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7中美史(中国民间美术)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美术史(中国民间美术)重点知识梳理,作品图搭配记忆,复习高效,适合考研,教招,教资备考
外美史思维导图整理,美术考编、考研、教师资格证适用,包含01外国史前古代、02古代希腊罗马美术、03欧洲中世纪美术、04欧洲文艺复兴、05 19世纪法国美术、06 20世纪现代美术、07 现代+后现代+亚非拉美术
【2022新课程标准】思维导图,包含【指导思想 修订原则 *主要变化 课程性质 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等重点知识部分整理;美术考编、美术考研、美术教师资格证备考可用
关于外国美术史(古爱琴,古希腊,古罗马美术)重点知识梳理,作品图搭配记忆,复习高效,适合考研,教招,教资备考。季克拉斯基美术——陶器 “几何纹样时代”;温克尔曼用“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来形容希腊艺术。
关于外国美术史-史前-两河-古埃及时期的思维导图,教资、教招、考研适用,重点知识加配图,记忆效率高。需要的可以收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绘画
艺术语言:谐音法(鱼-余)、隐喻法(比喻意义:鸳鸯-并蒂莲、双燕隐喻夫妻恩爱)、赋予法(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盘长纹、回纹)、象征法(为吉祥寓意寻找一个替代物:松柏象征坚忍不拔、莲花象征出淤泥不染)
艺术特征: 寓意、象征
剪纸
剪纸是流传于民间的,以薄纸为材料,以剪刻为主要造型手段的一种艺术形式
艺术语言:阳刻“线线相连”(正形,红色花纹)和阴刻“线线相断”(负形,白色花纹呈现)。
式样:单色剪纸、染色剪纸、分色剪纸、套色剪纸等 技法:阴刻、阳刻 用途:窗花、绣花样稿、喜花、墙花、礼花、门笺、灯花等 位置:边花、角花 纹饰:月牙纹、锯齿纹、云纹、圆形纹等。
南北两大流派:北方剪纸粗犷朴拙、天真浑厚;江南剪纸精巧秀丽、玲珑剔透。 代表人物:库淑兰“剪花娘子”、“杰出民间艺术大师”
年画
1.天津杨柳青。
《白蛇传·盗仙草》
明显受到殿版版画与宫廷绘画的影响,追求绘画效果,单色版印刷后,再辅以人工填色开脸,线刻精工细腻,色彩鲜艳辉煌,以典雅细丽为主要特色。
2.苏州桃花坞。
《花果山美猴王开操》
上海新造铁路火轮车开往吴淞
注意透视明暗、画面写实
3.山东潍县杨家埠。
色彩以红、绿、黄、紫为主,对比强烈质朴生动
《女十忙》妇女劳动的场景,如纺织、相夫教子
《赐福生财灶王》《男十忙》
概要
4.四川绵竹
以彩绘见长,中国四大木板年画,分红货、黑货两大类
5.河南朱仙镇。
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和发祥地
艺术风格古朴。具有刀味
以门神、门神画、八仙画流传于世
《刘海戏金蟾》《麒麟送子》
河北武强年画
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泥塑—”三分塑,七分彩“
天津“泥人张”——张长林,字明山
江苏无锡惠山泥人——《大阿福》
广州大吴泥塑
我国三大泥塑
北京泥人 兔儿爷——中秋节玩具
陕西凤翔彩绘泥塑——挂虎、坐虎
河南的“泥泥狗“
中国民间美术
染织
扎染 又称“扎缬”“绞缬”“撮缬”“撮晕染”或“扎花布”
云南大理扎染之乡
工艺流程: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拆线、漂洗、整检等工序。有的地方会扎一个小团块,或者缝起来,扎/缝起来的地方没有浸入颜色。
蜡染(蜡缬)
贵州的安顺被称作:蜡染之乡。
蜡染工艺程序:熔蜡、点蜡、浸染、脱蜡、漂洗和晾晒。
织锦
四大名锦:(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南京)云锦。
皮影
发源于西汉时期的陕西,“影子戏”“灯影戏”“傀儡戏”的一种
“现代电影始祖”
最初用纸刻制,后用驴、牛、羊等动物皮剪刻。最有名的是唐山的皮影,用驴皮制作而成,皮影延展性高,表演艺术性更强。
刺绣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蚕丝、纺织、印染的国家。
四大名绣:苏绣-精致、湘绣-豪放、蜀绣-华丽、粤绣-整齐
风筝
发明于春秋时期
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扎、糊、绘、放,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
北京沙燕风筝(北京奥运会福娃妮妮) 天津软翅风筝 山东长串风筝 南通六角板鹞风筝 广东灵芝风筝
脸谱
花脸主要用在净角脸上
红色: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代表人物是关羽。 黑脸:表示豪爽粗暴(张飞)、刚正不阿(包拯)。 紫色:表示老实忠厚。 黄色:表示凶狠勇猛。 蓝色:表示刚强爽快。 白色:表示奸诈多疑。 粉红色:表示年迈血衰。 金银色:表示庄严,多用于神仙圣人。如金角大王
十字门脸与六分脸:十字门脸由呈现一个“十”字
芜湖铁画,原名“铁花”
安徽芜湖特有的工艺美术品,有“铁为肌骨画为魂”的美誉。
芜湖铁工汤鹏与芜湖画家萧云从相互砥砺后自成一体,黄山的《迎客松》
花灯
源于汉代,盛于唐代,宋代遍及民间
木偶
傀儡戏
源于汉,兴于唐
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技木偶
福建泉州“戏曲之乡”“木偶之城”