅,惊起白乌声声飞鸣, 表现了诗人畅游大明湖的自在闲适的欢愉之感。
2||| 善用叠词
(1) 具体分析什么叠词,写出了什么
(2) 叠词总体表现了什么:主观感受
(3) 表现诗人...之感
(4) 叠词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
示例二: 善用叠词,“泡滟”突出了大明湖的波光闪烁,“惨惨”描基出大明湖碧空如洗,“喈嘴”则描写出白鸟的清脆鸣叫,绘形绘声,生动形象, 强调了作者饮酒后对大明湖独特的主观感受, 表现了诗人自在闲适的欢愉之感,且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3||| 多角度描写:视听结合,动静结合
视觉上...;听觉上...
动静结合,视角开阔
表现了诗人...之感
示例三: 多角度描写大明湖景物, 视觉上描写大明湖的波光闪烁,大明湖碧空如洗, 听觉上描写白鸟的飞鸣声,绘形绘声, 动静结合,俯视仰观,视角开阔, 表现出诗人畅游大明湖的自在闲适的欢愉之感。
文言文一(20分左右)
松江一
19.语气有所不同,分析不同之处(4分)【松江一】
1||| 首先,发生了什么事(简单概括)
2||| 用......语气说了什么话
3||| 说这些话的表达效果
(1) 达成什么目的
(2) 反应说话人的什么形象
第②段中黄公是对审问对象讲行审查, 因此用诘问斥责的语气, 指出身为成均贡士,与民争利会成为百姓祸患这一严 重后果,意在警示告诫; 第③段是形势危急时对上官的劝诫, 指出形势的严峻,一个“反”字,指出逃避会有堤溃的祸患,一个“莫”语气高亢而坚定,义正词严。
20.最后一段对黄公的评价是否中肯?结合文章内容阐释观点(4分)【松江一】
1||| 中肯or不中肯,及原因
2||| 结合文章内容,指出不同内容表现了什么人物形象
3||| 表现(人物形象)VS评价
答案示例一: 较中肯。评价与事迹呼应。 作为官员,他断案明决,爱护百姓,所以称其"循吏"; 归里居家,周济朋友,言行温和,情意真挚,有儒者风范. 注重身教笃行,使民风醇厚,是教化于民的彰显。 --出为循吏范--处为儒者宗--饮人以和 言简意赅,全面将其德行、才干、贡献作了全方面评价, 并以黄公度类此,隐含作者对其褒扬之情,有历史事件作支撑,符合事实。 答案示例二: 不中肯。评价带有个人主观色彩,有所夸大。 从前文叙述来看,黄公突出特点是判案明决、爱护百姓,耿介为官,是一名好官。 而其归里后待人接物,周济友朋,是乐善好施的品质,均未达典范与表率的高度; 叙事部分未达到黄公度那样圣贤的高度,不够中肯。
普陀一
19. 徐九思执政有方,在多方面有所建树,请联系全文 分项概述。(3分)
1||| 词语概括
2||| 联系句子,具体分析
<1>区分强弱善恶,恩威并加,理讼锄奸,匡正风气+结合文章具体内容 <2>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方针,赈灾帮困,救济贫民+结合文章具体内容 <3>从百姓生活的长远利益出发,修路筑桥,兴利便民+结合文章具体内容
20. 分析第2段 两处画线部分对塑造徐九思形象的作用。(4分)
出手法:语言描写
分条陈述
(1) 第一句
1. 语气:简短有力→担忧
2. 字词分析:“彼”→远豪强而近贫民
(2) 第二句
1. 语气:加强语气的反问句→轻重急缓变通
2. 字词分析:“第”→当仁不让、勇于担当
整体分析徐九思人物性格
两者都运用了语言描写。 先以简短有力的语句表现徐九思对底层百姓无力买粮的深切 担忧,一个“彼”字反映出其远豪强而近贫民的为官立场; 再以加强语气的反问句,突出即使有天子的惠民政策,也更需要像自己这样的地方官根据事态的轻重缓急来适时地加以变通,“第”的强调尽显其当仁不让、勇于担责。 充分表现徐九思关爱百姓,殚精竭虑为百姓施惠谋利的特点,也可见其直陈事实、耿介正直的秉性。
文言文二(12分左右)
作文(7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